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正>海蜇为海生的腔肠动物,隶属腔肠动物门,钵水母纲,根口水母目,根口水母科,海蜇属。蜇体呈伞盖状,通体呈半透明,白色、青色或微黄色,海蜇伞径可超过45厘米、最大可达1米之巨,伞下8个加厚的(具肩部)腕基部愈合使口消失(代之以吸盘的次生口),下方口腕处有许多棒状和丝状触须,上有密集刺丝囊,能分泌毒液。海蜇的营养极为丰富,据测定:每百克海蜇含  相似文献   

2.
<正>在辽东沿海地区,海蜇是重要的经济养殖种类。海蜇属腔肠动物门、钵水母纲、根口水母目、根口水母科、海蜇属,在水的中上层生活,以小型浮游动物为饵料,适宜生长温度为18~25℃。海蜇的大规格苗种培养,在东港地区被称为"蛋黄苗"养殖,指将伞径1~1.5厘米的海蜇苗培养成伞径5厘米以上海蜇苗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海蜇     
海蜇为海生的腔肠动物,隶属腔肠动物门,钵水母纲,根口水母目,根口水母科,海蜇属。蜇体呈伞盖状,通体呈半透明,白色、青色或微黄色,海蜇伞径可超过45cm、最大可达1m之巨,伞下8个加厚的(具肩部)腕基部愈合使口消失(代之以吸盘的次生口),下方口腕处有许多棒状和丝状触须,上有密集剌丝囊,能分泌毒液。  相似文献   

4.
海蜇是生长在海洋中的大型食用水母。用食盐、明矾腌渍加工后,伞体部分称为海蜇皮,口腕部分叫海蜇头,为珍贵的海产品,深受国内外人士欢迎,畅销国际市场。海蜇的品种主要有海蜇、面蜇和沙蜇。其伞部均呈半球状。成体海蜇伞径250—450毫米,个别可达600毫米,中胶层厚而坚硬,体色多为青蓝色,也有呈暗红色  相似文献   

5.
海蜇(ahopilemq esculemtd)隶属鉢水母纲(scgpbozod)根口水母目(ahizostomeqe)分布于中国沿海一带,其形体分为伞部和柄部,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大型水母。一、海蜇的生物学特牲:1、生活习性  相似文献   

6.
海蜇和沙蜇的氨基酸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海蜇和沙蜇是同属于腔肠动物门的大型食用水母 ,分为伞部和口腕部两部分。为了进一步开发利用海蜇和沙蜇资源 ,本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了其各部位的氨基酸种类和含量 ,并对其营养价值作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 :海蜇和沙蜇中均含有 18种氨基酸 ,其中必需氨基酸 7种 ,含量分别占海蜇口腕部、海蜇伞部、沙蜇口腕部、沙蜇伞部中氨基酸总量的 2 6 .6 2 %、2 6 .6 6 %、31.0 4 %、36 .2 0 %。  相似文献   

7.
海蜇是浮游性腔肠动物,世代交替生殖,水母体通过有性生殖产生水螅体,水螅体通过横列生殖产生水母体。通常说的海蜇是指水母体成体,呈蘑菇状,分为伞体和口腕两部分,伞径一般300mm~600mm,最大可达1m,体重一般10kg~20kg。一、育苗工艺亲体采集与强化培育 → 室内水泥池产卵孵化、投放采苗器采苗、螅状体幼体培育 → 室外冰下越冬 → 蝶状幼体和海蜇幼体室内培育 → 海蜇出苗。二、物资准备l.育苗池 一般设计育苗水体为300m3~500m3。2.亲蜇 采捕育苗用亲蜇20个~30个,选择个体大、活动能力强、无创伤、无病症、伞径在30cm~55cm的海蜇作为亲…  相似文献   

8.
高杨 《河北渔业》2021,(7):5-6,14,封3
海蜇生长阶段分为螅状体、碟状体、水母体三个阶段.海蜇溃烂病主要发生在水母体阶段.从伞部凹陷、溃烂的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 Kishinouye)体内分离到3株优势菌株DS2020072901、DS2020072902、DS2020072903.通过全自动细菌分析仪及16S rDNA基因序列同源性...  相似文献   

9.
一、海蜇的生物学特性 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是海洋浮游动物,分类上属腔肠动物门,其生活史有世代交替现象,即:水母体通过有性生殖产生水螅体,水螅体以无性横裂生殖产生水母体。通常说的海蜇是指水母体的成体,外形呈蘑菇状,分为伞体和口腕两部  相似文献   

10.
海蜇的加工     
一、概述海蜇,又名水母。其种类很多,我国常见的有海蜇、面蜇、沙蜇和黄斑海蜇等。生产旺季在7~9月。海蜇经腌制加工后,伞体部分叫海蜇皮,口腕部分叫海蜇头,是比较名贵的海产品。  相似文献   

