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5)水中的pH值偏低的危害和调节方法:①pH值长期偏低,使水中的浮游植物不易繁殖,水体透明度加大,光合作用能力下降,溶氧下降,使底层有机质缺氧分解加快,水中的反硝化反应加快,使有害物质的浓度上升,造成鱼类有害气体中毒,或气泡病发生,或缺氧泛塘。②如池水pH值长期在6左右,会使鱼类血液中的pH值下降,减低载氧能力,也会出现浮头现象;会影响鱼类的摄食、生长,并可引起鳃组织凝血性坏死,黏液增多,腹部充血发炎。对pH值偏低的水体,可采用生石灰来调节,若水中氨氮高,可先曝气、增氧、加新水,并全池泼洒底质改良剂,过3天后,再用生石灰调节pH值。  相似文献   

2.
胡珍华 《内陆水产》2013,(12):64-65
1养殖水体pH值偏低或偏高处理措施 pH值是水质的重要指标,pH值偏低会导致对虾血液的pH值下降,降低血液载氧能力,尽管水中的溶解氧含量较高,还是会造成对虾生理缺氧症,经常浮头,同时缺氧会导致对虾生理代谢紊乱,摄食量下降,使对虾处于饥饿状态,造成生长缓慢。pH值过高则会腐蚀对虾鳃部组织,使对虾失去呼吸能力而大批死亡。另外,水中的pH值过高或过低,均会造成水中的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机物不易分解。  相似文献   

3.
pH值是鱼池水质的重要指标,它直接决定着水体中很多的化学和生物过程,同时也反映出水体总的化学和生物学性状,故直接或间接影响着鱼的生长和繁殖。第一、直接影响鱼类的生长繁殖,表现在:①pH值对鱼类的安全范围是6~9,但鱼类最适生长的pH值为7~8.5,pH值超出一定的范围(高限为9.5,低限为4.5),就垂直接造成鱼的死亡。过高,鱼的鳃组织受腐蚀;过低,鱼的血液酸性增加,降低了载氧能力,造成缺氧症(即使水并不缺氧)。鱼在酸性水中摄食量很少,消化能力也差,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养鱼效益。③pH值偏高或偏低,亲鱼的性腺发…  相似文献   

4.
水产动物生活在水环境中,水的酸碱度(pH)对鱼类起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我国常见鱼类适宜于微碱性(pH7.0~8.7)的水中生活;水的pH大(pH〉9.0),超过鱼的适应范围,直接破坏鱼的鳃和皮肤,代谢水甲和摄食强度下降,生长受到影响;pH过大(pH〉10.0),能引起鱼类快速死亡。  相似文献   

5.
养鱼水体中氨氮含量过高的控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氮与养鱼生产关系极大,它不仅是水体中藻类必需的一种营养元素,也是较常见的一种限制养鱼水体初级生产力的常量元素。水体中氨氮含量过高对鱼类的毒性较强,会使鱼类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数量逐渐减少,血液载氧能力逐渐降低,而造成鱼类慢性中毒,抑制生长。此时鱼类摄食量降低,鳃  相似文献   

6.
正在水产养殖实际生产中,pH值是水质监测最重要的理化参数之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适合淡水养殖水体的pH值为6.5~8.5,适合海水养殖水体的pH值为7.0~8.5。pH值对水生生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也是十分复杂的。鱼类人工繁殖时一般以中性偏酸性为宜(pH值不能小于6.5),而鱼苗培育时以弱碱性(pH值约为8.0左右)为宜,在整个养成阶段pH值应处于6.5~8.5,酸性水体生物生产力偏低。特定的水生动  相似文献   

