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猕猴桃果园吸果夜蛾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平县从1984年开始引种猕猴桃,目前全县种植面积达2000多公顷,年产量达5000多吨,但平均单产偏低。夜蛾为害是造成和平县猕猴桃产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经过几年来的摸索、试验,调查了为害猕猴桃果实的吸果夜蛾的主要种类和生活习性,并摸索出了一套有效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2.
田间试验证实,应用毒果诱杀吸果夜蛾,对嗜食性类型的夜蛾,防治效果很差。使用黑光灯诱捕嘴壶夜蛾的数量也很少,特别是对雌蛾的诱捕能力更差于雄蛾。此外,试验证明了黄色光对吸果夜蛾表现出较强的避忌作用,受害果率明显下降。本文并对吸果夜蛾的防治策略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赖萍  蔡冬梅  杜军平  温华英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6):201-201,206
吸果夜蛾是我国南方丘陵山区果实的重要害虫,广东柑橘产区优势种为嘴壶夜蛾。本文主要介绍了吸果夜蛾的分布、为害特点、形态特征、生活规律及习性,并提出了吸果夜蛾的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4.
西安市猕猴桃园杂草优势种群及防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9~2010年对西安市猕猴桃园杂草的系统调查和分析结果,明确了西安市猕猴桃园的20科39种春夏季常见杂草及不同生态和管理条件下的杂草群落结构,并通过各种杂草的田间均度、田间密度、频率、相对多度等量化参数,确定了早熟禾等5种杂草为西安市春季猕猴桃园杂草优势种群,卷茎蓼等4种杂草为西安市夏季猕猴桃园杂草优势种群,提出科学合理的猕猴桃园杂草的综合治理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5.
随着猕猴桃栽植规模的不断扩大,虫害问题日益严峻。为了探究猕猴桃品种差异化的害虫生态调节理论,选择陕西关中地区主栽红阳、海沃德、翠香3个品种猕猴桃园,采用五点取样法、网扫法、陷阱法及灯诱法,系统调查各个品种猕猴桃园节肢动物种类和数量;分析群落的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和优势度等群落多样性特征和主要类群的时空二维生态位特征。结果表明,红阳猕猴桃园的优势类群为隐翅甲科(Carabidae)和薪甲科(Latridiidae),优势度指数分别为0.309 4和0.224 5;而海沃德、翠香猕猴桃园的优势类群均为薪甲科,优势度指数分别为0.471 0和0.550 9;3个品种猕猴桃园节肢动物群落稳定性无显著差异。在害虫-天敌体系中,红阳猕猴桃园中草蛉科(Chrysopidae)与蚜科(Aphididae)时空二维生态位重叠值较高,达0.90;海沃德猕猴桃园中姬小蜂科(Eulophidae)与介壳虫科(Coccidae)及蚜科生态位重叠值较高,达0.84和0.79;而翠香猕猴桃园中草蛉科与蚜科生态位重叠值较高,达0.91,瓢甲科(Coccinellidae)与蚜科和介壳虫科生态位重叠值也较高,达0.82和0.75。结果明确了不同品种猕猴桃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和害虫-天敌体系的差异性,因此可差异化地利用天敌来防治害虫,并为提高猕猴桃产量和品质、保护果园生态系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金秋梨吸果夜蛾发生规律及无公害防治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表明:危害金秋梨的吸果夜蛾共有19种,吸食好果的蛾主要有鸟嘴壶夜蛾和落叶夜蛾,全年分别出现1~2次危害高峰;清除梨园周围木防已等寄主植物,应用黄色荧光灯驱避,利用黑光灯诱集吸果夜蛾为鲤鱼食料、套袋及应用生物农药Bt制剂等是防治吸果夜蛾的有效方法;综合使用,可达到最佳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7.
麻皮蝽在猕猴桃园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麻皮蝽对猕猴桃的危害日益严重,已成为猕猴桃园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作者于2014年在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园马召镇纪家村生态猕猴桃园中,对麻皮蝽的危害进行调查,表明麻皮蝽对猕猴桃危害严重,果园中早、中、晚熟3个品种猕猴桃的为害率分别为28.3%、23.2%、30.6%,在P0.05水平上无显著差异。在防治策略上,应做好猕猴桃园周围麻皮蝽的防控工作,从而减少其向猕猴桃的迁入量。  相似文献   

