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0年6-10月对江西省南昌市蒋巷镇太子河养殖水域浮游植物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太子河有浮游植物5门、74种;其中,绿藻门种类数最多(占藻类总种数的48.64%),其次是蓝藻门(29.72%)和硅藻门(14.86%).10月的浮游植物种类最多,其次为9月和8月,7月最少.浮游植物密度7月最高,为313×105个/L,其余月份浮游植物密度相差不大,变化范围为(79 ~ 101)×105个/L,蓝藻门微囊藻属是绝对优势种.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7月最低,分别为0.10、0.03,其余月份Shannon-Wiener指数范围为0.37 ~0.69,均匀度指数范围为0.10 ~0.18.综合分析浮游植物密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太子河水体存在富营养化.浮游植物对鲢鳙的鱼产力估算为12.675 kg/hm2.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黄河三角洲海水梯度产业利用过程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子,于2016年5月份、8月份和11月份对水环境和浮游植物状况进行了3次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共获得浮游植物3门23种属,其中硅藻21种属占据绝对优势;硅藻门具槽直链藻(Melosira sulcata)在不同季节均为唯一优势种,且94.29%的水体优势种数未超过2种;浮游植物丰度为1.94×10~5 cells/L;在海水不同利用阶段,LC(卤虫增养殖塘)ZY(晒盐池)YZ(养殖池塘)JS(进水渠)TX(提溴后处理池),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R分别为0.50、0.33和0.52,在不同利用阶段,H'和J'为JSZYYZLCTX,而R为JSZYYZTXLC;水体盐度在不同利用阶段,JSYZLCTXZY,并随海水的逐级利用显著升高(P0.05),pH和溶氧变化趋势则与之相反;浮游植物的物种数与pH、溶氧及丰度与水温、以及Shannon-Wiener指数与溶氧显著正相关(P0.05),物种数与盐度显著负相关(P0.05)。总体而言,梯度利用海水中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和均匀度较低,种群较为单一,并受到水体盐度、水温等因素及人为干扰的影响。研究结果对完善不同产业的工程配置技术(特别是沿海滩涂水产养殖工程技术)及海水不同利用阶段的生产利用技术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粉绿狐尾藻(Myriophyllum aquaticum)对景观池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选取粉绿狐尾藻在景观池进行培养,对水样中浮游植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通过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以及浮游植物功能群,探究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种植粉绿狐尾藻后,景观池浮游植物总生物量由最初的1.27×105 mg/L降低到6.0×104 mg/L,总生物量明显降低;种植区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由0.88增加到1.05,均匀度指数由0.55增加至0.66;浮游植物功能群共10个,分别为:W1、G、X1、J、L0、M、MP、W2、Y、X3,粉绿狐尾藻种植后,浮游植物功能群由代表超富营养型和高富营养型水体的J、M向代表中营养型或富营养型水体的W2、L0转变。  相似文献   

4.
以PET细丝缠绕成结而形成线性附着基质作为生物净水栅载体材料,在汕头市牛田洋养殖基地设置实验组池塘和对照组池塘(无PET净水栅),于2015年6月至12月定期采集虾池养殖水、浮游植物及对虾样品,测定各项水质指标、浮游植物多样性、对虾生长指标,分析比较PET净水栅对池塘养殖生态环境、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较养殖初期(6月23日),养殖末期(12月12日)实验池水体氨氮(NH4-N)、硝氮(NO3-N)、亚硝氮(NO2-N)浓度分别下降了68.25%、42.71%、83.51%。浮游植物研究结果表明,对照池和实验池浮游植物平均丰度为5.17×108个·L-1和3.62×108个·L-1,实验池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高于对照池8.70%和6.45%(P0.05)。结果表明,实验期间实验池凡纳滨对虾的平均体长和体质量分别高于对照池6.13%和16.67%(P0.01);实验池单位面积饲料用量低于对照池15.44%(P0.01)。  相似文献   

