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给宁麦19高产栽培技术提供依据,对该小麦品种播种期与播种量对其群体结构、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播种期推迟,抽穗期、成熟期也相应推迟,全生育期缩短,倒伏面积逐渐增加;同时,单株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质量均有降低的趋势,但随着播种量的增加,有效穗数逐渐增加,各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故在迟播的条件下,通过加大播种量,宁麦19仍然可以获得较理想的产量。  相似文献   

2.
播种量、秧龄和移栽密度对高原粳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云昌粳1号为材料,研究不同播种量、秧龄和移栽密度对高原粳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种量的减少,带蘖数、干物质有增加的趋势,播种量为15 kg/667 m2时的秧苗素质最好,产量最高;随着秧龄的增大,有效穗数、实粒数、结实率降低,导致产量降低,60 d秧龄的产量明显高于70 d秧龄的产量;在2.16~2.64万丛/667 m2移栽密度内,随着密度的增加,有效穗数有增加的趋势,产量增加。总之,较少播种量、较小的秧龄、适宜的基本苗数是水稻高产的基础。为了应对干旱,可以通过稀播提高秧苗秧龄弹性,把秧龄延长到70 d,栽足基本苗,降低水稻产量损失。  相似文献   

3.
不同播种量对直播杂交稻产量及干物质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明直播杂交稻在不同播种量下的生长与产量表现,以杂交稻隆两优1212、隆两优华占、晶两优华占为材料,采用人工撒播栽培方式进行不同播种量(11.25,22.50,33.75 kg/hm~2)大田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播种量的增加,3个品种的产量和成熟期干物重表现为增加趋势;不同播种量主要通过调节有效穗、每穗总粒数来影响产量。与中播种量处理相比,高播种量处理产量增加幅度较小,而用种量大幅增加,综合产量和种子成本,杂交稻直播栽培的播种量以22.5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4.
探讨条播方式下,播种量对水稻生育期与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减少播种量,水稻始穗期、齐穗期、成熟期均有所提前;播种量对水稻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产量均无显著影响,对千粒质量影响显著(P0.05);在15 kg/667 m2播种量下,水稻千粒质量与产量最高。建议条播稻播种量控制在15 kg/667 m2以下,既节省生产成本,又利于水稻成熟和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5.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宜香优2115为试验材料,设地力(高、较高、中、低)和施氮量(0、75、150和225kg/hm2)两因素处理,探明不同地力条件下施氮量对杂交籼稻干物质积累、转运和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增加,穗前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有增加趋势;抽穗期至成熟期,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茎叶干物质转运量和茎叶干物质转运对穗部贡献率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肥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以及千粒重和结实率逐渐降低,每穗粒数和产量先增加后降低,而有效穗数逐渐升高。随着地力条件的降低,穗前、成熟期和穗后干物质积累量、茎叶干物质转运量和茎叶干物质对穗部的贡献率及穗部干物质增加量均呈逐渐下降趋势,氮肥吸收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亦有降低趋势,而偏生产力呈先增后降的趋势。水稻有效穗数和产量均随土壤地力的提高而增加,而每穗粒数表现为下降。回归分析表明,在高、较高、中、低地力条件下,水稻可获得的最高产量分别为10 829.94、10 107.20、9 757.30和9 112.37 kg/hm2,其对应的适宜施氮量分别为14...  相似文献   

6.
《杂交水稻》2019,(1):40-43
为探讨川东北丘陵区直播栽培杂交水稻田间留苗密度与其有效穗数及成穗结构的关系,以32个杂交水稻品种为材料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在5种直播留苗密度处理下参试品种的有效穗数和成穗结构。结果表明,水稻单株有效穗数上,在留苗密度为10.50~31.50株/m2范围内,各品种均随着留苗密度增大而呈现出规律性的减少。单位面积有效穗数上,在10.50~26.25株/m2范围内,全部品种整体上随着留苗密度增大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但当密度超过26.25株/m2后开始下降。随着留苗密度的增大,水稻主茎穗数的占比逐渐上升;一次分蘖穗数和二次分蘖穗数逐渐减少,但其占比呈无规律性变化。不同杂交水稻品种的有效穗数及其成穗结构在相同密度下存在差异,且随密度变化而变化的趋势也存在较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小麦优异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综合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田间观测和室内分析,对来自全国各生态地区的261份小麦优异种质资源在陕西杨凌连续三年进行了农艺性状鉴定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这些小麦种质材料中,千粒重、株高的变异系数较低,育种时容易选择。性状相关分析表明,随着穗长的增长以及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增加,穗粒重有增加的趋势;随着穗长的增长,株高有增加的趋势;株高的增加有助于增加穗粒数,但千粒重随之下降。另外,从这些小麦种质中筛选出适应本生态条件、综合性状好的材料22份,其中大穗、大粒类3份,优质类8份,抗病类4份,矮秆类1份,多穗多粒类2份,早熟类3份,抗寒类1份。  相似文献   