8.
<正>抓好猕猴桃园冬季病虫害的防治,对促进树势转化、春夏季病虫害防治及猕猴桃树健康生长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猕猴桃主要病害有溃疡病、根结线虫病等;主要虫害有蚧壳虫、金龟甲、斑衣蜡蝉、蝽象小薪甲、叶蝉等。冬季,猕猴桃主要病害的病原菌均处于休眠期,寄生于病枝、落叶、烂果  相似文献   

9.
吸果夜蛾是山区果树的一类重要害虫.在我国南方,其成虫刺吸柑桔、三华李、杧果、 番石榴和黄皮等果树的果实,引起大量烂果和落果。本文叙述广东常见的11种吸果夜蛾的生 活习性及卵、幼虫和蛹的形态特征。它们是:咀壶夜蛾〔Oraesia emarginata(Fabricius)〕、 鸟咀壶夜蛾(Oraesia excavata Butler)、壶夜蛾(Calpe minuticornis Guenee)、 彩肖金夜蛾(Plusiodonta coelonota Kollar)、桥夜蛾(Anomis mesogona Walker)、 超桥夜蛾〔Anomis fulvida(Guenee)〕、小造桥虫〔Anomis flava(Fabricius)〕、 枯叶夜蛾〔Adris tyrannus(Guenee)〕、蓖麻夜蛾(Achaea janata Linn.)、豆毛胫夜 蛾〔Mocis undata(Fabricus)〕和苹梢鹰夜蛾(Hypocala subsatura Guenee)等。它 们中,以咀壶夜蛾为害柑桔最严重,发生数量最多。 吸果夜蛾是山区果树的一类重要害虫,随着果树向山区发展,吸果夜蛾也有扩大为害的趋势,果实受害率常达10-30%。成虫在不同时期,吸食不同果树果实的汁液,引起大量烂果和落果。在广东5、6月份为害三华李和杧果,6、7月份为害黄皮,8月中旬至12月为害柑桔。 吸果夜蛾幼虫主要为害各种野生寄生植物,但由于寄主分布范围很广,不易发觉,因此掌握各虫态特征及寄主范围,对于研究和防治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猕猴桃园节肢动物群落特征、结构组成及动态规律,为猕猴桃园害虫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在猕猴桃种植面积较大、产量较高的周至、眉县2县,选择树龄分别为3,9和14年生的人工栽植猕猴桃园及秦岭山区野生园为调查对象,系统调查园内节肢动物群落的种类和数量,测定群落的丰富度、多样性及均匀度等指标,并用Matlab7.1平均距离法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用SPSS16.0进行主分量分析,研究园内节肢动物群落的变化规律。【结果】猕猴桃园节肢动物群落分属3纲,15目,74科,约有90种。野生猕猴桃园节肢动物群落最稳定,栽植园群落稳定性9年生园>14年生园>3年生园。野生猕猴桃园及3个人工栽植园之间,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均匀度和优势度差异均显著。野生猕猴桃园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均匀度、优势度的动态变化较人工栽植园平稳;3个人工栽植园群落多样性和均匀度在7月份出现低谷,优势度在7月份出现高峰。聚类结果表明,9年生园节肢动物群落与14年生园首先聚为一类,再与3年生园聚为一类,最后与野生园聚为一类。随着树龄的增长,主导节肢动物群落的最主要因子由捕食性类群逐渐转变为植食性类群。野生猕猴桃节肢动物群落数量的高峰出现在6月份,且以天敌亚群落为主;栽植园群落高峰期出现在7月份,且以害虫亚群落为主。【结论】3个人工栽植猕猴桃园内节肢动物群落消长动态起伏较大。在5月份14年生园中叶蝉数量较多,7月份各栽植园中的山楂叶螨数量较多,8-9月份9和14年生园中小薪甲发生量较大,应适时进行有针对性的防治。  相似文献   

11.
为推广示范梨、桃主要害虫——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迷向技术,于2017—2019年,在天津市蓟州区等区域的桃园、梨园设立性迷向丝示范园空白对照园,开展性信息素迷向技术防治梨小食心虫试验。通过性迷向丝对梨小食心虫的迷向率、桃园保梢效果和蛀果防效3项指标,综合评价此项技术对桃园、梨园梨小食心虫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性信息素迷向技术对桃园、梨园梨小食心虫的迷向率可达91.42%~99.78%;对桃园5—9月保梢效果可达95.87%~97.99%;对梨园、桃园梨小食心虫的蛀果防效可达86.81%~91.80%,与化学防治园相比,保梢防效增加22.32%~53.59%。综上,本项研究结果证明性信息素迷向技术防治果园梨小食心虫结果可靠,是当前果园梨小食心虫省工、省力的主要生物防控技术。  相似文献   

