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巴克夏和大约克猪为对照,比较沙子岭、1/2沙子岭(巴克夏×沙子岭)(巴沙)、1/4沙子岭(大约克×(巴克夏×沙子岭))(大巴沙)猪的胴体性状和肌肉品质,探讨氨基酸转运载体基因表达与氨基酸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屠宰率、胴体长、眼肌面积、腿臀比例、瘦肉率等胴体性状指标随着沙子岭猪血缘含量的减少逐渐升高,而平均背膘厚、皮厚、肥肉率则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其中大巴沙猪的主要胴体指标水平与瘦肉型巴克夏和大约克猪的接近;在肌肉品质方面,大理石纹评分、系水力、肌内脂肪含量以沙子岭或巴克夏猪的最高,大约克猪的最低,而滴水损失和水分含量则是大约克猪的最高;大巴沙、巴沙、沙子岭、巴克夏、大约克猪的饱和脂肪酸与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之和依次降低,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依次升高;沙子岭猪的必需氨基酸、风味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含量均极显著高于其他猪的(P0.01);氨基酸转运载体基因(CAT1)表达水平与氨基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说明氨基酸含量与CAT1基因有着密切的关系。沙子岭猪血缘猪具有良好的持水性能,大巴沙猪肌内脂肪含量适中,必需氨基酸、风味氨基酸、总氨基酸、饱和脂肪酸与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很丰富,说明大巴沙猪的肉质风味和肌肉品质较好。综合考虑前期肥育性能和毛色一致性等因素,大巴沙猪是湘沙猪配套系较为理想的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2.
研究测定85~107 kg体质量阶段27头鲁烟白猪的胴体品质和肉质特性,以分析鲁烟白猪胴体、肉质性状随体质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相关程度.结果表明,鲁烟白猪在85~90 kg阶段屠宰瘦肉率最高为62.72%,分别比其他3组(91~95 kg组、96~100 kg组、101~107 kg组)提高1.62%(P>0.05)、0.34%(P>0.05)和2.40%(P>0.05);在91~95 kg阶段屠宰肉品质优良,肌肉pH6.11,肉色和大理石纹评分最高分别为3.26和 3.11,肌内脂肪含量最高为2.38%,肌肉失水率最低为13.89%.胴体和肉质性状间相关程度有强有弱,相关系数有正有负.相同性状间呈较强正相关,相反性状间呈较强负相关.在85~107 kg阶段,除屠宰率与体质量之间呈显著的回归关系外,其他各项指标与体质量间的线性相关不明显.综合分析认为,鲁烟白猪的适宜上市屠宰体质量为91~95 kg.  相似文献   

3.
不同屠宰体重鲁农Ⅱ号猪屠宰性能与肉质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测定94-108 kg体重阶段28头鲁农Ⅱ号猪的胴体品质和肉质特性,以分析鲁农Ⅱ号猪胴体、肌肉品质随体重的变化规律及其相关程度,为确定适宜上市屠宰体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鲁农Ⅱ号猪在98-100 kg阶段屠宰瘦肉率最高为61.63%,分别比其它3组(94~96kg组、102~104 kg组、106~108 kg组)提高0.75%(P>0.05)、2.32%(P>0.05)和3.37%(P>0.05).在102~104 kg阶段屠宰肉品质优良,肌肉pH值6.10,肉色和大理石纹评分分别为3.14和3.50,肌内脂肪含量较高为3.21%,肌肉失水率较低为15.95%.胴体和肉质性状间相关程度有强有弱,相关系数有正有负.相同性状间有较强的正相关,相反性状间有较强的负相关.在94~108 kg阶段,除胴体重、平均背膘厚、骨骼率、大理石纹、肌内脂肪、蛋白质与体重之间呈极显著或显著的回归关系外,其它各项指标与体重间的线性相关不明显.综合分析试验结果认为,鲁农Ⅱ号猪配套系商品猪适宜上市屠宰体重为100~104 kg.  相似文献   

