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进一步明确氮肥处理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通过优化和调控施氮量及施氮方式,旨在达到稳产的基础上大幅度提升稻米品质。试验采用小站稻金稻919为供试材料,设置了3种氮肥处理,其中以当地习惯施氮方式作为对照(CK)。同时也分析和探讨了不同穗位和一、二次枝梗着生稻谷对金稻919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处理对金稻919的糙米外观品质的影响在0.1%水平显著,上部穗位和一次枝梗着生稻谷的直链淀粉含有率均显著低于下部穗位和二次枝梗着生稻谷,上部穗位和一次枝梗着生稻谷的糙米粒厚、稻米淀粉糊化特性(除糊化温度外)均显著低于下部穗位和二次枝梗着生稻谷。综上所述,氮肥处理对不同穗位着生稻谷和一、二次枝梗着生稻谷存在显著影响,不同穗位着生稻谷和一、二次枝梗着生稻谷稻米的理化特性有显著差异,最终影响稻米品质和产量。  相似文献   

2.
水稻是世界上重要粮食作物之一,水稻的生长发育、产量和稻米品质都很容易受到氮素的影响。本文以江苏省主栽常规粳稻品种武运粳23号和宁粳3号为研究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施氮水平(0、75、150、225、300 kg/hm2)对2个水稻品种的生长发育及加工品质的影响。结果发现:施氮肥处理增加了水稻植株的株高、茎蘖数、上3叶叶色值、干物质重、产量,提高了水稻的加工品质,但施用氮肥量越大,水稻的株高越高,而茎蘖数、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则会降低,同时,施氮量的增加提高了水稻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但过高反而降低了精米率和整精米率,综合生长发育指标和稻米加工指标,施氮肥量在N3(150 kg/hm2)处理下表现较优;不同品种对氮素的响应不同,武运粳23号株高、茎蘖数、叶色值、有效穗数、穗粒数、理论产量、糙米率和精米率低于宁粳3号,而千粒质量、产量、整精米率高于宁粳3号。武运粳23号和宁粳3号的产量和加工品质分别在施纯氮150 kg/hm2和225 kg/hm2下表现较优。  相似文献   

3.
《杂交水稻》2017,(6):50-54
为明确杂交籼稻Y两优886的需肥特征,测定了不同施氮水平下Y两优886的产量、稻米品质和氮肥吸收利用指标。结果发现,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产量、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垩白粒率、垩白度、氮素吸收总量和氮肥吸收利用率均随施氮量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氮素收获指数、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随施氮量增加呈下降趋势,以施氮量390 kg/hm~2处理的稻谷产量最高、米质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4.
不同栽培处理对稻米品质及食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华北地区优质食味粳稻品种津川1号、津原E28和津原45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对稻米品质及食味的影响,探索适宜华北单季稻作区提高水稻品质及食味的最佳栽培方式。结果表明:移栽和收获时间的改变,出穗至收获积温变化明显,水稻品质及食味亦发生变化;水稻外观品质也随之变化,整糙米粒率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营养品质中水分含有率和蛋白质含有率达到显著差异;积温和水分含有率及蛋白质含有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整糙米粒率和水分含有率及蛋白质含有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01),综合评价(食味)在品种间的差异显著,津川1号食味特性整体较好。结合品种的生育特异性,最终可确定在华北地区粳稻于5月上旬播种、6月上旬移栽和出穗后60 d收获有利于提升水稻品质及食味。  相似文献   

