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甘薯是无性繁殖的作物,因而人们对甘薯种子贮藏不大注意或很少研究。近年来,国内外对甘薯种质的收集、鉴定和保存的兴趣日益增加。因此,在拟订甘薯遗传资源保存计划时,必须具有关于贮藏种子的生活力方面的资料。每一株甘薯实生苗与其它实生苗之间在遗传上是不同的,而且同一亲本的实生苗,它们之间的变异也很大。这是因为该种(2n=90)复杂的  相似文献   

2.
灰灰菜与藜麦形态和生长特性相似,是藜麦田中的顽固杂草,难以防除。为了探究不同栽培密度下藜麦对同科杂草灰灰菜的抑制效果,本研究设置高(67株/m2)、低(10株/m2)2种藜麦栽培密度,比较2种密度下藜麦在3种生长条件(自生组、间生组和替生组)下灰灰菜的农艺性状差异。结果表明:藜麦高密度栽培较低密度栽培在不同生长条件下对于抑制同科杂草灰灰菜均具有显著差异;同一藜麦栽培密度下,灰灰菜居间生长所受到的抑制效应较大。  相似文献   

3.
在药用白甘薯西蒙1号(Simon-1)茎尖脱毒组织技术获得成功后,我们对脱毒再生苗后代进行了植物形态学的田间观察,并应用甘薯病毒指示植物巴西牵牛的感染接种和嫁接的鉴定方法,对茎尖脱毒后代再生植株进行脱毒效果测定.结果表明,连续脱毒三代植株无病毒反应存在.  相似文献   

4.
前言为了避免新病害引入未感染地区的危险,脱毒植株的生产是国际间交换无性系材料的先决条件。Scheafers 和 Terry 描述过尼日利亚(Nigeria)的甘薯脉明病(1976),他们断定这种病是由两种病原体复合侵染引起的。第一种是由桃蚜和棉蚜传播的非持久性病毒(病毒粒子丝状,长达850毫微米)。它单独在甘薯中呈潜隐状态,但在巴西牵牛(I.setosa)上能  相似文献   

5.
用SMV一变异株,测定其侵染不同抗性大豆品种的侵染浓度、运转速度、显症时间及病毒浓度。结果表明;此变异株侵染感病品种合丰25的浸染度比中抗品种铁丰18低32倍,运转速度快48—96小时,侵染感病品种合丰25的显症时间显著比铁丰18短,合丰25植株体内的病毒浓度显著高于铁丰18(P<0.05)。  相似文献   

6.
甘薯是世界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美国甘薯居28种蔬菜作物栽培面积的第九位(58000公顷,1978),由于病害和贮藏损失的减产超过百分之十。Cummings(1976)指出,甘薯产量尚未达到其潜在能力的一半。在美国,由病毒、真菌和线虫引起的主要甘薯病害有栓心病、羽纹病、褐色裂纹病(以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试图培育富含蛋白质的高产甘薯品系,并为育种程序收集一些基本资料。材料和方法 1972年8月于台湾省嘉义(音译)农试站,在相似的田间管理条件下栽插了141个地方品种、66个改良品种和93个外引品种,以分析甘薯蛋白质含量的变异。用凯氏法(纯氮×  相似文献   

8.
甘薯蔓割病是由Fusarium oxysporum f.sp.batatas侵染的典型镰刀菌导管病,危害极大。病菌由土壤通过秧苗基部或根部的伤口(土壤传染),或由带菌种薯通过导管侵入秧苗(秧苗传染),在导管组织内繁殖,致使罹病植株发生全株性枯萎,死亡。甘薯和其它作物不同,无论在健康株还是罹病株组织内,特别是在其导管部位,均可看到有真菌栖息,可以高频率地分离获得非致病性F.oxysporum。作者把这种菌在甘薯栽秧前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藜麦耐盐生理机制,本研究分别采用0、50、100、150、200、250、300 mmol/L NaCl处理藜麦,于处理6、12、24、48、72、96 h后测定藜麦株高、生物量、叶绿素及类黄酮的含量。结果表明:低浓度NaCl胁迫及短时间NaCl处理(50~150 mmol/L NaCl、6~48 h)促进藜麦的生长,高浓度NaCl胁迫及长时间NaCl处理(200~300 mmol/L NaCl、72~96 h)则抑制其生长;藜麦叶片叶绿素和类黄酮含量随NaCl浓度升高呈先升后降趋势,均在100 mmol/L NaCl处理下有最大值,且随处理时间的增加呈先降后升趋势,表明适宜的NaCl浓度和处理时间会促进叶绿素和类黄酮在藜麦体内的积累,增强其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0.
芝麻核心种质株高构成相关性状的遗传变异及关联定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我国216份芝麻核心种质为材料,分析芝麻株高及其构成相关性状的变异、相互关系等,利用79对EST-SSR、AFLP和SRAP引物对供试材料基因组进行检测并进行标记-性状关联分析,检测群体中与株高构成性状相关的DNA变异位点.结果表明,株高及其构成性状的变异均呈现连续变化,变异丰富,变异系数均在10%以上;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拟合株高及其构成因素间的关系表明,主茎始蒴高度、主茎果轴长度是影响株高差异的主要因素.利用GLM(Q)和MLM(Q+K)模型共检测到34个变异位点同时与供试群体两年的株高构成显著关联,对表型变异解释率在1.89%~5.29%,平均为2.82%,其中与主茎始蒴高度显著关联的标记位点M20E12-3被2种模型均检测到.此外,研究发现株高构成因素受基因型、环境和两者互作影响,且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1.
多年来甘薯对根疣线虫(Meloidogyne)的抗性价值就被公认了。现在,品种及育种品系按常规都须评价对此严重病害的反应。黄麻根疣线虫(M.incognita)的田间群体发生很多变异,已知品种对根疣线虫的各个种和生理小种产生不同的反应。凡在其它作物上已观察到的  相似文献   

