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华绒螯蟹幼蟹蜕壳与生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超 《水利渔业》2007,27(2):58-60
在养殖水温为(26.62±1.19)℃时,规格为1.03~10.95 g/只的幼蟹蜕壳后,体重平均增长率为(45.515±15.630)%,壳长增长率为(10.159±5.687)%,壳宽增长率为(9.994±5.302)%,壳长/壳宽增长率为(1.235±0.712)%。其中不同规格组蟹的体重和壳长/壳宽的增长率没有显著差异,而壳长、壳宽增长率变化幅度较大,与体重的关系不明显。所蜕壳的干重占蜕壳前后体重的比率分别为(16.159±5.734)%和(11.319±3.648)%,两者都随体重的增加而趋于减小。  相似文献   

2.
3.
沉水植物对中华绒螯蟹生长和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东太湖采集伊乐藻(Elodea canadensis)、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苦草(Vallisneria natans)、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5种沉水植物分别制成干粉。在基础饲料中添加15%的干粉形成5种不同的配合饲料,分别饲喂体重为(9.37±0.15)g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60 d,分析沉水植物对中华绒螯蟹生长和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结果显示:马来眼子菜组的中华绒螯蟹平均增重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饲料系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4种沉水植物组的平均增重率和饲料系数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成活率、肥满度及肝体比差异不显著(P>0.05)。沉水植物各组的蟹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轮叶黑藻组、伊乐藻组和苦草组的中华绒螯蟹血清溶菌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金鱼藻组和马来眼子菜组则差异不显著(P>0.05);除马来眼子菜组降低外,其余4种沉水植物组中华绒螯蟹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抵抗力强于对照组。因此,除马来眼子菜以外的4种沉水植物对中华绒螯蟹的生长性能无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非特异性免疫力。  相似文献   

4.
《淡水渔业》2021,51(5)
为探讨不同水温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蜕壳、生长和摄食率的影响,本研究应用恒温的河蟹个体养殖系统,分析不同水温(10、15、20、25、30℃)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成活率、蜕壳次数、蜕壳间隔、蜕壳增重率、肥满度和摄食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133 d的试验中,各饲养水温的中华绒螯蟹成活率均在89%以上;10℃和15℃水温的实验蟹只蜕壳1次,20℃和25℃水温组的实验蟹蜕壳2次,30℃水温组的实验蟹蜕壳3次;五个水温组的平均蜕壳间隔分别为109.39、67.92、46.63、43.69、38.01 d;蜕壳增重率随水温升高呈总体增加的趋势,30℃水温组的蜕壳增重率显著高于其他水温组;平均绝对生长率和相对生长率均随着水温的升高而逐步增大,且各水温组间差异显著;肥满度随水温的升高而逐渐下降;五个水温组的平均日摄食率分别为1.58%、1.97%、3.54%、4.79%和5.25%。腿部肌肉切片观察发现,低水温组(10、15、20℃)的肌纤维直径显著大于高水温组(25、30℃)。结果表明:随着饲养水温的增加,河蟹的蜕壳速度加快,增重率增加,肥满度下降,摄食率增加,以30℃水温时的河蟹生长最佳。  相似文献   