5.
以杂交稻F优498为材料,研究了高、低土壤肥力下麦秆覆盖与氮肥运筹对杂交稻主要生育期氮素吸收利用特征、产量及米质的影响,并探讨了不同土壤肥力下麦秆覆盖和氮肥运筹对结实期剑叶SPAD值与稻米品质的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壤肥力下,麦秆覆盖均有效促进杂交稻各生育时期氮素积累,提高了氮素利用效率以及稻谷产量,增加了稻米蛋白质含量、稻米胶稠度,显著降低了稻米垩白度以及垩白粒率,且高土壤肥力下麦秆覆盖优于低土壤肥力下麦秆覆盖处理。同时,不同土壤肥力下麦秆覆盖处理,均以m基肥∶m蘖肥∶m穗肥为3∶3∶4的氮肥运筹模式最优,均能有效调节水稻灌浆结实期叶片SPAD值,提高水稻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及稻谷产量;但稻米品质方面,高土壤肥力以m基肥∶m蘖肥∶m穗肥为5∶3∶2时最佳;而低土壤肥力可适当提高氮肥后移比例,以m基肥∶m蘖肥∶m穗肥=3∶3∶4最佳。相关分析表明,水稻灌浆期剑叶SPAD值与稻米出糙率、整精米率以及蛋白质含量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r=0.47*~0.90**);与垩百度、垩白粒率负相关,但相关未达显著水平;而高土壤肥力下稻米品质各项指标分别与齐穗后19~27d剑叶SPAD值,低土壤肥力下麦秆覆盖与齐穗后13~19d剑叶SPAD值相关系数最大。  相似文献   

6.
秸秆还田与氮肥运筹对东北粳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水稻品种吉粳88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秸秆还田与氮肥运筹对东北稻区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秸秆还田降低了稻米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提高了稻米蛋白质含量;与秸秆不还田条件下最佳氮肥运筹处理相比,秸秆还田条件下的最佳氮肥运筹处理产量分别提高7.50%(2018年)和11.63%(2019年);随基肥氮占比的下降,稻米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垩白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呈下降趋势,蛋白质含量呈上升趋势。综合来看,在秸秆还田条件下,配以基肥:蘖肥:穗肥为6:3:1的氮肥运筹模式可以保证水稻产量的同时改善稻米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  相似文献   

7.
以常规粳稻品种9325为材料,研究了大田条件下不同灌溉方式和氮素水平对水稻氮素利用及稻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节水灌溉显著降低了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整精米率、粗蛋白含量以及胶稠度,提高了垩白性状指标和直链淀粉含量,中高氮水平对产量影响不显著;同一灌溉方式下增施氮肥,显著提高了稻米整精米率、粗蛋白含量、垩白米率及垩白度,增加了胶稠度,减少了直链淀粉含量。节水灌溉下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氮素运转效率提高,氮素产谷效率则对水分反应不敏感;施氮量增加,水稻氮素积累总量及氮素转运效率与施氮量呈单峰曲线关系,随施氮量提高,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氮素产谷效率及氮素收获指数下降。  相似文献   

8.
从不同收获期水稻的产量和品质表现入手,研究适宜寒地稻作区有利于提高水稻适口性的最佳收获期,结果表明:随着收获期的推迟,水稻的产量逐渐增大,齐穗后55 d收获的水稻产量最高,达9 342.0 kg/hm~2,极显著高于齐穗后40 d收获的水稻产量;齐穗后55 d收获的稻米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三项加工品质均最高,稻米垩白度、垩白粒率较低,且稻米蛋白质含量最低,直链淀粉含量在最适宜范围内为18.8%,综合食味值最高为86.8。所以根据产量和品质表现确定最佳收获时期为齐穗后55 d左右,在该试验地区适宜收获时间在9月30日前后。  相似文献   

9.
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分蘖期遭遇连续阴雨天气,光照时间减少,光照强度降低,严重影响水稻分蘖生长和产量形成。为了阐明分蘖期弱光胁迫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对氮肥的响应,于2021年在扬州大学盆栽场和人工智能温室,以南粳9108为试验材料,在分蘖期设置不同光照(弱光处理:50%光照,对照:100%光照)和不同氮素水平(N1:72 kg/hm2,N2:90 kg/hm2,N3:108 kg/hm2)处理,对不同处理水稻的分蘖动态、产量和稻米品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分蘖期弱光胁迫处理显著抑制了水稻分蘖的发生,有效穗数平均减少12.28%,产量下降15.52%。但在弱光胁迫下,增加分蘖期氮肥用量有利于提高水稻分蘖数和最终穗数,其中,N3处理缓解弱光胁迫对产量的影响效果最显著。分蘖期弱光胁迫可降低稻米垩白粒率和垩白度,降低食味品质;而增施氮肥可提高稻米加工和外观品质,但同时也会加剧食味品质的变劣。  相似文献   

