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穴插秧棵数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关于水稻最适密度和穴插秧棵数有过许多研究与报道,但是这些研究多局限在生产上出现的插秧棵数1~5苗范围内,就寒冷地区插秧苗数对产量与品质影响的系统研究则报道较少。为了探讨本地区穴插秧棵数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本文在30.0 cm×20.0 cm的条件下,研究了穴插秧1~8苗对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穴插秧棵数1~3苗,产量随插秧苗数的增加而增高,超过3苗则随着穴插秧苗数的增加而下降,适宜的插秧棵数为2-4苗,以每穴3苗产量最高。单穴插秧苗数减少(1~2苗),穴有效穗数下降,单苗分蘖数量和穗粒数提高,饱满粒率、生物产量降低;穴插秧棵数增加(5~8苗/穴),单苗分蘖数量减少,穴有效穗数、穗粒数、生物产量下降。每穴插1~3苗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长/宽比、恶白率、垩白度、胶稠度、食味值是随着穴插秧棵数的增加而提高,从每穴4苗开始,这些性状又随着穴插秧棵数的增加而下降,只有直链淀粉含量与之相反,穴插秧棵数对蛋白质含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
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绿色水稻不同插秧密度对其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秧苗在 壮秧超稀植栽培30.0 cm×(16.5-20.0)cm条件下,每穴基本苗2株为理想的插秧密度,水稻产量高,值 得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对水稻品种松辽122采用大棚旱育苗人工手插秧,研究三种不同插秧密度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30 cm×16 cm的插秧密度松辽122品种平均产量居首位为685.3 kg/667 m~2,其次是30 cm×17 cm的插秧密度,平均产量683.5 kg/667 m~2,插秧密度30 cm×18 cm,平均产量最低为675.2 kg/667 m~2。处理1产量高主要是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多,平均穗实粒数多,结实率高,空瘪率低。  相似文献   

4.
2002~2003年开展插秧株数对北方粳稻产量及米质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30 cm×20 cm密度条件下,1穴内每增加1株苗,株高降低1.5 cm;叶片减少0.3个;有效分蘖略有增加.每穴插2~3株苗时产量最高,1、4株次之,5株最低.穴插3株苗左右时加工品质最好,外观品质是随插秧株数的增加而变劣.除插1株时稻米中蛋白质含量有所增加外,其他处理的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没有多大区别.  相似文献   

5.
早稻机插秧的密度和本数对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嘉育253为供试品种,研究早稻机插秧的密度和本数对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机播行距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株距增加,密度减小,单丛有效穗数、结实率、成穗率增加,每公顷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每公顷颖花数、株高、基本苗数、最高苗数减少,最终产量降低:随着插秧机取苗档位的提高,穴插本数增加,单丛穗数、每公顷有效穗数增加,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每公顷颖花数增加,但在5档以上时明显降低,最终产量增加.综合分析认为,在目前大多数插秧机行距固定、株距可调的情况下,以密度30cm×(12~14)cm、本数5~7档(丛插5~7本)为宜.  相似文献   

6.
刘青峰 《作物研究》2022,(3):199-202+264
为明确减氮条件下早稻适宜移栽密度与每穴苗数,以陆两优996为试验材料,在祁阳市光华村开展大田试验,研究不同移栽密度(25 cm×11 cm、25 cm×14 cm、25 cm×17 cm)与每穴苗数(2、4、6本)对早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穗部性状和干物质积累等的影响。结果表明,25 cm×11 cm、每穴4~6本处理产量较高,分别为9 088.5 kg/hm2和8 775.0 kg/hm2,显著高于其他移栽密度与每穴苗数处理。从产量构成分析,该移栽密度与苗数下,有效穗数较多,结实率较高,千粒质量较大;从干物质积累分析,该移栽密度与苗数处理成熟期总干物质积累较多,收获指数较高。可见,减氮20%条件下,移栽密度25 cm×11 cm、每穴苗数4~6本有利于早稻产量形成。  相似文献   

7.
几何插秧法是目前水稻栽培中的一项新技术,它是根据水稻个体生长规律,以超稀植理论为基础,探索提炼出的一种插秧新方法。绥化市应用几何插秧法栽培水稻33.3hm2,平均公顷产量达到9000kg,比普通超稀植增产8.97%,每平方米有效穗数398穗,比普通方法多33穗,株高增加8cm,穗长增加1cm,每穗成粒数增加2.2个。1增产、增收机理1.1省种省工几何插秧法每公顷需种20~25kg,比普通插秧法节约种子50%。平方米13~16穴,加快了插秧速度,节省插秧用工20%~30%。1.2结构合理由于穴距均等,穴与穴…  相似文献   

