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摸清禁渔初期东洞庭湖鱼类资源密度分布情况,为禁渔效果评估和渔业资源保护提供数据支撑,于2020年11月2—8日对东洞庭湖中心湖区及湘江洪道进行水声学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水域的鱼类平均目标强度为-46.48 dB,平均体长约为18.66 cm,体长范围为1.63~113.50 cm,不同区域间的鱼类目标强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调查水域的鱼类平均密度为150.20尾·(1 000 m3)-1,介于14.47~1 823.95尾·(1 000 m3)-1,湖区的鱼类平均密度大于洪道,不同区域间鱼类平均密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江湖交汇处的鱼类密度最高。对比东洞庭湖禁渔前(2015年)的调查数据,禁渔后的鱼类平均目标强度有所降低,而鱼类平均密度显著上升(P<0.05)。  相似文献   

2.
2018年8月15-19日,利用Lowrance elite-7 Ti回声探测仪首次对云南省泸沽湖展开鱼类空间分布及资源量评估。调查采用"之"字形航线对泸沽湖全湖进行水声学探测,累计航程42.71 km,基于深度变化值将探测水体分为若干探测单元进行鱼类资源评估,并运用反距离插值法(IDW)基于各单元密度绘制进行空间分布图。水声学探测结果表明,泸沽湖鱼类空间分布不均匀,水平方向上,鱼类主要集群分布于近岸环形水域,其中小渔坝附近水域鱼类密度最高,湖心区域鱼类密度最低;垂直方向上,鱼类在表层水域分布较为集中;2018年8月泸沽湖鱼类密度为0.153尾·(1000 m^3)^-1,数量24.39万尾,总资源量50.55 t;其中,鲫(Carassius auratus)21.17万尾、17.36 t,鲤(Cyprinus carpio)1.74万尾、23.01 t,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8.63万尾、8.63 t,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0.68万尾、1.33 t,小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microstomus)0.07万尾、0.22 t。此次调查未发现曾出现记录的宁蒗裂腹鱼(S.ninglangensis)和厚唇裂腹鱼(S.labrosus)。  相似文献   

3.
2013年12月和2015年9月,运用科学回声探测仪对邛海的鱼类资源量、空间分布进行了水声学法走航调查评估与分析。野外调查同时采用三层刺网、地笼等网具采样,结合湖岸鱼市及访问渔民等方式,对邛海现有鱼类组成进行分类整理。结果显示,邛海土著鱼类资源稀缺,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鲤(Cyprinus carpio)、鲫(Carassius auratus)、歺又鱼(Hemiculter leucisculus)、红鳍原鲌(Cultrichthys erythropterus)等外来种为邛海鱼类组成优势种。2013年和2015年,邛海湖区鱼类平均密度分别为(0.1483±0.0715)尾/m~3和(0.1051±0.0279)尾/m~3,鱼类资源量分别为4.67×10~7尾和2.90×10~7尾;体长在13.3cm以上的鱼类资源量分别为9.9×10~6尾和7.6×10~6尾。鱼类水平方向主要集中分布于月亮湾-青龙寺以及青龙寺-邛海湾断面,垂直方向主要分布在中上层,且极显著高于底层(P0.01);调查表明,邛海鱼类的空间分布情况基本类似,4个调查断面及不同水层的鱼类种群分布类型均趋于成群分布(v1)。初步认为邛海鱼类水平分布差异主要是游客休闲娱乐、沿岸居民农业生产等人为干扰以及不同区域水深变化引起的,垂直水层分布差异与优势种鱼类的生态习性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4.
2010年8月10日至8月13日,采用美国BioSonics DT-X(210 kHz)鱼探仪对青海湖中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walskii)资源量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为期4d的水声学调查.分析结果显示:2010年8月青海湖裸鲤在全湖区的平均密度为(1.83±0.36)ind./1000m3,总尾数...  相似文献   

5.
研究嘉陵江中游鱼类资源时空动态特征,了解变化过程及影响因素,提出嘉陵江鱼类资源保护的建议和措施,同时为长江上游及其支流的鱼类资源保护提供基础数据。2018年7月(夏)、10月(秋)以及2019年1月(冬)、4月(春),运用Biosonics DT-X分裂波束科学回声探测仪对嘉陵江中游蓬安段金溪航电工程干流江段进行了水声学探测,并辅以常规渔获物调查。共采集到鱼类6科38种,其中蛇鮈、鲫、银飘鱼、黄尾鲴等中小型鱼类在数量上占优;鱼类密度分别为春季(0.8296±0.43)、夏季(0.8705±0.38)、秋季(0.5082±0.25)、冬季(0.3939±0.13)尾/m3;鱼体平均目标强度分别为春季(-63.15±5.03)、夏季(-52.85±14.45)、秋季(-46.42±15.85)、冬季(-44.77±15.28)dB;鱼体平均重量分别为春季0.03、夏季1.08、秋季11.19、冬季20.40 g/尾;鱼类资源量分别为春季0.4096、夏季0.2907、秋季0.3919、冬季0.5622 kg/m3;坝下鱼类密度显著高于坝上(F=12.67,P<0.05);坝上(F=7...  相似文献   

