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60只健康雏鸡随机分为A、B、C、D四组,每组15只。9日龄时,C、D两组人工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炎病毒(IBDV),复制动物免疫抑制模型;B、D组同时饲喂中药;A组设为对照组。结果表明:免疫抑制的D组和A组在给药3d后淋巴细胞转化率显著高于C组(P〈0.01);喂药7d后,B组转化率显著高于A组(P〈0.05);中药合剂直接刺激A、C组的淋巴细胞,中药浓度为1:1000细胞转化率最高,显著高于0、1:100、1:500(P〈0.01),略高于1:2000(P〈0.05);ELISA检测中,D组IL-2水平显著高于C组(P〈0.01),但与A组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提示该中药合剂可有效缓解免疫抑制病,增强机体免疫力。  相似文献   

2.
中药对人工感染IBDV鸡产生免疫抑制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20只非免疫鸡随机分为A,B,C,D,E5组,每组44只。A组给中药2次,B组5次,C、D、E组不给中药。于14日龄对A,B,C组人工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于21日龄对A,B,C,D组接种新城疫(ND)Ⅱ系疫苗,于46日龄每组随机抽取15只鸡均攻ND强毒。结果表明:攻IBDV后一周,C组的死亡率显著高于A组和B组(P〈0.05),新城疫Ⅱ系苗免疫后,B组鸡新城疫血凝抑制(HI)抗体效  相似文献   

3.
笔者结合本县首次爆发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鸡场进行了一次实际的调查研究。1病例介绍2008年6月我县某鸡场从外地引进海兰褐雏鸡800只,28日龄时爆发鸡传染性法氏囊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临床症状、病毒特性、免疫抑制效应及预防措施等进行综述,以加强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及所引起的免疫抑制效应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主要侵害雏鸡的急性、高度接触性、免疫抑制性疾病。其表现特点:一是由于该病病毒主要侵害鸡的免疫器官,使机体自身免疫机能下降,导致患病鸡对多种病原体的易感性增加,致使鸡的死亡率、淘汰率上升,  相似文献   

6.
中药复方连翘对感染法氏囊病毒雏鸡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60只7日龄健康岭南黄鸡随机分为Ⅰ、Ⅱ、Ⅲ和Ⅳ组,每组40只,Ⅰ为正常对照组、Ⅱ为感染病毒组、Ⅲ为中药复方治疗组、Ⅳ为中药复方制剂组,Ⅱ、Ⅲ组均于8日龄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Ⅲ、Ⅳ以20g·kg^-1单剂量灌服中药复方连翘汤。分别于试验后第7、14、21、28日龄采外周血及免疫器官法氏囊和脾脏,测定血细胞的吞噬能力、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和T淋巴细胞的转化率,流式细胞仪测定鸡外周血和脾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和CD8^+T细胞的含量;放血致死称体质量、脾和法氏囊质量,计算免疫器官指数。在感染IBDV7d后取脾脏和法氏囊组织,制备组织样品进行组织学及透视电镜观察。结果表明:中药复方连翘制剂可使雏鸡外周血细胞的吞噬能力、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和T淋巴细胞的转化率、法氏囊和脾脏的质量明显提高,对感染IBDV后免疫器官法氏囊和脾脏有明显的改善和恢复作用,提高外周血和脾淋巴细胞中CD3^+、CD4^+和CD8^+T细胞百分率,改变CD4^+/CD8^+比值促进对机体免疫系统的调控。感染病毒组的上述指标显著下降,中药复方连翘治疗组与感染病毒组相比能显著提高上述指标。  相似文献   

7.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痫传染性法氏囊病强毒(vvIBDV)主要侵害鸡的体液免疫中枢器官法氏囊.导致雏鸡免疫抑制,严重影响禽病疫苗的免疫保护作用.其免疫抑制机理尚不十分清楚。Vasconcelos.A.C等(1994.1995)、Tham.K.M  相似文献   

8.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以免疫抑制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本病主要发生于2.15周龄的鸡,但以2-8周龄的鸡只最易感,但是近来笔者发现有7日龄的雏鸡发生该病的病例,有的养鸡户怕鸡过早患传染性法氏囊病,于是就采取一日龄免疫的措施,这种做法不但见不到较好的效果,反而事得其反。  相似文献   

