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探讨了大菱鲆(Scophthatmus maximus)幼鱼的昼夜摄食节律以及不同投喂时间对大菱鲆摄食和生长的影响。试验在室内流水养殖系统中进行,水温为(14±0.2)℃,饲喂鲆鲽类商品饲料。采用两种方法进行试验:Ⅰ.分段式投喂方法将一昼夜分为8个时段,每天每个试验缸连续投喂8次,大菱鲆幼鱼表现为18 h出现一次摄食高峰;Ⅱ.一次饱食投喂法将一昼夜分为8个时段,每个时段作为1个处理,每天每个试验缸投喂1次,大菱鲆幼鱼摄食高峰出现在15:00、21:00、0:00和3:00,投喂时间显著影响了大菱鲆幼鱼的日摄食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15:00、18:00和3:00投喂的大菱鲆幼鱼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显著高于6:00、9:00、12:00、21:00和0:00投喂的各组试验鱼(P0.05)。结合生产实际,每天15:00—18:00时间段投喂大菱鲆幼鱼可显著提高其生长和饲料效率。  相似文献   

2.
正2014年,齐齐哈尔市昂昂溪区水师营满族镇巴虎村长发水产养殖场率先在黑龙江省开展了台湾泥鳅池塘养殖,养殖面积38亩,6月8日亩放养夏花3万尾,投喂浮性膨化饲料,9月末出池,平均亩产550千克,平均规格38.5克/尾,养殖获得了成功。2015年,黑龙江省台湾泥鳅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池塘养殖面积近500亩。同时,稻田养殖台湾泥鳅在勃利县获得了成功,养殖面积达到100亩。养殖实践  相似文献   

3.
为建立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的科学投喂策略,在实验室内开展了大鳞副泥鳅的养殖模拟实验,通过72 h的观察,探讨了不同体质量和不同性别大鳞副泥鳅的昼夜摄食节律及日摄食量。结果表明,大鳞副泥鳅属于典型的夜间摄食类型,一天中有2个极明显的摄食高峰,集中在04:00—05:00和20:00—21:00。大鳞副泥鳅的昼夜摄食节律与个体大小和性别无显著相关性。小规格雌、雄群体均具有最大的日摄食量,且雌性群体的日摄食量随着个体大小的增加显著降低。15℃条件下,大鳞副泥鳅群体的日摄食量占群体总体质量的2.2%~4.8%,个体的日摄食量约占个体体质量的3.0%。建议大鳞副泥鳅的投饲频率为一天2次,以体质量的3%~5%进行饲料投喂,最佳投饵驯化时间集中在6:00—7:00和18:00—19:00。  相似文献   

4.
为建立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的科学投喂策略,在实验室内开展了大鳞副泥鳅的养殖模拟实验,通过72 h的观察,探讨了不同体质量和不同性别大鳞副泥鳅的昼夜摄食节律及日摄食量。结果表明,大鳞副泥鳅属于典型的夜间摄食类型,一天中有2个极明显的摄食高峰,集中在04:00—05:00和20:00—21:00。大鳞副泥鳅的昼夜摄食节律与个体大小和性别无显著相关性。小规格雌、雄群体均具有最大的日摄食量,且雌性群体的日摄食量随着个体大小的增加显著降低。15 ℃条件下,大鳞副泥鳅群体的日摄食量占群体总体质量的2.2%~4.8%,个体的日摄食量约占个体体质量的3.0%。建议大鳞副泥鳅的投饲频率为一天2次,以体质量的3%~5%进行饲料投喂,最佳投饵驯化时间集中在6:00—7:00和18:00—19:00。  相似文献   