4.
不同屠宰体重对商品猪胴体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体重30 kg左右的杜洛克与莱芜合成商品猪92头,在同一营养水平下进行育肥试验,平均体重达95~105 kg时结束,挑选符合屠宰体重的试验猪进行屠宰测定,研究屠宰体重对试验猪胴体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92~109 kg阶段屠宰,屠宰体重对瘦肉率和皮脂率影响显著;在肉质上对肌肉的脂肪、干物质和蛋白质含量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5.
商品猪胴体性能肉质性状及其随体重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定31头杂交商品猪的胴体品质和肉质特性,以分析商品猪胴体、肌肉品质随体重(92.0~95.0、95.5~98.0、99.0~101.5、107.0~109.0kg)的变化规律,为确定适宜上市屠宰体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商品猪在92—95kg阶段屠宰瘦肉率最高为61.17%,分别比其它3组提高4.83%(P〉0.05)、11.83%(P〈0.05)和8.84%(P〈0.05)。在107~109kg阶段屠宰肉品质优良,肌肉pH值6.07.肉色和大理石纹评分分别为3.13和3.33,肌内脂肪含量较高为3.89%,肌肉失水率较低为18.91%。在92~109kg阶段,除胴体直长、瘦肉率与体重之间呈显著的回归关系外,其它各项指标与体重间的线性相关不明显。综合分析可知,注重产肉量强调胴体瘦肉率时可选择在92~95kg阶段屠宰;注重肉品质时可选择107~109kg阶段屠宰;若二者兼顾则选择95~98kg阶段屠宰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6.
莱芜猪合成系瘦肉率为48.76%~59.98%,肌肉pH值稳定在5.80~6.50,肉色指标优良,大理石纹评分为2.00~3.36分,肌内脂肪含量为3.19%~6.65%;100 kg体重时屠宰的肌肉失水率较低,为16.34%,肉色、大理石纹评分较高,分别为3.00分、3.13分,肌内脂肪含量为3.77%。胴体和肉质性状间相关程度有强有弱,相关系数有正有负。相同性状间有较强的正相关,相反性状间有较强的负相关。通过综合分析试验结果认为,莱芜猪合成系以体重100 kg作为上市屠宰体重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7.
试验研究了不同育肥及屠宰体重对试验猪的生长性能及胴体肉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育肥结束体重在85~110kg阶段对试验猪的日增重和饲料报酬影响不显著;屠宰体重对试验猪的屠宰率、pH值和肌内脂肪影响显著;采用综合选择指数就不同育肥及屠宰体重对试验猪的影响进行综合评定,结果表明,试验猪体重在85~90 kg结束育肥并屠宰时育肥性能及胴体肉品质的综合选择指数最大。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不同屠宰体重对豫西黑猪体尺性状、胴体性状和肌肉品质的影响,本研究选择30头体重在90~165kg的豫西黑猪,依据体重分5个阶段进行屠宰测定,以分析其随体重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豫西黑猪在体重达135~150 kg时,其屠宰率达到75.85%,胴体性状及肉质品质较好,肌肉中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丰富,且具有理想的氨基酸和脂肪酸构成,必需氨基酸及鲜味氨基酸含量和不饱和脂肪酸以及饱和脂肪酸构成比例适宜。  相似文献   

9.
研究测定了鲁农Ⅰ号配套系商品猪的胴体性能及肉品质.屠宰体质量97.69 kg、胴体瘦肉率58.39%、肉色3.19、大理石纹3.38、肌内脂肪4.01%.每100 g背最长肌中氨基酸总量、鲜味氨基酸含量和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为22.21、17.6217和8.5550 g,鲜味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分别占总氨基酸的79.34%和38.52%.背最长肌饱和脂肪酸(SFA)含量、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SFA+MUFA)和不饱和脂肪酸(UFA)含量分别为40.53%、90.64%和59.31%.  相似文献   

10.
研究测定了屠宰体重对鲁农Ⅱ号猪配套系商品猪的胴体性能和肉品质影响.结果表明:屠宰体重对鲁农Ⅱ号猪配套系商品猪的胴体重、左侧胴体重和骨骼率影响极显著(P<0.01);对平均膘厚、后腿重和皮脂率影响显著(P<0.05).其中,平均膘厚和皮脂率都以102~106 kg体重阶段较高,分别比94~100 kg体重阶段提高11.86 %(P<0.05)和9.68 %(P<0.05);眼肌面积、后腿比例、瘦肉率和骨骼率都以94~100 kg体重阶段较高,分别比102~106 kg体重阶段提高1.43 %、3.36 %、2.43 %和11.13 %(P<0.01).屠宰体重对鲁农Ⅱ号猪配套系商品猪肉色、a值和肌内脂肪影响显著.肉色、大理石纹、pH值、a值、肌内脂肪和干物质都以102~106 kg体重阶段较高,分别比94~100 kg体重阶段提高3.88 %(P <0.05)、22.68 %(P>0.05)、2.17 %(P>0.05)、5.21 %(P<0.05)、31.42 %(P<0.05)和1.16 %(P>0.05).屠宰体重对背最长肌氨基酸含量和脂肪酸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1.
影响莱芜猪肉质的肌内脂肪及其它化学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研究采用二因子多水平有重复试验的方法,对14头纯种育肥莱芜猪不同屠宰体重(80kg和90kg)及不同解剖部位(背最长肌、股二头肌、腰大肌、半膜肌和半腱肌)肌肉脂肪的含量和分布及其它化学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肌肉脂肪及其它化学成分含量在不同屠宰体重间没有显著差异,而在各部位肌肉间则有极显著的差异。比较其它一些中外猪种发现:莱芜猪肌肉积脂能力很强,并且肌内脂肪组织与其中结缔组织呈交插状态分布,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莱芜猪肉品品质优良和肉味浓郁香鲜之感觉印象提供有力佐证。试验进一步证明:主观评定的大理石纹实际上代表的是肌内脂肪与结缔组织的总和。  相似文献   

