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混合基质的理化特性及其对甘蓝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试验采用草炭、蛭石、珍珠岩等基质,按照不同的组配与比例,混合成不同的甘蓝育苗基质,系统研究分析了混合基质的理化特性。试验结果表明,混合基质促进了甘蓝幼苗生长,增加了干物质积累,提高了植株对氮、磷、钾的吸收,从而增加了产量。  相似文献   

2.
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韭园沟示范区在项目实施中,为推进工程建设“三项制度”的落实,根据水利水保生态工程基本建设工程质量管理要求,设立了工程质量监督站,建立健全了项目区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积极推行项目区工程质量监督,使工程各项施工建设质量得到了具体的监督检查,为黄河流域水保生态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做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起到了示范作用。当前工程建设缺乏符合条件的专业施工队伍,投资比例、筹资办法不符合实际,建设资金严重不足,自然因素、生产陋习、政策调整等,都对工程管理、工程质量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3.
根据国家水利部、四川省水利厅关于开展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专项行动的统一部署,我市积极行动,狠抓落实,圆满完成了第一阶段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目前,全市已全面开展第二阶段工作。2007年11月8日,资阳市水利局召开了全市水土保持工作会议。会议传达了全省水土保持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了全市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专项行动,并对参会人员进行了培训。市水利局成立了以副局长王荣国为组长,相关科、处、室负责人为成员的资阳市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专项行动领导小组,  相似文献   

4.
中国绿肥科研60年回顾与未来展望   总被引:50,自引:19,他引:31  
本文梳理了建国后我国绿肥生产与科研的发展历程,回顾了各时期的主要工作和成就,提出了绿肥行业未来发展建议。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今的60年里,我国绿肥生产和研究经历了繁荣、萧条、恢复三大时期。二十世纪50~80年代初的近30年是生产繁荣、科研经验累积时期。科学家对大量历史经验和科学成果进行了总结提升,提出了“以磷增氮”、“磷肥治标,绿肥治本”、“起爆效应”等经验、技术和理论;组建了全国绿肥试验网。绿肥生产于二十世纪70年代达到最高峰,面积最高年份约1300万公顷。二十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的20多年里绿肥生产萧条,绿肥面积下降至约200万公顷。绿肥科研方面,全国绿肥试验网组织了全国性协作研究,推动了绿肥学科的系统进步;90年代,着眼提升综合经济效益开展工作,积极寻找绿肥发展途径,为我国的绿肥事业积累了许多经验和资源;研究制订了中国绿肥区划,整理鉴定了一批绿肥资源,选育出一批丰产性能好的绿肥新品种,评选出具有综合效益的绿肥种植利用模式,明确了绿肥提高土壤有机质的效果及其作用条件,出版了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的绿肥文献。2007年以来,绿肥生产回升,科研快速恢复。国家和部分省份实施了绿肥补贴试点,绿肥科研专项“十一五”、“十二五”期间连续实施,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获准建设。通过绿肥科研专项的实施,绿肥种质资源条件进一步完善,绿肥轻简化生产水平大大提升,一批生产新方式、新技术被研发运用,基于绿肥的高产稳产及清洁生产技术体系广泛推广。证明了绿肥在有效促进作物养分供给、保障作物稳产高产、全面改善土壤物理、化学、生物性状以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的作用。60年的实践证明,绿肥是农作物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绿色农业的有效技术支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主导今后农业生产。未来,绿肥科研要围绕种质资源利用与创新、轻简化高效生产、绿色生产模式构建、绿肥供肥与培肥技术及机制、绿肥产业增值增效路径、宏观战略及产业经济等绿肥产业的全链条,研发关键技术,解决生产难题,夯实理论基础,努力形成适应新形势的绿肥生产技术与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5.
以日本札幌市近郊的一个国有林区为研究对象,利用GIS技术获得了评价各机能所需要的数据,同时,在GIS支持下,将林型图、等高线图、河川图以及道路网图都输入计算机,从林型图中提取出了采伐研究地,从等高线图中获得了地形变化信息,从河川图、道路网图中提取出了某一范围内的区域。根据这些结果,以面积约束、土砂流失约束做为约束方程,以大于上年度的收益、水资源保护为目标函数进行多目标计算。计算结果,得到了满足两个目标函数的解,但收获的木材以针叶树偏多,为此,把阔叶树材积大于5000m3做为目标加进了目标函数中再进行了计算,结果收获木材的针阔率有所改善,但采伐面积却成了原来的1.36倍。利用GIS技术,取得了评价各林分时必要的多种基础数据,在此基础上,制订了实用性铁强的规划方案,为森林管理者在规划决策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针对河北省黑龙港缺水盐渍化地区水土生态环境,在棉花生产中运用农业技术经济和生态农业原理,以节水、高产、高效、低成本为宗旨,进行了农机农艺结合的棉田生产机械化农艺流程,选配了国内先进的小型的农机具,形成了该式棉田节水高产的综合技术,提高了劳动效率,争取了农时,弥补了生态资源的不足,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相似文献   

7.
麦茬稻壮秧稀植量化指标与配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麦茬稻进行了品种、密度、育秧、施肥、喷剂试验。结果表明,壮秧稀植与高穗重品种,N素V字施肥是统一的,提出高产理想株型,稀植和产量结构,肯定了湿润育秧方式,证实了N、P、K、Zn配合,施Si、喷胆碱复合物和水稻微肥的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8.
我国典型脆弱生态区生态经济管理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我国脆弱生态区类型多、范围广、时空演化快,面对加入WTO与西部大开发的新形势,传统的脆弱生态区管理模式受到了一定冲击,管理问题亟待解决。阐述了我国脆弱生态区划分类型、管理目标与管理原则,探讨了管理体系的运行机制、管理模式及管理对策,并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9.
2008年,河南省在位于大别山、桐柏山、太行山革命老区的罗山、光山、商城、桐柏、林州、安阳等6个县开展了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5年来,项目区干部群众进行了持续不懈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845.7 km2。河南省开展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的主要做法是加强领导、健全机构,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强化监管、保证质量,关注民生、造福百姓,加强管护、注重效益。  相似文献   

10.
过去10年,通过多种育种途径相结合的做法,本校的水稻育种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育成了早、晚籼新品系和杂交稻新组合共153个。其中,8个通过了广西区级水稻品种区域试验,4个品种、组合通过了自治区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获得了奖励。然而,大多数育成品系、组合的丰产性、稳定性、抗病性及稻米品质还有待改进和提高。今后,应充分发挥杂交育种途径在选育新品种中的重要作用,多种育种途径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在选育新品种、杂交稻新组合过程中,应拓宽选系的亲缘关系;加强选系的抗病性鉴定;提高选系的丰产性和稳定性,进一步提高育成品种、杂交稻组合的总体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