5.
正泥鳅是一种小型的杂食性鱼类,因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优良的养殖性能,最近我国泥鳅的养殖正在悄无声息发展起来,随着养殖集约化强度的提高,泥鳅大规模繁育的品质问题也越来越迫在眉睫。目前有关泥鳅繁育期投喂次数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实验研究从投喂频率这一方面对泥鳅的生长来进行研究,既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又可以控制因饲料投喂过多引起的水质污染,为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评价饲料蛋白水平对台湾泥鳅(Paramisgumus dabryanus ssp)幼鱼生长性能、饲料利用率及免疫酶活性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为(8.57±0.35)g的台湾泥鳅720尾,随机分成4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60尾鱼,分别投喂蛋白水平为25%、30%、35%和40%的实验饲料,养殖时间为60 d。结果显示,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升高,台湾泥鳅幼鱼末重(FW)、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效率(FER)先上升,饲料蛋白水平≥35%后,进入平台期。蛋白质效率(PER)、蛋白质沉积率(PRE)和成活率(SR)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摄食率(FR)则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基于FW、SGR和FER的折线模拟结果表明,台湾泥鳅幼鱼达到最佳生长速度及饲料效率的饲料蛋白水平为34.57%~35.37%。通过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可知,台湾泥鳅幼鱼蛋白利用率最高时的饲料蛋白水平为33.61%~34.68%。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升高,台湾泥鳅幼鱼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先升高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由此得出,适宜的饲料蛋白水平可促进台湾泥鳅幼鱼的生长,提高饲料效率,增强免疫酶活性。在本实验条件下,综合考虑生长性能、饲料利用率及免疫酶活性,台湾泥鳅幼鱼饲料最适蛋白水平为34.68%~35.37%。  相似文献   

7.
缴建华 《科学养鱼》2012,(10):19-20
(8)饲养管理饲料投喂。鱼苗下塘后即开始投喂豆浆。每1.5千克黄豆加水20千克,浸泡10~12小时后磨浆,当天磨成的豆浆当天投喂。一般每天投喂2次,9:00-10:00和14:00-15:00各1次。鱼苗初下池时,每亩每天用黄豆2~3千克,以后随水质的肥度而适当调整。经泼洒豆浆10余天后,开始投喂由鱼粉、豆粕、次粉混合制成的糊状饲料,糊状饲料制成团置于岸边水面以下处,同时继续泼洒豆浆。鱼苗下塘20天后,停止投喂豆浆。水质调节。鱼苗下塘5~7天后开始注入新水,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幼鱼昼夜摄食节律及胃排空模型,分别采用一次饱食投喂法(将一昼夜划分为8个时段,分别为06:00、09:00、12:00、15:00、18:00、21:00、00:00和03:00,每个时段作1个处理,每天每个处理饱食投喂1次)和分段式连续投喂法(将一昼夜划分为与一次饱食投喂法相同的8个时段,每天每个实验桶连续投喂8次)两种方法研究绿鳍马面鲀幼鱼的昼夜摄食节律,实验持续7 d。此外,分别测定绿鳍马面鲀幼鱼[体重为(4.28±0.46) g]饱食后0、2、4、6、8、10、12、14、16、20、24和28 h时的胃内容物湿重,并用线性模型、指数模型和平方根模型3种数学模型拟合了绿鳍马面鲀幼鱼的胃排空率。结果显示,(1)在两种投喂方式下,实验鱼均表现为24 h一周期的摄食节律。在分段式连续投喂方式下,摄食率在03:00、06:00、09:00和12:00无显著差异,在15:00达到峰值后急速降低(P<0.05),并在00:00达到最低值;饲料效率与一次饱食投喂方式下的03:00、06:00、15:00和18:00投喂组无显著差异,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一次饱食投喂(P<0.05)。(2)在一次饱食投喂方式下,实验鱼在18:00后摄食率急速降低(P<0.05),并在00:00达到最低值;实验鱼在09:00和12:00投喂组的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显著高于一天中的其他时间(P<0.05),每天09:00~12:00时间段投喂绿鳍马面鲀幼鱼可显著提高其生长和饲料效率。(3) 3种模型中,胃排空率用平方根模型拟合得最好,方程为y0.5=2.802?0.204t (R2=0.987);根据平方根模型,胃内饲料在饱食投喂10 h左右完全排空,达到投喂前水平,80%胃排空时间为6 h。综合上述指标,建议在生产实践中每天09:00~15:00时间段饱食投喂绿鳍马面鲀幼鱼3次,每次间隔3 h。  相似文献   

9.
好东西     
<正>【台湾泥鳅苗】◎出品:广东佛山市大健鱼苗出口基地◎特点:生长快,病害少,成鱼个体大,适合高密度养殖。【罗非安康】◎出品:惠州市澳华饲料有限公司◎用途:罗非鱼饲料,适用于投喂200克以上的罗非鱼。【五黄底毒清】◎出品:广州市三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用途:增氧、解毒、改底。  相似文献   