10.
钵苗机插水稻氮素吸收与利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旨在阐明钵苗机插水稻氮素吸收与利用特征。【方法】于2013–2014年在扬州大学兴化试验基地选用大穗型品种甬优2640和甬优8号,中穗型品种武运粳24号和宁粳3号,小穗型品种淮稻5号和淮稻10号为试验材料,以毯苗机插为对照,研究钵苗机插水稻氮素积累、转运与利用特性。【结果】不同穗型品种的钵苗机插较毯苗机插在水稻分蘖中期、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植株含氮率和吸氮量较高。在移栽至分蘖中期、拔节至抽穗期和抽穗至成熟期阶段,不同穗型品种钵苗机插氮素积累量和氮素吸收速率较毯苗机插高。与毯苗机插相比,不同穗型品种的钵苗机插水稻叶片的氮素输出量、氮素表观转运率和氮素转运贡献率显著提高,而茎鞘的氮素表观转运率和氮素转运贡献率较低。对氮素利用率而言,不同穗型品种的钵苗机插较毯苗机插氮肥偏生产力显著提高,氮素收获指数增加,其中大穗型品种差异显著。【结论】钵苗机插较毯苗机插生育中、后期氮素吸收能力强,后期叶片氮素转运量大、贡献率高,植株总氮素积累量和氮肥利用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结实期(始穗期至成熟期)温度对杂交水稻稻米品质的影响,以13个杂交中籼组合为材料,设置7个播期,实地记录结实期的田间温度,对10项稻米品质指标进行检测,分析各杂交水稻组合不同播期的稻米品质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结实期温度对杂交水稻稻米品质影响大,10项稻米品质指标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垩白度、垩白粒率、透明度、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碱消值、胶稠度、长宽比、粒长、糙米率。相关分析表明,几乎所有组合的整精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与结实期温度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大多数组合的碱消值与结实期温度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大多数组合的垩白粒率、垩白度和透明度与结实期温度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糙米率、胶稠度、粒长、长宽比与结实期温度无明显的相关性。不同杂交水稻组合米质对结实期温度存在敏感性差异,敏感性弱的杂交水稻组合稻米品质受结实期温度影响小,稻米品质较稳定。优质杂交水稻组合在湖南长沙种植,宜安排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始穗。  相似文献   

12.
氮肥管理对夏玉米冠层结构和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氮肥管理模式下夏玉米群体结构和氮肥利用情况,探索节肥、高产、高效的夏玉米氮肥管理模式。结果表明,施氮显著改善夏玉米产量因子、提高产量。氮肥适量后移显著改善穗部性状,等氮量下大喇叭口期和吐丝期均追施氮肥处理与大喇叭口期追施氮肥处理相比穗粒数提高28.5粒,收获指数提高11.3%,增产101 kg/hm2。吐丝期施氮显著增加灌浆期LAI,使LAI峰值从吐丝期后移至灌浆期。施氮肥可增加夏玉米SPAD值,大喇叭口期追施氮肥可提高各生育时期玉米SPAD值;吐丝期追施氮肥可提高株高、茎粗、穗位高。适当降低氮肥投入,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232.3%、60.9%;氮肥用量相同时氮肥适当后移分别提高10.5%、1.3%。吐丝期施氮增加夏玉米成熟期营养器官的氮素积累,减少子粒的氮素积累,导致氮收获指数下降。  相似文献   