11.
以绿鳍马面鲀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受控实验,比较研究了其对我国沿海4种常见大型水母(海蜇、沙海蜇、海月水母和白色霞水母)的捕食差异。结果显示,体重为(215±20)g的绿鳍马面鲀对海月水母的捕食能力最强,日均最大摄食量为(150.7±18.6)g/fish,其次是海蜇和白色霞水母,日均摄食量分别为(129.7±11.6)和(120.0±19.3)g/fish,对沙海蜇的摄食量最少,为(92.5±11.3)g/fish;绿鳍马面鲀对海月水母与海蜇摄食量主要受投喂量影响,与规格无关,当投喂量小于其最大捕食量时,绿鳍马面鲀可捕食其周围所有水母,当投喂量超过其最大摄食量并继续增加时,绿鳍马面鲀摄食量保持不变,但残余水母的触手和伞部边缘均被啃食,继而导致水母摄食能力丧失,难以继续生存;在适口饵料冰鲜玉筋鱼充足的情况下,绿鳍马面鲀对水母具有明显的摄食偏向性,与仅投喂水母实验组相比,其对海月水母和海蜇的日均摄食量仅降低了20.2%和16.9%。研究结果表明,绿鳍马面鲀对上述4种水母皆能捕食。  相似文献   

12.
以绿鳍马面鲀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受控实验,比较研究了其对我国沿海4种常见大型水母(海蜇、沙海蜇、海月水母和白色霞水母)的捕食差异。结果显示,体重为(215±20)g的绿鳍马面鲀对海月水母的捕食能力最强,日均最大摄食量为(150.7±18.6)g/fish,其次是海蜇和白色霞水母,日均摄食量分别为(129.7±11.6)和(120.0±19.3)g/fish,对沙海蜇的摄食量最少,为(92.5±11.3)g/fish;绿鳍马面鲀对海月水母与海蜇摄食量主要受投喂量影响,与规格无关,当投喂量小于其最大捕食量时,绿鳍马面鲀可捕食其周围所有水母,当投喂量超过其最大摄食量并继续增加时,绿鳍马面鲀摄食量保持不变,但残余水母的触手和伞部边缘均被啃食,继而导致水母摄食能力丧失,难以继续生存;在适口饵料冰鲜玉筋鱼充足的情况下,绿鳍马面鲀对水母具有明显的摄食偏向性,与仅投喂水母实验组相比,其对海月水母和海蜇的日均摄食量仅降低了20.2%和16.9%。研究结果表明,绿鳍马面鲀对上述4种水母皆能捕食。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双频识别声纳(DIDSON)在近海海域大型水母沙海蜇(Nemopilema nomurai)监测中的效果, 本研究于 2017 年 7 月、8 月通过 DIDSON 的走航观测对辽东湾近海伞径 16~81 cm (7 月份平均伞径 33.01 cm±13.17 cm, 8 月份平均伞径 57.03 cm±13.44 cm)的大型水母沙海蜇开展丰度和垂直分布的监测调查, 并同步结合传统网具调查, 以验证和比对 DIDSON 观测在大型水母沙海蜇监测中的效果。调查结果显示: DIDSON 观测影像可直观显示沙海蜇的数量及其在水层中的位置。7 月份 3 个调查断面声纳观测的沙海蜇丰度分别是 6.13 ind/1000 m3、6.71 ind/1000 m3、 7.93 ind/1000 m3, 平均丰度为(6.92±0.75) ind/1000 m3。8 月份 3 个调查断面声纳观测的沙海蜇丰度分别是 1.41 ind/1000 m3、 1.23 ind/1000 m3、0.55 ind/1000 m3,平均丰度为(1.07±0.37) ind/1000 m3。比对锚流网调查沙海蜇的丰度, 7 月份和 8 月份 DIDSON 监测的沙海蜇平均丰度分别是网具调查的 4.89 倍和 3.95 倍。声纳观测影像显示沙海蜇主要栖息在调查海域中上层水域(1.1~10 m), 底层水域沙海蜇出现的少。比起传统的网具调查, DIDSON 更加精准的监测调查到调查海区沙海蜇的丰度, 并观测到沙海蜇的垂直分布, 证明双频识别声纳可以适用于浅海大型水母沙海蜇的监测调查工作。研究结果表明, DIDSON 观测可以扩展大型水母沙海蜇监测的内容, 在对其行为学的观测上具有较大的优势。通过延长 DIDSON 走航式观测时间, 扩大 DIDSON 探测范围, 并结合传统网具, 可以更加精准的开展沙海蜇数量的监测。  相似文献   

14.
海蜇是生长在海洋中的大型食用水母,属肠腔动物,分布广,广东沿海各海区都有,每年的生产汛期在夏秋高温季节。海蜇外形似伞,伞体部俗称“海蜇皮”,口腕部俗称“海蜇头”。海蜇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碘及无机矿物质,其中以钙、铁含量尤为突出;海蜇可入药,对治疗高血压、气管炎、哮喘、甲状腺肿大、产妇血崩、炎症等疾病有一定的疗效。在我国,海蜇主要是出口,近年有所减少;国内市场主要是鲜食,而且大都没有达到三矾,损耗太大。本试验对海蜇皮进行调味加工,制成营养丰富、爽脆可口、风味独特的软包装即食海产品,旨在为海蜇的加工利…  相似文献   