12.
通过同一地区不同柑橘园中悬挂频振式杀虫灯诱集夜蛾并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总结出这一区域吸果夜蛾的优势种,同时提出吸果夜蛾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3.
食用菌与猕猴桃高效组合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猕猴桃园空间大 ,枝繁叶茂等特点 ,进行了木耳、香菇、蘑菇与猕猴桃高效组合 3种模式的种植试验。结果表明 ,猕猴桃园栽培的 3类食用菌其产量明显比露地高 ,经济效益为木耳 >香菇 >蘑菇 ,且组合模式的效益比单独栽培猕猴桃增加 6.5~ 1 3倍 ;猕猴桃与食用菌之间有互补互促作用 ,猕猴桃园可提供食用菌生长良好的温、湿、光、气等条件 ;食用菌放出 CO2 可增强猕猴桃光合作用 ,其菌渣提供优质肥料 ,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促进生态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4.
柑橘吸果夜蛾近年来在我市发生较为严重,危害果实较为隐蔽,发展迅速,导致柑橘果实采前大量落果,严重挫伤果农的种果积极性. 一、发生危害 吸果夜蛾类害虫属鳞翅目夜蛾科.  相似文献   

15.
为查明关中平原中部地区猕猴桃园不同季节不同树龄的土壤含水量变化状况,在2010年春季和夏季对周至县仰天村的猕猴桃果园进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3~4龄和8~9龄果园土层含水量从表层向下呈高一低一高的变化趋势,15~16龄果园土层含水量从表层向下呈低一高一高的变化趋势。春季8~9龄猕猴桃林地10~400am土层含水量变化趋势为低一高,与夏季同等树龄土层含水量的变化趋势相反。不论在夏季还是春季不同深度土层的含水量均大于土壤干层的理论值12%,未形成土壤干层。其主要原因有降水强度差异;植物不同生长期和不同季节的需水要求差异;不同类型植物对土壤含水量的需求差异;猕猴桃园的选址等。  相似文献   

16.
1为害情况吸果夜蛾成虫在龙眼、荔枝、芒果等果实成熟前后进行为害 ,先伸出虹吸式口器在果面上寻找 ,找到适当位置后 ,用口器的尖端固定在果皮上 ,不断的左右摆动 ,数分钟后 ,其口器即刺入果内开始吸食汁液 ,刺孔处流出汁液 ,伤口软腐呈水渍状 ,造成裂果、落果 ,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2防治方法2.1农业防治大规模的连片种植 ,可减轻龙眼吸果夜蛾的为害。吸果夜蛾为害严重的地方 ,应该发展种迟熟品种 ,错开吸果夜蛾的为害高峰期。同时清除果园周围的木防己、汉防己、通草、棉、麻、凤凰木等幼虫寄主 ,通过切断生物链减少虫害的发生。2.2物理防…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吸果夜蛾和其他果面病害对柑橘新品种红美人为害的防治措施,开展套袋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套袋处理能极显著降低吸果夜蛾为害率,降低率20%以上;但套袋对果实外观色泽有不良影响,果实底色青灰偏黄色,不套袋果实色泽光亮自然橙红色,套白色单层袋好于套黑色双层袋;套袋对果实内在品质及柑橘黑点病发生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吸果夜蛾危害呈上升趋势。9月下旬到10月下旬是吸果夜蛾对柑橘的危害盛期,到12月上旬之前还可危害柑橘迟熟品种。这对柑橘生产尤其是山地柑橘构成威胁,导致采前大量落果,严重影响柑橘产量与品质。特别是其在夜间危害,白天隐蔽,难以被果农所发现,防治较麻烦。因此防治吸果夜蛾,要注意改进方法,做到巧治。  相似文献   

19.
山地果园要重防吸果夜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吸果夜蛾是夜间活动危害果树果实的蛾子,为山地或近山地果园的主要害虫之一。群众大多不知是何种害虫,只称之为"夜老虎"刺果虫"。吸果夜蛾种类多达50种,发生规律、取食危害及生  相似文献   

20.
<正>陕西省商洛市近年来在猕猴桃休眠期(11月底至翌年3月中旬),利用猕猴桃园中的水泥桩、铁丝网搭建遮阳棚栽培羊肚菌,在不影响猕猴桃种植的前提下,每667平方米(1亩)鲜菇稳产200千克,节约成本3000元,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猕猴桃园套种羊肚菌使得猕猴桃园内土地和设施得到合理利用,提高了农户收入,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现将该技术介绍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