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由于全球性海洋渔业资源因捕捞过度、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破坏等原因而衰退,加之渔场缩小,海洋捕捞已满足不了人们对于水产品,特别是优质鱼类的需要。因此,海水鱼类养殖正在快速发展,无论从养殖数量还是养殖种类看,都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而网箱是目前海水鱼类养殖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2.
近几十年来 ,由于过度捕捞 ,使许多海洋经济鱼类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海水鱼人工养殖又受种种条件的限制而未得到应有的发展 ,致使辽宁海水鱼养殖业与我国其他沿海省相比发展速度迟缓。笔者通过对其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 ,提出建议 ,供同行参考。1 养殖现状早在五六十年代我省部分生产单位利用盐田蓄水池纳水带进的各种野生海水鱼苗进行蓄养 ,不投饵 ,完全靠摄食水体中自然饵料生长 ;70年代末至 80年代初 ,辽宁沿海地区兴起了中国对虾养殖热潮 ,同时也带动了人们对海水鱼类养殖的认识 ,并开始进行实践性探索 ,如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的罗非鱼海…  相似文献   

3.
李仲明 《科学养鱼》2016,(12):54-56
正近十年来,鲆鲽类成为我国工厂化海水鱼类养殖的主要品种,其产量已跃居海水养殖鱼类第二位。半滑舌鳎作为我国主要的海水养殖鱼类,在北方沿海具有极大的养殖规模,最早于2003年便实现了工厂化养殖。但是由于其亲鱼种群来源较单一,主要为人工养殖群体和野生群体,并且由于大量捕捞,野生群体资源接近枯竭,近交现象日趋严重,进而导致了种质严重退化,抗病力急剧下降,各种抗  相似文献   

4.
<正>苗种繁育生产工作作为水产养殖业的物质基础,是决定养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保障好苗种繁育生产工作并顺利进行,是推动我国水产养殖产量持续增长的关键点。据统计,我国2016年淡水鱼和海水鱼的养殖量分别为11181亿尾和48.9142亿尾,这其中还包括占相当比例的天然水域捕获的鱼苗。随着自然水域鱼苗数量的减少及由过度捕捞、任意排放导致的生态环境的恶化,一旦鱼苗产量得不到保障,将直接影响我国的水产养殖总量,进而导致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因此,发展工厂化苗种繁育设施及技  相似文献   

5.
大黄鱼网箱养殖的科学用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先乐 《海洋渔业》2000,22(1):29-30,19
<正> 大黄鱼是我国主要海产经济鱼类之一,因其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丰富而享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倍受人们的青睐。由于近几年来资源的破坏与衰退,导致产量锐减,人们已将其重点由捕捞转向养殖,大黄鱼的网箱养殖已成为继鲈鱼、石斑鱼、鲷科鱼类之后的又一新型海水养殖产业。但是随着养殖强度的增  相似文献   

6.
正一、品种概况(一)培育背景牙鲆(Paralichthysolivaceus)是生活在我国黄海、渤海、东海以及日本、韩国和朝鲜等东亚国家沿岸海域的一种比目鱼类,是天然捕捞的主要鱼类之一,但近些年野生资源急剧减少。我国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进行牙鲆商业化人工育苗和养殖,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和推广,牙鲆已发展成为我国海水鱼类养殖的主导品种之一。2015年我国人工养殖的鲆鲽鱼类产量为14万吨,占海水鱼类养殖总产  相似文献   

7.
吴树敬 《海洋渔业》2002,24(4):175-177
当前,我国渔业发展正面临着资源、市场、机制、观念等多种因素的交叉制约,尤其是当前国内外市场对名优海水鱼类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大范围超负荷养殖和过度的渔业捕捞,造成我国渔业资源难以为断的局面。因此以发展深水网箱养殖为主的浅海养殖已成为温州市发展现代化渔业的重要方向,不断扩大海水养殖区域,增加海水鱼产量已成为渔业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基于此,本文就温州市深水网箱养殖的现状与前景,谈些不成熟意见。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由于海洋渔业资源的日渐衰退,渔业捕捞量已大幅度下降,单靠海洋捕捞已远远不能满足我国人民对海洋水产品的需求,因此,海水鱼类增养殖得到普遍重视和大力发展。扩大鱼类增养殖,开发鱼类蛋白资源是当今世界水产增养殖中最活跃的科研开发工作,水产养殖已成为世界上增加鱼类来源最迅速的方式,也是水产品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9.
<正>我国2012年鲆鲽鱼类产量达123982吨。一、牙鲆资源和养殖现状牙鲆是一种名贵鲆鲽鱼类。在太平洋西岸主要分布在我国渤海、黄海和东海沿岸,以及日本和朝鲜半岛沿岸,是主要养殖、捕捞及海洋增殖的对象。牙鲆养殖产量26477.5吨,占鲆鲽类产量的30%,在海水鱼类养殖中处于第2位,目前大菱鲆排第1位,产量57042吨,占鲆鲽类产量的64%(杨正勇,2009)。二、牙鲆养殖品种存在的问题牙鲆苗种疾病多、成活率低:如鳗弧菌病、淋巴  相似文献   

