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1994~1996年选用中粳分蘖力较弱的大穗型组合80优121和分蘖力强的多穗型品种西光,在合肥进行播栽密度和追氮方法试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中粳稻库、源形成与播栽密度和追氮方法密切相关,其有效库容和经济产量源均与稻谷产量呈线性关系。稀播少本栽的平均每穗颖花数和单位颖花量显著加大,单位有效库容扩大16%左右,后期干物质生产量增9%~13%。追氮采取“轻攻蘖重保花措施”使大穗型组合有效库容扩大10.8%~14.5%,后期增源15.9%~28.5%。多穗型品种采取“重攻花轻保花”措施有效库容扩大4.1%~14.7%,后期增源6.5%~29.7%。播栽密度和追氮方法库、源效应的交互作用极显著,多穗型品种稀播少本栽与“重攻花轻保花”配套,大穗型组合超稀播单本栽与“轻攻蘖重保花”配套,可使有效库容和后期增源均多40%左右  相似文献   

2.
库限制型中粳稻播栽密度和施氮方式的扩库增产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播栽密度和施氮方式两试验结果的分析表明 :产量构成 4因素中 ,每穗颖花数是左右库限制型中粳品种西光产量的首要因子。稀播少本栽比密播多本栽平均每穗颖花数增加 3 9.7% ,增产 18.4%。增施攻花肥比不施攻花肥 (一轰头 )平均每穗颖花数增加 19.2 %~ 11.1% ,增产 11.2 %~ 3 .1%。稀播少本栽和增施攻花肥配套是库限制型品种西光扩库增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以豫麦66号为材料,研究了密度及追氮时期对大穗型小麦旗叶和子粒碳氮代谢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随着密度增加。旗叶的磷酸蔗糖合成酶(SPS)活性下降,导致标志源端供应能力的可溶性糖(WSC)减少.推迟追氮时期可使SPS活性及WSC含量增加.密度增大导致子粒中蔗糖合成酶(SS)活性及淀粉积累速率降低,推迟追氮时期则使SS活性和淀粉积累速率提高.密度及追氮时期对产量性状有明显的互作效应,增加种植密度可使单位面积成穗数有所提高,但密度过高穗数的增益难以抵偿穗粒数和粒重下降的损失.适当增加密度,配合后期追氮是大穗型小麦实现超高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两优培九播栽期、密度、施氮量三因素的试验表明,播栽期对产量有显著影响;最佳处理组合为5月3日播种,密度19.5万~27.0万穴/hm^2,施氮量270kg/hm^2。其穗粒结构为有效穗273.0万/hm^2,穗总粒数192.4粒,结实率87.7%,千粒重25.4g。提高分蘖成穗率和有效穗的结实率是实现超高产栽培的主攻目标。  相似文献   

5.
两优培九播栽期、密度、施氮量三因素的试验表明 ,播栽期对产量有显著影响 ;最佳处理组合为 5月 3日播种 ,密度 19.5万~ 2 7.0万穴 /hm2 ,施氮量 2 70kg/hm2 。其穗粒结构为有效穗 2 73.0万 /hm2 ,穗总粒数 192 .4粒 ,结实率 87.7% ,千粒重 2 5 .4g。提高分蘖成穗率和有效穗的结实率是实现超高产栽培的主攻目标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目前主要的栽培方式对超级稻宁粳3号产量形成的影响,于2009-2010年在江苏省丹阳市宝陵农场南京农业大学试验基地设置机插、撤播、条播、穴播、等距手栽、精量手栽和循环手栽7种栽培方式,比较各种栽培方式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生育进程、水稻干物质积累及运转、穗型和株型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各处理产量表现由高到低依次为精量手栽、机插、等距手栽、撒播、循环手栽、穴播、条播.手栽高产的优势在于穗型较大,颖花数多;直播稻的劣势是每穗粒数少,颖花数较少;机插每穗粒数和颖花数介于手栽与直播之间.3种手栽方式相比较,循环手栽方式每穗粒数与颖花数明显不足,而等距手栽每穗粒数相对较少,精量手栽方式优势明显.直播方式营养生长期明显缩短,前期干物质积累过少,穗型较小,顶4叶叶片短小,产量较低.相对撒播,条播与穴播方式穗粒数较高,通过适宜的密度配置,增加穗数,有较大的增产潜力.与精量手栽相比,机插前期干物质积累较少,穗型小,提高前期干物质积累,主攻大穗,是实现高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通过对迟播迟栽水稻的秧苗素质、生育期及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播栽期和寄栽规格的秧苗素质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迟播迟栽的水稻本田期缩短5-10天。寄栽密度稀的秧苗素质优于寄栽密度大的。早播早栽有利于增加有效穗、着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寄栽稀的可以增加有效穗数,但穗子较小,千粒重随密度减小而增大。播栽期和寄栽规格对产量均有影响,但互作效应不显著。研究认为:适当地进行迟播迟栽,虽然获得的水稻产量相对偏低,但可以比常规栽培模式多收获一季玉米,可大幅度提高周年的粮食总产量。  相似文献   