5.
于2015年枯水期(5月)、平水期(6月)和丰水期(8月)对黄河口牡蛎产卵场及邻近海域进行3个航次的采样调查,采用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和丰富度分析其浮游植物多样性及群落特征。结果表明:共检出浮游植物2门21种,其中硅藻门的种类最多,占90.48%;调查海域枯水期(5月)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和丰富度最高,平水期(6月)次之,丰水期(8月)最低,说明枯水期(5月)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好于平水期(6月)和丰水期(8月);调查海域枯水期(5月)和平水期(6月)环境质量评价属于中污染水平,丰水期(8月)整体上属于重污染水平。  相似文献   

6.
于2013年春季(3月)和秋季(8月)对黄河上游龙羊峡至积石峡段的浮游植物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显示:浮游植物共7门64种(属),以硅藻门最多,25种(属),占39.1%;其次是绿藻门19种(属),占29.7%;蓝藻门12种(属),占18.8%;金藻门和甲藻门各3种属,分别占4.6%;裸藻门和隐藻门各1种属,分别占1.6%。浮游植物优势种为小环藻(Cyclotella sp)、普通等片藻(Diatoma vulgare)、星杆藻(Asterionella sp)、脆杆藻(Fragilaria sp)、针杆藻(Synedra sp)、尖针杆藻(Synedra acus)、曲壳藻(Achnanthes sp)、席藻(Phormidium sp)、平裂藻(Merismopedia sp)、锥囊藻(Dinobryon sp)、衣藻(Chlamydomona sp)、小球藻(Chlorella sp)和实球藻(Pandorina sp)13种,其中硅藻门7种,占优势种类的53.8%。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的季节变化较明显,秋季(8月)高于春季(3月),2季均以硅藻为优势种群。浮游植物平均密度25.33×104个/L,平均生物量0.0732 mg/L,硅藻密度和生物量分别占70.7%和77.9%,为优势种群。浮游植物现存量表现为秋季(8月)高于春季(3月)。Shannon-Wiener指数平均值2.21,Pielou指数平均值0.73,Marggalef指数平均值0.66,多样性指数存在一定的季节变化,Shannon-Wiener指数、Marggalef指数秋季(8月)略高于春季(3月),Pielou指数春季(3月)高于秋季(8月)。黄河上游龙羊峡至积石峡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比较稳定,种类分布较为均匀,水体属贫营养型,水域生态环境良好。  相似文献   

7.
构建"潜流湿地+生态池"的湿地生态系统,并以纯生态池净化系统作为对照区,对实验区与对照区内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评价该系统的运行效果。结果表明:循环水养殖工程正式运行后,体系中的养殖池塘浮游植物种类数由多到少的顺序为养殖池塘(对照区)养殖池塘(实验区)外河。养殖池塘的浮游植物密度、生物量及生物多样性指数高于外河。经过3级净化后水体浮游植物种类由高到低的顺序为外河净化系统(对照区)净化系统(实验区),密度与生物量迅速下降。生物多样性指数也低于外河,但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其生物多样性指数持续增加。同时,实验区浮游植物多样性均小于对照区,水体营养盐去除更彻底,水质净化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8.
达里诺尔湖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究达里诺尔湖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水质状况,对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多样性及环境理化因子进行监测。2015年夏季在湖区设置9个采样点进行定期采样,通过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等数据处理,结合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空间分布特征、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发现浮游植物5门、39属、77种;其中绿藻门29种,占总种数37.66%;蓝藻门和硅藻门均有23种,均占29.87%。达里湖夏季浮游植物优势种为3门、14种,主要优势种为单生卵囊藻(Oocystis solitaria)、湖生卵囊藻(Oocystis lacustris)、不定微囊藻(Microcystis incerta)、小球藻(Chlorella sp.)和细小隐球藻(Aphanocapsa elachista)。浮游植物丰度为4.55×10~4~26.78×10~4个/L,其平均值为:水面下0.5 m(22.46×10~4个/L)1.5 m(20.86×10~4个/L)4.5 m(14.15×10~4个/L)底泥上0.5 m(9.32×10~4个/L);浮游植物生物量为0.682~6.695 mg/L,垂向变化趋势与浮游植物丰度一致。相关分析表明,夏季达里诺尔湖浮游植物丰度与温度、p H值、溶解氧及叶绿素a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盐度相关性不明显。浮游植物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为3.330~4.452,Pielou指数为0.799~0.912,结合浮游植物丰度、优势种及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达里诺尔湖属于绿藻-蓝藻-硅藻型,且水体处于寡污染水平。  相似文献   