12.
《吉林农业科学》2016,(3):73-76
为评定不同体重长白山野猪的肌肉营养成分,采集(80±5)kg和(100±5)kg体重的长白山野猪背最长肌,分别利用甲醇提取法和气相色谱法测定肌内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情况,比较了80 kg和100 kg体重的长白山野猪肌内脂肪和脂肪酸组成情况。结果表明:高体重长白山野猪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低体重个体(P0.05),游离水含量显著低于低体重个体(P0.05),肉豆蔻酸、棕榈酸相对含量极显著低于低体重个体(P0.01),而亚油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极显著高于低体重个体(P0.01);高体重个体鲜肉中棕榈油酸、亚油酸、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饱和脂肪酸含量比值极显著高于低体重个体(P0.01),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饱和脂肪酸含量比值显著高于低体重个体(P0.05)。上述结果说明:屠宰体重对长白山野猪肌内脂肪酸含量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猪肌内脂肪酸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了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猪肌肉内脂肪酸的研究进展。肌肉内脂肪富含磷脂,磷脂是影响肉品挥发性风味成分的重要前体物,饱和脂肪酸(硬脂酸除外)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对肉质有正的相关性,可改善肉食香味、嫩度、风味等特性,但饱和脂肪酸在血清中转化为胆固醇,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所以肌内饱和脂肪酸过高对人体健康是有害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不包括亚油酸)含量高则肌肉易被氧化、酸败,肉品质下降。  相似文献   

14.
以长白山野猪与山东省优良地方品种莱芜猪的杂交1代猪(简称野菜F1代猪)和长×大白猪(各18头,公母各半)为研究对象,采用舍饲+放牧的方式,利用不含任何添加剂的绿色玉米、豆粕、麦麸组成的日粮,在同样条件下饲养至90 kg左右时,按照标准方法进行屠宰,对试验猪的胴体品质、肉质性状、常规营养成分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测定研究.结果表明:野莱F1代猪的宰前体重、胴体重、胴体长、屠宰率、眼肌面积和瘦肉率均小于长×大白猪,而背膘厚和后腿比例则显著大于长×大白猪(P<0.05);野莱F1代猪肉的肉色、大理石纹、失水率、滴水损失、熟肉率和剪切值均显著(P<0.05)或极显著好于长×大白猪(P<0.01);F1代猪肉的水分、干物质、肌内脂肪、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均高于长×大白猪;F1代猪肉的饱和脂肪酸极显著低于长×大白猪(P<0.01),而多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等人体必需脂肪酸却极显著高于长×大白猪(P<0.01),多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之比为1∶2.20.结果提示:野莱F1代猪肉的肉品品质和营养价值比长×大白猪好,适合作为生产安全优质绿色猪肉的原料猪用.  相似文献   

15.
以莱芜猪(24头)、鲁莱黑猪(24头)和大约克夏猪(12头)共60头去势公猪为试验对象,研究不同品种猪肌肉风味前体物质和营养、食用品质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1)莱芜猪肌内脂肪(IMF)、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中的棕榈油酸及油酸含量显著高于大约克夏猪(P0.05),总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则显著低于大约克夏猪(P0.05);3个猪种中,肌苷酸(IMP)在莱芜猪中含量最高,还原糖在大约克夏猪中含量最高,而鲜味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在鲁莱黑猪中含量最高,但这几种物质在品种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2)在常规肉质特性方面,不同品种猪间的肉色、大理石纹、pH、滴水损失、系水率和烹饪损失等具有显著差异(P0.05),与大约克夏猪相比,莱芜猪和鲁莱黑猪肌肉具有鲜红的肉色、良好的持水性能和丰富的肌内脂肪含量.研究证明,莱芜猪和鲁莱黑猪肌肉内脂肪沉积以及部分风味前体物质含量较为丰富,营养及食用品质特性优良,在强化猪肉风味多汁的优质肉猪生产方面具有独特的种质资源优势.  相似文献   

