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对水稻品种松辽122采用大棚旱育苗人工手插秧,研究三种不同插秧密度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30 cm×16 cm的插秧密度松辽122品种平均产量居首位为685.3 kg/667 m~2,其次是30 cm×17 cm的插秧密度,平均产量683.5 kg/667 m~2,插秧密度30 cm×18 cm,平均产量最低为675.2 kg/667 m~2。处理1产量高主要是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多,平均穗实粒数多,结实率高,空瘪率低。  相似文献   

2.
松辽186是公主岭市松辽农业科学研究所经穿梭育种、世代选拔,系谱法育成的水稻新品种。该品种熟期适中、创新点突出,丰产性好、品质优良、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综合性状优异。介绍了松辽186选育的创新性和栽培技术要点,为北方稻区早粳晚熟生态区域种植该品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推广国审稻松辽838品种,尤其是在盐碱地区种植,要抓住旱育壮秧、床土调酸、土壤消毒严格用药、播种覆膜、通风炼苗、合理用肥、科学灌溉等关键栽培技术环节,才能获得高产稳产。总结介绍了国审稻松辽838品种生育过程中培育带蘖壮秧、适期适龄移栽、提高有效分蘖、提高结实率、适时收获等环节的规范化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4.
松辽186品种,是吉林省公主岭市松辽农业科学研究所与内蒙古恒正集团保安沼农工贸有限公司,以作物遗传理论为指导,品种间有性杂交,优势基因与有利基因重组聚合,经穿梭育种,系谱法世代选拔鉴定试验,育成株型理想、源库协调,综合性状优良的粳稻新品种,2017年通过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 a区域试验平均产量666.7kg/667 m~2,比对照品种吉玉粳增产9.4%,生产试验平均产量617 kg/667 m~2,比对照品种吉玉粳增产15.2%,丰产性、稳产性好。生产上应注意培育壮秧,移栽密度合理,平衡施肥,科学灌溉,生育期间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等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5.
水稻品种松辽122具有熟期适宜、丰产性好、抗逆性强、品质优良、适应性广等综合性状优良的特点,适于吉林省中熟稻区及北方稻区早粳晚熟区域种植,2017年3月经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应用推广。生产上可根据品种特征特性及栽培条件的要求,因地制宜种植,以创造优质高产。从培育壮秧、适时合理移栽、科学灌溉、合理施肥、防治病虫草害等方面探讨了松辽122品种的综合栽培技术,为种植该品种的广大农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不同插秧密度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龙粳26和垦05-795两个品种进行不同插秧规格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插秧密度对水稻的产量有影响,对水稻的抗逆性、米质影响不显著。龙粳26最适宜的插秧规格是30 cm×10 cm,产量达到664.4 kg/667 m2,其次是26cm×13 cm,产量达到658.9 kg/667 m2;垦05-795最适宜的插秧规格是30 cm×10 cm,产量达到697.2 kg/667 m2,其次是30 cm×13 cm,产量达到672.0 kg/667 m2。  相似文献   

7.
以目前四川省水稻生产上推广的10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研究了冬水田机插秧适宜的品种特性与高产栽培技术。结果表明,机插秧因籽粒灌浆期比手插秧长,全生育期比手插平均长1.9 d;机插秧平均最高苗数、有效穗数、结实率均比手插秧高,但每穗粒数和千粒重要比手插秧低,最终产量比手插秧高12.3 kg/667 m~2,增产2.54%。品种的最高苗数与机插秧增产程度呈显著负相关,机插秧以选择分蘖力中上等品种为宜,辐优6688、D香707、蓉稻415、川农优498、协优027、川香317可作为机插秧的主推品种。机插秧高产栽培技术要点:播种量80 g/盘;每667 m~2施纯氮6~9 kg,采用传统的"重底早追"的施氮方式;于4.5叶期按29.7 cm×19.8 cm规格移栽。  相似文献   

8.
绿色水稻综合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照《绿色食品原料(水稻)生产栽培技术规程》,结合当地生产现状,从选用优质米品种、施用水稻育苗调制剂、适时早播稀播、适期插秧、合理稀植、配方施肥、科学灌溉、绿色防治病虫草害、适时收割等方面阐述了东丰县绿色水稻综合高产栽培技术,特别介绍了稻田养鸭、稻田养鱼等共育技术。  相似文献   

