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广东省马铃薯生产及青枯病的危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
重庆马铃薯生产概况及青枯病发生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兴端  何清 《杂粮作物》1998,18(6):43-45
重庆市马铃薯种植播种面积约25万hm2,平均单产12~14t/hm2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市人均鲜薯占有量105.4kg,是全国平均的2.7倍,尤其是万县和黔江地区更高,人均占有量分别高达240.3kg和200.7kg。马铃薯青枯病是重庆马铃薯主...  相似文献   

3.
马铃薯青枯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枯病(Bacterial Wilt)是由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世界范围内的植物细菌性病害,可侵害马铃薯等数百种植物.Ralstonia solanacearum是一种土传性的微管束病原菌,可通过土壤、灌溉、植株、种薯等进行传播,寄主范围广,并随着气候变化、土壤类型、地理位置和耕作方式的不同而变化,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严重者可使马铃薯减产80%,甚至绝产.由于该病的寄主不断增加,防治技术有限,该病已成为目前许多栽培植物的重大病害.  相似文献   

4.
马铃薯青枯病的综合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5.
<正> 青枯病是我国马铃薯主要病害之一,近年迅速蔓延,危害极大。防治这一病害,目前一无高抗品种,二无可行性化学药剂,故采用以农业为主的综合防治势在必行。 1972年以前,我所先后从国内引进130余个品种,1971年仅1个材料发生萎蔫(可能是黑胫),占供试材料0.7%,未引起注意。1972年从上海市农科院引进:京66—7、德白、白头翁、沪农2号、泸农10号等5个品种,青枯病株率10~50%,试验材料中有6.5%发病。1973~1974年发病率高达88%左右,亩产仅95公斤,比常年减产  相似文献   

6.
利用湖北省四个地点的马铃薯青枯病样本,对其病原物的菌落形态、碳水化合物利用、显微形态、鞭毛引物序列、演化型以及致病力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培养基上检测得到16个病原物菌落符合青枯菌菌落形态特征,包括菌落圆形,隆起,中间红色,乳白色分泌物,并伴有褐色物质;显微观察16个病原物中仅有6个病原物具有短杆状、两端钝圆的特点;而其中能够通过PCR扩增得到鞭毛序列的病原物仅有源自武汉的HZ4-14和HZ5-1,序列比对发现两者序列一致且与GMI1000等已测序青枯菌株同源性达到99%;演化型测定结果显示HZ4-14和HZ5-1均能得到144 bp的目标条带,为演化II型;利用四种不同马铃薯材料试管苗伤根接种鉴定结果显示两个菌株均具有一定致病力。结果表明,引起湖北省武汉市青枯病的病原物为雷尔氏青枯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生理小种2号,演化II型(美洲组)。  相似文献   

7.
马铃薯青枯病抗性鉴定新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传统方法和改进方法(取名为茎枝菌液浸泡法)对马铃薯的青枯病抗性进行了鉴定和评价,其结果是一致的,但茎枝菌液浸泡法更加简便快速、经济有效、可操作性和可重复性更好,并且在番茄的青枯病抗性鉴定上也得到了验证。该方法对于茄科作物的种质资源抗病性评价和筛选,特别是对于病菌诱导产生抗性的抗(感)病植株的快速鉴定及其幼苗的先期快速筛选具有重要意义,可望成为一种理想的茄科作物室内抗病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8.
<正> 马铃薯青枯病,是一种毁灭性的细菌性病害。在马铃薯的整个生育阶段都可发病。植株发病后,茎部维管束逐渐枯死,养分输送不上,晴天叶片便发生萎蔫,随即植株便枯死,地下块茎也相继出现褐黑色病斑,若不及时挖掘,块茎便腐烂而失去经济价值。发病轻者减产1~2成,重者减产5成以上,甚至绝产。  相似文献   

9.
将含有青枯病抗性基因的马铃薯二倍体solanumphureja和s.vernei的原始材料E与另外两种材料C、D杂交获得F1和BC1两个群体。对其中140个基因型做温室苗期人工接种鉴定,结果表明,马铃薯青枯病的群体抗性分离变异范围较大,抗病性表现复杂,主要表现为阻止病菌入侵,推迟始发病时间,延长潜伏期,减缓发病速度和降低死亡率等5个方面。对抗病性相关参数分析表明,马铃薯青枯病抗性是受隐性多基因控制的。  相似文献   

10.
二倍体马铃薯群体青枯病抗性鉴定及遗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郜刚  屈冬玉 《马铃薯杂志》1998,12(4):212-217
将含有青枯病抗性基因的马铃薯二倍体solanum phureja和s.vernei的原始材料E与另外两种材料C、D杂交获得F1和BC1两个群体。对其中140个基因型做温室苗期人工接种鉴定,结果表明,马铃薯青枯病的群体抗性分离变异范围较大,抗病性表现复杂,主要表现为阻止病苗入侵,推迟始发病时间,延长潜伏期,减缓发病速度和降低死亡率等5个方面。对抗病性相关参数分析表明,马铃薯青枯病抗性是受隐性多基因控  相似文献   

11.
12.
李万先 《中国马铃薯》1989,3(3):174-175
<正> 种薯带病是马铃薯青枯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本文专谈谈整薯播种防效和技术。 1 整薯播种防效马铃薯青枯病菌为害维管束部位。薯皮具有保护、防病的性能。切块可传病,整薯直播具有顶端优势。故出苗整齐粗壮,有防治青枯病的效益,我所1959~1984年,共进行9次整薯直播和切块播种对比试验。供试  相似文献   

