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5年萝北县水稻种植面积54.5万亩,发展稻田养鱼的资源潜力巨大且前景看好。今年我县承担了省农委“基层农机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中的“稻田综合种养技术集成示范推广”工作,示范推广面积“水稻-鲤鱼”共作600亩,其中稻田养殖鲤鱼商品鱼150亩,稻田养殖鲤鱼夏花450亩。经过项目组共同努力,亩投放春片3.3公斤,平均亩产15.5公斤;亩投放夏花70尾,平均亩产15.4公斤,全面完成了项目计划指标。  相似文献   

2.
稻田综合种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扬州市1995年稻田养殖面积达10.05万亩.亩均效益1200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这项技术的要点介绍如下:1.选好田块。用于养殖的稻田应具备以下条件:(1)水源丰富.水质良好无污染源,排灌方便;(2)地势低洼.保水...  相似文献   

3.
<正>D稻田综合种养技术(北方稻蟹共作)技术概述:稻蟹共作的核心技术是"大垄双行、早放精养、种养结合、稻蟹双赢"。稻田栽插采用大垄双行,边行加密的方式,保证水稻一行不少一穴不缺、测土施肥、四周挖环沟、投放大规格扣蟹、科学投喂,达到水稻增产、河蟹增大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正>A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稻鱼共作)技术概况:以维护和改善稻田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运用生态学和现代科学技术,将水产养殖与水稻种植(含水生植物)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产业链,使农业资源和能源能够得到多环节、多层次的综合利用,从而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增产增效情况:在不减少水稻产量的情况下,每亩稻田增加水产品产量50kg~100kg。而且由于综合利用,可以减少一般稻谷生产的施肥和农药成本50元~100元。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5.
高文轩 《水产养殖》2022,(8):40-41+52
<正>为解决种稻与养鱼用地矛盾,保障稳粮增收,促进渔业产业扶贫和水产品稳产保供,助力乡村振兴,于2021年在顺昌县建西镇开展山垅稻田养鱼生态综合种养技术示范试验。现将试验过程总结如下,供大家参考。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点试验地点位于建西镇慈太村稻田养鱼生态综合种养示范点,占地面积6.67万m2,田块呈长方形,单块田面积1 300~3 300 m2。该示范点距离顺昌城关约25 km,交通便利。水源为山溪水,水量充足,水体清新无污染,排灌方便,保水力好,为稻田养鱼提供了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6.
刘杰 《中国水产》2021,(12):86-87
安徽省旌德县地处皖南山区北麓,县域总面积904.8km2,约合9.05万hm2,其中山场6.08万hm2,约占总面积的67%,农业用地1.13万hm2,约占总面积的12%,是一个六分山、一分田、三分道路和庄园的山区小县.由于县域内山区占比大,没有大块平地,加上国家出台了防范农田非粮化的相关文件,为了充分利用资源...  相似文献   

7.
禾花鲤稻田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春 《科学养鱼》2004,(1):16-17
笔者参与实施“稻田养殖禾花鲤高产技术”项目,禾花鲤亩产量由28.4千克提高到54.9千克。现将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小龙虾,学名克氏原螯虾,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已成为桌上的一道美味菜肴,深受大家喜爱,消费市场对小龙虾的需求激增,激发了养殖户对小龙虾的养殖热情。近年来农业农村部大力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水稻田里丰富的藻类和水生浮游生物能为小龙虾提供生长所需的饵料,而小龙虾生长所产生的废物可为水稻提供丰富的养料,2018年江苏省泰州市市在兴化中堡镇开展了小龙虾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试验,取得了较好的养殖效果。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2016年富锦市水稻种植面积230万亩,为中国水稻第一县,发展稻田养鱼潜力巨大.2016年我站承担并组织实施了稻田综合种养技术集成示范推广项目,项目示范区采用“水稻~鲤鱼”、“水稻~泥鳅”共生二种模式,示范面积510亩,其中“水稻~鲤鱼”养殖模式210亩、“水稻~泥鳅”养殖模式300亩,示范辐射面积6000亩.在省市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在项目组共同努力下,圆满地完成项目要求的各项任务和目标,稻鲤养殖模式平均亩产22.5公斤,亩效益160元;稻鳅养殖模式平均亩产20.6公斤,亩效益293元,鱼稻喜获丰收.  相似文献   

10.
正一、稻田改造工程建设(一)稻田要求生态环境良好,远离污染源;水源充足,水质良好,进排水方便,不易受洪水淹没;田埂、田底保水性能好,不漏水;尽量集中连片。(二)工程建设1.规模化稻田养殖模式适合于地势比较平坦、单块稻田面积  相似文献   