8.
以两系杂交早稻陵两优211与常规早稻品种湘早籼6号为材料,比较不同基本苗数对早稻农艺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差异。结果表明:(1)基本苗6~8苗/穴时,每穴茎蘖数明显多于1~4苗/穴处理,且能更早达到分蘖高峰。(2)分蘖期叶面积指数与基本苗数呈正相关,而在乳熟期叶面积指数、叶片SPAD值与基本苗数均呈负相关。(3)成熟期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干物质量随基本苗数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地上部分干物质量均以移栽苗数4苗/穴最高,杂交早稻地下部分干物质量以移栽苗数4苗/穴最高。(4)产量随基本苗数增加而增加,有效穗数变化趋势与产量一致,每穗总粒数、实粒数和结实率与产量变化趋势相反,但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各移栽苗数处理间差异不明显,受品种遗传特性的影响可能较大。(5)随着移栽苗数的增加,杂交早稻产量的最大增长幅度没有常规早稻的大,有效穗数也呈现相同趋势。试验结果表明每穴插3~5苗是获得早稻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梨树农场现有水稻面积1.2万公顷,多属盐碱地。近年来,水稻公顷产量一直徘徊在8500─9000kg左右。自1994年以来,通过对比试验,总结出大小垅双行栽培技术是本场水稻增产的新途径。大垅行距50cm,小垅行距30cm,株距均为6─8穴/m,每穴3─5株基本苗。1大小垅双行栽培的优点1.1具有省工、省力、省钱的特点,由于单位面积插秧数减少,公顷保苗要比常规栽培减少10─20万株,因而提高了插秧工效,节省了开支。1.2由于省种省苗,秧本田比例由常规栽培的1:IOO增力D到1:120。1.3有利于发挥水稻边行优势,棵棵是地头,穴穴是边行,从而使…  相似文献   

10.
为给宁盐一号小麦品种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依据,2003~2004年在江苏沿海地区农科所试验场,研究了不同氮肥施用量和基本苗对该品种籽粒产量与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基本苗相同时,增加氮肥施用量,每穗粒数、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提高,而千粒重降低.在基本苗90×104~180×104/ha范围内提高氮肥施用量,可增加穗数、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抽穗期群体LAI和产量,基本苗超过270×104/ha则表现为负效应.在氮肥施用量相同时,基本苗增加,每穗粒数、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在施氮量180 kg/ha条件下,增加基本苗,穗数相应增加.综合来看,宁盐一号高产优质栽培的适宜氮肥和密度组合为施氮量180 kg/ha、基本苗270×104/ha或施氮量240 kg/ha、基本苗180×104/ha.  相似文献   

11.
播种量、秧龄和移栽密度对高原粳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云昌粳1号为材料,研究不同播种量、秧龄和移栽密度对高原粳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种量的减少,带蘖数、干物质有增加的趋势,播种量为15 kg/667 m2时的秧苗素质最好,产量最高;随着秧龄的增大,有效穗数、实粒数、结实率降低,导致产量降低,60 d秧龄的产量明显高于70 d秧龄的产量;在2.16~2.64万丛/667 m2移栽密度内,随着密度的增加,有效穗数有增加的趋势,产量增加。总之,较少播种量、较小的秧龄、适宜的基本苗数是水稻高产的基础。为了应对干旱,可以通过稀播提高秧苗秧龄弹性,把秧龄延长到70 d,栽足基本苗,降低水稻产量损失。  相似文献   

12.
移栽密度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移栽密度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移栽密度的变小,前期生长量变小,中后期显著增加,有效分蘖期及分蘖高峰期后延,整个生育期叶色变化平稳,水稻产量增加。最佳移栽密度为30cm×20cm,每穴3苗,产量达到725.2kg/667m2。  相似文献   

13.
为配合啤酒大麦新品种扬农啤9号的示范推广,本文以扬农啤9号为材料,设计了4个密度和3个施氮量的栽培试验,于2011至2012年在江苏省方强农场农科所进行,大麦生育过程中定点调查越冬苗、返青苗、高峰苗、穗数等茎蘖动态,成熟后调查产量要素及产量,分析密度和施氮量对扬农啤9号茎蘖动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期播种的前提下,施氮15.0kg/667m2,基蘖肥:拔节孕穗肥比为6:4,16万/667m2基本苗,扬农啤9号的有效穗55万/667m2左右,每穗实粒22粒左右,千粒重40g左右,产量可达420kg/667m2。  相似文献   