8.
提高秧苗素质是提高水稻产量与抗逆性的有效途径。为明确播种量和壮秧剂喷施时期对湘南机插晚稻秧苗素质和产量的影响,以H优518为材料,设置3个壮秧剂喷施时期(A1.1叶1心期;A2.2叶1心期;A3.1叶1心期+2叶1心期)与4个播种量(干种子)(B1.75 g/盘;B2.90 g/盘;B3.105 g/盘;B4.120 g/盘),于2018—2019年在湖南衡阳县开展大田试验。结果表明:(1)随播种量增加,秧苗成苗数和苗高增加,但成苗率降低,每穴总根数、平均根长、茎基宽和百株干质量减少;壮秧剂喷施时期中以A1和A2处理秧苗素质较高。(2)随播种量增加,秧苗分蘖速度逐渐降低,最高茎蘖数和有效穗数逐渐提高,壮秧剂喷施时期对水稻分蘖无显著影响;播种量和壮秧剂喷施时期对晚稻干物质积累和LAI影响显著,以A1B2和A2B2处理较高。(3)晚稻产量以B2处理最高,较B1、B3和B4分别提高7.1%、14.4%、9.9%;壮秧剂喷施时期中以A1处理产量较高;两者互作中以A1B2和A2B2处理产量较高。(4)相关性分析表明,产量与成苗率、每株总根数、干物质积累量、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呈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  相似文献   

9.
水稻钵苗机栽技术是近年来江苏沿海垦区兴起的一项新技术。对江苏沿海垦区推广种植的优质高产高效迟熟中粳水稻南粳9108钵苗机栽进行不同播种量对秧苗素质、植株性状、茎蘖消长、产量与产量构成等作用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南粳9108钵苗机插硬盘育秧时,播种量与秧苗素质呈负相关关系,播种量越大,移栽时秧苗素质表现越差;在1~7粒/孔的播种量范围内,随着播种量的提高,南粳9108在移栽田中茎蘖数越高;有效穗数随播种量加大而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在5粒/孔时达最高,实际产量以4粒/孔处理为最高;故南粳9108大面积生产培育壮秧时以每穴3~5粒为宜。  相似文献   

10.
播种量对油后直播杂交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交水稻》2014,(4):47-49
以金优527和F优498等2个杂交稻品种为材料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播种量对油后直播杂交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其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增大播种量可有效增大成株密度、单位面积最高茎蘖数和有效穗数;但随着播种量的增加,成穗率降低,单株有效穗数减少,每穗总粒数和每穗粒重显著降低。2个品种的产量都以播种量1518 kg/hm2为最高。  相似文献   

11.
水稻直播是一种轻简高效栽培模式,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在粤西直播稻区开展大田试验,探究不同施肥方式(习惯法和“三控”法)和播种量(2.0、3.5、5.0、6.5、8.0和10.0 kg/667 m2)对直播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习惯法施肥相比,采用“三控”法施肥的水稻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分别降低20.1%和5.1%,但每穗颖花数增加31.6%,稻谷产量增加11.3%。随着播种量的增加,水稻有效穗数从304万/ hm2增加到464万/hm2,每穗颖花数从112.09个降低到81.90个;稻谷产量以播种量为3.5 kg/667 m2的处理最高,达6.66 t/hm2。综上所述,华南直播稻生产应选择每穗颖花数多、收获指数高且千粒重大的品种,播种量3.5 kg/667 m2,采用“三控”法施肥。  相似文献   

12.
施磷对膜下滴灌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膜下滴灌条件下,以粳稻品种T-43为材料,研究了水溶性磷肥施用量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磷量(P2O5)0~156 kg/hm^2范围内,水稻的株高、叶片数随着施磷量增加而上升;以施磷量130kg/hm^2处理的有效分蘖数、有效穗数、穗长、主茎实粒数、分蘖实粒数、千粒重和产量最高;当施磷量达到156kg/hm^2时,有效分蘖数及产量构成因素则呈下降趋势。说明膜下滴灌水稻水溶性磷肥施用有其适宜值,过量施用不仅低产低效,还可能增加土壤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3.
不同播种量对水稻机插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以高产早稻品种金早47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播量对水稻机插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播种量对机插秧苗素质有明显影响,随着播种量增加,叶片生长受抑制,叶龄降低,同时也影响根部的生长发育,生长的秧苗细弱,苗重,苗高比下降,秧苗素质较低;播种量对机插秧苗的整齐度也有影响。相同种植密度下,稀播秧苗的分蘖早发,最高分蘖数多,有效穗和产量增加。  相似文献   