6.
红枫湖鱼类资源及空间分布的水声学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0年9月~12月和2011年3月~6月对贵阳市红枫湖的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捕获鱼类28种,分属于4目6科;鱼类的体长为5.68~116.41 cm,优势体长组为11.00~30.00 cm,其中小型鱼体和中大型鱼体占多数。2011年6月运用BioSonics DT-X(200 kHz)鱼探仪对鱼类密度进行了水声学探测,平均密度为(51.64±36.49)×10-3尾.m-3,不同区域的鱼类密度分布有显著性差异,最大值出现在将军湾[(97.25±12.35)×10-3尾.m-3],最低值位于红枫湖大坝[(14.90±2.56)×10-3尾.m-3],从大坝到将军湾鱼类资源量总体上呈现逐步增长的趋势。红枫湖鱼类分布水层主要在6~15 m,不同水层的鱼类密度分布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2018年4月采用回声探测仪(EY60,200 kHz)对广西洪潮江水库鱼类资源进行了水声学探测。结果显示,在时间尺度上,洪潮江水库鱼类密度昼夜差异不显著(P>0.05),但目标强度平均值为白天>夜间(P<0.05),昼夜目标强度分别为(-43.30±0.32)和(-44.50±0.26)dB,主要是由于夜晚(-60~-54 dB)的小型鱼类增加(-60~-57和-57~-54 dB范围分别增加9.25%和4.76%),而白天(-54~-48 dB)的鱼类比例增加所致(-54~-51和-51~-48 dB范围分别增加7.42%和5.27%)。在空间尺度上,洪潮江水库鱼类分布呈显著的空间变化特征(P<0.05)。鱼类密度呈上游高于下游、库汊高于库心的特征。密度平均值为109.52 ind./1000 m^3,最大值出现在上游S3站,平均密度为330.21 ind./1000 m^3。最小值为下游的S8站,平均密度为21.50 ind./1000 m^3。相关性分析表明,鱼类密度分布与总磷(TP)、高锰酸盐指数(CODMn)、叶绿素a呈正相关,与水深呈负相关(P<0.05);鱼类目标强度与水温、浊度、TP、CODMn呈显著的负相关(P<0.05)。研究表明,洪潮江水库鱼类空间分布是多种非生物因子(如叶绿素a、TP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生物因子(鱼类索饵、逃避敌害等)对鱼类分布的影响。该研究对了解洪潮江水库鱼类资源状况和环境影响因素,以及渔业资源保护与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水声学探测在江河鱼类资源评估中的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声学探测已成为鱼类资源评估的重要手段之一。介绍了水声学调查的方案设计和鱼类资源量估算方法,并结合2009年冬季三峡库区水声学调查,着重阐述EY60回声探测系统的正确使用方法和Sonar5分析软件的应用,探讨水声学技术用于江河鱼类资源调查存在的不足以及应用展望,旨在为水声学设备及分析软件的正确使用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旨在通过水声学方法评估博斯腾湖鱼类的季节和空间分布特征,掌握鱼类群落结构和时空分布规律。于2019年4—10月使用分裂波束回声鱼探仪(Simrad EY60, 120 kHz)进行全湖走航式断面探测,定量分析了鱼类密度、大小组成(以目标强度衡量)、水平和垂直分布的时空变化。研究结果显示,博斯腾湖春季、夏季和秋季鱼类密度分别为(709±141) ind/hm2、(8783±2611) ind/hm2和(743±499) ind/hm2,平均目标强度分别为–52.95 dB、–59.91 dB和–57.73dB。水平方向上,春季和秋季鱼类主要分布于沿岸带和敞水区,夏季鱼类更多地分布在沿岸带和水草生长区域。垂直方向上, 3个季节鱼类密度在水深3 m以下均随水深逐渐减小。目标强度在春季和秋季均呈现随水深逐渐增加趋势;夏季在水深3~12m之间随水深逐渐增大,但在大于12m水深区域有所减小。推测博斯腾湖鱼类群落的时空动态与繁殖、生长和捕捞等因素有关。本研究为保护和合理利用博斯腾湖鱼类资源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同时也为认识该湖生态系统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东洞庭湖鱼类资源保护对策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戴解林  李亚白 《内陆水产》2003,28(12):39-40
东洞庭湖是现存洞庭湖面积最大的本底湖,总水面17.7万公顷,有淡水鱼118种。但是,东洞庭湖的淡水鱼类,在近几十年人类活动和环境变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鱼类总体资源明显下降,部分种类已呈濒危。20世纪90年代东洞庭湖平均年捕捞产量约为19028吨,2001年约为14376.9吨,2002年略有增加,为15798.85吨,但总体仍呈逐年下降趋势;90年代前,东洞庭湖的渔获物中,“四大家鱼”等江河半洄游性鱼类总量组成占32%,鲤、鲫、鲶等湖泊定居性鱼类约占63%,刀鲚等咸淡水洄游性鱼类占5%。90年…  相似文献   