13.
马铃薯体细胞杂种的青枯病抗性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对马铃薯四倍体栽培种(Solanum tuberosum)的双单倍体系81-15与二倍体野生种S.cha-coense的原生质体融合株系进行了青枯病抗性鉴定,其目的是对利用体细胞融合技术获得抗青枯病种质的有效性及抗性鉴定技术进行评价,获得抗病育种材料。结果表明:在鉴定的18个体细胞融合株系中,抗性分离表现为从感病(S)到抗病(R),多数表现为中感(MS)到中抗(MR)水平。田间病圃鉴定、人工接种鉴定和分子标记鉴定的结果显示:田间病圃鉴定的病情指数(DI)和人工接种鉴定病级(DS)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DI=-0.39+4 DS,r2=0.921),双侧翼SCAR标记SCA07446和SCA12980鉴定同时具有两个标记特异带的株系均为前两种鉴定表现为中感(MS)以上的材料。综合分析同时利用3种方法鉴定的结果:CHT-3、CHT-5、CHT-6、CHT-10、CHT-15等5个株系为抗病材料,证明体细胞融合是利用野生种质资源抗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在日本西南部温暖地区,马铃薯各种病害(病毒病、疫病、疮痂病等)中,以青枯病的危害最严重。对于青枯病,自Smith(1896)开始,进行专门研究已有约90年的长久历史,但至今尚未研究出相应的防治措施,是一种极难防治的土壤传染性病害。  相似文献   

15.
凉山州位于四川省南部,辖17个县、市,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全省以凉山州马铃薯种植面积最大,为6.2万hm2。在生产上,马铃薯青枯病危害较重,到目前为止全州马铃薯青枯病发生面积近2万hm2。20世纪80年代初马铃薯青枯病只有零星发生,少数田块个别株出现萎蔫枯死,80年代末全州范围内17个县市的乡镇,调查48个品种均有发病,发病十分普遍,危害严重,平均病株率在2% ̄47.3%之间。90年代中后期马铃薯青枯病迅速传播、扩散、蔓延,田间一般损失20% ̄40%,严重的威胁着马铃薯生产。马铃薯青枯病主要是青枯雷氏杆菌(Ralstoniasolanacearum(E.F.Smith)c…  相似文献   

16.
<正> 青枯病是严重危害马铃薯生产的一种世界性细菌病害,尤其在热带、亚热带、夏秋季节炎热的温带地区病害严重,常导致大幅度减产。70年代以来,此病在我省马铃薯一些产区迅速蔓延,特别是浅丘平坝区(1500米以下地区)发生严重,轻者一般减产10~30%,重者50%以上,已经成为限制我省马铃薯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1980年彭县通济  相似文献   

17.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青枯病是由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一种毁灭性的细菌性土传病害。马铃薯青枯病抗性资源主要存在于一些野生种中,体细胞杂交是创制马铃薯青枯病抗性资源的一种有效途径。本研究以具有对青枯病抗性的体细胞杂种与栽培种杂交产生的100个后代为材料,对其进行青枯病抗性评价,旨在筛选可供育种利用的青枯病抗性资源。青枯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在试管苗组培鉴定中100个杂交后代共有6个基因型表型抗青枯病,温室钵栽接种鉴定有8个基因型表现为抗病,在两种接种鉴定中均表现为抗病的有3个基因型(07SF.3-79、07SF.6-8和07SF.6-5)。选用本实验室前期筛选的与青枯病抗性相关的4对SSR标记引物(STI0051、STI0054、STI0056、STI0057),对100个基因型进行分子标记检测,结果显示,有3个标记(STI0051.180、STI0054.180、STI0056.205)可以明确鉴定抗感基因型,它们表现为抗病稳定的3个基因型的标记位点与抗病对照的带型一致,而在感病对照中缺失,与表型鉴定结果吻合,表明筛选的SSR标记可以用于具有S.chacoense遗传背景材料的青枯病抗性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18.
四川马铃薯青枯病的发生和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远发 《马铃薯杂志》1990,4(1):48-49,62
  相似文献   

19.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是贵州省六盘水市第三大粮食作物,具有重要的经济地位。由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马铃薯青枯病(Bacterial wilt)是一种世界性病害,是马铃薯生产中继晚疫病之后第二个最主要的限制性病害。本试验通过对贵州省六盘水市的马铃薯青枯病病原菌的生理小种及生化变种进行调查,为六盘水市马铃薯的抗病育种、引种栽培及青枯病的综合防治提供参考价值。结果表明,生理小种3号(生化变种2号)为优势小种,但生理小种1号(生化变种3号)、生理小种3号(生化变种2号)在本地区普遍流行,且两个生理小种分布无明显的地域特征,在海拔高度上亦无差异。  相似文献   

20.
<正> 智利南方大学研究业已证明用微生物菌拮抗作用防治马钤薯(Solanum tuberosum,L)青枯病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已成为可能。研究证明经分离筛选出标名为“BC8”微生物拮抗菌体,在试管和生长箱条件下测试,能对青枯菌产生强烈的抑制作用。为测试在自然感染青枯菌的土壤中“BC8”的拮抗力,种薯采用“BB8”抗菌直接处理后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