14.
《杂交水稻》2016,(6):29-31
在杂交粳稻组合常优5号制种中,采用10行水稻制种专用插秧机,研究分析了母本不同播种量育秧对制种产量结构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种量对母本的秧苗素质有明显的影响,播种量为55 g/盘处理有利于壮秧,提高秧苗移栽后的活棵和分蘖、成穗;55 g/盘播种量处理在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这3项产量结构中,有效穗数和千粒重与其他处理一致,但每穗实粒数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最终制种产量达到3.12 t/h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15.
立体匀播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农艺性状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立体匀播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农艺性状及光合特性的影响,选用冬小麦品种新冬46号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设立体匀播和常规条播2种播种方式,副区设375万、300万、225万和150万株·hm^-24种种植密度,测定分析了不同处理下冬小麦分蘖数、茎粗、叶片数、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净光合速率(Pn)、产量及其构成。结果表明,在条播条件下,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冬小麦穗数呈先降后增的趋势,穗粒数、千粒重、产量、主茎叶数、分蘖茎叶数、分蘖穗长、分蘖穗小穗数、叶片SPAD值和Pn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其中产量在225万株·hm^-2条件下最高,分蘖数、主茎粗、分蘖茎粗、主茎穗长和主茎穗小穗数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在立体匀播条件下,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冬小麦穗数呈增加的趋势,千粒重、分蘖数、主茎粗、叶片SPAD值和Pn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穗粒数、产量、主茎叶数、分蘖茎叶数、分蘖茎粗和分蘖穗小穗数呈现先降后增的趋势,主茎穗长、分蘖穗长和主茎穗小穗数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其中产量在150万株·hm^-2条件下最高。立体匀播的小麦平均产量、穗数、分蘖数、叶片SPAD值和Pn较条播分别增加9.84%、17.68%、21.40%、7.52%和13.14%。综合来看,立体匀播较条播更有利于冬小麦的生长发育及净光合速率的提高,从而实现高产,与之配套的适宜种植密度为15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6.
《杂交水稻》2017,(2):38-42
以杂交晚稻品种H优518和盛泰优9712为材料,于2014年在湖南省浏阳市沿溪镇进行了机插水稻秧龄弹性试验,比较研究不同秧龄条件下机插水稻的秧苗素质、机插质量、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以确定机插水稻的适宜秧龄范围,为实现机插水稻高产高效生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秧龄过长,机插水稻的秧苗素质变差;随着秧龄延长,机插质量变差,各生育时期的叶龄数增加,分蘖数呈逐渐下降趋势,叶面积指数减小,干物质积累量也逐渐减少,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及千粒重降低,产量也降低。在本研究设置的25~37 d秧龄范围内,两参试品种均以25 d秧龄处理为最佳。  相似文献   

17.
不同氮肥用量水平对水稻生长及产量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常规粳稻武运粳24号为材料,在基础地力和前后氮肥运筹比例相同的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肥施用水平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产量随着氮肥用量增加而增加,但过量施用氮肥,产量反而有所下降。增施氮肥增产效果主要是由于促进了分蘖发生,增加了有效穗数。适量的增施氮肥可增加穗粒数,但随着施氮量的加大,因穗数过多,穗型偏小,穗粒数呈下降的趋势。结实率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而下降。低氮肥的情况下,水稻的粒重较高,氮肥用量达一定水平后,施氮量对粒重的影响不明显。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氮肥利用率降低。  相似文献   

18.
《杂交水稻》2019,(6):62-67
以杂交水稻龙两优072和深优9576为试验材料,对各节位腋芽在母体与离体条件下的再生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对母体条件下再生稻产量起决定性作用,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对离体条件下再生稻产量起决定性作用;离体条件下再生稻的有效穗数、结实率和产量均高于母体条件,但千粒重略低于母体条件;离体条件下再生稻的叶面积指数、作物生长率均高于母体条件;再生稻全氮的转运主要发生在叶片,碳水化合物的转运主要发生在茎鞘,且碳水化合物的转运随节位的下降呈增加的趋势;离体条件下各节位各时期茎鞘和叶片的全氮和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母体条件,淀粉含量低于母体条件。  相似文献   

19.
直播条件下播种量对不同千粒重杂交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直播条件下播种量对不同千粒重杂交稻产量形成特点和干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以雅5优2199(小千粒重)和内6优103(大千粒重)为材料,于2017年采用人工撒播栽培方式在四川德阳进行不同播种量(7.5、15.0、22.5、30.0、37.5 kg/hm~2)大田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播种量对杂交稻产量影响显著,有效穗数和干物质量随播种量的增加而增加,而每穗粒数呈下降趋势,播种量对结实率、千粒重和收获指数影响不显著。雅5优2199产量随着播种量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以播量为22.5 kg/hm~2的处理最高,达10.86 t/hm~2,较播量为7.5 kg/hm~2的处理增加了20.53%,差异显著;内6优103产量以播量为37.5 kg/hm~2的处理最高,达10.82 t/hm~2,较播量为7.5 kg/hm~2的处理增加了11.20%,差异显著;2个品种在15.0、22.5、30.0、37.5 kg/hm~2播量时,处理间产量差异均不显著。不同千粒重杂交稻之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综合考虑产量和种子成本,小千粒重杂交稻的适宜播种量为15.0~22.5 kg/hm~2,大千粒重杂交稻的适宜播种量为22.5~30.0 kg/hm~2。  相似文献   

20.
分蘖肥不同施用时期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分蘖肥不同施用时期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分蘖肥施用时期的后移,水稻生育期延迟;株高和空瘪率逐渐增加,穗长和褐变穗发病率逐渐降低,穗颈瘟逐渐增加,倒伏程度没有明显变化;水稻平方米穗数逐渐增加,而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逐渐降低;水稻的垩白率和垩白度没有明显变化,精米率和整精米率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