11.
洞庭湖氮磷时空分布及形态组成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洞庭湖水体营养盐形态结构与时空分布特征,分别于2014年8月(丰水期)和2015年1月(枯水期)在入湖河流、湖体、出湖口设置16个代表性断面采集水样,分析了氮、磷营养盐的特征指标。结果表明:1洞庭湖水体中,总氮(TN)含量为1.60~3.65 mg/L,平均值2.25 mg/L,总磷(TP)含量为0.060~0.359 mg/L,平均值0.138 mg/L;颗粒态总氮(TPN)含量为0.07~1.39 mg/L,平均值0.25 mg/L,颗粒态总磷(TPP)含量为0.003~0.172 mg/L,平均值0.05 mg/L;2时空分布上,水体中氮、磷含量整体表现为丰水期高于枯水期,出湖口最高,东洞庭湖高于西、南洞庭湖,入湖河流差异大的特征,颗粒态氮磷呈现自西向东呈逐渐增加趋势,与悬浮物(SS)的空间分布一致;3形态组成上,洞庭湖水体中氮磷以溶解态为主(TDN/TN为88.0%、TDP/TP为66.7%),三峡工程2003年蓄水前后,洞庭湖磷营养盐形态组成发生了大的变化,由以颗粒态磷为主(TDP/TP 20.0%~35.6%)转变为以溶解态为主,而氮营养盐形态组成基本未变;4营养结构上,洞庭湖大多数断面TN/TP在10~22,且氮、磷浓度远高于水体富营养的限制阈值,比较适宜藻类生长。相关分析显示,洞庭湖TN、TP、TDN、TDP均与Chl-a相关性不显著,因此认为洞庭湖氮、磷营养盐对藻类生长的限制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东海鹰爪虾的数量分布和数量变动进行了研究。调查结果显示 ,该种的年平均渔获率为0 .5 2 8kg/h ,四季中以夏季最高 (0 .814kg/h) ,秋季次之 ,冬季较低 (0 .2 19kg/h)。其资源量的分布主要在 4 0~6 5m水深海域 ,在 30°0 0′N以北 ,可分布到 10 0m水深 ,以盐度 33~ 34的海域较为密集。不同海域的渔获率不同 ,中部海域渔获率较高 ,高峰期出现时间也较长 ,北部和南部海域高峰期出现时间短。由于过度捕捞的原因 ,鹰爪虾的平均资源量和最高现存资源量与 80年代中后期比较 ,分别下降 71.3%和 6 9.4 %。为合理利用该资源 ,建议在小虾出现高峰期实行休渔措施 ,以增加补充群体的数量 ,实现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3.
石角水库位于广东省北江清远水利枢纽和飞来峡水利枢纽之间,是北江干流第一座梯级电站河道型水库。由于水坝阻隔及其他人类涉水活动影响,库区渔业资源呈严重衰竭趋势。为了解其鱼类资源现状,采用分裂波束渔探仪EY60(120 k Hz,200 W)于2015—2016年对库区鱼类资源及种群行为特征进行调查评估。结果显示,鱼类密度、鱼类行为及垂直分布均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且鱼类个体呈现小型化。2015年12月、2016年3月和2016年6月鱼类平均密度分别为(0.008±0.0125)ind/m3、(0.1601±0.1123)ind/m~3和(0.0405±0.0449)ind/m~3。不同季节鱼类密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冬春季节(12月、3月)鱼类主要集中于库首区域,夏季(6月)库尾为高密度区域。从垂直分布来看,鱼类主要分布于4~12 m水层,且不同区域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不同季节鱼类洄游行为差异明显,具体表现为夏季鱼类主要从库首向库尾水平洄游,垂直方向为向下洄游,而冬季则相反。本研究初步探明石角水库鱼类资源分布及其行为特征,也表明声学方法在研究较大空间尺度鱼类行为方面的适用性,研究结果可为北江渔业资源管理与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东海刺鲳资源状况及数量分布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胡芬  严利平 《海洋渔业》2006,28(2):99-104
本文利用2001~2005年东海区底层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东海刺鲳的资源状况和数量分布。结果表明,东海刺鲳近年来资源数量稳定而且缓慢增长,2001~2005年平均资源密度为1.49kg/h,从数量分布来看,8、9月是刺鲳分布范围最广、资源密度最高的月份,主要分布海域为鱼山、江外和长江口渔场。分析4个季节刺鲳的分布水深变化情况表明,主要分布水深为50~90m,刺鲳分布具有季节移动现象,夏季最靠近近海。刺鲳的群体结构不稳定,以幼鱼和1龄鱼为主。  相似文献   

