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传统客家本土茶树品种——马图种为原料,利用国内第一条客家长炒青绿茶连续化生产线实时研究加工过程7个关键工序茶叶主要品质成分的变化趋势及对品质风格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叶含水量在加工过程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以"一炒"干燥工序最为显著,茶叶主要品质成分均在"动态失水"和"一炒"两个工序中呈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二炒"后茶多酚含量没有显著变化,可溶性糖显著增加,游离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减少;加工过程中,儿茶素和非酯型儿茶素总量变化同茶多酚一致;酯型儿茶素总量在加工过程中增加,EGCG在酯型儿茶素中的比例并没有显著变化,在"动态失水"工序后,酯型儿茶素总量显著增加,EGCG所占酯型儿茶素比例却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2.
以传统客家本土茶树品种——马图种为原料,利用国内第一条客家长炒青绿茶连续化生产线实时研究加工过程7个关键工序茶叶主要品质成分的变化趋势及对品质风格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叶含水量在加工过程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以"一炒"干燥工序最为显著,茶叶主要品质成分均在"动态失水"和"一炒"两个工序中呈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二炒"后茶多酚含量没有显著变化,可溶性糖显著增加,游离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减少;加工过程中,儿茶素和非酯型儿茶素总量变化同茶多酚一致;酯型儿茶素总量在加工过程中增加,EGCG在酯型儿茶素中的比例并没有显著变化,在"动态失水"工序后,酯型儿茶素总量显著增加,EGCG所占酯型儿茶素比例却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晰生产线和传统单机加工客家炒青绿茶的生化成分和感官品质特点,为标准化、精确化加工客家炒青绿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地方品种马图茶为试验原料,采用实时3次重复取样的方法,比较分析半连续化生产线与传统单机加工客家炒青绿茶茶叶含水量、理化成分和成品茶感官品质3方面的差异。【结果】客家炒青绿茶加工过程中,茶叶含水量呈缓慢递减趋势,"一炒"是两种加工方式中失水最多的工序,失水率在64.4%~76.0%之间。茶多酚和咖啡碱在两种加工工艺中均呈显著增加,生产线加工的绿茶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分别为21.25%和4.63%,单机加工的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为22.86%和4.96%。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和儿茶素组分因加工工艺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GC、C、GCG、ECG和CG在生产线加工中阶段性显著增加,EGC、EGCG和EC差异不显著。传统单机加工中GC、C、GCG和CG显著增加,EGC、ECG和EC显著降低,EGCG差异不显著。感官审评结果显示,生产线加工客家炒青绿茶品质相当或优于传统单机加工的客家炒青绿茶。【结论】生产线加工方式有利于形成清香型客家炒青绿茶的外形和品质,但茶味醇厚和回甘略逊于传统单机加工。  相似文献   

4.
炒青绿茶自动化生产线加工过程中品质成分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测定炒青绿茶自动化生产线加工过程中各工序茶样的主要品质成分含量,并与传统工艺条件下的炒青绿茶的品质成分变化对比分析,探讨炒青绿茶自动化生产线对品质形成与改善作用。结果表明,炒青绿茶自动化生产线在制过程茶叶各工序失水均衡,失水率在1.18%~23.29%范围,加热、除湿和造型同步进行,有利于保持干茶和叶底绿色,叶绿素保留率较炒青绿茶传统制法高10%左右;同时,多酚类保留率较蒸青绿茶制法降低了约8%,茶叶滋味醇和,涩味下降。这表明,自动化生产线可改进炒青绿茶品质,提高炒青绿茶质量,同时实现清洁化加工。  相似文献   