12.
远缘物种DNA导入水稻保持系的种质创新及SSR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小粒野生稻(Oryza minuta)、高粱的DNA分别导入水稻保持系V20B和IR58025B,在第1代(D1)获得变异,从前者变异株的后代中选育出了新的不育系及其保持系株系野威A和野威B,而高粱DNA导入IR58025B获得的变异系从D2开始在形态上已不出现分离.SSR分析表明,变异系野威B、香粱5均与受体存在遗传多态性,并含有供体特异的分子标记带型.首次从分子水平上证明,通过导入外源DNA获得的变异株确实存在无分离的现象.说明导入远缘物种DNA是创造水稻新种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甘薯茎尖脱毒的研究与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立明 《杂粮作物》1998,18(3):44-47
病毒病是甘薯的主要病害之一,对甘薯生产危害极大,侵染甘薯的病毒和类病毒有10多种。通过对甘薯病毒病的种类及特征的分析,研究了脱毒苗的培育,脱毒苗病毒残存检测、脱毒苗的繁殖和脱毒苗的增产效果。利用甘薯茎尖分生组织培养的脱毒能够恢复品种的优良性状,比未经脱毒的原品种增产30%以上。  相似文献   

14.
甘薯由于产量高、耐旱、耐瘠和抗逆性强而广为栽培,但长期来国内不太重视甘薯的综合利用。对于薯块的化学组成及其变异规律缺乏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甘薯的开发利用。本文就国外对甘薯化学组成的一些研究作一概述,以供甘薯的育种、栽培以及加工利用参考。一、碳水化合物薯块中碳水化合物主要是淀粉。作为制淀粉类产品(如粉丝、粉条、粉  相似文献   

15.
甘薯脱毒研究现状及其应用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甘薯脱毒研究现状及其应用前景陆国权(浙江农业大学农学系310029)病毒病是危害甘薯的重要病害。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甘薯引种和交换的日趋频繁,使病毒病的发生危害日趋严重。甘薯为无性繁殖作物,有利病毒的传播和积累,一旦感染病毒,就很难用常规方法去除。70...  相似文献   

16.
文摘     
84021 甘薯根系固氮菌特性——(W.A.Hill等),《Canadian Journal ofMicrobiology》,1983,Vol,29,№29,860~862(英文) 甘薯根系具有固氮活性。本研究描述在温室诺福克(Norfolk)沙壤土(pH6.5)上种植1或3个月甘薯根系固氮螺菌分离菌的特性。甘薯品种包括  相似文献   

17.
甘薯萎蔫病是由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batatas)引起的,主要由土壤传染的维管束病害。因其不仅土壤传染,还从罹病的亲本株到种薯、幼苗都能传染,所以是危害性很大的病害。笔者发现,在甘薯体内广泛生存的非病原性尖孢镰刀菌对该病具有很高的交叉保护作用,并开发出用这种菌进行生物防治的新方  相似文献   

18.
检测小麦线条花叶病毒的TaqMan MGB探针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小麦线条花叶病毒(Wheat streak mosaic virus,WSMV)的灵敏、稳定、快速检测提供依据,根据该病毒不同分离株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了特异性引物与TaqMan MGB荧光探针,建立了WSMV的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方法.结果表明,本研究设计的TaqMan MGB荧光探针对WSMV的检测具有很好的特异性,解决了因病毒不同分离物之间基因组变异较大、难以找到长片段保守序列来设计探针的困难.该方法无需任何PCR后处理.基因污染风险小.它与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检测方法相比,灵敏度提高1 000倍,具有快速、灵敏和高特异性的优点,适合于WSMV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较为普遍发生的芝麻黄化型病害分离物YS—I进行了初步病原鉴定。该分离物浸染芝麻引起叶片多角型黄斑黄化,植株不能正常开花结实。摩擦接种YS—I能够侵染7科9种植物,局部侵染苋色藜、千日红、蚕豆;系统侵染油菜、百日菊等。该病毒能够由桃蚜以非持久方式进行传播。病毒在芝麻病组织汁液中存活期2天,钝化温度55℃,稀释限点4×10~(-1)。提纯病毒为弯曲线状粒体,大小约为15×810nm。血清学上该病毒与芜菁花叶病毒密切相关,与花生条纹病毒、大豆花叶病毒和黄花叶病毒不相关。在TuMV株系鉴别寄主上,YS—I与引起芝麻矮化坏死的TuMV—Se具有明显不同症状反应。因此,YS—I为芜菁花叶病毒的又一芝麻分离株(TuMy—YS)。  相似文献   

20.
为探明玉米秸秆还田对大麻生长发育及麻皮产量的影响,于2015~2016年通过大田试验,设3个秸秆还田量水平,2个施氮量水平,重点对大麻田杂草藜密度和干物质量、大麻株高、茎粗、干茎重、麻皮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减少大麻苗期杂草藜的密度与干物质量,显著提高大麻株高、干茎重及麻皮产量。实际生产中,建议玉米秸秆半量还田(4500 kg/hm~2)配施纯氮(229.2 kg/hm~2),可获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