8.
密度、氮肥基追比例对不同穗型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烟农19和兰考矮早8为材料,研究密度和氮肥基追比例对多穗型和大穗型小麦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密度提高有利于不同穗型小麦品种单位面积穗数的增加,而穗粒数与千粒重随播种密度的加大而减小。氮肥基追比例增加与不同穗型小麦品种的千粒重间均呈正相关,而与不同穗型小麦品种的穗粒数间呈负相关,氮肥基追比例增加对不同穗型小麦品种单位面积穗数影响未达显著差异水平。烟农19以中密度、氮肥基追比例5:5处理产量最高,兰考矮早8以高密度、氮肥基追比例7:3处理产量最高。根据密度、氮肥基追比例组合与产量结果建立二元回归模型,烟农19的氮肥基追比例5:5最佳,优化密度为328.4×104 hm-2基本苗,其优化产量可达8 725.3 kg.hm-2,兰考矮早8的氮肥基追比例7:3最佳,优化密度为421.2×104 hm-2基本苗,其优化产量可达7 441.1 kg.hm-2。  相似文献   

9.
肥料密度对直播水稻"武运粳8号"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水稻品种"武运粳8号"为材料,设置施氮量处理、磷钾肥配比处理及密肥互作试验,分析它们对直播方式下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范围内:①提高施氮量、增加磷钾肥配比能提高水稻单位面积穗数、每穗颖花数和产量;增加基本苗能提高水稻单位面积穗数而降低每穗颖花数;肥料、密度对结实率和千粒重无明显影响。②限制直播稻产量的主要因素是单位面积颖花量,提高产量途径是在形成适宜穗数的基础上增加每穗颖花数从而提高单位面积颖花量。③直播稻单位面积穗数与基本苗数相关密切;每穗颖花数与抽穗前干物质形成颖花能力相关密切;抽穗前干物质形成颖花能力与拔节至抽穗期氮素吸收量相关密切。  相似文献   

