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铃薯种质资源缺乏,适宜干旱半干旱条件下生长的品种更为紧缺,引进马铃薯种质是丰富种质资源的有效途径。本文采用Shannon-Wiener’s多样性指数及综合得分(F值)对119份从秘鲁国际马铃薯中心引进的马铃薯材料的表型性状(出苗率、株高、茎粗、叶面积、生育期、单株结薯数、单株产量、商品率、干物质含量和块茎长宽比)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参试材料的10个表型性状中生育期遗传多样性最为丰富;茎粗、叶面积、生育期、单株结薯数、单株产量、商品率、干物质含量、块茎长宽比对马铃薯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综合值具有显著影响,这些指标可用于旱作条件下对马铃薯种质资源的综合评价;综合得分F值与所测经济性状(单株产量、商品率、干物质)具显著相关性,可作为马铃薯种质资源的主要评价指标;引进材料中CIP393228.67和CIP 385561.124在干旱区,CIP304350.95、CIP392797.22、CIP388615.22在半干旱区分别表现出较好的丰产稳产特性。这些材料综合评价较好,可有效补充中国马铃薯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2.
我国玉米的种质资源工作,自1969年春全国农作物品种资源科研工作会议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补充征集、重点考察、种质贮藏、特性鉴定、生理研究等方面获得了初步成果。本文将近年来我国玉米种质资源的部分工作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我国"十二五"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学技术计划(948计划)近日启动。未来五年,948计划将围绕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中心任务和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目标,坚持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重点支持农业生物资源、  相似文献   

4.
系统引进和利用外来玉米种质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系统引进和利用外来玉米种质张世煌,石德权(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北京100081)1玉米种质资源概况我国是世界玉米生产第二大国,也是玉米应用技术研究较先进的国家,特别是我国的杂交玉米育种和应用在发展中国家处于领先水平。建国以来,我国玉米年产出量增加623%...  相似文献   

5.
早熟优良玉米种质资源匮乏,已经成为黑龙江省玉米育种可持续发展中重要的限制因素之一,因此研究黑龙江省玉米杂交种利用现状及主要种质基础,对于指导黑龙江省玉米遗传育种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本研究根据黑龙江省种子管理局的有关统计数据,分析了黑龙江省“十五”、“十一五”期间每年种植面积在超过3.33万hm。的玉米品种种质基础和血缘,研究了黑龙江省玉米主要种质资源和杂种优势模式。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在高纬度地区引进和利用CIMMYT玉米种质对丝黑穗病抗性的影响,采用田间人工接种方法测定了部分用CIMMYT种质Pob45和Pob46与黑龙江省骨干自交系杂交构建的半外来群体的选系对丝黑穗病的抗性。结果表明在这些含CIMMYT玉米种质的半外来群体的选系中,对丝黑穗病表现中抗及以上的占一半以上,其中高抗占35.9%。CIMMYT种质的引进总体上有利于提高黑龙江省种质资源对丝黑穗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丰富我省马铃薯种质资源,扩大遗传基础,从国际马铃薯中心引进271份马铃薯种质资源,在青海不同生态区种植观测,对其抗病、耐逆性、产量水平及品质指标等综合性状进行评价鉴定。选育出1个新品种,可在青海省大部分地区种植推广;筛选出19份资源可供进一步选择利用;鉴定部分具有特殊基因的资源为马铃薯育种提供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8.
发展现代农业对农业科学技术自主创新的要求与任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要阐述了中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任务,分析了发展现代农业对农业科学技术自主创新的要求,提出了发展农业科学技术的目标、任务和优先领域,重点对种质资源创新与遗传改良、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优质高产安全高效生产、重大农业生物灾害防控制、农业环境控制与修复、特色农业生产、工厂化农业、现代设施与装备、农业信息与市场服务、农产品深加工、农业质量与标准、绿色农业生物制品、工业原料生产、农村新能源与社区环境建设、小城镇建设与新材料等研究重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对山西省玉米种质基础、杂种优势群划分和杂种优势模式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总结出山西省玉米种质基础狭窄,杂种优势群利用不够广泛,杂种优势利用模式利用较单一。因此,需加强山西省与国内外各地的交流合作,不断改良和创新引进外来种质,拓宽种质资源,同时不断更新观念,明确今后的育种目标,采用先进的育种技术与传统育种方法相结合创造新的种质,不断提高玉米育种水平,以适应玉米生产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田间人工接种方法研究了部分含CIMMYT玉米种质的半外来群体选系对丝黑穗病的抗性。结果表明在用CIMMYT种质Pob45和Pob46与黑龙江省部分自交系杂交构建的半外来群体的选系中,对丝黑穗病中抗及其以上的选系占一半以上,其中高抗占35.9%。CIMMYT种质的引进总体上有利于提高黑龙江省种质资源对丝黑穗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11.
马铃薯是我国第四大粮食作物,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促进农民种植增产增收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阐述马铃薯种质资源的现状和育种目标,提出了在充分挖掘马铃薯种质资源的基础上克隆功能基因,应用基因工程、分子标记技术、转录组学、MicroRNAs和基因编辑技术培育马铃薯育种新材料。同时与常规育种相结合,为马铃薯新品种选育提供有效途径和技术支撑点。能够有效保障马铃薯增产、稳产、丰产,服务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12.
综述了糯质玉米的发展历程和研究进展,介绍了糯质玉米的经济价值、评价指标和加工产品的种类,并提出了中国发展糯质玉米应采取的策略,指出中国应从利用优势、起点要高、分步实施、综合开发和产业化经营方面推动糯质玉米的发展,最后提出中国糯质玉米的5个研究重点:培育优质高产杂交良种,拓宽种质基础、扩大种质来源,研究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引进先进加工设备和技术,重视糯质玉米加工产品的开发.  相似文献   