9.
三道河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渔产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8月-2008年4月调查并分析三道河水库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及时空分布特征,并探讨水库的浮游植物多样性及渔产潜力.结果显示,该水库浮游植物有8门49属79种,主要由绿藻、硅藻和蓝藻组成;各采样点浮游植物种类数为43 ~56,但种类组成相似;不同季节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有很大差异,秋季种类数最多,冬季最少.浮游植物年平均细胞数量为20.33×104个/L,年平均生物量为0.21 mg/L.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年均值为2.10,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85,且冬季最高,秋季最低.根据浮游植物水质评价标准,三道河水库为中营养型.据估算,三道河水库浮游植物渔产潜力9 072.45 kg,单产为22.68 kg/hm2.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8年7月(夏季)对富春江下游段水体中的浮游植物开展取样调查。结果显示:浮游植物共99种,隶属6门50属,种类组成表现为硅藻-绿藻型。主要的优势种分别为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颗粒直链藻最窄变种(M.granulata var.angustissima)、变异直链藻(M.varians)、卵形隐藻(Cryptomons ovata)、微小多甲藻(Peridinium pusillum)和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其中颗粒直链藻最窄变种优势度最大,夏季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为(1.66±0.77)×10~5 ind./L。Margalef多样性指数(D)的变化范围为1.63~3.39,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的变化范围为2.09~3.16,Pielou均匀度指数(J′)的变化范围为0.65~0.86;Simpson多样性指数(λ)的变化范围为0.75~0.93。相关性分析和CCA分析结果显示,总氮和硝态氮是影响富春江下游江段夏季浮游植物最主要的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1.
利用Biolog技术就滆湖原位围隔内鲢鳙放养密度和比例对水体微生物碳源利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试验阶段后期不同围隔内水体微生物对碳源总量的利用相对于试验中期有较明显的变化。未放养鲢鳙的对照组(A0)在试验后期对于碳源总量的利用低于各实验组(A_1:鱼密度40 g/m~3、鲢鳙比7∶3;A_2∶40 g/m~3、3∶7、A_3∶80 g/m~3、7∶3和A_4∶80 g/m~3、3∶7)。试验中期和后期,利用比例较高的碳源类型均为聚合物。主成分分析表明,试验后期不同围隔水体微生物群落碳代谢方式具有显著差异。其中,与主成分1显著相关的碳源主要有16种,分别属于聚合物、糖类、羧酸、氨基酸。实验中期和后期围隔水体微生物碳代谢多样性指数Shannon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存在显著差异,代谢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实验组A1,实验组A4碳代谢多样性指数相对较低。根据鳙的绝对生物量、多样性指标以及对碳源的总量利用,可以得出以鲢鳙主导的微型生态系统中,鳙的绝对生物量对于水体微生物影响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生态浮床对养殖水体中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选择鲤鱼精养池塘为试验区域,设置不同浮床覆盖率的试验池塘(10%、20%、30%)和对照池塘,2018年6-9月,定期采集试验池塘和对照池塘水样进行浮游植物检测。结果表明,试验池塘与对照池塘浮游植物的种群结构差异明显,试验池塘浮游植物以绿藻门和硅藻门种类为主,而对照池塘以绿藻门和蓝藻门种类为主;取样期间浮游植物丰度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动趋势,且明显低于对照池塘;同时,20%浮床覆盖率的试验池塘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明显高于对照池塘和其它两组试验池塘。以上结果表明:生态浮床能够抑制浮游植物的增长,改变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预防水体富营养化。  相似文献   