16.
试验分析了鲁农2号猪肌糖原含量与胴体品质及肉质的相关关系. 将30头体质量30 kg左右的鲁农2号猪在相同条件下饲养,到体质量达100 kg时屠宰,并测定肌糖原、胴体品质及肉质.结果表明:肌糖原含量与胴体品质及肉质性状间相关程度有强有弱,相关系数有正有负.肌糖原含量与胴体性状相关性不显著,与瘦肉率、眼肌面积、后腿比例和骨骼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55、-0.061、-0.329、-0.204,与平均背膘厚和皮脂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73和0.20.肌糖原含量与部分肉质性状相关性显著.如与肉色评分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09,与大理石纹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89,与L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33,与失水率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536,与其它肉质性状相关较弱;肌糖原含量与背最长肌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呈正相关(胱氨酸和蛋氨酸除外),但相关性不显著.研究表明肌糖原含量是影响猪肉质性状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营养水平及性别对生长育肥猪肉质性状发育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研究了高低营养水平对长×荣杂交猪肉质性状发育影响。高低营养水平的饲粮消化能分别为 14 2和 12 0MJ/kg ,高营养水平组 2 0~ 5 0kg、5 0~ 80kg和 80~ 10 0kg阶段的饲粮蛋白质含量分别为 18%、15 5 %和 13 2 % ,低营养水平组相应为 15 5 %、13 2 %和 11 2 %。 90头试验猪随机分配到 2个处理中 ,每组 3个重复。当猪的体重分别达到 2 0kg、35kg、5 0kg、80kg和 10 0kg时 ,每重复各取 1头猪进行屠宰 ,测定屠宰性能和猪肉品质。结果表明 ,随着体重的增加 ,背脂厚、眼肌面积、肌间脂肪、失水率、肌肉次黄嘌呤核苷酸和胶原蛋白含量呈二次曲线上升 ,肌纤维面积呈线性上升 ,而瘦肉率和肌肉水分含量呈二次曲线性下降。肉色评分除 2 0kg较低外 ,全期变化不大。营养水平明显影响背脂厚、肌肉水分含量、肌内脂肪含量和失水率 (P <0 0 5或 0 0 1)。与高水平比较 ,低水平明显降低背膘厚、提高肌肉水分含量、降低肌内脂肪含量和失水率 (P <0 0 5 )。营养水平对其他肉质指标无明显影响。性别对肉质指标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阉割对生长期公猪的生长、胴体性状和肌肉品质的影响。【方法】选取36头全同胞雄性仔猪,根据配对原则分成18对,每对随机抽出1头在5周龄时阉割,另1头作对照。5、12、21和30周龄时空腹称重,采集血液测定血清睾酮含量;21、30周龄屠宰测定胴体性状,采集背最长肌样品,用近红外扫描和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方法测定肌内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结果】12、21和30周龄时,未去势公猪的血清睾酮含量极显著高于去势公猪(P0.01);21周龄时,去势公猪的体重高于未去势公猪(P0.05),但在30周龄时,未去势公猪体重极显著高于去势公猪(P0.01),21和30周龄时,去势公猪平均膘厚、板油重和脂肪率极显著高于未去势公猪,平均皮厚和瘦肉率极显著低于未去势公猪(P0.01);30周龄时,未去势公猪胴体重、前蹄重和眼肌面积显著地高于去势公猪(P0.05);21周龄时去势公猪肌内脂肪含量高于未去势公猪(P0.05),背最长肌肌肉部分饱和脂肪酸(SFA)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极显著高于未去势公猪(P0.01)、但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极显著低于未去势公猪(P0.01),公猪血清睾酮含量和肌内脂肪含量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但与C16:0、C18:1、MUFA及C18:0和PUFA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和正相关(P0.01)。【结论】公猪阉割后,血清睾酮水平降低,从而影响公猪的生长和胴体性状以及肌肉脂肪酸组成。  相似文献   

19.
郭建凤  武英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2):6791-6791,6865
[目的]为了研究比较不同育肥体重和屠宰体重商品瘦肉猪的生长性能及胴体肉品质。[方法]选择体重约35 kg的以杜洛克公猪与莱芜猪合成系母猪配套生产的杂交猪30头,饲喂同一水平日粮,平均体重达90~105 kg时结束育肥试验,挑选符合屠宰体重的试验猪进行屠宰测定,研究不同体重试验猪的生长性能及胴体肉品质。[结果]结果表明:不同体重试验猪的肥育性能及胴体肉品质差异不显著;采用综合选择指数对不同体重试验猪的肥育性能及肉品质进行综合评定,2个体重阶段的试验猪肥育性能及肉品质的综合选择指数基本一致,以90~95 kg组稍大。[结论]在该试验日粮营养水平条件下,试验猪的屠宰体重选择90~95 kg;该研究为优质肉猪的生产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试验设5个组合,每个组合挑选体重30 kg左右的仔猪20头,进行生长肥育性能、胴体性能和肉质性状测定。结果表明,以法系大约克猪为主选育的ZFY系和以丹系杜洛克为主的选育的ZFD系为父本种猪与以莱芜猪选育的ZML系为专门化母本的三系杂交组合,生长速度快,胴体瘦肉率高。ZML系♀×ZFD系♂组合,生长速度较快,肉质性状优良,肌内脂肪含量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