9.
该研究旨在探究不同剂量环磷酰胺(CTX)对岭南黄鸡法氏囊免疫抑制的影响,为后续探究如何提高法氏囊免疫力提供动物模型参考。该试验将120只1日龄岭南黄鸡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CTX20组、CTX40组和CTX80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所有组饲喂基础日粮,CTX20组、CTX40组和CTX80组雏鸡在19、20、21日龄时分别肌肉注射20、40、80 mg/kg BW的CTX,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最后一次注射7天后,每组随机选取15只雏鸡无菌采集法氏囊和血清进行组织学观察、Tunel检测、实时荧光定量PCR和ELISA检测。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CTX处理可以诱导法氏囊小结间空隙增大、髓质中细胞密度降低、髓质区纤维增生、细胞核溶解、核固缩、坏死细胞数量增加等现象。Tunel检测结果显示,CTX可以诱导法氏囊细胞凋亡(P<0.05),其中CTX40组内细胞凋亡率超过35%。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CTX处理可以诱导法氏囊内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NF-κB mRNA表达量显著降低,TNF-α和Caspase3 mRNA表达量显著上升(P<0.05)。...  相似文献   

10.
中药复方粗提物对IBDV感染细胞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将中药方1、方2、和方3的粗提物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以三种顺序(先加中药后加病毒、先加病毒后加中药、中药和病毒同时加入)加入到培养24h、已长成完整单层的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上,观察它们对病毒感染细胞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细胞安全浓度范围内,方1、方2和方3的粗提物在先于病毒或与病毒同时加入时均能抑制病毒感染,且与浓度与加药方式有关;以补气、清热凉血、滋阴为主的方3优于以补气、清热凉血为主的方1和以补气为主的方2。  相似文献   

11.
采用 RT- PCR技术 ,从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IBDV)细胞适应株 GZ911中扩增了 A片段的 2个片段 GA5和 GA3,从中国分离的 IBDV超强毒株 L X中扩增了 B片段的 2个片段 L B5和 L B3。将 GA5和 GA3克隆到质粒p Bss K的 Eco R / Kpn 位点 ,将 L B5和 L B3克隆到 p Bss K的 Eco R / Xba 位点 ,获得携带 GZ911完整 A片段基因的质粒 GA- p Bss K和携带 L X完整 B片段基因的质粒 L B- p Bss K。然后将 GZ911的 A片段 c DNA和 L X的 B片段c DNA分别插入带有巨细胞病毒立即早期加强子 /启动子的质粒 p AL TER- MAX中 ,获得重组质粒 GA- p AL TER和L B- p AL TER。用 GA- p AL TER和 L B- p AL TER共转染鸡胚成纤维细胞 (CEF) ,获得具有感染活性的重组 IBDV,命名为 r IBDV- GZ L X。该方法的建立为在体外对 IBDV的基因组进行遗传操作 ,进而彻底了解 IBDV基因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 fectious bursa l d isease,IBD)是一种严重危害养禽业健康发展的传染病,该病感染后不但造成重大的损失,还引起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给禽群免疫带来更大的困扰。作者对发生在河南某地区的IBD免疫失败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发现:鸡群免疫使用的鸡传染性法氏囊炎中等毒力苗每瓶标识含量均为500羽份,发生严重免疫失败的A疫苗抽检的6瓶测得的0.1 m l疫苗稀释液的TC ID50分别是1-0 2.2、1-0 2.7、100、10-2.9、1-0 1.9、100,即每瓶实际分别含有3.17、10.04、0、15.9、1.3和0羽份。而当地市场使用效果较好的B疫苗和C疫苗每瓶疫苗分别平均含有485和453羽份。疫苗有效含量不足是该地区IBD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中药成分对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感染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将黄芪多糖、当归多糖、蜂胶多糖、淫羊藿多糖、板蓝根多糖、黄芪黄酮、蜂胶黄酮、淫羊藿黄酮、黄芪皂甙、人参皂甙等 1 0种中药成分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 (IBDV)以 3种顺序加入到培养 2 4h的鸡胚成纤维细胞 (CEF)中。即先加中药后接种病毒、先接种病毒后加中药、中药和病毒同时加入 ,观察细胞病变的程度 ,以评价它们对IBDV感染细胞的影响。结果表明 ,先加中药后接种病毒和中药与病毒同时加入时 ,多数中药成分处理组在病毒接种后 72h的细胞病变程度明显减轻 ,表明多数中药能抑制病毒感染细胞 ,且有一定的量效和时效关系。  相似文献   