13.
长江干流安庆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长江干流安庆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分别于2015年4月(春季)、7月(夏季)和9月(秋季)对长江干流安庆段浮游植物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本次调查共检出浮游植物5门22科33属54种(含变种)。以硅藻门种类最多,占总种数的46.30%;其次是蓝藻门和绿藻门,分别占24.07%和22.22%;黄藻门和甲藻门的种类相对较少,占5.56%和1.85%。优势种为蓝藻门的小颤藻(Oscillatoria tenuis)、极大螺旋藻(Spirulina maxima)、湖沼色球藻(Chroococcus minutus),绿藻门的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集星藻(Actinastrum hantzschii)以及硅藻门的尖针杆藻(Synedra acus)。浮游植物密度为1.228×10~4~33.002×10~4ind./L,均值为9.453×10~4ind./L;生物量为0.005~0.512 mg/L,均值为0.157 mg/L。密度和生物量最高值均出现在皖河口采样断面(7月)、最低值均出现在杨家套采样断面(4月)。研究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在空间分布上差异均不显著,季节变化上则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利用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析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Shannon-Wiener指数变化范围为0.918~3.147,均值为2.539;Pielou均匀度指数变化范围为0.796~1.000,均值为0.893。Shannon-Wiener指数在空间分布和季节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ielou均匀度指数在空间分布上无显著性差异,但在季节间变化上则表现出显著性差异。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长江干流安庆段水质状况介于清洁型/β-中污型。  相似文献   

14.
2008年12月-2012年9月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干流段进行了11次浮游植物采样调查。共检出浮游植物8门107属428种,其中硅藻门所占比例最大,为46.27%~59.42%,其次为绿藻门和蓝藻门,为21.73%~31.69%和7.03%~16.62%。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变幅分别为(2.45~44.95)×104ind./L和0.050 5~1.282 mg/L,其中繁殖期密度和生物量多年均值范围为(10.465~38.58)×104ind./L和0.371 8~0.811 3 mg/L;育肥期密度和生物量多年均值范围为(1.665~11.82)×104ind./L和0.228~0.497 2mg/L;越冬期密度和生物量多年均值范围为(8.562 5~20.765 8)×104ind./L和0.225 2~0.558 8 mg/L。调查水域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变幅分别为3.807~4.375(均值4.094)和0.796~0.911(均值0.871)。两种浮游植物评价结果均表明调查水域为轻污或无污染。  相似文献   

15.
唐金玉  王岩  任岗  李由明 《水产学报》2019,43(6):1438-1448
通过93 d围隔实验比较了增加摄食配合饲料的鱼(草鱼和银鲫)密度和添加EM菌对三角帆蚌、草鱼、银鲫、鲢和鳙综合养殖系统中浮游植物群落和初级生产力的影响。采用2×2实验设计,设4个处理:LF0(20尾草鱼+10尾银鲫)、LFA(20尾草鱼+10尾银鲫+EM菌)、HF0(40尾草鱼+20尾银鲫)和HFA(40尾草鱼+20尾银鲫+EM菌)。所有处理中三角帆蚌、鲢和鳙密度相同,均为每个围隔内40只蚌、8尾鲢和2尾鳙。实验期间围隔内不换水,每天分2次投喂配合饲料;定期向LFA和HFA围隔内泼洒EM菌。结果显示,围隔内出现浮游植物超过81种,分别隶属7门、32科、73属;实验前期浮游植物优势种为微囊藻和栅藻,后期转为微囊藻、平裂藻和腔球藻;浮游植物生物量平均为3.2×108~8.3×108个/L;摄食配合饲料的鱼密度和EM菌对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多样性无显著影响,但高密度草鱼和银鲫组(HF0和HFA)中浮游植物生物量和群落呼吸强度较高,初级生产力较低;添加EM菌可降低蓝藻在浮游植物生物量中的比例,增加初级生产力。研究表明,在蚌鱼综合养殖中放养摄食配合饲料的鱼密度不宜过高。  相似文献   

16.
防城港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环境适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4年9月~2015年8月按季度对防城港海域浮游植物进行4个航次的综合调查,结果显示,该海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30种,其中硅藻门106种、甲藻门19种、金藻门2种、蓝藻门2种和绿藻门1种。浮游植物各站位的丰度为1.50×10~6~797.18×10~6个·m~(-3),均值为122.91×10~6个·m~(-3),且季节差异极显著(P0.01),呈秋季夏季冬季春季的特征。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0.37~4.00,均值为2.60,处于轻度污染水平。该海域浮游植物依种类组成的相似性可划分为10 m以浅和10~20 m水深的2个类群(P=0.001)。冗余分析表明,4个季度中,所调查的8个环境因子共解释了57.51%~72.65%浮游植物丰度的空间变化;水深、水温、溶解氧(DO)和磷酸盐浓度是影响防城港海域浮游植物群落格局的主要环境因子且各因子影响程度存在季节差异。  相似文献   

