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8年影响辽宁的台风具有数量多、强度大、降水量大的特征,其中台风"安比"在其强度维持与减弱期间影响辽宁,7月24—26日辽宁省西部及环渤海地区出现大暴雨天气。本文利用局地分析预报系统(LAPS)融合全球预报模式1°×1°预报场、卫星、多普勒雷达、GPS遥感水汽及常规观测、加密自动站等资料,分析了1810号台风"安比"移动路径和降水特点。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外围引导气流的强弱,决定了台风的移动路径与转向时间。暖湿空气的输送与抬升、干冷空气从西侧侵入或卷入台风内部是影响台风强度变化的重要因素。"安比"影响辽宁前期,主要受台风外围水汽影响;后期台风残余云系及副热带高压后部新生暖湿气流。变性台风"安比"后部冷空气与西风带冷空气结合,与副高后部的暖湿气流交汇,形成有利于强降水的环流形势。高空辐散、低空辐合的耦合作用有利于上升运动的强烈发展。此外,通过分析大气可降水量(PWV)与降水的对应关系,揭示了高降水效率能够提前预示强降水的发生;分析雷达、卫星反映的中尺度切变、干侵入、低质心等现象,揭示了对流系统发展对强降水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利用ECMWF、NCEP/NCAR等多家数值预报产品、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以及卫星观测资料,并结合HYSPLIT轨迹模式对2011年发生在皖北的一次特大暴雨进行了分析,深入探讨了此次暴雨预报失败的原因。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为一次台风远距离降水;台风和副热带高压的外围环流为此次降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汽输入;西风槽冷空气入侵也是产生这次降水的重要原因。各业务模式对此次降水预报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未能准确预报出台风和副热带高压环流的水汽和热量输送;同时,对西风槽位置的预报偏差也是预报失败的原因之一。结果指出,当有强台风靠近我国的时候,需要考虑台风环流与其他天气系统相互作用进而引发强降水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寇思聪  韩梅  魏海宁 《安徽农业科学》2013,(28):11461-11464,11556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卫星云图、雷达等资料,对2012年8月28~29日发生在本溪市的台风暴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受台风“布拉万”外围暖湿云系影响,这次降水过程有降水量大、稳定性降水和对流降水相结合、持续时间长等特点,降水整个过程中偏南急流的维持为此次降水提供了很好的水汽条件.冷空气的大肆侵入加剧了降水强度。  相似文献   

4.
导读:文章利用MICAPS全国常规观测、数值预报、卫星雷达、加密自动站等,对盘锦2010年8月19日至22日暴雨过程的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发现此次降水过程是受副热带高压后部暖湿空气和高空冷涡低槽的共同影响而形成。此次降水具有的特点为:588线稳定维持在辽宁地区,促使低空急流加强,为强降水带来丰沛的水汽;乌山高脊前冷空气与西南急流在暖切变线上汇合,使高空冷涡加强,发展造成盘锦市大暴雨天气。  相似文献   

5.
王远超  梁祥毅  林宝亭  陈明璐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6):13019-13022,13166
利用T213、ECMWF数值预报资料和热带气旋历史资料,对1117号强台风"纳沙"造成广西持续大范围暴雨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造成广西大范围暴雨的主要原因是:"纳沙"登陆后,副热带高压强大,台风环流与副热带高压之间气压梯度增大,其右侧辐合加强,深厚偏东气流给台风输送了大量的水汽和能量,西南风急流与副高西侧强东南气流形成辐合,北方冷空气从低层南下,东北风与台风后部的东南风形成切变产生对流降水;加上台风自身带来的降水、急流降水以及冷空气入侵降水三部分相接,组成了"纳沙"影响期间的持续性强降水过程。  相似文献   

