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研究利用ITS区、tef1基因、cmdA基因和HIS基因4个基因部分序列对2009-2011年间采自云南省主要灰斑病发生区域和吉林省部分区域的玉米灰斑病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4个基因序列单独聚类还是拼接序列聚类均把云南省灰斑病发生区域采集的菌株与Cercospora zeina聚为一群,而吉林省采集的灰斑病菌则与Cercospora zeae maydis聚为一群。聚类分析还表明云南省不同玉米产区的灰斑病菌遗传背景单一,在所有聚类树中均聚为一群,且自举支持值均>99%。  相似文献   

2.
玉米灰斑病发生流行规律及品种抗病性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玉米灰斑病近年来发生严重,对玉米生产造成很大危害。玉米灰斑病病原菌主要在病残体上越冬,病残体上的分生孢子在7月中下旬有较高的萌发率。玉米灰斑病于7月上旬开始发病,在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为发病盛期。田间温度、相对湿度和7月份降雨量都影响病害的发生和发展。降雨量大、相对湿度高、气温较低的环境条件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玉米杂交品种和自交系对玉米灰斑病表现的抗性差异较大,感病的杂交品种有掖单13、丹605和丹2181,抗病杂交品种有丹中试61、辽9505、沈9728、辽306、丹3079、丹3034;抗病的自交系有9046、冲72、J599-2、齐319、丹黄25、79532、598,凡具有热带血缘的自交系都是抗病的。  相似文献   

3.
2004年采用混合生理小种,人工喷雾接种方法,对黑龙江省大豆新品系进行灰斑病鉴定筛选研究,从中鉴定出钢9491-2、九三97-40、绥98-6074等22份抗灰斑病资源材料,并建立了比较全面的抗性调查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4.
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灰斑病病原菌鉴定及主栽品种抗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黄淮海夏玉米区玉米灰斑病的病原菌种类,于2017年从河北、河南、山东、安徽、天津五省市疑似发生玉米灰斑病的76个市县采集样本,采用组织分离法和显微单孢分离法获得病原菌,通过形态与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病原菌种类鉴定,并对黄淮海地区、陕西、辽宁、黑龙江的37个菌株进行ISSR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引起黄淮海地区玉米灰斑病的病原菌为玉蜀黍尾孢(Cercospora zeae-maydis),玉蜀黍尾孢的变异具有地理种群特征。同时对黄淮海夏玉米区主栽品种进行人工接种鉴定,结果显示6个主栽品种中郑单958、登海605、先玉335、浚单20等4个品种对玉米灰斑病抗性较差,玉米灰斑病在本区域具有大面积发生和流行的风险。本研究为黄淮海夏玉米区灰斑病的综合防控提供支撑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黄淮海夏玉米区玉米灰斑病的病原菌种类,于2017年从河北、河南、山东、安徽、天津五省市疑似发生玉米灰斑病的76个市县采集样本,采用组织分离法和显微单孢分离法获得病原菌,通过形态与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病原菌种类鉴定,并对黄淮海地区、陕西、辽宁、黑龙江的37个菌株进行ISSR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引起黄淮海地区玉米灰斑病的病原菌为玉蜀黍尾孢(Cercospora zeae-maydis),玉蜀黍尾孢的变异具有地理种群特征。同时对黄淮海夏玉米区主栽品种进行人工接种鉴定,结果显示6个主栽品种中郑单958、登海605、先玉335、浚单20等4个品种对玉米灰斑病抗性较差,玉米灰斑病在本区域具有大面积发生和流行的风险。本研究为黄淮海夏玉米区灰斑病的综合防控提供支撑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玉米灰斑病抗性反应中酚类物质代谢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6  
 研究了玉米灰斑病菌(Cercospora zeae-maydis)侵染前后的4个玉米品种苯丙氨酸解氨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及木质素含量的变化。3种酶比活性在病菌侵染后都发生明显的先增后降的变化,而抗病品种的变化要明显大于感病品种的变化,尤其是苯丙氨酸解氨酶最大增加活性与品种抗病性呈现极显著的相关性。4个品种的木质素含量在病菌侵染的第9 d时增加到最大值,以后略下降,而且抗病品种的木质素含量峰值高于感病品种的峰值。  相似文献   

7.
玉米灰斑病抗性机制中活性氧代谢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玉米灰斑病菌侵染四个抗病和感病的玉米品种时,叶片内部活性氧代谢酶及细胞过氧化产物含量的动力学变化。结果表明,抗、感病品种的SOD、CAT及POD酶活性在病茵侵染后都变化显著,抗病品种各酶活性变化幅度比感病品种大。叶片内过氧化产物MDA含量则相反,抗病品种沈试29在接种第13天时叶片MDA含量只为18.46nmol/g,而感病品种铁单9为23.14nmol/g,抗病品种比感病品种增加幅度小。说明活性氧代谢在植物抗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抗病品种对活性氧代谢的酶调节能力强,病菌侵染后细胞过氧化程度低,在痛菌侵染时活性氧清除酶活性最大增加值与发病程度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大豆灰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豆灰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胡国华,于凤瑶,程显伟,勇健康,栾怀海(黑龙江友谊县农垦科学院红兴隆所155811)大豆灰斑病(CercosporasojinaHara)广泛发生于世界大豆产区。1915年日本首次发现,我国以黑龙江东部地区发生严重,近年向西移...  相似文献   