17.
大清河水系保定段城市河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别于2012年5、7、9、11月对大清河水系保定段城市河道的7个样点进行4次采样,调查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并对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保定段城市河道中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140种(属);其中,绿藻门69种,蓝藻门15种,硅藻门3种,裸藻门4种,隐藻门21种,金藻门24种,甲藻门4种。浮游植物种类数量变化规律为:5月>7月>9月>11月,位于上游清水桥采样点的浮游植物多样性均大于其他采样点。各点浮游植物密度均超过1000个/mL,水体达到富营养化程度。利用理化指标进行水质评价,大清河水系在流入保定市区之前水体处于中营养状态,流出保定市区时水体处于重度富营养状态。浮游植物密度指数评价结果与理化指标评价结果基本一致,而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的评价结果与理化指标评价结果存在明显的差异。讨论了生物指数法对于城市河道水质评价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8.
温榆河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温榆河龙道河段生态修复工程的运行,水质发生变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也随之改变。于2011年7月中旬夏季浮游植物水华发生期对温榆河水质和浮游植物进行同步监测,4个河段共计布设17个采样点,温榆河上段、龙道河、清河段各4个采样点,温榆河下段选取5个采样点,调查各河段浮游植物种类,分析其群落组成与多样性,评价生态修复工程效果;同时运用冗余分析(RDA)研究流域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夏季温榆河流域浮游植物共检出8门、55属、99种,优势种共15种,以微囊藻和颤藻为主,其中温榆河上段和龙道河优势种类最多,均为9种;流域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237.99×106个/L,其中,清河段平均密度最大,为430.05×106个/L、温榆河上段浮游植物密度最低,为85.18×106个/L;清河段蓝藻门占浮游植物群落的93.84%,而龙道河段蓝藻门比例为66.57%;4个河段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大小依次是龙道河、温榆河上段、温榆河下段、清河段。浮游植物密度与水体环境因子的RDA分析表明,DO和pH是影响浮游植物分布的显著性因子;裸藻门、黄藻门和甲藻门的密度与DO和pH呈显著正相关,微囊藻密度和DO和pH呈显著负相关。比较4个河段的微囊藻频度、密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得出,龙道河段的生态修复工程措施能有效降低微囊藻水华的爆发,减少浮游植物密度,增加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但水质仍属于中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19.
桑沟湾浮游植物生态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3年8月~2005年5月桑沟湾4个航次调查结果,对该海区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检出浮游植物32属72种。其中,硅藻29属60种,占83.3%。甲藻3属12种,占16.7%。浮游植物数量的变动范围为5.0×10^4~3416.0×10^4cell/m^3,浮游植物数量均值的最高值出现在2003年8月,最低值出现在2005年5月。经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单纯度指数分析,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随季节变化明显,秋季的种类数、多样性明显高于春季。综合评价表明,桑沟湾海域浮游植物种类个体数量分布不均匀,生物多样性一般。  相似文献   

20.
唐金玉  王岩  戴杨鑫  周涛 《水产学报》2014,38(9):1421-1430
通过155 d围隔实验检验了不同施肥条件下鱼蚌综合养殖水体中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实验设3个处理:施鸭粪、施化肥、兼施鸭粪和化肥。放养种类为三角帆蚌、草鱼、鲫、鲢和鳙,放养量分别为每围隔20、15、5、5和5个。结果发现,围隔内浮游植物生物量平均值为(2.1~6.0)×108个/L。不同施肥方法对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优势种、叶绿素a(Chl.a)、生物量以及蓝藻在浮游植物生物量中的比例无显著影响。浮游植物群落变化表现出较明显的季节性特点,影响围隔浮游植物群落的理化因子为TN、NH3-N和DO。研究表明,采用不同施肥方法的围隔内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未表现出显著差异,难以从浮游植物角度解释兼施鸭粪和化肥的围隔珍珠产量高于施鸭粪或施化肥的围隔的事实,也难以确定珍珠产量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