5.
“二炒”温度是炒青绿茶品质形成的关键,研究二炒温度对传统客家炒青绿茶品质特征形成至关重要.以梅占炒青毛茶为原料,设置3个不同的二炒温度,研究二炒温度下茶叶品质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二炒温度升高,茶叶中茶多酚、咖啡碱、儿茶素总量和酯型儿茶素含量均有持续减少趋势;而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总量,随着温度升高呈现出先减后增的趋势,可溶性糖在115℃复炒时显著增加到4.31%,而后显著减少,游离氨基酸含量在115℃时显著降到2.74%,而在125℃时显著增加到4.00%;EGCG、GC含量随二炒温度的提高显著增加,C、GCG、CG含量则显著下降,当二炒温度达到125℃时,EGCG、GCG、CG、CG、ECG、EGC和EC变化并不显著,C含量则显著增加.二炒温度升高,毛茶中青气消失,火甜香增加,滋味浓厚回甘,125℃时,焦火韵味明显,茶汤鲜爽味减少.二炒以115℃3 h时茶叶品质最佳,儿茶素品质指数最大.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我国绿茶连续化加工清洁生产线的现状,重点介绍使用6CZ-系列蒸汽杀青机进行配套的绿茶连续化加工清洁生产线,并通过具体的试验数据,提出该生产线今后需要重点解决的如鲜叶萎凋、杀青叶冷却等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丹桂白茶加工过程主要生化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茶树品种丹桂鲜叶在加工白茶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丹桂在加工白茶的萎凋过程中,水浸出物含量和茶多酚总量逐渐减少;氨基酸总量先增加后减少,但成品毛茶的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鲜叶;茶多酚与氨基酸的比值减小;黄酮含量先增加后减少,总体上变化幅度不大;儿茶素总量先增加后减少,且在萎凋32 h至成品茶的加工过程中减幅较大;儿茶素组分中的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减少最多,其次是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D,L型儿茶素和表儿茶素.感官审评结果表明,丹桂加工的白茶香气清鲜,滋味醇爽,汤色橙黄明亮,叶底柔软,总体品质较好,且春茶品质比秋茶好.可见,丹桂较适宜加工白茶.  相似文献   

8.
加工工艺对绿茶儿茶素组分和茶多酚保留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不同方式的杀青、揉捻、干燥等绿茶主要加工工艺对儿茶素组分和茶多酚保留率的影响,采用不同杀青工艺(滚筒杀青、微波杀青、蒸汽杀青)、不同揉捻工艺(轻压揉捻、重压揉捻、传统揉捻)、不同干燥工艺(烘干、炒干、烘炒干)分析绿茶产品中没食子儿茶素(GC)、儿茶素(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EC)等简单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儿茶素没食子酸酯(CG)等复杂儿茶素组分的含量及茶多酚含量。结果表明,微波杀青工艺、轻压揉捻工艺、烘炒干工艺较有利于提高EGCG、C、EGC、EC、ECG等儿茶素组分的保留率,而且简单儿茶素组分C在杀青、揉捻、干燥等绿茶主要加工工艺过程中不仅得到了保留,并且可能由于儿茶素在加工过程中的降解、氧化、异构化等作用,其含量反而得到了提高,增幅达34.02%。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杀青方式对真空厌氧处理黄金芽绿茶γ-氨基丁酸(GABA)含量和主要品质成分的影响,筛选出能有效保留GABA和提高茶叶品质的最佳杀青方式,为高含量GABA黄金芽绿茶生产及黄金芽精深加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微波、滚筒、蒸汽和锅炒4种杀青方式对常温下真空厌氧处理6 h后的茶样进行杀青处理,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茶叶GABA含量,并根据国家标准方法测定水浸出物(AE)、游离氨基酸、咖啡碱(CAF)、茶多酚、儿茶素组分和类黄酮等主要品质成分含量,同时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方法对黄金芽绿茶特征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微波杀青对黄金芽绿茶GABA含量保留效果最好,为1.66mg/g,达GABA茶的标准(≥1.50mg/g);其游离氨基酸总量(3.88%)、简单儿茶素总量(50.92mg/g)、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含量(41.47 mg/g)、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含量(64.48 mg/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含量(2.45 mg/g)、儿茶素没食子酸酯(CG)含量(13.70 mg/g)、儿茶...  相似文献   

