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绥阳县地处山区,大豆、花生种植面积占旱作45%以上,且多与玉米间作。为了提高大豆、花生产量,我站在1983年用根瘤菌拌种增产的基础上,1984年在黄杨乡的3个村7个队600亩(大豆、花生各300亩)面积上进行推广。在收获时抽样验收,拌菌种比未拌菌种的平均每亩增产大豆40斤、花生45斤。按国家收  相似文献   

2.
正临沭花生因"荚果网纹清晰,果形大而均匀""质地香脆,有甜味,口感好"等特点于2011年12月被确认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常年种植45万亩以上。随着近几年大多数耕地复种指数由两年三熟变为一年两熟,小麦与花生的轮作模式不断扩大,麦茬花生夏直播面积呈增长趋势,临沭花生夏直播覆膜高产栽培技术得以推广、趋于成熟。  相似文献   

3.
"现在,俺们家脱了贫,一年能有3万多元进账,去年卖蘑菇收入2万多元,在食用菌大棚务工收入1万多元,日子确实越过越好."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灌涨镇刘营村的贫困户们高兴地说. 据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人大代表、灌涨镇党委书记李伟介绍说:"灌涨镇的蘑菇扶贫产业由内乡县人大代表、刘营村党支部书记刘建中发起.如今,发展食用菌的刘营村、...  相似文献   

4.
<正>花生是我国三大重要油料作物之一,并可深加工制成多种食品和菜肴,还可出口创汇,富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我国是花生种植大国,近3年种植均超过6900万亩,年总产近1600万吨,居世界第一。花生植株相对低矮和生长周期长的特点,又加上花生播种期多为地膜覆盖,为杂草发生及危害提供了适宜的生境条件。因此科学做好杂草的化学防除,是夺取花生高产丰收的重要生产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5.
<正>花生是我国三大重要油料作物之一,并可深加工制成多种食品和菜肴,还可出口创汇,富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我国是花生种植大国,近3年种植均超过6900万亩,年总产近1600万吨,居世界第一。花生植株相对低矮和生长周期长的特点,又加花生播种期多为地膜覆盖,为杂草发生及危害提供了适宜的生境条件。因此科学做好杂草的化学防除,是夺取花生高产丰收的重要生产措施  相似文献   

6.
正"走!找‘桑蚕姑娘’去!"在河南省内乡县灌涨镇杨营村,特别是大家在植桑养蚕遇到难题的时候,这几乎是村民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而被村民亲切地称为"桑蚕姑娘"的,就是河南省内乡县人大代表、灌涨镇桑蚕技术服务站站长、镇桑蚕协会会长杨金卓。杨金卓从2006年开始,从事湖桑栽培和桑蚕养殖,凭着一股"闯"劲和"钻"劲,在桑蚕的技术研究、品种改良、市场开发、销售及互助合作领域闯出了一片崭新的天地,成为内乡县闻名遐迩的"桑蚕姑娘"。  相似文献   

7.
<正>据洪洞县百草堂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郭斌斌介绍,该合作社种植中药材面积比较大、品种比较多,有300亩远志,150多亩柴胡,100多亩桔梗,140多亩黄芩、防风和丹参,另外还有120多亩玉米地套作中药材。子承父业涉足药材郭斌斌,1983年出生于山西省洪洞县曲亭镇沙掌村,曲亭镇东部属丘陵地带,旱地较多,长期以来,村民们靠种植小麦、玉米为生,一旦遇到大旱之年,粮食减产,村民苦不堪言。"收了麦子种棒子,年年都是老样子"的生活周而  相似文献   

8.
<正>在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坊安街道洼里村,玉泉洼精准农业示范馆占地8.46亩的新式玻璃温室大棚里,整齐地摆放着60多个箱体"种植床",每个"种植床"上一拃多高的叶菜整齐划一、长势旺盛。指着眼前的"种植床",洼里村党支部书记、潍坊市玉泉洼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总经理刘向东说:"这是我们利用三年时间研发成功的‘智能种植床’,一年可以种植蔬菜16茬,这样算下来1亩地产值可达100多万元。"  相似文献   

9.
正大拱棚种植大姜亩产30599.8斤,山东省安丘市凌河镇小庄村姜农刘吉宗,2016年11月6日在"绿旺达杯"姜王大赛颁奖典礼上,再次摘得"姜王"桂冠。此外,安丘市凌河镇李家水西村姜农李有刚以亩产24450斤的成绩,荣获露天种植大姜"姜王"称号;诸城市相州镇侯家岭村姜农王喜刚,以单芽墩重10.68斤夺得大姜单芽项目的"姜王"称号。"绿旺达杯"姜王大赛,自2011年至2016年已连续举办六届,吸引了8个县(市、区)的姜农参与,发展科技示范村600多个、示范户6500多个,年  相似文献   

10.
正花生是我国三大重要油料作物之一,并可深加工制成多种食品和菜肴,还可出口创汇,富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我国是花生种植大国,近3年种植均超过6900万亩,年总产近1600万吨,居世界第一。花生植株相对低矮和生长周期长的特点,又加花生播种期多为地膜覆盖,为杂草发生及危害提供了适宜的生境条件。因此科学做好杂草的化学防除,是夺取花生高产丰收的重要生产措施  相似文献   