10.
随着海水鱼类养殖的不断扩大,养殖品种、养殖面积及密度日益增加,海水鱼类养殖已成为继对虾养殖之后的另一经济增长点。但由于局部养殖密度过大、人工投饵、种质退化、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鱼类病害频繁发生,对海水鱼类规模化养殖和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为此,海水养殖鱼类病害的研究已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现将研究概况综述如下,以期为今后我国海水鱼类健康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福建省河鲀养殖模式主要采取"对虾+河鲀+花蛤+其它少量海水鱼"混养模式,主要养殖品种是双斑东方鲀和菊黄东方鲀。文章就福建省河鲀产业发展情况总结分析,归纳了河鲀不同养殖模式特点及其捕捞、销售及加工等产业链情况,就河鲀种质退化和食用安全及相关国家政策制约等方面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2.
90年代以来,广东的海水鱼类养殖发展迅猛,1999年海水鱼类养殖面积达4.3万公顷,海水鱼类养殖总产量18万t,占全国海水鱼类养殖总产量的45%,年养殖增值40多亿元,成为广东海洋经济的重要产业。但是,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病害开始发生并蔓延,给生产造成严重损失。迄今为止,广东放养的石斑鱼类、笛鲷科鱼类、石鲈科鱼类等苗种,40%来自捕捞的野生鱼苗,50%依靠从台湾、泰国等地进口人工鱼苗,不仅耗费大量外汇,质量也不保证,而且带来病害,而大量捕捞天然鱼苗,对自然资源将不断造成破坏。这种状况与海水鱼类养…  相似文献   

13.
适用于海水鱼类育苗的高密度培养轮虫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人们对渔业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了。然而,由于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自然鱼类资源的逐渐减少,对水产品养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供适合仔鱼开口的饵料,以满足仔鱼的口径,消化系统的发育以及变态期间的营养需求,才使得海水鱼类人工育苗成为可能。轮虫,作为一种最适宜的天然开口饵料已变得必不可少。在生产上,轮虫的培养主要是依赖于传  相似文献   

14.
正豹纹鳃棘鲈(Plectropomus leopardus),俗称东星斑,是一种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的高档海水鱼类。其营养丰富、肉味鲜美、体色鲜艳喜庆,深受全球特别是亚洲地区消费者喜爱,具有良好的商业和观赏价值。然而,由于该鱼生长速度相对较慢,加上野生资源因过度捕捞而大幅衰减,导致其价格日益攀升,国内市场销  相似文献   

15.
祖国各地     
上海郊县淡水鱼产量已达8万余吨市场海、淡水鱼销量处于均势近年来,上海郊县淡水鱼生产发展很快,1987年养殖产量达82763吨,占全年水产品生产总量的31.4%。由于近海传统的捕捞资源不断呈下降趋势、市场适销的海水鱼不足,因此淡水鱼的销量比重明显上升据有关调在资料反映,去年上海市场销售的水产品中淡水鱼占  相似文献   

16.
薄治礼  周婉霞 《海洋渔业》1992,14(4):151-152
<正> 石斑鱼(Epinephelus)属鲻科石斑鱼属,是一种创汇率高的岛礁鱼类,又是海水鱼中理想的增养殖品种。随着生产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捕捞强度不断增大,有限的石斑鱼资源已开始出现下降趋势。为了保护好这些优良品种,防止其资源衰退,通过对浙江近海石斑鱼资源动态进行监测,及时掌握其资源动向,以便采取必要的对策已成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7.
三、对《水产苗种管理办法》当前贯彻重点的建议1、切实保护种质资源种质资源是我国水产养殖发展的战略资源,是苗种科技创新的基础,谁掌握了品种资源,谁就掌握了水产养殖业创新的主动权。我国有着丰富的水生动植物种质资源,有海水鱼类1600余种,淡水鱼类800余种,是打造世界水产养殖大国的物质基础。要实现水产良种工程,必须从源头上做起,即加强对种质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切实保护好天然种质资源。由于工业污染、水利建设及过度捕捞,水产生物资源不仅在量的方面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而盲目引种、移种,盲目的人工放流放养以及天灾人祸…  相似文献   

18.
<正> 宁波市,频临东海,是浙江省海水鱼重点产区之一.1991年以来,海洋捕捞产量稳步增长,1991年1~7月共产海水鱼6.62万吨,比1990年同期5.61万吨,增长18%,占全市水产品总产量的70.5%.宁波市海洋捕捞产量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水鱼养殖生产国.2020年世界经济持续低迷,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对海水鱼全球产业链带来较大冲击.为准确把握产业链各环节的动态变化,以中国9种主养海水鱼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国际消费市场状况、行情走势及全球进出口贸易形势.研究认为我国海水鱼养殖产业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了中外海参的资源状况及生物学特征,阐述了其生态分布的特点及品质特征,为海参的养殖、增殖、资源的开发、捕捞及加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