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涿州市玉米生产面积较大,为有效控制玉米中后期病虫为害,保障玉米生产安全和粮食持续稳定发展,示范应用了"一喷多效"技术进行统防统治,达到减轻病虫害为害程度、控制玉米旺长、防止倒伏等多种目的,实现玉米保产增产、高产稳产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高产多抗玉米新品种"吉单631"示范与推广技术是粮食生产中重要的种植技术,玉米种植业覆盖舒兰市全部耕地面积的70%左右,玉米产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全市的粮食生产水平和农民的经济收入。玉米新品种"吉单631"的大面积种植能有效地提高舒兰市玉米的单产和总产,从而达到切实增加技术投入,降低生产的物质成本,增产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高产多抗玉米新品种"吉单631"示范与推广技术是粮食生产中重要的种植技术,玉米种植业覆盖舒兰市全部耕地面积的70%左右,玉米产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全市的粮食生产水平和农民的经济收入。玉米新品种"吉单631"的大面积种植能有效地提高舒兰市玉米的单产和总产,从而达到切实增加技术投入,降低生产的物质成本,增产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正玉米是我国农业生产中主要的粮食作物,在我国每年的粮食供给中玉米的产量占据很大的部分。在玉米的生长过程中,平均气温、平均日照时数、平均降水量等对玉米的生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山西作为我国主要的玉米生长地之一,也是目前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地之一。由于山西是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地处在中纬度带的气候区,在降水量及平均日照数方面能够充分满足玉米的生长,所以,经过长久的农作物种植经验的研究,发现玉米是山西最适合种植的农作物之一,根据山西农作物的种植区域简  相似文献   

5.
小麦、稻谷以及玉米被称为世界三大粮食作物,而玉米也是我国三大粮食品种之一,玉米的年产量大约占我国全国粮食总产量的25%。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增加了玉米的播种面积,大力推广和使用了杂交技术,使得我国的玉米生产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吉林省是我国玉米产量大省,是我国的"玉米之乡",并且是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吉林省种植玉米的耕地占全省耕地的60%以上,并且全省粮食总产量中,玉米产量就有  相似文献   

6.
玉米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粮食作物,为我国的粮食供应与储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增多,目前的粮食生产现状并不能满足发展的要求。因此,对玉米的产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进一步进行粮食生产技术的革新,提高粮食的产量。本文将从玉米高产创建技术的应用出发,分析其中的不足,从而实现创建技术的应用,提高玉米的产量。  相似文献   

7.
麦积区以旱作农业为主,近些年来干旱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着粮食生产安全。麦积区各级政府克服各种气候因素对粮食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大力推广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玉米高产创建、小麦"一喷三防"、粮食作物良种为重点的粮食生产技术,粮食单产和总产稳中有升,粮食生产形势良好。为了巩固发展成果和进一步调高粮食产量和质量,根据当前粮食生产的形势,本文提出了几条建议。  相似文献   

8.
山西省玉米机械化生产现状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玉米是山西重要的粮饲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实现玉米机械化生产是保证山西玉米需求的有效方式,也是提高山西省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分析了山西玉米机械化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玉米播种质量、改进玉米机械化田间管理水平、选择适应机械化操作的品种、提升玉米的加工能力、加快农机研发以及加强农机技术服务保障等解决对策,对实现山西玉米机械化生产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试论玉米种植现状及新技术应用效率研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是农业大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农业,古语"民以食为天"正是说明了粮食的重要性。现如今,科技的迅速发展,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环境。将先进的技术引入玉米种植中,使用一些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等,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玉米的亩产量。本文结合目前玉米种植现状,提出了一些提升玉米种植过程中引进新技术应用效率的措施,以期对我国未来玉米种植和新技术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在2012年玉米生产中,安阳市大力推广玉米适时晚收技术,有效克服了低温阴雨寡照影响,促进了玉米灌浆后熟,增加了粒重,为夺取秋粮丰收和实现全市粮食产量"十连增"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生产调研,该文提出以玉米适时晚收技术推广为抓手,以实现夏秋一体化栽培耕作制度为目标,按照现代农业的标准,结合粮食生产核心区和高标准粮田建设要求,对传统种粮模式进行改造提升,全面促进安阳粮食生产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1.
高产玉米杂交种晋单77选育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选育高产、抗旱、抗倒伏、抗病玉米新品种,山西省农科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采用传统育种方法与分子技术结合,利用美国玉米优良种质,以L3115作母本,以L0367作父本选育出'晋单77号'玉米杂交种,2010年通过山西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晋单77号'具有高产、优质、多抗、耐密的优点,淀粉含量74.45%,属高淀粉品种,平均产量达11400 kg/hm2.该品种的种子生产技术简便,产量高,降低了生产成本.在生产中结合科学管理,提高单产,带动总产增加,为保障粮食安全奠定基础,开发应用前景乐观.  相似文献   

