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传统的高密度土池养殖模式下,池塘水质和底质非常容易恶化,严重影响养殖动物健康生长。本文总结了养殖池塘水质判断的常用方法,并详细介绍了水质调控过程中微生态制剂和底质改良剂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池塘养殖以传统的土池养殖模式为主,该模式下池塘底质和水质共同构成养殖动物生长和栖息的环境空间,两者相互影响,密切相关。养殖户为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往往依靠提高养殖密度,加大饲料投喂量以获得高产,养殖密度、投饵量和用药量等外源性影响因  相似文献   

2.
<正>上海地区的青虾养殖仍以池塘单养为主,单养生产仍以"池塘一次引种、自繁自育、捕大留小"的方式进行。在这种养殖模式下,池塘中青虾的规格参差不齐,成虾、仔虾大小混杂一塘,使池内青虾养殖密度迅速增大,生长期密度无法控制,饲料投喂等养殖管理措施无法精准到位,仔虾与成虾争食、争空间,密度和数量难以估算,造成养殖过程中饲料投喂等措施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导致池塘水质调控困难,饲料报酬降低等后续问题,并且成虾规格小型化,商品价格大为降低,严重影响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3.
<正>天津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淡水资源,具有较长的海淡水池塘水产养殖历史。据统计,2017年天津水产养殖面积为3.3万公顷。其中海水0.3万公顷,均为池塘养殖;淡水3万公顷,池塘养殖为2.7万公顷,兼有水库、河沟、稻田。养殖品种海水以南美白对虾为主,淡水则鱼、虾均有。这些养殖池塘的作业模式仍旧采用传统的养殖方式,以"进水+池塘养殖+直排"为主,养殖技术及养殖观念陈旧。在这种养殖模式下,养殖户为了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水产养殖业尤其是海水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养殖方式也由半集约化向高度集约化发展,养殖水体的污染日益严重。我国传统的对虾养殖以池塘养殖为主体,采用"三塘合一"的养殖模式,对虾的摄食、排泄和活动在同一个池塘里完成。常因池中残饵、水生生物排泄物及尸体等的腐败、分解,引起水质恶化,产生有害物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我国的池塘水产养殖密度日益增大,甚至超过池塘本身的容纳能力,造成养殖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污染导致鱼体生长缓慢、成品品质下降,已经不符合绿色健康生态养殖的发展需求。池塘养殖密度过大,养殖饵料投喂增多,相应造成养殖水体的氨氮和亚硝态氮增多。有研究表明,在池塘养殖投喂的饲料中,有5%~10%未被鱼类食用,而被养殖鱼类食用的饲料中又有25%~30%以粪便形式排出体外,而且养殖池塘的尾水、  相似文献   

6.
<正>青浦区水产技术推广站结合渔业科技入户,三年来结对上海夏阳渔业专业合作社,开展了南美白对虾分茬分级养殖技术试验,通过"一茬南美白对虾早苗+一茬南美白对虾仔虾"的分茬分级养殖模式,遵循"稀放、轮捕"原则,使池塘维持较轻的承载量,养殖过程注重水质调控,取得了成功,实现了稳产、高效的目的。现将相关试验情况总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试验池塘上海夏阳渔业专业合作社养殖基地  相似文献   

7.
为有效调控高密度海水养殖池塘的水环境状况,构建了以人工湿地为核心的"鱼-虾-贝-草"海水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通过比较人工湿地连续流与间歇流,以及种植盐角草(Salicornia europaea)和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时的净化效率,研究适用于海水池塘养殖系统的人工湿地运行方式及植物种类。通过比较不同养殖模式下池塘水质及养殖对象生长情况,分析人工湿地对养殖池塘水体的调控效果,探讨循环养殖模式对池塘产量的提升效果。结果显示:人工湿地间歇运行时(水力负荷为300 mm/d),其净化效率相比于连续运行有显著提升;盐角草湿地出水中的氮、磷质量浓度显著低于互花米草湿地;虽然排、换水频率有较大差异,循环养殖模式与传统养殖模式下养殖池塘水体氨氮(NH^+_4-N)和亚硝酸盐氮(NO^-_2-N)质量浓度均处于较低水平;采用基于湿地循环水处理的文蛤(Meretrix meretrix)和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分池组合混养模式能进一步提高脊尾白虾的单位面积产量,并有效控制养殖废水排放。研究表明:基于人工湿地的海水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具有较强的环境效益,可为江苏地区海水池塘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揭示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池塘和传统池塘养殖模式水质情况,开展了对两种模式水质监测。采用2019年5个监测点的监测数据,结果表明,试验期间传统池塘养殖模式的亚硝酸盐氮、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氮、总磷含量一直高于工业化生态养殖模式,且溶解氧低于工业化生态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9.
针对当前罗非鱼高密度养殖水质调控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使用基于共生原理的鱼菜共生技术,在乌鲁木齐市米东区开展为期126 d的"罗非鱼-水蕹菜"共生调控池塘水质试验.结果表明:在共生模式下,养殖池塘水体pH值、总磷(TP)、硝酸盐氮(NO3--N)含量下降且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总氮(TN)、氨氮(NH4+-N...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一种北方池塘循环水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生态养殖模式.在跑道池内养殖大口黑鲈,跑道池与净水池塘连通,池塘净水区域养殖鲢、鳙,种植角果藻,实现养殖尾水零排放.根据大口黑鲈投放密度、规格、摄食、排便及水质理化指标等情况开启微滤机、增氧机、底排污等设施设备,进行水质调控,当氨氮≥1 mg...  相似文献   