7.
正氨氮是水体中的无机氮源,主要以离子氨和分子氨的形式存在,分子氨渗透进入生物体内会导致血液的载氧能力下降,进而影响呼吸机能,还可导致鱼类的鳃、肾和肝组织结构发生病变等。近几年,在我国北方老旧池塘经常出现鱼类越冬大量死亡或冻伤现象,而氨氮就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因此,本文就北方越冬池塘氨氮的危害及预防措施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8.
一、水质好坏的判别1.检测池水pH值pH值对鱼类的安全范围为6~9,但鱼类最适于生长发育的pH值为7~8.5,pH值超过9.5或低于4.5,就会直接造成鱼的死亡。2.测池水透明度池塘养鱼最适宜水体透明度为25~30厘米。透明度小于20厘米表明池水过肥,浮游生物已经过剩,光照能力降低,溶氧减少,这时鱼对饵料的消化能力降低,抗病能力减弱。水体的透明度大于40厘米的为瘦水,说明水生浮游生物过少,塘中鲢、鳙等肥水性鱼因缺饵而生长缓慢、抗病力降低。特别注意,洪水期间因水中泥沙等悬浮物多所测得的透明度不在其列。3…  相似文献   

9.
王静  曾伯平 《内陆水产》2006,31(9):41-42
池水是鱼类的生活环境,其酸碱度是鱼池水质的主要指标,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鱼类的生长、发育、繁殖以及病情等。鱼类最适宜在中性或微碱性的水体中生长,即pH值为7.8-8.5,在pH值6-9时,仍属于安全范围。如果pH值低于6或高于9,就会对鱼类造成不良影响。鱼类在养殖过程中,pH值过高或过低,不仅会引起水中一些化学物质的含量发生变化,甚至会  相似文献   

10.
鱼类氨氮排泄率及其毒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氨是海洋和淡水鱼类的主要排泄产物,在水产养殖中,非离子态氨的聚积会对鱼类等养殖生物造成毒害,严重的会造成死亡。水体中氨氮含量的测定是水质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 l.鱼类的排泄率 鱼类的氮排泄物主要有氨、尿素和尿酸,对海水和淡水鱼类来说,氨都是最主要的排泄物,硬骨鱼类排泄的氨占总氮排泄物的70%~90%,尿素仅占5%~15%。至于氮的排泄部位,一般氨氮主要通过鳃排出,仅一小部分通过尿液排出,尿氮则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氨从鳃部排出的方式主要有简单扩散和离子交换。氨主要以两种形态从鳃部排出,即离子态和非离子…  相似文献   

11.
精养高产鱼塘水质调控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逢玉 《内陆水产》2003,28(5):28-28
1几种主要水质指标对池鱼的影响溶氧溶氧是鱼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是判断水质好坏的重要指标。池水溶氧高,可以抑制和减轻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对鱼类的毒害作用,提高鱼类食欲和饵料利用率,促进鱼类发育生长加快。而溶氧含量少,是造成水质变坏的重要原因,同时溶氧直接关系到鱼类的生存。鱼类健康生长对水体溶氧的要求为5毫克/升以上。pH值pH值是池塘水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它直接影响水体生态环境中各种化学和物理变化。pH值的降低或升高,对鱼类有直接的损害,可使鱼的鳃组织遭到破坏,引起鱼中毒,无力调节渗透压,降低血液载氧能力,使鱼因…  相似文献   

12.
水体pH值的作用和调节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冯辉 《内陆水产》2000,25(12):22-23
1水体 pH值的作用 氢离子浓度一向被认为是养鱼的一个重要因素,分析养鱼水的水质时通常都要测定 pH值。这是因为氢离子浓度从多个方面影响到鱼和鱼的生产。 1.1鱼类能够安全生活的 pH值范围大致是 6~ 9,而最适宜的范围在鲤科鱼类为弱碱性,即 pH值为 7~ 8.5,在鲑科鱼类为中性附近即 pH值为 7上下。 pH值超出一定范围-高限为 9.5~ 10,低限为 4~ 5会直接造成鱼的死亡。下面例举了几种鱼在不同 pH值条件下 100%的死亡率,鱼类所忍受的暴露时间表。 pH值在安全范围内,当超出最适范围时也会对鱼类的生命活动起消极作用,从而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盐碱和pH对鱼类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渔改碱"是开发利用我国约6.9×108km2低洼盐碱水域的有效途径。水体中的盐度过高会显著影响鱼类的渗透压调节、能量收支、生长发育、组织功能以及血浆电解质浓度等;碱度过高会引起"碱病"和多种异常生理、生化而迅速死亡。盐碱和pH对鱼类理化的影响还有协同作用,盐碱过高时对鱼产生联合毒性作用,pH值升高时同样也会加剧这种作用。本文综述了盐碱和pH对鱼类的理化影响、毒性作用等,探讨了鱼类在盐碱水中的生长机制,以期为盐碱水域的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4.
水质是影响越冬鱼种成活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应着重抓好pH值和溶氧两个水质指标的管理。1 PH值 pH值是表示水体酸碱度的一个指标,鱼类越冬池的水体pH值要求在7—8之间,过高或过低对鱼类都有直接危害。生产实践表明,管理不善,越冬鱼种池水体pH值一般偏低。对此,可采取以下两项管理措施:(1)挂石灰袋。在日常管理监测中,倘若发现pH值下降较快,  相似文献   