13.
在水稻塑盘育秧机插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对优质粳稻武运粳27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氮肥用量的增加,机插粳稻武运粳27号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产量呈先增后减趋势,结实率和千粒重则表现为随氮肥用量增加而减小的趋势;随施氮量的增加,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精米蛋白质含量呈增加趋势,而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食味值和淀粉RVA谱曲线峰值(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和冷胶黏度)呈下降趋势。综合产量与品质结果,建议武运粳27号机插氮肥用量宜控制在225~300 kg/hm2之间。  相似文献   

14.
以国稻1号为材料,设置不同稻作前茬,初步研究了稻草覆盖马铃薯茬对后季水稻生长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稻草覆盖马铃薯茬的水稻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多,千粒重高,产量高;分蘖发生快,高峰苗多,成穗率较高,干物质积累快。稻草覆盖马铃薯茬可明显改善后季水稻的稻米碾磨和外观品质,提高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降低垩白率和垩白度;蛋白质含量降低,直链淀粉含量升高。灌浆后期,稻草覆盖马铃薯茬对后季水稻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减少幅度和丙二醛(MDA)增加幅度较对照慢,利于缓解叶片的衰老。  相似文献   

15.
缓释氮肥减量配施和株距对机插杂交籼稻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进一步研究缓释氮肥减量配施和株距对机插杂交籼稻主要生育时期氮素积累、转运、氮肥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并探讨机插密度和缓释氮肥配施耦合下,氮素吸收、转运及利用率与产量间的关系。【方法】在前期研究确定高产施氮量180 kg/hm2,机插稻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适宜配比为7∶3基础上,设3种株距(行距均为30 cm):16、18和20 cm,以及4种缓释氮肥(36、66、96 和126 kg/hm2)与常规氮肥(54 kg/hm2)配施处理。【结果】缓释氮肥减量配施和株距对机插稻主要生育时期氮素积累总量、成熟期叶片及穗部氮素吸收量、氮素转运量、氮肥利用率及产量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互作效应;缓释氮肥减量配施对机插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与转运特性的影响显著大于株距。株距为18 cm,缓释氮肥(96 kg/hm2)与常规氮肥(54 kg/hm2)配施量为150 kg/hm2能促进水稻主要生育时期及各生育阶段氮素的累积,提高结实期各器官氮素积累量,并促进叶片和茎鞘中氮素的转运,进而显著提高穗部氮素增加量(107.58 kg/hm2)、氮肥利用率(66.19%)及产量(11463.85 kg/hm2);株距为16 cm,缓释氮肥(126 kg/hm2)与常规氮肥(54 kg/hm2)配施量为180 kg/hm2虽能促进主要生育时期氮素的累积,但易造成结实期茎鞘及叶片中氮滞留量的增加,降低氮素转运率,导致氮素收获指数和氮肥利用率降低。从高产高效的角度考虑,以缓释氮肥(96 kg/hm2)与常规氮肥(54 kg/hm2)配施量150 kg/hm2为宜;当株距增加到20 cm时,主要生育时期水稻吸收氮素的绝对量少,茎鞘叶片中的氮素向穗部转运及穗部氮素积累量增加,产量及氮素利用率随缓释氮肥配施量的增加而增加,以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配施量为180 kg/hm2为宜。相关性分析表明,缓释氮肥减量配施与株距耦合下,机插杂交稻以齐穗至成熟期氮素积累量、叶片氮素转运量与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相关性(r=0.54**~0.85**)最高,对提高氮肥利用率及产量更为重要。【结论】株距为18 cm,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配施量为150 kg/hm2能协同提高穗部氮素增加量、氮肥利用率及产量,为本研究氮肥减量配施的最佳处理。  相似文献   