5.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养殖业是我国水产养殖支柱产业之一。随着中华绒螯蟹养殖产业飞速发展,病害问题也愈加严重,并逐渐成为了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本文就我国近年来中华绒螯蟹病害流行的态势、病害流行原因以及应对措施进行剖析,以期为推动该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相应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从军山湖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获得血清,用人A、B、AB、O型红细胞、鸡红细胞及部分细菌菌体检测了血清的凝集活力,同时进行了糖抑制、热稳定性及pH影响试验。结果显示血清能凝集人四种血型红细胞和鸡红细胞,其中对人A型红细胞凝集活力最高;能够和大肠杆菌发生凝集反应,但不能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发生凝集反应;凝集条件为pH5.0~5.8、温度4~37℃;1.0%的D-葡萄糖、D-果糖、蔗糖、乳糖、麦芽糖均能不同程度地抑制血清与人A型红细胞的凝集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蜕壳和生长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华绒螯蟹 (河蟹 )的体壁是支撑体躯 ,保护内脏的器官 ,在神经内分泌的调控下经肌肉牵引产生运动 ,保证了捕食和逃避敌害行为的完成。但体壁限制了河蟹的生长发育 ,影响种苗的存活及生活史序列的进行 ,因此必须借蜕壳来完成发育过程和上述行为功能。河蟹体壁的基本结构可分基膜、上皮细胞和角质膜等三层。基膜呈白色 ,由结缔组织或上皮细胞分泌物组成。上皮细胞为一层柱状上皮 ,由它向外分泌内、外、上角质膜及钙化、未钙化几丁质和黑色素粒 ,它们在河蟹的蜕壳、变态及色素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河蟹的蜕壳、变态和生长及生理机制的调…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日本绒螯蟹(E.japonica)及其杂交种成蟹性腺指数、肝胰腺指数、出肉率、总可食率及其常规生化成分,结果显示:(1)中华绒螯蟹的精巢指数显著高于其它两种群蟹,但其肝胰腺指数、出肉率和总可食率均无显著差异;中华绒螯蟹的卵巢指数也显著高于日本绒螯蟹和杂交蟹,而杂交蟹的肝胰腺指数显著高于其它两种群蟹。(2)中华绒螯蟹、日本绒螯蟹和杂交种精巢中水分、蛋白和脂肪含量分别最低,日本绒螯蟹精巢中碳水化合物含量最高;杂交种肝胰腺蛋白、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均最高,日本绒螯蟹肌肉中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其它两种群。(3)日本绒螯蟹卵巢水分含量显著高于其它两种群蟹,蛋白、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显著低于其它两种群;日本绒螯蟹肝胰腺的水分和蛋白含量最高,但脂肪含量最低,杂交种肝胰腺中脂肪含量最高、水分含量最低;日本绒螯蟹肌肉中的水分含量最高,其它生化成分含量最低;中华绒螯蟹肌肉的水分含量最低,其它生化成分含量最高。整体上,中华绒螯蟹具有早熟特性,不同种群绒螯蟹性腺中的主要生化成分含量可能与其发育阶段有关,杂交蟹肝胰腺中脂肪含量较高,日本绒螯蟹肌肉中脂肪含量较低。  相似文献   

9.
pH胁迫对中华绒螯蟹5种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不同pH(4.5,6.0,7.5,9.0,10.5)胁迫1、4、7、10d后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血细胞呼吸爆发(RP)、血细胞破碎物上清液(HLS)酚氧化酶(PO)、血清溶菌酶(LSZ)、酸性磷酸酶(ACP)及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pH胁迫后第1天,pH4.5组...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渔光一体模式下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池塘养殖生长规律,在渔光一体池塘内,分别在光伏覆盖区域和非光伏覆盖区域开展中华绒螯蟹养殖实验,比较光伏区和非光伏区中华绒螯蟹二龄蟹的生长情况.结果显示,6月份之前,非光伏区中华绒螯蟹显示出一定的生长优势,6月份之后光伏区中华绒螯蟹的生长优势突出,生长...  相似文献   