11.
<正>对虾养殖是水产中重要的产业。对虾养殖从上一世纪80年代开始,经历了诸多病害如WSSV、EPH、EMS和WFS的洗礼,仍坚持创新和发展。在诸多业界专家学者和广大养殖者的专研和努力下,如今养殖模式多样,养殖密度和产量逐年攀高。随之养殖密度的增加,养殖户为了缓解养殖池的内源污染压力,严格控制投喂量,导致池塘弱势群体的数量增多,瘦身和生长缓慢的弱虾普遍存在。一旦池塘水质、气候突变,池塘中的弱势群体就很有可能出现肠炎、黑鳃等症状,甚至出现死亡。严重的可能爆发严重的疾病,  相似文献   

12.
<正>传统的养虾理念是"养虾先养水",养水则培藻。随着养殖模式的改变和养殖密度的增加,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实验证明,营造优良养殖池塘环境的关键是"培藻"和"培菌",构建藻菌平衡的生态。一、对虾养殖池塘藻和菌的重要性通过浮游微藻和有益细菌的共同作用,降解转化养殖代谢产物,调节水质,抑制有害细菌和有害微藻的滋生,营造适宜对虾健康生长的良好生态环境(如图1所示)。"培藻"的作用:(1)能保持养殖水体中高含量的溶解氧;(2)消除  相似文献   

13.
构建"潜流湿地+生态池"的湿地生态系统,并以纯生态池净化系统作为对照区,对实验区与对照区内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评价该系统的运行效果。结果表明:循环水养殖工程正式运行后,体系中的养殖池塘浮游植物种类数由多到少的顺序为养殖池塘(对照区)养殖池塘(实验区)外河。养殖池塘的浮游植物密度、生物量及生物多样性指数高于外河。经过3级净化后水体浮游植物种类由高到低的顺序为外河净化系统(对照区)净化系统(实验区),密度与生物量迅速下降。生物多样性指数也低于外河,但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其生物多样性指数持续增加。同时,实验区浮游植物多样性均小于对照区,水体营养盐去除更彻底,水质净化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14.
正池塘养殖是我国水产养殖的主要生产方式之一,在渔业生产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池塘养殖快速发展,"进排水渠+池塘"的传统养殖模式已凸显出系列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国内出现了很多新技术、新模式,如池塘网箱清洁养殖系统、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营口地区南美白对虾养殖业迅猛发展,传统池塘养殖模式发病率高,可控性差,养殖风险大。2016年我们在考察、学习了江苏如东地区小棚养殖经验的基础上,积极示范引导当地养殖户探索南美白对虾小棚养殖模式,并取得较好效果。我们采用早放苗、高密度、小规格养殖模式,应用生物水质调控技术进行养殖示范,示范池塘0.7亩,放苗密度为7万尾/亩,养殖周期70~90天,饲料系数1.3,平均成活率88%,平均  相似文献   

16.
正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俗称"跑道鱼"养殖模式)是浙江省"十三五"期间渔业转型升级重点推荐发展的绿色养殖模式之一。该模式通过设置一定数量的流水养殖槽,将养殖品种集中"圈养",并配备推水增氧、底部增氧、集污排污、水质监测等设施设备,构成了较为完善的技术密集型  相似文献   

17.
通过在海水池塘内放养不同密度的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日本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和硬壳蛤(Mercenaria mercenaria),构建"红鳍东方鲀-日本对虾-硬壳蛤"海水池塘多营养层次养殖模式;将养殖尾水排入养殖尾水处理池塘,在尾水处理池塘内采用池塘表面栽...  相似文献   

18.
正在南美白对虾养殖存在的诸多问题中,养殖模式、养殖环境是本文重点讨论的问题。养殖环境问题一直是南美白对虾养殖需要重点攻克的难关,主要是因为水质的日益恶劣引起的药物滥用,如果利用更加严格的水处理工艺似乎可以保证高品质水质环境,然而,由于养殖池塘底部淤泥过厚,不利于水质稳定,导致病原微生物和水体稳态时常波动。在南美白对虾的池塘里搭配养殖其他的鱼虾等,用以降低主要产品的有效密度,能够及时控制疾病发生,稳定水质环境。  相似文献   

19.
河蟹池塘养殖水体原位净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常州金坛区在池塘蟹、虾"155"养殖模式基础上加大技术研究,集成创新池塘双层护坡、复合型水草栽种、螺蛳优化投放、滤食性鱼类搭配、微生物制剂改底调水、微孔管道底层增氧、水质实时监测等技术,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净化,形成蟹、虾池塘水质原位净化技术,基本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养殖尾水可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本文结合养殖实际,将水质净化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盐碱地池塘水质具有高pH值、高碳酸盐碱度、高离子系数以及水质类型繁多的特点,其"三高、一多"的特点,给水产养殖带来很大的难度。现在片区内盐碱地池塘多以罗非鱼、南美白对虾养殖为主,罗非鱼上市时间集中,难以获得好的售价,南美白对虾发病率逐年升高且程度愈发严重,养殖经济效益越来越低。为探索新的养殖模式,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池塘养殖的经济效益,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