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俗话说"养鱼先养水、好水养好鱼",水质对养鱼来说很重要,因此要想养好鱼就得学会辨别水质的好坏。养殖过程中判断水质好坏的重要指标,就是水色及其变化情况。根据水色可判断水中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从而采取相应用药和施肥措施来改善水质。养殖过程中只有控制好水质,才能提高养殖鱼类、蟹类的生长速度,减少疾病,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养殖水体中氨氮主要来源于肥料、饲料、鱼类排泄物、底层有机物和细菌的分解作用。氨氮中毒的原因是水体  相似文献   

2.
<正>根据池塘生态系统的特点,在养殖过程中须对池塘生态系统进行全程科学精细的管理,以体现"养鱼先养水、养水先改底"的宗旨。根据绿科公司多年的一线实战经验,结合不同的养殖品种和养殖模式,绿科推出了池塘养殖水体环境全程管理的"8+2"模式。"8"为清塘、肥水、抑苔、水改、底改、增氧、解毒和抗应激;"2"为养草和补钙。该模式涵盖了所有水产品种的养殖,"8"为基础环节,"2"为针对虾蟹类养殖所增加的环节。  相似文献   

3.
正在水产养殖业界"养鱼先养水"的说法耳熟能详,相信每位养殖者都会有自己独到的"养水"方法。水产养殖业由于现今面临的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养殖成本不断提高、养殖面积逐年缩小的局面,养殖密度、水资源情况等现状制约了"养水",环保、节能型养殖模式必然成为今后水产养殖的主要模式。由此生态养水技术成为促  相似文献   

4.
正笔者从事鱼病防治近三十载,现将鱼病防治心得小结如下,供水产同仁参考。一、治疗鱼病的顺序1.先水后鱼鱼终生生活在水中,水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鱼的生命与生长。水环境稍有不适即可引起鱼的病虫害发生。因此,调节好养殖水体是防治鱼病的关键,"养鱼先养水"就是这个道理。2.先外后内先治理外部环境与疾病,主要包括水体、底泥、鱼体表等,然后才是对鱼体内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我国池塘内循环水养鱼模式悄然兴起。这种模式是在池塘内按水面的一定比例建造养鱼跑道(长110米、宽5米),跑道前段通过气提推水装置形成循环流水;跑道末端设置吸污装置可吸出部分粪便,并进行后续处理;池塘的多数面积用于生态养水。因这种养殖方式生产的商品鱼生长在流水的环境中,被认为有较好的体形和营养品质(邓进力,2019)。因此,池塘内循环养殖的商品鱼也被称为"跑道鱼"或"跑步鱼"。  相似文献   

6.
"养猪不如养羊,养羊不如放塘,"这是滁县农村广为流传的老话.它说明养鱼比养猪、养羊都好:投资小、投工少、收益快.合作化时期,农村塘塘养鱼,一年三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不缺鱼.后来,由于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影响,普遍变成上无计划任务,下无专人管理,资金物资无着落的"三无"状况,挫伤了农民养鱼的积极性.广大群众有五怕:一怕养鱼被人偷,二怕水位不稳鱼干死,三怕有鱼得罪人,四怕干部任意捕食搞特权,五怕有放无收白花钱.养鱼的渐渐少了,有的养了也管不住,搞得农村没有鱼吃了.有人愤懑地批评说:"斗米养斤鸡,空着水面不养鱼,真是大笨蛋."  相似文献   

7.
正自2010年以来,广西北海市银海区银滩镇关井村水产养殖户李启和按照节水、节能、减排、循环利用的养殖理念,大胆地利用"肥"、"活"、"嫩"、"爽"的养鱼(罗非鱼)水引入虾塘育水养虾,不仅实现养殖罗非鱼的池塘水循环利用,而且节约养虾所需施肥育水成本和水资源,有效减少罗非鱼养殖过程中的污水排放量,在近几年来虾病肆虐,大多数养虾户普遍歉收甚至亏本背景下,养鱼水循环生态养虾每茬仍有收成、稳产、蠃利,实现鱼、虾  相似文献   

8.
为降低养鱼成本,提高水产品质量,减少养鱼水体污染,鼓励农民发展无公害水产养殖,种草养鱼乃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现将种草养鱼技术要点介绍如下:一、正确选择养鱼模式养殖品种以草鱼、鳊鱼、鲂鱼等草食性鱼为主,放养模式可采用:一是80∶20池塘主养模式。以养殖草食性鱼为主,全部投喂青草饲料,养成时草食性鱼的产量达到总产量的80%以上,搭配部分鲢、鳙鱼以调节水质。二是多品种混养模式。放养的草食性鱼种数量占投放鱼种总重量的50%以上,混养35%左右的鲢、鳙鱼等肥水性鱼类和15%左右的鲤、鲫鱼等杂食性鱼类,适当搭配几尾肉食性鱼类,如加州…  相似文献   

9.
一、养鱼池塘的条件鱼池的规格质量,直接影响到鱼产量和经济效益,稳产高产鱼塘条件的标准要求是:(一)面积和水深。俗话说“宽水养大鱼”,这就是说养鱼池塘要大些深些,以利高密度多品种养殖,实现高产。一般成鱼池面积3—7亩为宜。池水深度以常年水深为准。养鱼高产典型经验表明:水的深度  相似文献   