10.
随着小龙虾稻田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养殖密度的提高,人工配合饲料逐渐成为主要的营养来源,通常采用的投喂策略是日常以玉米、黄豆等原粮混合人工配合饲料投喂,并每周投喂1次冰鲜鱼等动物性饲料。植物性饲料则主要依靠轮叶黑藻、伊乐藻等水草。但在养殖密度较高的时段,尤其是出苗高峰期,水草生长速度跟不上小龙虾摄食的速度,基本上被摄食,因此急需一种可快速培育的植物性饵料满足小龙虾的摄食需求。  相似文献   

11.
台湾泥鳅苗种培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台湾泥鳅在分类学上属于副泥鳅属、大鳞副泥鳅种,具有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短、日常管理操作容易、产量高、效益好等优点,相比本地泥鳅品种其优势明显,所以近年来台湾泥鳅养殖发展较快。2014年在珠三角该泥鳅养殖面积已超过1万亩,该养殖品种已得到广大泥鳅养殖户以及消费者的认可和好评。2013年笔者开始培育台湾泥鳅苗种,现将苗种培育技术总结如下。一、放养前准备工作塘口面积2~5亩,东西向、长方形,这样便于投喂、施药和起捕等操作管理。放苗前做好清塘消毒  相似文献   

12.
一、配合饲料的投喂技术1.选择优质适口的饲料在选择饲料时,要根据养殖鱼类的食性、个体大小、营养需求,选用合适粒径的饲料,减少饲料损失。2.合理制定投饲计划夏季(7、8、9月)是鱼类生长高峰期,投饲量一般占整个生长过程的65%,应重点保证这一时期的饲料供应。一般水温在15~20℃时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1.5%~3.0%,水温20℃以上时为3.0%~5.0%,并通过经常性的鱼类生长情况抽检,每隔10~15天对投喂量进行一次调整,以鱼摄食“八成饱”为宜。3.采取科学投饲方法鱼种放养后,当水温上升到10℃以上时,就要进行鱼的驯化。起初用少量饲料慢慢引诱鱼到…  相似文献   

13.
为制定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投喂策略,文章研究了卵形鲳鲹昼夜摄食、耗氧规律和胃肠排空时间。摄食节律采用分段式连续投喂法(1昼夜,每隔2 h投料1次,连续3 d);耗氧节律采用流水呼吸法测定(1昼夜,24 h中每2 h测定1次);胃肠排空时间实验采用一次饱食投喂法(1昼夜,每隔2 h取样1次)。结果表明,卵形鲳鲹属于白天摄食类型,分别在10:00和14:00—16:00间出现2个摄食高峰(P0.05);耗氧高峰期分别在08:00和16:00出现(P0.05);饱食后,胃内含物比率下降迅速(P0.05),7 h下降约50%,第15小时出现极低值(P0.05),19 h后胃内含物为0。在摄食后3 h内全肠内含物比率迅速升高,第11小时达到最大值(P0.05),之后逐渐降低,在第21小时出现极低值(P0.05)。研究建议在卵形鲳鲹网箱养殖生产中,宜在光线较强、耗氧和摄食高峰的上午(09:00—10:00)和下午(14:00—16:00)时段进行投喂,投喂频率2~3次·d~(-1),投喂间隔7~9 h。  相似文献   

14.

为制定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投喂策略,文章研究了卵形鲳鲹昼夜摄食、耗氧规律和胃肠排空时间。摄食节律采用分段式连续投喂法(1昼夜,每隔2 h投料1次,连续3 d);耗氧节律采用流水呼吸法测定(1昼夜,24 h中每2 h测定1次);胃肠排空时间实验采用一次饱食投喂法(1昼夜,每隔2 h取样1次)。结果表明,卵形鲳鲹属于白天摄食类型,分别在10:00和14:00—16:00间出现2个摄食高峰(P<0.05);耗氧高峰期分别在08:00和16:00出现(P<0.05);饱食后,胃内含物比率下降迅速(P<0.05),7 h下降约50%,第15小时出现极低值(P<0.05),19 h后胃内含物为0。在摄食后3 h内全肠内含物比率迅速升高,第11小时达到最大值(P<0.05),之后逐渐降低,在第21小时出现极低值(P<0.05)。研究建议在卵形鲳鲹网箱养殖生产中,宜在光线较强、耗氧和摄食高峰的上午(09:00—10:00)和下午(14:00—16:00)时段进行投喂,投喂频率2~3次·d−1,投喂间隔7~9 h。

