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对采自浙江省新昌县的野生(平均质量15.3g)和养殖(平均质量14.9g)光唇鱼肌肉营养组成分别进行了测定和评价。野生光唇鱼肌肉蛋白质含量为16.62%,脂肪2.66%,水分80.73%,灰分0.92%;养殖光唇鱼肌肉蛋白质含量为16.51%,脂肪2.51%,水分80.65%,灰分0.94%;野生光唇鱼的水分、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均较养殖光唇鱼略高。共检测到17种氨基酸,其中必需氨基酸8种,风味氨基酸4种。野生组的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养殖组;必需氨基酸的总量也高于养殖组。与养殖光唇鱼相比,野生光唇鱼肌肉中苏氨酸、亮氨酸及含硫氨基酸含量较高。以氨基酸评分为标准,光唇鱼肌肉的第一限制氨基酸是赖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缬氨酸;以化学评分为标准,说明光唇鱼肌肉必需氨基酸组成相对平衡且含量丰富,是一种较为平衡的优质蛋白质。共检出22种脂肪酸,光唇鱼肌肉中所含饱和脂肪酸有9种;不饱和脂肪酸共有14种,其中单不饱和脂肪酸6种,多不饱和脂肪酸8种;饱和脂肪酸中C 16:0含量最大;而不饱和脂肪酸中C 16:1和C 18:2含量最高。多不饱和脂肪酸中二十碳五烯酸(C 20:5)含量为10.20%;二十碳六烯酸(C 22:6)含量为9.18%,在淡水鱼中是较高的,是一种优质的淡水食用鱼类。 相似文献
4.
5.
6.
粗唇(鱼危)(Leiocassis crassilabrus Günther)人工繁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捕野生粗唇(鱼危)成鱼,驯养培育半年,使之达到性成熟.采用鲤鱼脑垂体与释放激素类似物等混合催产剂,分两次注射.在27℃~28℃的水温下,其效应时间为15 h,催产率达90%.粗唇(鱼危)卵具强粘性,人工授精时用任氏液适当稀释,用网板粘卵,在"蜂巢式"孵化槽内微流水孵化.采用以上技术,卵的受精率为71%,胚胎发育时间为50 h.初孵仔鱼有3 d左右的附着期,出膜4 d后开口,其开口饵料为小型枝角类. 相似文献
7.
8.
光唇鱼不同组织的同工酶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垂直聚丙烯酰胺平板电泳,研究了光唇鱼的肝脏、脾脏、心脏、肾脏、脑、鳃耙、眼睛、背鳍和肌肉9种组织器官中10种同工酶,分析了其酶谱表型。结果表明,除了过氧化氢酶和酸性磷酸酶只显示微弱且不稳定的区带外,乳酸脱氢酶、苹果酸脱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苹果酸酶、醇脱氢酶、过氧化物酶、酯酶和淀粉酶均显示出清晰稳定的酶谱。这些酶的表型、分布和活性上均有高度的组织特异性,与各组织的生理功能相一致。 相似文献
9.
云南光唇鱼的人工繁殖和胚胎发育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人工繁育至性成熟的3龄云南光唇鱼进行人工催产,观察受精卵胚胎发育情况。结果显示:采用HCG、LHRH-A_2和DOM组合注射催产,在水温16.3~18.7℃条件下,效应时间37~38 h,平均催产率为80%。云南光唇鱼的受精卵为沉性卵,吸水膨胀后,平均卵径2.5 mm;受精卵经过胚盘形成期、细胞分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器、器官发育期和出膜期,历时103 h 30 min孵出仔鱼(水温16.0~18.3℃),初孵仔鱼全长6 mm。以原肠中期计算,受精率为75%,孵化率约53%。 相似文献
10.
光唇鱼仿生态繁殖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解决目前光唇鱼人工繁殖中存在的繁殖率低、操作繁琐等问题,根据野生光唇鱼的生境选择和生理需求,设计了一种仿生态型光唇鱼繁殖池。利用持续且变化的水流刺激亲鱼性腺发育成熟,用紊流波浪和砾石诱导光唇鱼主动产卵,用斜置的收卵箱自动收集受精卵,在弱光环境下微流水孵化。繁殖试验结果,在不使用鱼类催产激素和其它药物的情况下,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达91.64%、89.53%,平均每尾雌鱼产卵594粒,出苗488尾。试验结果表明,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光唇鱼繁殖群体属分批产卵类型,水流刺激能提高产卵量,较浅的水体能提高受精率,孵化水温以(22±2)℃为宜。 相似文献
11.
光唇鱼与凡纳对虾池塘混养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口面积0.347hm2,水深2m的池塘放养体长2~4em的光唇鱼苗28000尾和体长0.8~1.0cm的凡纳对虾(俗称南美白对虾)虾苗100×10^4尾(分别在5月中旬和8月下旬2次投放,各投50×10^4尾),经215d的饲养,收获商品光唇鱼295.3kg,折合产量851.0kg/hm2,成活率59%;两季对虾产... 相似文献
12.
13.
光唇鱼雌性个体生殖力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机采集光唇鱼雌性个体样本12尾,测量其体长(L)、体质量(W)、净体质量(Wn)和性腺质量(Wo)等生物学指标。用质量法计数个体绝对生殖力,并对体长相对生殖力(FL)、体质量相对生殖力(Fw)和成熟系数进行计算,结果表明:个体绝对生殖力(F)在458~14254粒,平均3736粒。体长相对生殖力(FL)在50~1013粒/cm,平均346粒/cm。体质量相对生殖力(Fw)在19~151粒/g,平均85粒/g。绝对生殖力主要集中于1000~5000粒,绝对生殖力在10000粒以上的样本较少。体长相对生殖力主要分布于100~500粒/cm,而体质量相对生殖力主要集中于25~100粒/g。 相似文献
14.
15.
16.
黄海海州湾小黄鱼幼鱼的食性及其随体长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根据2008年7月和8月在黄海海州湾海域进行的定点底拖网调查,应用K-W非参数秩检验、卡平方检验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幼鱼(体长20~110mm)的食物组成及其与体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黄鱼幼鱼摄食的饵料种类有30余种,甲壳类(桡足类、糠虾类和虾类)是主要的饵料类群,在食物中所占的个数百分比为99.50%。优势饵料有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长额刺糠虾(Acanthomysis longirostris)和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小黄鱼幼鱼的摄食强度和食物组成随体长的增长都有明显的变化,随着体长的增加,食物中虾类和鱼类的比例有所增加,而桡足类和糠虾类的比例则减少。饵料生境宽度在体长大于80mm后有明显的增加。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小黄鱼幼鱼在体长达到80mm时,出现了明显的食物转换现象。可以认为,小黄鱼幼鱼食性的转变与其体长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