10.
我县七山二田一分水,山地面积占70%,因此山区一般地下水、泉水和水库自流水较为丰富,利用自然落差流水养鱼更为经济,为了因地制宜开展一水多用,发挥山区流水养鱼的优势,这对迅速改变山区“吃鱼难”和脱贫致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流水养鱼节能、节地、节饵、节工;投资小,收效大,有的大山沟溪多,可以做到“家家流水,户户养鱼”。流水养鱼是当前一种集约化高密度精养和半精养的养殖方式之一,一般比池塘养鱼产量高。流水养鱼由于水经  相似文献   

11.
正目前,水产养殖业仍面临着饲料价格居高不下,养鱼成本有增无减,养殖效益普遍下降,常规养殖品种一度呈现盈利少、保本及亏损居多的窘境。相对而言,现在养蟹效益明显好于养鱼,许多养鱼户已有弃鱼养蟹之意。对于初次尝试养蟹者来讲,了解和掌握扣蟹放养技术至关重要。因为扣蟹是成蟹养殖的"苗种",是  相似文献   

12.
马旭洲 《内陆水产》1996,(12):10-11
养殖品种搭配方式对驯化养鲤产量的影响马旭洲(哈尔滨市水产研究所150070)驯化养鲤作为一种池塘高产养鱼方式,在北方地区被普遍推广。但目前推广的以鲤为主体鱼的驯化养鱼模式却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养殖品种较单调,不能充分利用水体空间与饵料资源。我国传统养鱼...  相似文献   

13.
"养鱼先养水"这句话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却并不容易,尤其池塘的养殖密度越来越大,产量越来越高,水源越来越差,甚至水源比塘水还差,或没有水源,导致鱼的摄食强度下降,饵料系数上升,生长减缓,疾病频发。在这种养殖状况下要取得好的效果是不可能的。而依靠传统方法调节水质已不可能,最好的方法就是采用生物制剂调节水质。  相似文献   

14.
我县七山二田一分水,山地面积占70%,泉水和水库自流水较为丰富,利用自然落差流水养鱼更为经济,为了因地制宜开展一水多用,发挥山区流水养鱼的优势,这对迅速改变山区“吃鱼难”和脱贫致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流水养鱼节能、节地,省饵、省工,投资小,收效大,有的大山沟溪多,可以做到“家家流水,户户养鱼”。流水养鱼是当前一种集约化高密度精养和半精养的养殖方式之一,一般比池塘养鱼产量高。流水养鱼由于水经常不断地流动,水质清新,溶氧充足,放养密度较大,如果饵料丰富,管理适当每亩可产成鱼2000—4000公斤,养得好的可达5000公斤以上。  相似文献   

15.
<正>(三)水质管理水质管理十分重要。鱼谚云:三分养鱼,七分养水。调水养水就是对水体施全价生物鱼肥、益生菌等生物制品,达到改善水质、培育鱼的天然饵料、增加鱼产量的目的。1.养殖水质分类可分瘦水、肥水、顶级肥水、劣质肥水4类,详见表7。  相似文献   

16.
<正>土壤是水产养殖的一个关键因素,但与水源和水质相比,土壤条件所得到的关注要少得多。从本质上讲,池塘水就是池塘土壤的浸出液,土质决定水质,所以"养鱼先养水、养水先养土"。但我国水产教育缺乏土  相似文献   

17.
<正>人们常说"养鱼即养水",可见养殖环境的优劣是决定水产养殖成败的关键,良好的养殖环境给水产养殖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大量的高密度养殖,如缺乏科学管理,往往使水质恶化,导致水产品价值降低。  相似文献   

18.
池塘鱼蛙立体养殖技术是在常规池塘养鱼的基础上,通过在池塘中架设网箱,实施牛蛙的无陆地养殖,建立池塘鱼蛙共生系统,实现池塘鱼蛙立体养殖,以综合提高池塘养殖效益,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一、鱼类放养技术池塘鱼类的放养与管理依照常规池塘养鱼高产技术进行,根据池塘条件确定主养鱼类对象,实行多品种鱼类混养、合理密养、轮捕轮放、科学投喂、天然饵料与人工配合饲料相结合,兼顾网箱养蛙技术要求,定期换、注新水,定期进行池塘药物消毒,以保持池水爽、活、肥度适中,促进鱼类健康快速生长。二、牛蛙养殖技术1.网箱的结构与设置 养殖牛蛙的…  相似文献   

19.
正海水池塘多营养层次养殖模式即为通俗意义上的鱼、虾、贝混养,就是通过鱼、虾、贝的生理、生态的不同进行养殖,根据混养品种在栖息水层、食性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互补特点,进行水中养鱼、池底养虾、泥里养贝。多营养层次养殖模式是互相促进、生态互补的,是一种立体生态养殖模式,是典型的"碳汇渔业"。这种养殖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品种成活率、节省饲料成本、缩短养殖周期,还可以合理使用饵料,恢复池塘生  相似文献   

20.
稻、鱼、蛙生态养殖模式尚处于示范阶段 ,刚刚起步就显示出许多优势 ,是“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农业的好模式 ,值得研究、推广。1 稻、鱼、蛙生态养殖模式和条件1 1 稻、鱼、蛙生态养殖模式稻田是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小环境 ,田中种稻 ,水里养鱼 ,田、水的空间再养美蛙 ,形成生态养殖的框架。水稻选择抗病力强 ,产量高的品种 ,鱼选择以鲤、鲫为主的杂食性品种 ,蛙选择当前养殖技术较成熟、生长较快的美蛙。在稻、鱼、蛙的种养结构中 ,以蛙为核心主体带动稻和鱼。因此 ,用灯光诱蛾作为蛙的主食品 ,蛾多的时候可作为鱼的饵料 ,蛾不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