12.
山西玉米育种与品种审定概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简要分析了山西省近年来玉米育种、品种审定及自育主栽审定品种的种植与推广概况,并针对山西省玉米生产中的主要病害和生产现状,着重从自育品种的推广、抗病性和抗旱性育种目标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对促进山西省玉米育种和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玉米生产在山西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多年来山西省玉米单产一直徘徊在5 250 kg/hm2的较低水平,尤其大面积旱地。在充分借鉴国内外高产典型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增密为核心的各种技术集成配套"的观点,通过全省多年多点的试验研究,创新集成了不同生态类型区的高产模式,初步建立起了玉米抗旱高产技术体系,并在各玉米产区布点示范,取得了较大面积旱地玉米公顷产量超15 000 kg的高产记录,该技术成果对实现山西省玉米丰产增粮计划、促进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山西省水资源特点及利用现状、未来粮食需求、自然降水与粮食产量关系的分析研究,提出了确保山西粮食安全的农田节水技术。  相似文献   

15.
山西省原平市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市之一。玉米为当地主要粮食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笔者在多年的技术指导中发现原平市玉米施肥中存在一些问题,由此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措施,以促进科学合理施肥,实现玉米持续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16.
玉米主产省玉米生产效率及收敛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Malmquist指数方法,分析了1985—2014年玉米主产省玉米生产投入和产出数据,并对玉米生产的全要素生产效率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自1985年以来,玉米全要素生产效率总体呈现增长趋势,且增长幅度不大,以2006年为拐点,起初主要依赖于技术进步率,而后主要依赖于技术效率;陕西等9个省份的全要素生产效率处于负增长状态;利用变异系数对玉米主产省玉米生产效率进行σ收敛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生产效率具有σ收敛特征。要想提高玉米的生产效率,就应该注重玉米生产的内涵发展,适当缩小玉米种植区域,加快关键技术的推广,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山西玉米生产现状、优势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在对山西玉米生产历史、现状、优势、问题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发展山西玉米生产的3项对策:一是加强高新技术玉米育种、专用玉米新品种选育开发及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推广工作,提高玉米科技水平,加速玉米生产发展;二是强化玉米深加工研究开发工作,提高玉米综合效益;三是做好政策扶持引导,加大投入,增加科技含量,促进地区间玉米生产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8.
农大60是北京农大选育的高产新品种,1989年由山西认定为全省推广品种,由于农大60制种难度较大,制种量远不能满足生产所需。本研究初步揭示了夺取制种高产相应的配套技术措施,优选出亩产250和350公斤6个技术组合方案。  相似文献   

19.
山西省高寒区玉米生产特点及主要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针对山西省春播早熟区玉米生产积温低、降雨量少、土壤贫瘠的现状,提出了通过增施有机肥和秸秆还田来培肥地力,运用降解地膜减轻环境污染,应用膜下滴灌技术来合理地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此外,重点介绍了除草剂的使用以及玉米早、中、后三个主要生长发育时期的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隔行去雄增产技术的应用,使这一地区的玉米生产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20.
玉米新品种瑞普959是以WX523为母本、WX318为父本的中晚熟玉米杂交种。2010、2011年参加山西春播中晚熟区试验平均产量11 563.5 kg/hm~2,比对照品种大丰26增产7.3%。2011年参加山西春播中晚熟区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1 412.0 kg/hm~2,比对照品种增产5.6%。介绍该品种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抗病性、栽培技术要点,指出其主要特点为抗倒伏、生育期适宜、高产稳产性好等,适宜在山西省春播中晚熟区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