6.
利用T213、ECMWF数值预报资料和热带气旋历史资料,对1117号强台风"纳沙"造成广西持续大范围暴雨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造成广西大范围暴雨的主要原因是:"纳沙"登陆后,副热带高压强大,台风环流与副热带高压之间气压梯度增大,其右侧辐合加强,深厚偏东气流给台风输送了大量的水汽和能量,西南风急流与副高西侧强东南气流形成辐合,北方冷空气从低层南下,东北风与台风后部的东南风形成切变产生对流降水;加上台风自身带来的降水、急流降水以及冷空气入侵降水三部分相接,组成了"纳沙"影响期间的持续性强降水过程。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FY2G卫星云图、自动气象站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北上台风"温比亚"影响丹东地区出现区域性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台风北上过程中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台风路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北上台风降水强度与自身水汽和周围水汽输送有直接关系,水汽通量散度量值在降水预报中较为适用;台风的垂直结构特别是涡度场垂直分布的斜压结构对台风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西风槽和冷空气与台风的配合对降水强度产生很大影响;高低空急流的配置对台风系统的维持和强降水落区有明显的指示意义,并且对降水的强度和持续时间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气象探测资料、葵花气象卫星、多普勒雷达、祥雨D型双极化天气雷达,对2019年7月中旬发生在陕西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西风槽加深东移,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槽前西南暖湿气流和副热带高压外围暖湿气流合并,低槽携带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在暴雨区交汇,为暴雨形成提供了基础环流条件;低涡切变与低空急流是暴雨产生的重要天气系统;卫星云图显示,低槽云系中有不断生成的中小尺度系统,雷达反射率因子回波大值区总是与大降水相对应,降水量级偏大主要与降水云系持续时间长有关系;祥雨D型双极化天气雷达反射率垂直切割(RCS)产品对降水预测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现代农业科技》2015,(20):185-188
鉴于ECMWF再分析资料、FY-2e卫星TBB资料和浙江省中尺度站降水资料等,对影响浙江严重的2013年第22号台风菲特移动路径和降水落区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对菲特登陆前后的物理量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院西风槽东移,副高加强西伸和丹娜思的互旋作用是台风高纬度突然西折进而影响浙江的主要原因;菲特台风具有明显的不对称结构;丹娜思外围低空急流里持续的水汽输送,为台风后期强降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来源;高层强辐散和低层强辐合区域与高低空急流位置密切相关,与强降水区域具有很好的相关性;中层入侵的冷空气和低层暖湿气流在30°N附近相遇,触发对流不稳定,是造成台风后期这一区域强降水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利用MICAPS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资料以及雷达资料,对2013年7月1—3日发生在山东省的一次暴雨进行了初步诊断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发生在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且强度稳定的环流背景下,冷空气比较浅薄且偏北,西风槽移速快,暴雨过程降水持续时间长、雨强整体上小;低空急流的维持时间较长,将南海、孟加拉湾的暖湿气流源源不断地向北输送,使得水汽和上升运动中心不断在山东省;多普勒雷达资料表明局地西南气流的风速辐合是局地强降水产生的主要原因,物理量场的分布与演变与强降水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2020年8月5日19:00至6日7:00地处青藏高原边坡地带的临夏地区出现强降水天气,最大降水量达70.6 mm,小时最大降水量达57.8 mm,且伴有雷雨大风天气。利用高空、地面观测资料以及卫星、雷达资料重点分析此次强降水过程不同尺度系统配合机制、强降水水汽来源和输送以及临近预警指标。结果表明:临夏此次出现大范围短时强降水的直接影响系统为中尺度低空切变线和低空急流,间接影响系统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副高的西伸北抬导致其外围具备高能量级的偏南暖湿气流沿着大风速带被源源不断从低纬度向高原边坡输送并产生汇聚、抬升、凝结,从而导致强降水;强降水类型为典型的暖区短时强降水,地面中尺度干线是直接触发机制,低空西南大风速带上的湿轴向东北方向伸展,水汽长时间汇聚为临夏短时暴雨提供了物质来源;雷达回波显示的低质心回波特征奠定了短时强降水的降水性质。  相似文献   

12.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及加密站资料、T213数值预报产品、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对2008年8月1日吉林省大范围暴雨天气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分析了产生暴雨的天气系统特征,大气垂直稳定度和对流有效位能,产生暴雨的水汽条件和动力触发机制,给出了产生暴雨的卫星云图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天气是受“凤凰”台风登陆减弱,其水汽北上与西风槽、副热带高压边缘西南暖湿气流和冷空气的共同影响产生的。低层强盛的西南气流建立起水汽通道,把水汽源源不断地向暴雨区输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鲁西南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形成机制。[方法]利用环流形式资料、物理量场资料、雷达回波演变数据以及数值预报检验,对2010年7月16~17日鲁西南一次强降水天气进行分析,探讨此次天气过程的形成机制。[结果]在我国东部环流径向度较大的情况下,蒙古地区高空冷涡分裂冷空气南下,从西侧冲击副高边缘西南气流。冷涡、副热带高压边缘切变线是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西南急流对暖湿气流的输送为较强降水的产生提供了水汽条件,高低空急流和低空切变线为降水的产生提供了动力抬升作用。[结论]该研究为强降水预报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2018年6月下旬陕西省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高空气象探测资料、FY-2D气象卫星云图资料、雷达资料,对2018年6月24—26日发生在陕西省的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北抬,高原低槽东移,副热带高压外围西南暖湿气流与高原槽前西南气流合并加强,为大降水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条件;低层切变线东移、低空急流加强北伸促使不稳定能量释放,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动力、热力和水汽输送条件;卫星云图上呈现低槽云系中有暴雨云团特征出现;多普勒雷达反射率因子的强回波特征和液态含水量大值区与大降水始终对应。  相似文献   