11.
禾花鲤属鲤科鱼类,体型粗壮,全身略带紫色(乌褐),背部黑色,色彩亮丽,因以稻田禾花为食而得名。其肉质特别鲜甜,营养丰富,尤其是鳞片柔软可食。深受养殖户及消费者的喜爱,具有较高市场价值。在山区农村建设简易的产卵池和孵化池,在稻田里进行禾花鲤亲本培育,并进行选择和配对,进行人工催产繁殖,批量培育苗种,  相似文献   

12.
正稻田综合种养是指在稻田进行水稻或其他水生植物种植的同时进行一种或多种水产品配套生产,不需要增加或少量增加投入便可获得单位成本更加经济更多样化的产出。我国约有水稻田2446×104hm~2,其中可进行稻田养殖面积约1000×104hm~2。但据2016年渔业统计年鉴显示,目前我国稻田养殖总面积达150.16×104hm~2,仅占可养稻田面积占1/10,养殖产量达  相似文献   

13.
<正>平湖市以"养鱼、稳粮、增收"为出发,从2010年开始开展新型稻田综合种养模式试验示范与推广工作。新型稻田综合种养模式试验示范面积从2010年的440亩到2014年推广面积已达5500亩,稻田生态养殖模式得到了快速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渔业产业转型发展的有效途径。现将我市新型稻田综合种养模式试验示范与推广情况介绍如下:一、新模式试验示范1.试验基地试验基地位于平湖市新埭镇,试验示范面积2220亩。2.稻田要求(1)种养条件:养殖青虾的稻田一般要求水源充足、无污染、进排水方便、土质好、不渗漏水且交通便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稻田水产生态综合种养技术逐渐应用在我国丘陵山区。我国丘陵山区通常具有充足的水资源以及降雨量,这不仅为开展稻田水产生态综合种养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更是极大地保证了稻田水产生态综合种养的顺利开展。为合理利用丘陵山区的地形,本文深入研究了丘陵山区稻田水产生态综合种养技术,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丘陵山区稻田水产生态综合种养技术的存在矛盾以及解决建议,最后研究了丘陵山区稻田水产生态综合种养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5.
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是以传统稻田养殖为基础,将稻田粮食种植与水产养殖紧密结合的一种新技术,它具有稳定粮食产量,有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产品品质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农田质量,将"米袋子"、 "菜篮子"、 "钱夹子"紧密结合到一起的特点,深受农民欢迎,农业部高度重视该技术的示范与推广工作. 2011年9月,农业部渔业局和科技教育司在辽宁省盘锦市联合召开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现场交流会,大力推进技术的完善和示范推广.今年又将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示范列为2012年全国渔业科技促进年的标志性活动,同时,由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牵头,启动了稻田养殖技术的相关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和示范推广项目,决定在全国10省(区)建立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示范区1.25万亩.  相似文献   

16.
<正>本技术是在结合盘锦地区广大蟹农养殖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经过水产科技人员倾力努力研究,同时参照部分相关的国家和地方行业标准和技术资料总结出的稻田成蟹综合种养新技术。这项技术从单一种稻到稻蟹综合种养,实现了水稻种植与河蟹养殖的有机结合,种粮的土地效益不低,而且粮食还增产、优质,是名副其实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食品安全型产业,这项技术模式可充分稳定  相似文献   

17.
<正>江苏是我国农业大省,地处长江下游,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全省水稻种植面积2.232×10~6 hm~2,内陆水产养殖面积5.7×10~5 hm~2。20世纪90年代江苏稻田养殖十分红火,到21世纪初,稻田种养面积超过200 000hm~2。但随着河蟹养殖产业的发展,农民为了实现收益最大化,把稻田养殖改成单一的提水养殖;另外受农村农田政策的限制,有相当一部分养殖稻田改成纯种植田块,加上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力度的减  相似文献   

18.
从小龙虾养殖技术分析和虾塘稻田管理两个方面对稻田套养小龙虾综合种养殖技术进行简单的归纳。  相似文献   

19.
北方稻田蟹种综合种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方稻田蟹种综合种养技术是提高农田产出利用率的一项生态种养新技术、新方法,充分利用稻田中较为丰富的天然饵料,充足的氧气和水质环境条件,通过稻、蟹互利共生,减少稻田农药化肥使用,减轻农田污染,使河蟹在适宜的生态环境条件下生长,提高蟹种养殖肥满度、成活率和规格,实现优质水稻产量650kg/亩,蟹种产量65kg/亩,蟹种规格达到100只/kg~140只/kg,为北方地区的大规模河蟹养殖提供了优质河蟹种苗保障.  相似文献   

20.
浙江省是稻田养鱼传统产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浙江省青田县有1000多年历史的稻鱼共生系统是联合国粮农组织首批全球四个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全省各种类型稻田养鱼面积约127万亩。近年来,浙江省以"养鱼、稳粮、增收"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