10.
播期、施氮量和密度对南粳9108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不同播期、施氮量和密度试验,研究南粳9108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表现。结果表明:1随着播期的推迟,南粳9108产量显著降低,适宜播种期为5月下旬至6月初。2施氮量对南粳9108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有显著影响,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南粳9108产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全生育期以每公顷施氮262.5~300 kg为宜,基蘖肥与穗肥的比例以6︰4为宜,既保证了一定的穗数又增加了每穗粒数。3随着栽插密度的降低,穗数和总颖花量减少导致产量降低,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小。南粳9108高产栽培应当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主攻大穗以获得足够的总颖花量,并保持稳定的结实率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播栽方式对杂交籼稻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积累与分配及对枝梗和颖花分化与退化的影响,并探明穗分化期NSC代谢与枝梗及颖花分化与退化的关系及抽穗后NSC积累与产量构成的关系。【方法】在前2年试验的基础上,于2014年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3种播栽方式(机直播、机插和手插)下2个杂交籼稻组合(宜香优2115和F优498)抽穗前和抽穗后植株NSC积累与分配、稻穗不同部位枝梗和颖花分化与退化的规律及差异。【结果】(1)穗分化期NSC的竞争茎鞘较幼穗有明显优势;机插在抽穗期茎鞘贮藏了较多NSC,在籽粒灌浆结实期茎鞘向籽粒高效输送较多的NSC,使其成熟期穗部获得较高的NSC积累量。(2)各播栽方式的枝梗分化及退化差异主要是二次枝梗现存数及退化率、三次枝梗分化数;机插的二次枝梗分化数及现存数、二次颖花分化数及现存数较高,从而有较高的总枝梗数和总颖花数;二次枝梗和一次颖花的退化主要分别发生在穗的下部和上部;二次枝梗分化数和二次颖花退化数均为下部>中部>上部;二次颖花分化数为中部>下部>上部;机插的下部、中部、上部二次颖花现存数均高于手插和机直播;(3)抽穗前12 d和抽穗前4 d及抽穗期茎鞘较高的NSC贮藏量不利于幼穗枝梗和颖花的分化与退化,而抽穗前16 d至抽穗前8 d幼穗NSC积累量与大多数颖花性状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是决定大穗形成的关键时期;抽穗后NSC分配主要是通过影响叶片和穗部NSC分配从而影响产量;枝梗及颖花性状与产量关系密切,千粒重和单位面积有效穗均与枝梗及颖花性状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而每穗粒数、结实率及产量与枝梗及颖花性状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4)F优498较宜香优2115有更高的茎鞘NSC转运率及对穗部的贡献率,且其大多数枝梗及颖花性状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宜香优2115,F优498的每穗粒数和结实率极显著高于宜香优2115,相应产量也较高。【结论】不同播栽方式下NSC积累与分配及枝梗和颖花分化与退化有较大差异,且品种间差异较大,机插配合大穗型品种有更高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2.
旱育长秧龄抛秧稻的栽培特性及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旱育中秧龄抛秧、旱床育秧移栽、水育秧移栽为对照,对水稻旱长秧龄抛秧栽培生物学特性及其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旱育长秧龄抛秧N,P,K吸收和干物质积累量大,前期、中期生长优势明显,单位面积容纳的穗数与颖花多,后期根系生长量大,氧化活力强,土壤表层0-7cm分布比例高,根/冠值大,齐穗期稻株中、下部透光率高,但生育进度较移栽慢;增加中、后期氮肥施用比例及适当加大抛栽密度,有利于叶面积扩展及干物质积累,形成更多的有效穗数,提高产量。本研究认为,适当增大抛栽密度,减少前期施氮量,提高中、后期用氮比例,是提高旱育长秧龄抛秧产量的重要农艺对策。  相似文献   

13.
施氮量和比例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穗部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施氮量和比例对寒地不同类型水稻产量和穗部性状的影响,利用多蘖小穗型品种空育131和少蘖大穗型品种超级稻龙粳21,设置3个用氮水平及4个基蘖肥与穗粒肥用氮比例,研究了氮肥运用对水稻产量和穗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多蘖小穗型品种空育131在氮肥115kg·hm-2水平下,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例为8∶2的处理产量最高;而少蘖大穗型品种龙粳21在氮肥138kg·hm-2水平下,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例为7∶3的处理产量最高。空育131获高产的原因是群体穗数增多,群体颖花量增加,进而产量增加;龙粳21获高产的原因是每穗粒数增加,从而使群体颖花量增加,产量增加。氮肥农学利用率随着施氮量增加而逐渐降低,随着穗粒肥施用比例增多而升高。增加施氮量使穗长增加,每穗颖花数和受精颖花数增多,单穗重、着粒密度和经济系数增大。生育后期穗粒肥适宜比例将使少蘖大穗型品种的群体颖花量、库容量、群体库充实量、理论最大结实率、实际结实率、常年千粒重、实际千粒重和充实度增加。少蘖大穗型品种获得高产的关键是在栽培上要比多蘖小穗型品种适当的提高用氮量和增加后期用氮比例。  相似文献   