11.
实验用中华绒鳌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初始体质量为1.8 g左右.饲料A添加6%鱼肝油和4%大豆卵鳞脂(饲料含4.53%磷脂和1.08%HUFA),饲料B添加10%的猪油(饲料含0.39%磷脂和0.18%HUFA);实验蟹单个体饲养(可防止蜕壳期间蟹相互残杀而获得饲料外的营养源),雌蟹(F)、雄蟹(Lul)各60个,实验周期120 d.结果表明:两组饲料条件下,幼蟹的存活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平均蜕壳次数、蜕壳间隔时间及肝胰腺指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无论是雌蟹还是雄蟹,A组幼蟹肝胰腺和肌肉的总脂含量显著低于B组(P<0.05),并且A组蟹肝胰腺和肌肉中磷脂、多不饱和脂肪酸和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显著高于B组(P<0.05).这表明,在中华绒鳌蟹幼蟹饲料中添加4.53%磷脂和1.08%HUFA对其存活、生长、蜕壳无显著影响,但可使其肝胰腺和肌肉中的总脂含量降低,而磷脂、多不饱和脂肪酸和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升高.本研究结果旨在为中华绒鳌蟹幼蟹的营养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生产上幼蟹饲料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水温和蜕壳次数对中华绒螯蟹幼蟹耗氧率的影响,采用静水式密闭装置测定了幼蟹在水温15~35℃范围内和第7~11蜕壳期(C7~C11,幼蟹Ⅳ期~幼蟹Ⅷ期)的耗氧率和耗氧量。结果显示,水温在15~30℃时,幼蟹的耗氧率在各蜕壳期都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升高,于30℃达到峰值,之后随着水温的上升反而呈现下降的趋势,在C7阶段,水温30℃时幼蟹的耗氧率达到最高值0.661 mg/(g·h);幼蟹的耗氧量在各水温条件下都随着蜕壳次数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在C11阶段,水温30℃时幼蟹耗氧量达到最高值4.168 mg/h,不同蜕壳次数幼蟹的耗氧量差异显著(P<0.05)。幼蟹耗氧率(R)与温度(T)、不同蜕壳次数幼蟹湿质量(W)的二元回归方程线性关系显著,其关系式为:R=0.239 5+0.009 4T-0.019 7W(r=0.821 5,P<0.01)。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水温、蜕壳次数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耗氧率影响显著,三者之间有显著的复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根据脂肪酸延长酶保守区序列设计引物,采用RT-PCR和RACE技术首次克隆得到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脂肪酸延长酶(ELOVL)基因全长(Gen Bank登录号:KR005628)。分析ELOVL序列表明,该基因c DNA全长2089 bp,开放阅读框(ORF)长1065 bp(包含终止密码子),编码的354个氨基酸具有典型的延长酶特征:1个高度保守的氧化还原中心组氨酸簇HVIHH,多个保守区和多个跨膜区(KFTEFLDT、NTFVHIVMYVYY、TNFQMI)。经氨基酸同源性和系统发育树分析,中华绒螯蟹ELOVL预测氨基酸序列与顶切叶蚁(Acromyrmex echinatior)ELOVL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最高,为59%;同时与家蝇(Musca domestica)聚为一支,进而与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等聚为一大支。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ELOVL m RNA在中华绒螯蟹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及投喂不同配合饲料后在可食部位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ELOVL在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在肝胰腺和肠道中表达量最高,心脏中最低,其他组织中少量表达。养殖98 d后分析表明,卵巢和肝胰腺组织中ELOVL m RNA在SO饲料组中表达量最高,并且表达水平随着饲料中鱼油(富含n-3 PUFA)比例减少、豆油(缺少n-3 PUFA)比例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精巢组织中ELOVL m KNA表达量在SO饲料组中最高;肌肉组织中ELOVL m KNA表达水平较低,且各饲料组间表达量差异不显著(P0.05)。以上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存在ELOVL基因,并且ELOVL的表达受饲料脂肪水平的影响,这为探究中华绒螯蟹自身合成HUFA途径及调节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切除单侧眼柄对中华绒螯蟹蜕壳、生长、成熟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室内条件下,采用烫灼挤压法切除中华绒螯蟹的单侧眼柄,结果表明,对青春期蜕壳前的蟹,切除任意一侧眼柄,都能有效地促进蜕壳、生长及性腺的早期发育,但无助于诱导卵巢的成熟、产卵.试验还表明,切除单侧眼柄不会导致高死亡率,且对蟹的交配、怀卵、幼体的孵化培育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5.
伊乐藻对中华绒螯蟹生长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研究分析了有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组和对照组(无伊乐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在生长、肌肉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等方面的差异,探讨伊乐藻对中华绒螯蟹生长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有伊乐藻组中华绒螯蟹体重、壳长和壳宽增长率与肥满度均显著高于无伊乐藻组(P0.05),但肝胰腺指数和性腺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伊乐藻组中华绒螯蟹肌肉的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均显著高于无伊乐藻组(P0.05);伊乐藻组的雌蟹肝胰腺中的鲜味氨基酸含量也显著高于无伊乐藻组(P0.05),而伊乐藻组和无伊乐藻组的雄蟹肝胰腺氨基酸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伊乐藻组和无伊乐藻组的中华绒螯蟹肌肉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伊乐藻组中华绒螯蟹的肝胰腺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均显著高于无伊乐藻组(P0.05)。综上所述,伊乐藻不仅有利于中华绒螯蟹的生长,而且能改善中华绒螯蟹的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16.
中华绒螯蟹血淋巴细胞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改进常规血液细胞电镜制样技术 ,直接取中华绒螯蟹 (Eriocheirsinensis)血淋巴液固定、脱水、包埋、电镜观察。结果显示 ,中华绒螯蟹血淋巴具有 3类细胞 ,即无颗粒细胞、小颗粒细胞和大颗粒细胞。其中 ,无颗粒细胞的核质比最大 ,异染色质高度浓缩、边缘化 ,几乎没有常染色质 ,胞质内线粒体数目相对较多 ,与高等动物的中幼红细胞结构很相似 ,该细胞数目在中华绒螯蟹血淋巴中最多 ,可能担负着血液的能量转换功能 ;小颗粒细胞核内常染色质较多 ,内质网、高尔基体发达 ,胞质中存在 0 .2~ 0 .4 μm的电子致密颗粒 ,而且胞质中有许多大小不一的空泡 ,细胞表面有许多突起似伪足 ,类似高等动物的单核细胞 ,可能具有吞噬和消化异物的功能 ;大颗粒细胞胞质中的颗粒较大 ,直径 1.4~ 2 .0 μm ,胞质中具空泡 ,细胞表面也常见伪足突起 ,类似高等动物的嗜酸性粒细胞  相似文献   