9.
玉米是亚练乡的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及产量历年都是第一位.特别是近几年来畜牧业的迅速发展.饲料价格上升较快.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很高.全乡玉米种植面积从2006年的1687hm^2增加到2008年的l863hm^2.玉米生产的丰歉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但近几年玉米灰斑病已成为亚练乡玉米生产的一大病害.全乡11个村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玉米灰斑病是祥云县山区、半山区玉米地发生的一种重要病害,2006~2008年对全县玉米主要种植区的10个乡(镇)进行系统调查,并就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病主要发生在玉米成熟期,8~9月份为发生为害高峰期.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玉米品种、海拔、种植密度及方式、施肥等影响病害发生程度.当地常用化学防治药剂中,以苯醚甲环唑类、丙环唑类防效较好.  相似文献   

11.
外引玉米种质对3种玉米叶斑病的抗性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2-2013年,应用田间人工接种的方法对引进的165份国外玉米种质进行了玉米大斑病、灰斑病、弯孢菌叶斑病等3种病害同步抗性鉴定与评价,结果表明:引进的国外玉米种质对3种玉米叶斑病的抗性表现均存在差异,表现抗病的种质较少,大部分种质表现感病或高度感病;抗性种质均以中抗为主,表明国外玉米种质对3种叶斑病的抗病能力较低。筛选出一批单抗性种质和兼抗2种或3种叶斑病的多抗性种质37份,为抗病育种提供了重要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12.
在河北省春播玉米WN2000和山东省夏播普通玉米上发现一种叶斑病,其病斑圆形或椭圆形,中心灰白色,边缘褐色,有黄褐色褪绿圈,糯玉米WN2000病斑较大,(3~10)mm×(3~5)mm;普通玉米病斑较小,(1~2)mm×(2~3)mm。通过病原菌分离培养、致病性测定、形态特征观察及r DNA-ITS和1,3,8-三羟基萘还原酶基因(3HNR)序列分析,证明两种大小病斑是由同一种病原菌—麦根腐平脐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引起。田间调查结果表明,在山东省夏播玉米各品种苗期叶片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病,发病率最高的为冠玉6号,病株率52%,最低的为五岳88,病株率2%;鲜食玉米仅在河北春播玉米WN2000上发生,发病率为32%。麦根腐平脐蠕孢侵染不同玉米品种产生两种大小不同的病斑在国内外尚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3.
为了监测我国玉米灰斑病菌的种群及其分布,本研究于2016年-2019年从全国17省(直辖市)87地市(自治州)采集了1 341份玉米灰斑病样本,分离病原菌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共分离到菌株4 186株,从中鉴定出玉蜀黍尾孢Cercospora zeae-maydis 3 272株、玉米尾孢C. zeina 914株。结果表明,引起我国玉米灰斑病的病原菌有玉蜀黍尾孢C. zeae-maydis和玉米尾孢C. zeina两个种,而且这两个种在我国的分布有一定的地域性。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山东、山西和安徽地区的玉米灰斑病菌均为玉蜀黍尾孢;河南的西、南部和陕西的中、南部是玉蜀黍尾孢和玉米尾孢混合发生;湖北、四川和湖南虽然分离到了玉蜀黍尾孢和玉米尾孢两种菌,但以玉米尾孢为主;贵州和云南的玉米灰斑病菌均为玉米尾孢。  相似文献   

14.
<正>番茄灰叶斑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近年来,该病在北京、台湾、海南、山东和浙江等地均有发生,极大地限制了我国番茄生产的竞争力~([1])。该病害主要由Stemphylium spp.不同的4个种引起~([2])。本研究采用形态观察法、ITS和gpd序列分析法对从番茄病株分离得到的病原菌进行鉴定,并对番茄灰叶斑病抗性鉴定方法进行研究,以期为番茄灰叶斑病的抗病育种研究及其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王桂清  陈捷 《植物保护》2006,32(5):26-28
利用玉米灰斑病菌株20-47、感病玉米品种(掖单13)和抗病玉米品种(沈单10号),在人工气候室和自然条件下对影响玉米灰斑病菌侵染的环境条件和寄主生育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灰斑病是属偏高温高湿类型的病害,在温湿度条件不能得到满足时,病害就难以完成侵染发病;病菌接种侵入的最佳温度为25℃左右,水滴条件下侵染最容易;土壤条件特别是氮、磷肥如果施用不均匀、不足或过多,也都可以对结果产生影响,在通常情况下,增施氮、磷肥能提高玉米对灰斑病的抗性;在一定光照强度范围内,光对鉴定结果的影响不明显,但光暗交替更有利于寄主发病;寄主不同生育期对病原菌侵染寄主的影响不同,11~12叶期(喇叭口期)接种,病菌较易侵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