15.
2020年8月5日19:00至6日07:00地处青藏高原边坡地带的临夏地区出现强降雨天气,最大降水量达70.6毫米,小时最大降水量达54.9毫米,且伴随有雷雨大风天气,利用高空、地面观测资料以及卫星、雷达资料重点分析此次强降水过程不同尺度系统配合机制、强降雨水汽来源和输送以及临近预警指标。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临夏出现大范围短时强降水的直接影响系统为中尺度低空切变线和低空急流,间接影响系统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副高的西伸北抬导致其外围具备高能量级的偏南暖湿气流沿着大风速带被源源不断从低纬度向高原边坡输送并产生汇聚、抬升、凝结从而导致强降水;(2)强降水类型为典型的暖区短时强降水,地面中尺度干线是直接触发机制,低空西南大风速带上的湿轴向东北方向伸展,水汽长时间汇聚为临夏短时暴雨提供了物质来源;(3)雷达回波显示的低质心的回波特征奠定了短时强降水的降水性质。  相似文献   

16.
李东  许宁  韩蓓蓓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7082-17084
利用天气图、物理量场、卫星云图、单站气象要素等,对2009年8月18~20日辽宁一次典型的大到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的分析。结果表明,该过程是一次由高空槽和副高共同影响的一次天气过程,贝加尔湖分裂冷空气与河套冷空气东移成涡,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其边缘暖湿气流切入。低空急流加快了水汽的输送,高空急流出口右侧588线外围出现几个比较旺盛的中尺度对流云团逐步与西风带系统合并,造成此次强烈的混合性降水过程。  相似文献   

17.
2009年2月抚顺一次雨转暴雪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吴春英  李金义  徐全辉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0):14784-14789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分析了2009年2月12~13日抚顺一次历史罕见雨转暴雪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影响天气系统、卫星云图和雷达资料,并对数值预报产品进行了释用检验。结果表明:该次强降水产生在欧亚中高纬度呈一槽一脊径向环流形势下,500hPa北涡、南支槽、地面江淮气旋、850hPa切变线是主要影响天气系统。强降水发生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有利动力条件下。该次降水过程有2支低空急流在辽宁汇合,水汽条件充沛。冷平流由低层侵入,低层冷暖空气交汇形成强锋区,为强降水产生提供了动力条件。低层高温高湿的不稳定能量为雷暴和强降水的发生提供了热力条件。该次降水预报过程中,欧洲、日本形势预报、降水预报稳定且准确,德国降水预报前期48h预报偏小.24h预报与实况接近.中尺度预报过程降水量级偏大。  相似文献   

18.
利用形势场、物理量场及卫星云图雷达等资料,对2022年6月29—30日柳河特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副高后部切变和高空横槽是此次强降水的大尺度天气系统,西南暖湿气流与槽后西北冷空气碰撞是产生强对流天气的不稳定层结的重要原因;海上高压阻挡与青藏高压东移使两者之间形成狭窄、跨度较大切变,对流系统反复生成发展,并沿着切变线方向经过同一地区上空,呈现“列车效应”;物理量场相对湿度、对流有效位能、KI指数对流性指示较好;云图与雷达图有利于对流云团的识别,较好地监测区域降水强度及降水路径;前期柳河县降水频繁,水汽充足,局地地形抬升触发增加了降水的强度。  相似文献   

19.
2013年7月大连地区有7次较大降水过程,其中2次大雨、5次暴雨或大暴雨,通过对2013年7月影响本区的系统背景、环流特征、水汽条件、动力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加强对强降水特征的认识.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变动是引起大连地区7月强降水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中纬度冷空气的侵入和垂直上升运动大小是强降水产生的关键;副热带高压附近的暴雨能造成持续性的大暴雨过程;气旋暴雨和冷涡暴雨造成短时突发性暴雨,降水集中且强度大.  相似文献   

20.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卫星云图、雷达资料以及数值模式预报资料对2012年5月28日陇南局地短时强降水及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是在蒙古低涡冷槽发展南压的大环流背景下,配合西南涡外围的暖湿气流共同作用形成的,其中良好的水汽条件以及深厚的垂直上升运动所产生的抽吸作用和局地的不稳定条件为局地暴雨的发生提供的充分的条件;同时,卫星云图上云团的合并分裂对短时强降水的预报有很好的指导性,而各家数值模式预报对此次降水过程预报量级上偏小,但对降水落区及起止时间的总体把握上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