9.
水稻新品种松辽186系公主岭市松辽农业科学研究所,采用品种间有性杂交,穿梭育种,世代选拔培育,系谱法育成。生育期136 d,需≥10℃有效活动积温2 700℃以上,丰产性好,抗逆性强,品质优良,适应性较广,综合性状优异,籽粒饱满,活秆成熟,呈秋优型生育态势,适应于北方稻区早粳晚熟区域种植。应注意培育壮秧,适时移栽,氮、磷、钾、硅肥合理平衡施用,科学灌溉,及时防治病虫害等栽培技术,以确保丰收。  相似文献   

10.
以不同插秧密度对水稻产量及精米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稻不同插秧密度对生育期没有影响,但对产量及精米率却有一定影响,其中以30 cm×13.2 cm的插秧密度产量最高,比对照增产4.85%,其次是30 cm×10 cm,比对照增产3.94%。随着穴距的加大,产量逐渐下降,穴距超过20 cm以上,减产幅度大。从精米率看,以30 cm×13.2 cm的插秧密度精米率最高,其精米产量也最高,比对照增产8.77%;30 cm×10 cm插秧密度的稻谷虽然比对照增产极显著,但精米率低,远远低于30 cm×13.2 cm的精米产量,且中感叶瘟病和轻微穗颈瘟及二化螟,其它处理只有轻微叶瘟的发生,却无穗颈瘟和二化螟的危害。  相似文献   

11.
香型粳稻龙香稻2号于2010年审定推广,该米香味纯正、口感极佳,产量较高,但品种植株较高,故抗倒伏性较差。从播前种子处理、育苗土配置、稀播育壮秧、秧田管理、适时插秧合理稀植、因地制宜平衡施肥、节水灌溉适时晒田、病虫草害防治、化学调控等方面介绍了龙香稻2号高产优质抗倒栽培技术,以利其米质、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2.
以松辽5号、松辽6号、农大809、松辽7号、松辽838为试材,在水源不足和缺水条件胁迫下进行栽培技术试验,以期探讨合理的科学的栽培技术,提高产量,减少因缺水而带来的产量损失,获得较理想的产量结果,供水稻节水种植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不同播种量对水稻机插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以高产早稻品种金早47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播量对水稻机插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播种量对机插秧苗素质有明显影响,随着播种量增加,叶片生长受抑制,叶龄降低,同时也影响根部的生长发育,生长的秧苗细弱,苗重,苗高比下降,秧苗素质较低;播种量对机插秧苗的整齐度也有影响。相同种植密度下,稀播秧苗的分蘖早发,最高分蘖数多,有效穗和产量增加。  相似文献   

14.
针对吉林省优质米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优质品种产量低、抗病性差、优质不优价等诸多问题,从品种选择、育苗技术、插秧技术、本田施肥等技术环节阐述了水稻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5.
浅析不同氮肥用量对水稻新品种松辽186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氮肥是水稻产量的限制因子,试验研究了在稻田中等肥力条件下施用不同氮肥量,对松辽186品种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5个施纯氮肥量处理因子中,处理1(施纯氮肥量12.9 kg/667 m~2)产量最高,为621.7 kg/667 m~2。这仅是1 a的试验结果,是否为最佳施氮量,尚需对松辽186品种的耐肥性作进一步研究,以期得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有参考价值的数据。  相似文献   

16.
2014—2015年宁德市蕉城区农业技术推广站连续2a在蕉城区建立中稻机械化插秧示范片,经实割验收,增产效果明显,节本增收显著。总结了中稻机械插秧的选择品种、软盘育秧、机械插秧、大田管理及适时收割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7.
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绿色水稻不同插秧密度对其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秧苗在 壮秧超稀植栽培30.0 cm×(16.5-20.0)cm条件下,每穴基本苗2株为理想的插秧密度,水稻产量高,值 得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根据插秧期的不同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水稻早插的方式基本可行,最佳时期应在5月15~20日。掌握好这一插秧进程对水稻产量的提高将会起到较大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1999-2001年,湖北松滋市大面积推广晚稻旱育抛秧,比水育手插秧增产932-1260kg/hm^2。与水育手插秧相比,晚稻旱育抛秧具有秧苗素质好,本田分蘖快而多,齐穗期推迟等主要生育特点。在栽培上,只要选择合理的茬口及品种,卡住播期和抛栽期,把握好适时晒田,确保抛秧密度,晚稻抛秧可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20.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加快转移,机械化插秧技术的普及应用成为历史的必然。机械化插秧有偿服务组织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壮大。机械化插秧需把握好适期播种、均匀播种、高标准水系建设、适时适量施用送嫁肥、及时防治病虫害、提高整地质量、适时栽插、合理密植和一栽就管等关键技术环节。做到集中连片种植、实行工厂化育秧、规模化经营、专业化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