17.
采用2×6因子设计方法,以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源,分别配制了含1%和2%磷脂,6个氯化胆碱水平(0、250、500、1 000、2 000、4 000 mg/kg饲料)的12组等氮、等脂精制饲料,在室内水族箱条件下对体质量为(0.22±0.01)g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进行为期6周的饲养试验,每处理组各设4个平行。结果表明:当饲料中胆碱的添加水平分别为1 000 mg/kg(1%的磷脂水平)和500 mg/kg(2%的磷脂水平)时,幼蟹的存活率均达到最高值,分别为89%和88%;幼蟹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随着胆碱添加量的提高而显著升高(P<0.05);磷脂水平为1%时,1 000、2 000和4 000 mg/kg胆碱处理组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0、250和500 mg/kg的处理组(P<0.05);磷脂水平为2%时,500 mg/kg和1 000 mg/kg胆碱处理组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0 mg/kg处理组(P<0.05),但与250、2 000和4 000mg/kg处理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各试验组的全蟹粗脂肪含量、肝胰腺的甘油三酯含量、总胆固醇含量、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均随着饲料中胆碱量的增加而显著下降(P<0.05)。综上所述,中华绒螯蟹幼蟹饲料中磷脂和胆碱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饲料中适量添加胆碱和磷脂,可以显著提高幼蟹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降低饲料系数以及蟹体脂肪含量。以增重率为判据,采用折线回归法进行分析,得出饲料中不同磷脂水平下幼蟹的胆碱适宜需要量分别为1 429.65 mg/kg饲料(磷脂水平1%时)和529.65 mg/kg饲料(磷脂水平2%)。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亲本规格对其子代在扣蟹阶段养殖性能的影响,本试验在相同的养殖环境下将4种规格河蟹亲本(规格I:雌90~110 g、雄140~160 g;规格Ⅱ:雌115~135 g、雄160~180 g;规格Ⅲ:雌140~160 g、雄220~240 g;规格Ⅳ:雌190~210 g、雄290~310 g)所产的大眼幼体养殖至扣蟹,并比较各组扣蟹的体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成活率及最终产量差异。试验结果显示:(1)不同规格的河蟹亲本,其子一代在大眼幼体至豆蟹阶段的平均体质量、成活率以及增重倍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2)在豆蟹至扣蟹养殖阶段,各组幼蟹的生长速度差异大体上与其亲本规格的差异相一致,其中Ⅰ组幼蟹在8—10月期间的平均体质量均显著低于Ⅳ组(P<0.05);(3)养殖效果方面,各组扣蟹平均规格和最终产量均随着亲本规格的提高而提高,其中Ⅳ组扣蟹的最终平均体质量显著高于Ⅰ组扣蟹(P<0.05);(4)就规格分布而言,Ⅳ组扣蟹2.00~3.99 g规格的比例显著低于另外3组,而≥6.00 g规格的比例显著高于另外3组(P<0.05)。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亲本规格对其后代的养殖性能存在影响,大规格河蟹亲本子一代在扣蟹生产阶段生长速度快、养殖效果好,因此建议在生产上选择大规格亲本的后代用于扣蟹养殖。  相似文献   

19.
选用初始体重为(2.15±0.10)g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雄性幼蟹,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只幼蟹),饲喂100%鱼油组(简称F1组)、100%豆油组(F2组)、100%亚麻油组(F3组)、50%鱼油+50%豆油组(F4组)、50%鱼油+50%亚麻油组(F5组)不同脂肪源配制的5种等氮等能饲料。实验蟹单个体养殖,实验周期为112 d。结果表明,F5组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都显著高于其他饲料组(P0.05),各组的蜕壳间隔和肝胰腺指数没有显著差异(P0.05)。肝胰腺组织消化酶活力测定结果表明,F1组幼蟹肝胰腺的类胰蛋白酶活力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F3组的胃蛋白酶活力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F1组、F2组和F4组的脂肪酶活力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各组的淀粉酶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脂肪酸测定结果表明,肝胰腺和肌肉中的亚油酸(LOA)(C18:2n-6)、亚麻酸(LNA)(C18:3n-3)、EPA(C20:5n-3)和DHA(C22:6n-3)等主要脂肪酸含量与饲料脂肪酸组成呈正相关关系,F1组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含量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F2组的LOA含量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F3组的LNA含量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以50%的豆油或亚麻油替代鱼油能促进中华绒螯蟹幼蟹的生长,但可能使幼蟹的成活率降低。以豆油或亚麻油替代鱼油会影响幼蟹胰蛋白酶、胃蛋白酶和脂肪酶的活力和肝胰腺、肌肉脂肪酸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