10.
茶叶中的氨基酸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及对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四川省两家茶厂的红、绿茶在不同加工工序中的氨基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发现在萎凋和杀青工序,氨基酸含量有明显增加;在发酵工序,氨基酸含量有所减少;在揉捻工序,氨基酸含量无明显变化;在成品茶中,氨基酸含量又有所减少,但仍高干鲜叶中的含量。正是由于氨基酸在茶叶加工过程中的这一变化,对最终形成红、绿茶芳香、清醇、鲜爽的风味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炒青绿茶加工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槠叶齐为试材,分析测定了炒青绿茶加工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主要内含成分随加工进程而出现有规律的变化,这些变化对绿茶品质风味的形成产生直接的影响.不同时期采制茶叶的变化规律近乎一致.  相似文献   

12.
烘焙对于铁观音乌龙茶的生产极为重要,因为它强烈影响其化学成分和感官品质。为了研究烘焙温度和烘焙时间对铁观音品质的影响,设置不同烘焙条件对铁观音进行焙火处理,并对其进行理化指标的测定,同时采用电子鼻和GC-MS对铁观音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随着烘焙温度和烘焙时间的增加,3个茶样中的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等滋味物质均呈逐渐下降趋势,茶多酚含量分别降低4.95%、6.31%和7.66%;儿茶素含量分别降低3.66%、4.33%和5.08%;氨基酸含量分别降低1.19%、1.87%和2.22%。酚氨比由平稳波段而后呈上升趋势,酚氨比分别升高0.34、1.55和2.17,且300 min后的茶叶滋味物质急剧下降,酚氨比急剧上升,气味响应降低,结合感官评价的结果,300 min后烘焙品质下降。电子鼻结果表明,不同烘焙条件和不同烘焙程度的茶叶挥发性物质存在差异。利用电子鼻结合主成分分析、费舍尔判别分析以及多种智能算法能够较好地快速辨别不同烘焙条件以及不同烘焙程度的茶叶。气相色谱-质谱(GC-MS)的气味特征表明,不同烘焙程度的茶叶挥发性物质和香气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出现了烤、焦和辛辣的气味。此外,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的电子鼻与挥发性物质的分析结果揭示了传感器与香气物质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结果为寻找最佳烘焙工艺以及铁观音的品质和香气特征鉴别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杀青程度对炒青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选择较优的茶叶杀青程度,以指导茶叶生产。[方法]采用不同的杀青程度对炒青茶进行处理,分析处理后的茶中化学成分含量及感官品质。[结果]重杀青处理的茶样外形、汤色、叶底、香气、滋味等均呈现更好的品质,内含物质较多,氨基酸总量和氨基酸组分均较多。[结论]重杀青有利于茶叶品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日照球形绿茶加工过程生化成分的变化。[方法]以日照球形绿茶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加工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如茶多酚、儿茶素总量、游离氨基酸、咖啡碱以及儿茶素组分(EGC、C、EGCG、EC、ECG)等含量的变化。同时还对日照球形绿茶与日照绿茶及南方绿茶主要生化成分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试验表明,日照球形绿茶的水浸出物含量远高于国家标准;茶多酚、儿茶素总量及儿茶素组分变化不明显;游离氨基酸、咖啡碱含量在整个加工过程中总体呈上升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呈上升趋势;成品茶酚氨比为4.68。[结论]研究可为指导日照绿茶生产、提高日照绿茶品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湖北省地方审定茶树品种中儿茶素含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2个湖北省地方审定茶树品种为供试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分析8种主要儿茶素组分含量。结果表明,儿茶素各组分变异系数在1973%~6717%之间,变异幅度较大;非酯型儿茶素组分含量间的变化趋势不明显,而酯型儿茶素各组分含量大小为EGCG>GCG>ECG>CG。基于儿茶素品质指数进行聚类分析显示,鄂茶1号、鄂茶8号、鄂茶10号3个茶树品种可以作为适制名优绿茶的品种;五峰212、五峰310、鄂茶3号、鄂茶6号4个茶树品种EGCG含量高,可用于开发特殊茶饮;鄂茶2号儿茶素品质指数最低,适制红茶,但其EGC和儿茶素总量最高,应在今后的生产和育种中善加利用。  相似文献   