13.
正1引进创新种质资源黑龙江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引,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服务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绿色发展、效益优先,坚持市场导向、科企合作,深入实施农业良种工程,提升品种创新能力,强化品种示范展示,加快优质、绿色、专用新品种选育和推广应用,加快推进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重点围绕优质、绿色、专用品种创新目标,支持黑龙江省农科院、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北大荒垦丰种业有限公司从国内外引进和搜集优异种  相似文献   

14.
房德辉 《种子世界》2013,(11):20-21
1改良目标围绕东北玉米种业发展对种质改良及技术需求,重点明确玉米产量及抗性性状基因的调控机制,创新高配合力多抗玉米自交系设计技术;规模化开发育种性状的功能分子标记,实现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实用化;开发高诱导率的单倍体诱导系和加倍技术,实现双单倍体(DR)育种技术的规模化应用;针对东北极早熟玉米区育种性状改良需求,引进多样性种质,通过表型和基因型评价,发掘优异基因资源,创建有效的种质改良与创新平台。  相似文献   

15.
从黑龙江省气候条件多变、种质资源匮乏、育种技术创新不足缺少大品种、秩序不规范、知识产权重视不足、育种单位不成体系、科学的育种管理系统较少等方面阐述了黑龙江省玉米育种面临的主要问题;从收集改良创新种质资源、实施玉米商业育种、提高技术创新、完善育种团队建设、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等方面对黑龙江省玉米育种面临的问题提出对策,目的是使黑龙江省玉米育种今后能更快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6.
设计并构建了一个基于B/S结构模式、利用信息查询技术和C#面向对象编程开发技术设计开发的贵州马铃薯种质资源数据库系统.以《农作物种质资源鉴定技术规程马铃薯NY/1303-2007》作为马铃薯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指导构建数据库,通过本系统可以全面了解贵州种质资源数据库各个马铃薯种质的特征特性,为马铃薯种质资源共享构建基础的服务平台.  相似文献   

17.
马铃薯晚疫病大发生,产量损失十分严重有的甚至绝种。10多年来,我们从国际马铃薯中心引进2千多份种质资源,通过鉴定筛选出一批抗性好的材料,其中中心24(B71~240.2)表现突出。经过全国7省区试均表现出抗病增产的优良特性,一  相似文献   

18.
种业资讯     
国家重点实验室种质资源分室日前正式落户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记者在基因中心大楼里看到“,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种质资源分室(上海)”已悄然成立。据了解,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拥有260平方米的低温低湿库和保存条件达到-196℃的超低温保存平台。目前,中心收集到的种质资源已达到6万余份,成立4年来平均每年按1.5万份的速度增长。其中包括主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大麦、油菜,以及各类蔬菜、花卉、微生物资源和遗传工程材料。而整个资源库的收藏容量可以超过20万份。“-20℃到10℃”,是低温低湿库的保存条件。…  相似文献   

19.
2012~2013年,采用田间人工接种的方法对新引进的164份国外玉米种质和122份国内常用玉米种质资源进行了玉米弯袍叶斑病的杭性鉴定与评价。鉴定结果表明:玉米种质对弯抱叶斑病的杭性表现存在差异,总体对弯抱叶斑病的杭病能力较低,表现杭病的种质较少,仅有57份,且杭性种质以中等杭病为主,其余229份种质表现感病或高度感病;新引进的国外玉米种质对弯抱叶斑病的杭病能力高于国内常用玉米种质的抗病能力,从新引进的国外玉米种质中筛选出了37份抗性种质,为抗病育种提供了重要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20.
20122013年,采用田间人工接种的方法对新引进的164份国外玉米种质和122份国内常用玉米种质资源进行了玉米弯孢叶斑病的抗性鉴定与评价。鉴定结果表明:玉米种质对弯孢叶斑病的抗性表现存在差异,总体对弯孢叶斑病的抗病能力较低,表现抗病的种质较少,仅有57份,且抗性种质以中等抗病为主,其余229份种质表现感病或高度感病;新引进的国外玉米种质对弯孢叶斑病的抗病能力高于国内常用玉米种质的抗病能力,从新引进的国外玉米种质中筛选出了37份抗性种质,为抗病育种提供了重要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