14.
用三种不同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强毒株,对BWEL-SPF鸡群1-10个家系3周龄鸡进行敏感性试验,观察比较鸡群各家系对不同敏感性,测定不同毒株的毒价。广西强毒株(IBDV-GX株)〈LD50为10^5.0/0.2ml;湖南强毒株,LD50为10^5.2/0.2ml;吉林强毒株(IBDV-JL株),LD50为10^5.5/0.2mml,以100LD50攻毒剂量,对BWEL-SPF鸡1 ̄10家系的致死率为  相似文献   

15.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P2/VP0基因在重组鸡痘病毒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鸡痘病毒复制非必需区TK基因为侧翼,在牛痘病毒A型包涵体晚期启动子(ATI)与16个串联的突变型早期痘苗病毒p7.5启动子组成的复合启动子的下游,分别插入编码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结构蛋白VP2和VP2-4-3(VP0)的基因片段后,进行了同源重组和蓝斑筛选,获得2株重组病毒vUTALacVP2-7和vUTALacVP0-10。经ELISA、SDS-PAGE和Westernblot检测表明,重组病毒vUTALacVP2-7能表达VP2,vUTALacVP0-10能表达VP2和VP3,VP2和VP3的Mr分别为41000和32000。  相似文献   

16.
将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分离毒株ZB和TA3的细胞培养物采用不连续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浓缩纯化病毒,免疫BALB/c小鼠,运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将免疫鼠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建立了6株分泌抗IBDV单克隆抗体(McAb)的杂交瘤细胞系1C1、1E6、2B2、2G8、3A2、3E2。间接ELISA测定,杂交瘤细胞培养上清液的抗体效价为102,诱生腹水的抗体效价为106~107。相加ELISA分析,这6株单克隆抗体对应不同的病毒抗原表位。中和试验结果表明,2G8对病毒有较强的中和能力,腹水的中和效价为105。用2B1和3E2配对建立的夹心ELISA可特异地检测IB DV。  相似文献   

17.
用纯化的原核表达的IBDV VP3蛋白免疫6~8周龄的雌性BALB/c小鼠,经过3次免疫后,取其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经过3次有限稀释,获得分泌抗IBDV VP3抗体的4株(HRB-7B、HAR-7C、HRB-3F、HRB-10E)杂交瘤细胞系。结果表明,4株杂交瘤细胞分泌的抗体均能够特异地与IBDV VP3蛋白反应,细胞上清ELISA效价均在5.0×102以上,腹水ELISA效价为6.4×106以上;相加ELISA及肽扫描结果表明,4株中仅HRB-7C和HRB-10E 2株单抗针对的抗原表位相近,并利用肽扫描的方法初步定位4株单克隆抗体的抗原表位。本研究对进一步分析IBDV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建立以表位为基础的抗原抗体诊断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用DIG-标记核酸探针鉴定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DIG-标记IBDVcDNA探针进行斑点杂交试验鉴定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实验结果证明,该探针能与试验的10株IBDV的RNA发生限性杂交反应,结果清晰稳定,无非特异性反应。本试验是一种新的敏感的IBDV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19.
试验旨在研究一株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河南分离株的毒力特征及其与VP2氨基酸序列特征的关系。通过提取IBDV C4株RNA,利用RT-PCR扩增其VP2基因,与其他不同毒力IBDV毒株进行核苷酸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同时使用pET-32a(+)原核表达载体表达VP2基因,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重组VP2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扩增的IBDV C4株的VP2基因序列在进化关系上属于超强毒力IBDV(vvIBDV)分类,与选取的vvIBDV毒株代表毒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在98.1%~98.7%之间,其七肽区为S-W-S-A-S-G-S(第326-332位氨基酸)符合超强毒株特征,且222(A)、256(I)、294(I)和299(S)位氨基酸与超强毒力毒株的4个特征性氨基酸一致;但IBDV C4毒株的VP2蛋白氨基酸序列与超强毒力毒株代表毒株UK661相比,201(D/G)、281(G/R)、313(V/A)位氨基酸不同,其中281位氨基酸的改变处于279-290的小亲水区内,与病毒抗原性有关;构建的pET-32a(+)-VP2原核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BL21感受态细胞上表达出分子质量约67 ku的重组VP2蛋白,为进一步比较201(G)、281(R)、313(A)位氨基酸差异导致的抗原特性改变提供了研究基础。本试验结果表明,IBDV C4株VP2基因与vvIBDV毒株VP2基因的主要特性一致,但也有3处氨基酸与代表毒株UK661存在差异,这些改变可能与中国IBDV毒株毒力的进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