15.
邓希海 《齐鲁渔业》2008,25(11):50-52
在渔业生产中,pH值是反映水体水质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影响鱼类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其重要性不仅在于指示水体本身受污染的严重程度,而且其值的变化对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均有较大的影响,甚至可以改变污染物的降解反应和污染物的存在形态。pH值的过度降低或升高,均会直接危害鱼类,引起鱼类的死亡,即使有时不致死,但由于其值超过鱼类的忍耐程度,导致生理功能紊乱,也会影响其生长或引起其他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池水是鱼类的生活环境,其酸碱度是鱼池水质的主要指标,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鱼类的生长、发育、繁殖以及病情等。鱼类最适宜在中性或微碱性的水体中生长,即pH值为7.8~8.5,pH值为6—9时,仍属于安全范围。如果pH值低于6或高于9,就会对鱼类造成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7.
1 蓝鳃太阳鱼简介 蓝鳃太阳鱼原产于北美,个体较小,常见的多为50~150g/尾,大型约为2kg/尾;属广温、广盐性鱼类,能生存于1~40℃的淡水及半咸水环境中,自然越冬.最适生长温度26~31℃,pH值范围为6~9.5,最适宜7~8,耐低氧,可生存于溶氧1mg/L以上的水体环境中,最佳生长溶氧≥5mg/L以上.在我国...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我国的池塘水产养殖密度日益增大,甚至超过池塘本身的容纳能力,造成养殖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污染导致鱼体生长缓慢、成品品质下降,已经不符合绿色健康生态养殖的发展需求。池塘养殖密度过大,养殖饵料投喂增多,相应造成养殖水体的氨氮和亚硝态氮增多。有研究表明,在池塘养殖投喂的饲料中,有5%~10%未被鱼类食用,而被养殖鱼类食用的饲料中又有25%~30%以粪便形式排出体外,而且养殖池塘的尾水、  相似文献   

19.
鱼类消化酶的研究是鱼类消化生理的重要研究内容,也为配合饲料的研制提供依据。红鳍东方鱼屯是我国重要的海水经济鱼类,因此对其消化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众所周知,许多生物和非生物因子都会影响鱼类体内消化酶的水平,如日龄、温度、pH值、盐度等。pH是对酶起显著作用的因素,由于酶是蛋白质,当pH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引起酶的变性。酶的活性在某一pH最大,而当离开该pH值酶活性会逐渐减弱,其图形如钟型。因此测定酶的最适pH可作为酶性质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星斑川鲽的呼吸行为与环境条件的关系,研究了温度、盐度与pH对星斑川鲽呼吸频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适宜温度范围星斑川鲽呼吸频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在4~26℃范围内,其呼吸频率Vf与温度T基本呈线性关系Vf=1.8168T+27.23(R=0.9376);在盐度5‰~31‰范围内其呼吸频率变动幅度小,呼吸频率的改变量只有10次/min,为广盐性鱼类;高pH(10.15)和低pH(3.0)情况下,星斑川鲽鱼的鳃盖张合大,鳃盖外缘外翘;30min后表现出不适应,上下窜动,而在pH=3.0中的鱼1h50min全部死亡,可见星斑川鲽耐酸性不如耐碱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