16.
以培杂泰丰、粤晶丝苗和天优998为材料,分别设置不施氮、中氮和高氮3个不同的氮肥水平(即施纯氮0、120和180kg/hm2,依次记为NN、MN、HN),研究始穗期遮荫(分别为双层遮荫、单层遮荫和不遮荫,依次记为DS、SS、CK)对不同基因型水稻产量及一些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氮处理相比,遮荫处理结束后恢复5d高氮显著增加水稻叶面积指数、茎鞘干质量、总干质量、茎鞘物质输出量和茎鞘物质转运率,水稻剑叶的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也显著提高。高氮处理下水稻的收获产量、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而结实率和千粒重却显著降低。与不遮荫相比,双层遮荫处理水稻叶面积指数、茎鞘干质量、总干质量、剑叶的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显著降低,双层遮荫处理水稻的收获产量和有效穗数也显著降低。氮肥和遮荫的互作效应对水稻叶面积指数、茎鞘干质量、总干质量、有效穗数以及收获产量的影响也达到显著水平。在单层遮荫条件下,增施氮肥可以减轻遮荫对水稻叶面积指数、叶片干质量、茎鞘干质量、总干质量、有效穗数和收获产量的不利影响。对不同品种而言,超级杂交稻天优998受到氮肥和遮荫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7.
环境因子对水稻品质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水稻不同生育时期的光温因子与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分析结果,发现在温光因子中,移栽期-始穗期日照、始穗期-成熟期积温对水稻的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影响较大;在产量性状中,每穴穗数和结实率是受环境影响较大的性状;在品质性状中,蛋白质含量、垩白粒率、长宽比是受环境影响较大的性状。同时,灌浆结实期高温导致水稻结实率明显下降、千粒重略有提高;蛋白质含量、垩白粒率、长宽比受环境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湘南双季稻适宜氮肥运筹方式,以早稻品种陆两优996和株两优819、晚稻品种盛泰优018和H优518为材料,研究了3种氮肥运筹方式对湘南双季稻氮素吸收、转运与利用及籽粒产量的影响,其蘖肥、穗肥、粒肥比例分别为7︰2︰1(N1)、6︰3︰1(N2)、5︰4︰1(N3)。结果表明:(1)早、晚稻N2处理地上部干物质累积量和籽粒产量显著高于N1和N3处理,其平均双季总产量较后两者分别提高11.86%和5.24%,增产的原因是有效穗数显著提高;(2)各品种全株、穗部氮素累积量和氮素吸收效率表现为N2>N3>N1;(3)各品种各处理成熟期氮素分配系数均表现为穗部>茎鞘>叶片,各品种叶片和茎鞘氮素转运量与转运率及其对穗部贡献率均表现为N2>N3>N1;(4)处理间在氮素利用效率这一指标上的差异不大,氮素偏生产力和氮素吸收效率表现N2>N3>N1,氮生理效率与氮素收获指数以N2和N3处理较大。氮肥运筹显著影响双季稻产量和氮素吸收、转运及利用,N2处理有利于提高双季稻产量、氮素积累量、氮素偏生产力、氮生理效率及氮素收获指数,是湘南双季稻较理想的氮肥运...  相似文献   

19.
不同收获时期对超级稻沈农014主要稻米品质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沈农014为试材,根据不同抽穗天数进行收获,研究水稻不同收获时期对产量和主要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过早收获,稻谷的含水量较高,千粒重相对较低,严重影响了产量。从加工品质来看,过早收获对糙米率和精米率影响较小,对整精米率影响较大,过晚收获也会使整精米率下降。从稻米外观品质来看,过早收获使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增加。从营养和食味品质来看,收获期对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不大,但对直链淀粉和脂肪酸影响较大,对食味值的影响则无明显规律。确定沈农014在9月30日至10月10日达到最佳收获期。  相似文献   

20.
氮肥用量及前氮后移模式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北方超级稻沈农265为材料,分析了不同氮肥用量及前氮后移模式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纯氮210kg/hm^2,磬蘖肥与穗粒肥比为6:4时,齐穗后30d,对倒1叶的叶绿素SPAD值有促进作用,还会显著增加倒2叶、倒3叶的叶绿索SPAD值;成熟期穗重占有优势,产量最高,达8364.0kg/hm^2。增施氮肥和前氮后移模式虽能增加沈农265的稻米蛋白质含量,但同时也使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和食味品质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