14.
以扬农啤10号为材料,设计了氮肥用量和密度2个单因素试验,同时根据生产实践设计播期与密度的双因素协同试验,分析密度、氮肥用量及播期与密度协同等处理对扬农啤10号茎蘖动态和产量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扬农啤10号随着施氮水平的增加,其穗数、千粒重和产量均有所提高,在基本苗15万/667 m~2、纯氮用量18.0 kg/667 m~2下,产量最高为486.44 kg/667 m~2。在施N量为14 kg/667 m~2、基肥∶蘖肥∶拔节穗肥为7∶1∶2条件下,11月2日播种,以基本苗16万/667 m~2的产量最高;在随播期推迟适当增加基本苗的情况下,10月20日—11月14日期间播种,以10月25日播种、基本苗15万/667 m~2的产量最高,为444.23 kg/667 m~2;低密度早播或高密度迟播均不易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5.
连作杂交晚稻长秧龄机插导致产量降低,增加基本苗数能够有效降低秧龄延长导致的产量损失,然而基本苗增加的最佳方式不明确。本试验以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和籼型杂交稻天优华占为材料,采用低播量条播育秧机插,同期播种,机插秧龄设置25 d(S1)、35 d(S2),机插规格设置30 cm×18 cm(M1)和30 cm×12 cm(M2),每穴苗数设置2苗(B1)和3苗(B2),以M1B1(37.0万/hm2)为对照,设置M1B2(55.6万/hm2)和M2B1(55.6万/hm2)共2个基本苗调控方式,考察群体分蘖动态、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增加群体基本苗数对成穗率没有显著影响,但通过提高群体高峰苗数增加了有效分蘖数,其中M2B...  相似文献   

16.
移栽密度和施氮量对宁粳3号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宁粳3号为材料,设置移栽密度和施氮量试验,分析不同移栽密度和施氮量对宁粳3号单产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移栽密度和施氮量对单产有显著影响;330 kg/hm2施氮水平单产最高,300 kg/hm2施氮水平其次,360 kg/hm2的再次,270 kg/hm2的最低;移栽密度以基本苗45×104/hm2的单产最高,其次为22.5×104/hm2的。(2)增加移栽密度和氮肥用量能显著提高单位面积穗数和高峰苗数;施氮量和移栽密度过多或过少均不利于每穗颖花数、结实率、千粒重和成穗率的提高。(3)总颖花量的增加是提高超级稻产量的决定性因素;在足穗的基础上,培育大穗是提高总颖花量的主要技术手段;在适宜总颖花量的基础上提高千粒重和每穗颖花数是获得高产的保证。(4)本试验条件下,宁粳3号最适宜基本苗移栽密度是45×104/hm2,施氮量是330 kg/hm2。  相似文献   

17.
南粳9108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选育的迟熟中粳稻品种。2013年引进在高邮市周巷镇、界首镇、三垛镇、周山镇、卸甲镇及车逻镇等地种植,采用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开展百亩高产超高产攻关研究。百亩攻关方均采用机插方式,行株距为30.0 cm×(11.7~12.0)cm,实插1.75~1.80万穴/667 m2,基本苗7.0~8.0万苗/667 m2。根据斯坦福公式精确施肥,改变基蘖肥与穗肥比例7∶3的常规施肥方式,突出氮肥后移,提高穗肥比例。6个百亩方平均产量达768.6 kg/667 m2。南粳9108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通过超高产攻关,可以达到超级稻产量水平。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分院开展适宜密度与施氮量对水稻新品种绥粳18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施纯氮为94.0 kg/hm2,插秧密度为30.0 cm×13.3 cm时,产量最高9 509.4 kg/hm2。  相似文献   

19.
2020年在将乐县白莲、高唐等5个乡镇开展了中稻、烟后稻机械穴直播试验示范,6个示范片水稻机械穴直播平均每667m2产量达550.66 kg,比同示范片机械插秧简比田每667m2增产14.6 kg、增加收入42.92元.机械穴直播比机械插秧平均每667m2节约作业成本84元,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不同栽插密度对垦稻12、绥粳4号混种(混种比例4∶6)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以行距30.0 cm,株距13.3 cm,每丛5苗的处理产量最高,达9 422.9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