16.
日照绿茶儿茶素品质指数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庆伟 《农学学报》2014,4(6):64-66
研究日照绿茶的儿茶素品质指数,是揭示日照绿茶品质特征的重要方面。通过对日照主要茶区分春、夏、秋3季取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法进行检测,全面分析日照绿茶儿茶素及单体含量。结果表明:日照绿茶儿茶素平均含量为136.04 mg/g,春茶为127.96 mg/g,夏茶为136.50 mg/g,秋茶为143.27 mg/g,秋茶>夏茶>春茶;日照绿茶儿茶素单体平均含量大小为EGCG>EGC>ECG>EC>C>GC>GCG,以EGCG最高,平均达80.84 mg/g,占儿茶素总量的59.09%,其次为EGC和ECG,分别占儿茶素总量的14.90%和13.83%;日照绿茶儿茶素品质指数春茶、夏茶、秋茶分别为652.14、388.57、522.13,全年平均520.95,以春茶最好、秋茶次之、夏茶最差;较好地反映了日照绿茶的品质状况。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信阳毛尖半成品(鲜叶-摊放-杀青-揉捻-排把)为原料,采用不同的干燥方式烘干,再通过感官审评和化学成分分析,探讨不同干燥方式对信阳毛尖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感官品质由高到低依次是碧螺春烘干机烘干(风量100%)、提香机烘干、碧螺春烘干机烘干(风量50%)、信阳毛尖锅炒干、电烘笼烘干。碧螺春烘干机烘干(风量100%)茶样,水浸出物、可溶性糖、咖啡碱、茶多酚、氨基酸、儿茶素含量均较高;碧螺春烘干机烘干(风量50%)茶样,水浸出物、可溶性糖、咖啡碱、儿茶素含量较高;提香机烘干与锅炒干相比,前者水浸出物含量较高、后者叶绿素、儿茶素含量较高,其它化学成分基本一致;烘笼烘干茶样与其它几种干燥方式相比各种化学成分含量均偏低。  相似文献   

18.
信阳毛尖茶春季不同时期的主要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龙井43和福鼎大白茶两个品种春季不同时期的信阳毛尖茶的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咖啡碱和叶绿素等化学成分以及感官品质的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茶多酚、儿茶素和叶绿素的含量逐渐增多,而氨基酸和咖啡碱的含量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9.
贮藏温度对优质绿茶品质劣变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优质绿茶为原料,进行为期12个月的贮藏试验,研究贮藏温度对优质绿茶品质劣变的影响.结果表明,-15,0,4℃及室温下贮藏10个月后,优质绿茶的物理性状、品质成分含量、感官品质都有下降或劣变.茶汤明暗度表征量L,茶汤透光率T640值逐渐下降,茶汤红绿色度表征度a,茶汤黄蓝色度表征度b值逐渐上升且增幅较大;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水浸出物、儿茶素、简单儿茶素、酯型儿茶素的含量下降,含水量上升,感官品质下降,不同温度间差异显著.贮藏温度越低,优质绿茶的品质成分保留量越多,感官品质保持得越好.  相似文献   

20.
炒青绿茶干燥后期“升温增香”理论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GC,GC/MS分析炒青绿茶干燥后期采用“升温增香”技术和一般方法加工所得茶样香气.结果表明:采用“升温增香”技术比一般方法加工的茶样,香气组分差异不明显,但含量差异明显,大部分含量明显上升.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茶样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糖组分含量.结果表明:同一般加工方法相比,“升温增香”所得茶样氨基酸总量及除谷氨酸、组氨酸外其它氨基酸含量下降;可溶性糖总量及组分含量下降.糖胺化合物含量上升.在“升温增香”过程中这些物质的变化有利于茶叶香气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