14.
单季晚稻高产特征及其配套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1999年进行了一季稻持续高产研究,结果产量从8250kg/hm^2上升到10500kg/hm^2,充分说明了单季稻具有很大的增产潜力。试验表明:单位面积颖花量与产量通常表现为显著线性正相关,单位面积总颖花量可作为持续高产的主攻方向;持续高产田有大穗优势、谷草比优势和发根力优势。由此,提出相应的高产配套技术,主要有旱育壮秧、早播早栽、壮秧单(双)本插和2次穗肥法。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密度和氮肥基追比例对不同穗型冬小麦生长与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以多穗型小麦烟农19和大穗型小麦兰考矮早8为材料,在同一施氮量设氮肥基追比例7:3、5:5和4:6 3个水平和密度设低、中、高3个水平组合处理进行大田试验。结果表明:多穗型小麦烟农19的中密度和氮肥基追比例5:5互作处理、大穗型小麦兰考矮早8的高密度和氮肥基追比例7:3互作处理有利于叶绿素SPAD值、旗叶净光合速率、群体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的提高,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6.
播期对淮北粳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试验表明,播期对不同类型粳稻品种产量形成的影响表现为:首先受播期影响的是每穗结实粒数或结实率.其次是千粒重.再次是每穗颖花数.而穗数/hm2受影响甚小.即播期主要影响籽粒(库容)充实度.而对每公顷总颖花量(库容)影响较小.就淮北地区而言.宜推广应用中熟中粳品种.可以使用晚熟中粳品种.慎用早熟晚粳品种.不用中熟晚粳品种.  相似文献   

17.
2008年早季以黄华占为试材,研究不同施氮量(纯氮0、90、135、180 kg/hm^2)和栽插密度(14×10^4、18×10^4、25×10^4穴/hm^2)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黄华占的产量具有显著的影响,施氮量90、135、180 kg/hm^2处理比无氮处理具有极显著的增产效果,但高、中、低施氮量对产量没有明显的影响。密度以25×10^4穴/hm^2的产量最高,其次为18×10^4穴/hm^2,最低为14×10^4穴/hm^2,高密度比中、低密度分别具有显著和极显著的增产效果。(2)氮肥用量对单位面积的穗数和群体颖花量影响较大,对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小,无氮处理因穗少、群体颖花量不足而减产极显著,其他施氮处理间因群体颖花量差异不大而产量差异也不明显;与氮肥用量相比插植密度对单位面积的穗数、群体颖花数和千粒重影响较大,对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影响较小,插植密度较大时,其穗数多、群体颖花量足和籽粒饱满促进增产显著。综上所述,对于穗数型耐肥、抗倒品种黄华占,在高地力条件下早季种植以90 kg/hm^2施氮水平,配合25×10^4穴/hm^2高密度既能取得高产,又能获得较高效益。  相似文献   

18.
水稻抛栽制种母本比同播期半水秧手插栽培方式播始历期延迟,始穗至齐穗历期缩短,够苗快,群体大,每穗粒数减少,单位面积有效穗,总颖花数增加。根据这些生育特点,采取调整父母本播差期,培育壮秧,提高抛栽质量和合理运筹肥水等栽培管理措施,可确保抛秧制种成功。  相似文献   

19.
综述了近年在温州市大面积应用的重穗型杂交稻籽粒灌浆的主要特点.重穗型杂交稻叶片的粒叶比大、气孔性状优良、光合"午休"现象较轻、净光合速率高,单位叶面积源的供应量大.重穗型杂交稻的维管结构良好,同化产物向籽粒输送的流畅通.因重穗型杂交稻的库容超大,单粒颖花的同化物供应量仍显不足,库源矛盾较突出.通过栽种适宜重穗型杂交稻组合、培育壮秧、建立高光效群体和加强中后期田间管理等技术措施,可以实现高产目标.  相似文献   

20.
苏协粳具有穗大粒多,单位面积颖花数多的特点。我们在同一栽培条件下对苏协粳与日本晴进行对比分析,以研究苏协粳高产的库源特性,分析密度、肥料对苏协粳库源关系的影响,并据此提出苏协粳的高产栽培途径。 (一)库容特性 通常以单位面积的颖花数多少表示品种库容量大小,但有人认为品种间谷壳大小不一样,因而以单位面积颖壳重来表示品种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