15.
对黄海中部、长江口邻近海域和闽浙沿岸海域47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及6个站位的柱状沉积物样品的鱼鳞沉积量(SDA)进行了调查,揭示了我国典型渔业海域鱼鳞沉积信息及空间分布,并证明了应用鱼鳞沉积速率(SDR)追溯鱼类种群动态变化的方法在我国海域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黄海中部的鱼鳞组成种类比较单一,主要由鳀和小黄鱼组成,以鳀占绝对多数.平面分布中缇占75.0%,小黄鱼占25.0%,发现鱼鳞的站位基本处在黄海中部的西北与东南边缘,10594 站位(34°59.9′N,122°29.9′E)、12694 站位(33°59.9′N,123°59.0′E)鱼鳞沉积量较高.黄海中部3个站位的鱼鳞沉积量随深度增加表现出不均匀的垂直分布,具有较为一致的变化趋势,并出现了明显而统一的高峰段.长江口单位体积的鱼鳞沉积量低于黄海中部,鱼鳞组成种类复杂.平面分布中有68.1%的鱼鳞被甄别出,数量较多的鱼种分别为小黄鱼29.2%,发光鲷12.5%,鳀8.3%.发现鱼鳞的站位基本沿舟山渔场中心延伸并与海岸平行分布,以H-28站位(28°09.1′N,122°55.3′E)鱼鳞沉积量较高.长江口3个站位的鱼鳞沉积量垂直分布由较多的鱼种组成,呈不规则变化,但未出现具有连续变化趋势的优势鱼种和相似的变化趋势.相比较而言,黄海中部是更理想的研究区域.  相似文献   

16.
洞庭湖水系资江干流鱼类资源现状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江作为洞庭湖一级支流,对洞庭湖乃至长江水系鱼类资源的维持或补充有着重要作用。为了解资江的鱼类资源现状,于2010年11月~2012年12月对湖南境内资江干流鱼类资源进行调查。共采集鉴定鱼类82种(包括1种湖南鱼类新纪录,2种引进种),隶属7目18科52属。种类组成以鲤科鱼类为主,占48.78%。鱼类物种数按上、中、下游依次增加,分别为52种、73种和77种,其中上游与中、下游之间鱼类群落为中等相似,中游与下游鱼类群落为极相似。资江鱼类在洄游、摄食、栖息习性等生态类型上呈现多样化特征。调查江段渔获物组成虽存在差异,但主要以鲫( Carassius auratus ) 、鲤(Cyprinus carpio )、蟹( Hemiculter leucisculus) 、翘嘴鲐(Culteralburnus)、蒙古铂(emongolicus)、蛇绚(Saurogobiodabryi)、鲇 ( Silurus asotus ) 和黄颡鱼( Pelteobagrus fulvidraco ) 等湖泊定居性鱼类为主,“四大家鱼”等洄游性鱼类所占比例极低,鱼类小型化现象明显。  相似文献   

17.
江湖关系演变对洞庭湖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时空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洞庭湖沉积物重金属的生态风险和污染负荷进行评价,探讨江湖关系演变对洞庭湖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和生态风险的影响,为洞庭湖重金属污染防控决策和湖泊生态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监测的重金属为Cu、Zn、Pb、Cd、Hg、As,评价方法为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污染负荷指数法。结果表明,洞庭湖全湖沉积物重金属总体上呈"中度污染"并面临"较高"潜在生态风险,Cd、Hg是洞庭湖沉积物中污染程度和生态风险最大的重金属。在空间分布上,RI值和PLI值总体上均表现为南洞庭湖西洞庭湖东洞庭湖,但不同季节分布不一致,丰水期空间差别最大。在水期分布上,重金属含量、RI值和PLI值总体上均表现为丰水期枯水期,水文和水动力因素可能是产生此差异的重要原因。在季节分布上,RI值和PLI值总体上均表现为夏季最大,春秋季节次之,冬季最小,与洞庭湖水面面积、水位、"四水"径流量的季节变化规律基本吻合,洞庭湖的水情变化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水平。近年来随着江湖关系的演变,特别是三峡工程的运行,洞庭湖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变化显著,洞庭湖沉积物重金属含量相对于1984-2004年的递增趋势,2007-2015年递减趋势明显(Hg除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