15.
海蜇     
华贵 《海洋渔业》1986,8(4):173-173
<正> 海蜇又称海蛇,是一种腔肠动物。它那浑圆的上身称为伞体,一般为30~50厘米,大的可达1米左右。伞体下面是口腕,口腕上又挂着众多的圆锥形的棒状体和丝状附属器,随海流漂流恰似一枚飘落在水中的降落伞。世界上海蜇仅有四种,其中海蜇、黄斑海蜇和棒状海蜇在我国均有分布。海蜇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是我国的主要水产品之一。海蜇的体色变化很大,多为青蓝色,也有呈暗红色或黄褐色的。海蜇的自泳能力很小,它在海中漂浮,是因为伞状体含有很厚的半透明的中胶层,其中95%是水份,这样大大地减轻了它的比重,另外伞体内面有一层绕伞一周的环状肌,受伞缘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中国近海常见大型钵水母对鱼类资源补充的影响,本实验利用清除率法比较研究了伞径4 cm的3种大型水母幼体—海月水母(Aurelia aurita)、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和沙海蜇(Nemopilema nomurai),对不同发育阶段的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和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仔稚鱼的捕食量。结果表明,3种水母均可捕食牙鲆和许氏平鲉仔稚鱼,其捕食率随仔稚鱼生长而降低,其中海月水母可捕食规格15 mm牙鲆和20 mm许氏平鲉,海蜇能够捕食规格20 mm牙鲆和30 mm许氏平鲉,沙海蜇可捕食30 mm许氏平鲉;仔稚鱼密度对水母捕食率影响不显著,牙鲆的变态和底栖生活是其逃避被水母捕食的有效手段;不同水母物种对仔稚鱼的捕食效率主要与其活力相关,水母结构和毒性也是重要因素,相同规格3种水母对仔稚鱼捕食率由高到低为海蜇沙海蜇海月水母。本研究结果可为阐明水母与鱼类的动态关系,研究海洋鱼类的自然资源补充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白色霞水母各发育阶段的形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董婧 《水产学报》2006,30(6):761-766
对白色霞水母从受精卵到成体水母各发育期的形态进行了描述。受精卵发育成带纤毛的浮 浪幼虫,浮浪幼虫在定置前形成一种凸面的圆形浮浪幼体囊, 经脱囊狭窄柄部拉长进而变成一个细长颈瓶形状,萌发出4个触手成为早期螅状体;螅状体可产生足囊和通过产生匍匐茎形成囊胞进而发育成新的螅状体;横裂为典型的单碟型横裂;新释放的碟状幼体绝大多数为8个缘叶,8个感觉棍和8对钝圆的缘瓣,但畸形个体最多12个,最少6个缘叶,同时对海蜇与白色霞水母的碟状幼体形态进行了比较。成体水母伞径200~300 mm,大型个体超过500 mm。外伞表面光滑,近中央的伞顶上有许多密集的刺胞丛隆起, 8个缘叶,8个感觉棍,口腕非常发达,口腕上有大量刺细胞团。可根据感觉胃囊和触手囊是否连接、缘瓣水管的排列类型、外伞顶中央是否有刺细胞丛以及个体伞径和颜色对白色霞水母、发形霞水母、棕色霞水母和紫色霞水母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8.
海蜇属腔肠动物门,钵水母纲,根口水母目,根口水母科,海蜇属。海蜇属有4种:海蜇(Rhop Hemaesculenta Kishinouye),黄斑海蜇(R.hispldum Vanboffen),棒状海蜇僻.rhopalophomm Haeckel)和疣突海蜇(R.verrilliFewkes)。前3种常见于中国,其中海蜇和黄斑海蜇为我国重要的食用水母。  相似文献   

19.
大型水母(沙海蛰、海月水母)暴发作为海洋生态灾害现象,已经引起国际上高度关注。大型水母暴发对海水浴场、滨海电厂的安全运行、海洋渔业造成严重危害。2013年7-8月对秦皇岛近海大型水母进行调查,发现大型水母种类主要为海月水母、沙海蛰、海蜇;随着气温升高,密度急剧增加,沙海蜇密度达到3×104 inds/km2、最大伞径达100 cm ;海月水母密度达到1500×104 inds/km2、最大直径30 cm ,较大密度区域与沙海蜇高度重合;而海蜇数量极少,仅在个别航次监测到零星个体。通过研究分析,造成秦皇岛大型水母暴发的原因主要有温室效应导致的海水温度上升、特殊的地理和海洋生态环境提供适合水母生长繁殖的空间、螅状体集体萌发、随外海洋流漂移。针对现状以及造成的危害,我们认为应加强秦皇岛海域大型水母发生规律的基础研究,积极开展沙海蜇食用和药用价值研究开发利用,加强应急处置措施(各部门建立联动机制、科普宣传、增设防护网具、完善蛰伤救助措施)。  相似文献   

20.
海蛰     
曹丽 《海鲜世界》2004,(2):40-41
海蜇,原名海红,别名水母、白皮子,其名见于陈藏器《本草拾遗》。渔民将捕捞加工后的海蛰幅状伞体称为白皮子,其中腕及触手为海蜇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