11.
<正>我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家里原来耕种着10亩土地,其中6亩是"望天收"。4亩水浇地尽管精心管理,种植一季小麦与一季玉米,亩收入也达不到800元。"望天收"的旱地每年种植一季花生,即使风调雨顺,亩收入也不足400元。由于种地不赚钱,村里许多村民放弃种地,到外边打工,每个月能赚两千多块钱,比在家种地强多了。  相似文献   

12.
花生是我国三大重要油料作物之一,并可深加工制成多种食品和菜肴,还可出口创汇,富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我国是花生种植大国,近3年种植均超过6900万亩,年总产近1600万吨,居世界第一。花生植株相对低矮和生长周期长的特点,又加上花生播种期多为地膜覆盖,为杂草发生及危害提供了适宜的生境条件。因此科学做好杂草的化学防除,是夺取花生高产丰收的重要生产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3.
<正>素有"花生王国"之称的河南省正阳县,自从改革开放以来,花生产业呈现强劲发展势头,花生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150万亩(1亩为0.067 hm2,下同)左右,年产量30多万t,实现转化增值18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60%,农民花生产业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40%,成为兴县富民的支柱产业。近年来,正阳县花生产量大幅度增加,继而出现了卖果难、转化难、贮藏难、运输难等问题。为  相似文献   

14.
<正>走在河南省内乡县灌涨镇刘岗村的田地边,一眼望去,丘陵田间红艳艳亮鲜鲜,如红彤彤的锦纶铺满田野,空气中则弥漫着浓郁的辣椒香味。内乡县灌涨镇前楼村农民齐明华说,自从宛西仲景大厨房公司帮他种上小辣椒,他就像栽上了"摇钱树",每年种植辣椒30亩(1亩为0.067 hm2,下同)左右,一年就可收入近20万元。成立于2009年的宛西仲景大厨房公司,主要围绕小辣椒出口搞深度和  相似文献   

15.
<正>临沭县是山东省花生种植大县,常年种植花生面积45万亩,其中夏季花生约25万亩。2018年,临沭县农业农村局承担了山东省花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该局严格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以绿色、高质、高效为导向,以新技术推广为抓手,克服夏季花生苗期短、有效花期短、饱果成熟期短、生长发育快等因素,先后在玉山镇、大兴镇、蛟龙镇、石门镇等创建攻关田200亩、示范田500亩,辐射带动技术推广面积10万亩。经省市专家组测产验收,示范区取得了平均亩产452.66千克的好成绩,同全县花生种植区平均亩  相似文献   

16.
花生是我县主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自1999年以来,我县连续五年花生种植面积保持在20万亩左右,且仍在稳步发展。随着我县种植结构的不断调整,发展花生生产成为我县农业的一个特色,是促进农民增收的一条有效途径。花生的商品率高,综合加工利用渠道多,且增值明显,产业链条易连接和延伸,十分有利于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昆明市官渡区雨树村有300亩干旱、瘦脊、水土流失严重的红壤坡土,1975年以前沿用传统的全层翻耕种植法,一季包谷总产一直徘徊在1.05~1.15万公斤之间,单产不到50公斤;1975~1978年改用大窝塘种植,总产慢慢提高到2.5万公斤左右,平均单产80公斤左右;1979年以后,采用“少耕三深”覆盖种植法,单产接线上升、总产成倍增长。如1982年种160亩总产达6.95万公斤,单产403.5公斤;1983年也是一个丰收年,但全部作青饲料出售,未计产量;1984年种200亩,总产8.5万公斤以上,单产425公斤,与1975年相比,九年单产翻了三番多。由于单产大幅度提高,总产增加,群众粮食自给自有余。现在,他们已逐步从原来300亩早地中退出100亩,  相似文献   

18.
正走进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定水镇武堤口村地瓜种植基地,只见一垄垄绿油油的地瓜秧长势喜人。"这片地瓜有50多亩,全是施有机肥种植的‘富硒’地瓜,专供做传统手工粉条和烤地瓜用的。"6月7日,"富硒地瓜之家"农场主王桂香边在地里拔着草边告诉笔者说。王桂香原在北京打工,2004年和丈夫李恒达回家乡创业。看到乡亲们种地收获没有机械,还靠人工,她把在北  相似文献   

19.
<正>山东省滕州市是全国最大的马铃薯二季主产区,春秋两季马铃薯种植面积已达到65万亩。为了促进当地马铃薯产业更加健康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从2013年起,滕州市植保站承担了世科姆公司马铃薯药肥一体化解决方案项目研究和实施工作,2014年5月16日经过专家组田间综合调查评定,世科姆公司药肥一体化解决方案项目顺利通过验收。该项目安排在滕州市界河镇房岭村,种植品种为滕育一号脱毒种薯,处理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灌涨镇刘营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县人大代表刘建中,曾是灌涨镇建筑公司老板。2015年底,在村"两委"换届中,刘建中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上任伊始,恰逢全国上下扶贫攻坚战犹酣,农村扶贫工作举步维艰,刘建中意识到:要真正摆脱贫困,单靠老一套的给钱给物"救济一时之穷"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要让贫困村民彻底摆脱贫困,唯有走"产业扶贫"之路,变"输血"为"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