  相似文献   

15.
胀气会影响台湾泥鳅的生长速度,降低饲料利用效率,严重者导致死亡,给养殖户造成经济损失。通过临床观察、细菌分离和人工感染诊断发病原因,结果表明:胀气症状由水质、投喂管理以及台湾泥鳅特殊的生理构造等因素诱发。采取换水、盐浴、内服健肠促消化药物的方式能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改变投饲频率后晶体蛋氨酸吸收利用的效率,实验以凡纳滨对虾为研究对象,以高鱼粉组为正对照组,以低鱼粉且不添加蛋氨酸组为负对照组,添加晶体蛋氨酸(MET)组为实验组,配制3种等氮等脂的饲料。MET组日投饲频率分别为2(7:00和21:00)、4(7:00,12:00,18:00和21:00)和6次(7:00,9:30,12:00,15:00,18:00和21:00),正对照组和负对照组日投喂4次。将初重为(1.27±0.01)g的对虾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重复30尾虾,养殖5周,水温29~30℃。结果显示,日投喂6次的MET组增重率和正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全虾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日投喂4次的,MET组总蛋白酶活性随投喂次数增加而增加,日投喂4次和6次的处理组与正对照组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投饲频率由4次增加至6次,晶体蛋氨酸组凡纳滨对虾的增重率、体蛋白的沉积和总蛋白酶的活性得到改善,增加投喂频率有利于提高游离氨基酸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饲料料型及投喂频率对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生长及肌肉品质的影响。研究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以饲料料型(膨化饲料,EF;颗粒饲料,PF)和投喂频率(2次/日,F2;3次/日,F3)为影响因素,共4个组,分别命名为EFF2、PFF2、EFF3和PFF3,每组3个平行,投喂8周,每天定时投喂两次(7:30和16:30)或3次(7:30, 12:00, 16:30)。结果显示,斑点叉尾鮰的末重和增重率受到投喂频率的影响,F2组显著高于F3组(P0.05);而饲料料型则对斑点叉尾鮰的生长无显著影响(P0.05)。颗粒饲料组的肌肉粗脂肪含量和内聚性、回复性显著低于膨化饲料组(P0.05),而硬度显著高于膨化饲料组(P0.05)。F3组的肌肉硬度、胶着性和咀嚼性则显著高于F2组(P0.05)。颗粒饲料组生肌调节因子5 (myogenic factor 5, Myf5)和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MSTN)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膨化饲料组(P0.05)。F3组肌肉中MSTN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F2组,而肌细胞生成素(myogenin,MyoG)基因相对表达量则呈现相反趋势。综上,投喂同种配方的膨化饲料和颗粒饲料对斑点叉尾鮰的生长效果相似,但是投喂颗粒饲料的斑点叉尾鮰硬度更大,而投喂膨化饲料则肌肉脂肪含量更高;斑点叉尾鮰的最佳投喂频率是每天2次。  相似文献   

18.
<正>对于一种确定的饲料,无论饲料自身的质量如何,如果没有正确的投饲方法,也难以发挥饲料自身的营养效率。饲料浪费问题、饲料对水质的污染问题、养殖对象对饲料的摄取量和消化率、饲料营养转化为养殖动物机体的水平都与投饲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投饲操作不当,实现理想的饲料系数就失去了保障。因此,实施精准投喂、提高饲料利用效率、保障养殖对象健康快速生长是决定养殖生产成败的关键环节。精准投喂的目标是根据养殖对象的种类、生长发育阶段、生活习性、食性特点、养殖方式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变化,遵循养殖对象的摄食生长规律,合理调控投喂量与投喂方式,最大限度地  相似文献   

19.
<正>目前,我省泥鳅养殖已初具规模,养殖区域主要在沿黄两岸地区,泥鳅健康养殖是泥鳅养殖行业发展的方向。在泥鳅健康养殖过程中,除了做好水质调控、疾病和天敌预防外,更重要的是要做到科学投喂,这是提高泥鳅品质和降本增效的关键环节。笔者通过长期调研,总结出科学投喂的如下几点方法。  相似文献   

20.
<正>2016年9月国家有条件放开河鲀加工市场,促进了河鲀养殖业的发展。目前河鲀养殖过程中主要使用粉料进行投喂,投喂粉料存在散失率高、饲料系数高、容易对养殖水体造成富营养化等问题,这种养殖方式逐渐不适应国家的发展趋势。随着环保形势日益严峻,河鲀膨化料需求日益迫切。笔者曾用不同加工形式的饲料投喂河鲀,发现其对颗粒形式的饲料摄食率偏低,造成生长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