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 毫秒
1.
基于像元二分模型,结合地理探测器及分区统计,研究平和县2000—2021年植被覆盖度变化及其与海拔、坡度、坡向3种地形因子的关系,定量归因地形因子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平和县整体植被呈改善趋势,近年来改善趋势有所趋缓;2)平和县现有植被覆盖度在高海拔、高坡度及半阳坡较高,随着海拔及坡度的升高,植被覆盖度呈上...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植被覆盖度及其空间格局的变化特征,为生态环境建设和土地利用等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以江西省兴国县为研究区,利用6期Landsat TM/OLI遥感数据,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像素二分模型和景观生态学原理,分析了1988?2019年不同时期的植被覆盖度及其空间格局演变特征。  结果  ①1988?2019年兴国县植被覆盖度增加,年际植被覆盖度均值由1988年的63.89%增至2019年的79.16%;31 a间植被覆盖度增长区占总面积的72.18%,主要表现为林地、农地面积的增加,减少区占总面积的11.30%,主要表现为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各级植被覆盖度主要呈现为朝更高级覆盖度进化演变的特征。②植被覆盖度呈中部与南部较小,东、西、北部较大的分布特征,其大小总体上与海拔高低较为吻合;31 a间植被覆盖度极度增加区主要集中在南部的龙口镇、杰村乡、社富乡等,极度减少区主要在中部的潋江镇和长岗乡。③1988?2019年植被覆盖度呈破碎化、异质性、多样性降低、空间分布不均匀的变化趋势,而聚集度呈增大趋势。不同盖度等级下的空间格局表现为极低、低、中、中高植被覆盖斑块异质性减小,斑块形状趋于简单化;高、极高植被覆盖占优势地位,其形状趋于不规则,极高植被覆盖主要以较为集中的连片形式分布。  结论  兴国县植被覆盖及其空间格局总体上向良性方向发展,有利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类型、海拔、人类活动等因素对植被空间格局有着重要影响。图5表2参35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宁夏草地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情况,研究以宁夏天然草原为研究对象,采用遥感监测的方法对宁夏草地2002、2006、2011、2016年不同时期草地植被覆盖度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在2002—2016年,宁夏地区草地覆盖度呈升高的趋势,草原覆盖度好转;草地植被覆盖度指数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5.
[目的]利用遥感技术估算西藏地区多年植被覆盖度变化情况。[方法]基于MODIS-NDVI数据,利用像元二分模型,估算了2005~2014年西藏地区生长季期间的植被覆盖度,并对其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借助趋势分析法分析了10年间西藏地区植被覆盖度的趋势斜率;通过划分气候区,在控制气候要素不变的情况下,讨论人类活动对西藏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影响。[结果]2005~2014年西藏地区生长季期间平均植被覆盖度为33.00%~36.00%,整体表现为稳定的上升趋势;东南地区植被覆盖明显好于西北地区;森林、灌丛、农作物等类型植被覆盖度较高,而草原、草甸、高山植被以及荒漠等植被类型相对较低;2005~2014年西藏地区趋势斜率总体保持稳定,植被覆盖明显减少的部分集中分布于拉萨市与林芝市的交界地带、山南地区的东南部及林芝市的中部地区,主要是人类活动影响所致。[结论]利用像元二分模型估算西藏地区多年生长季植被覆盖度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利用像元二分模型对1988年、1995年、2000年、2007年和2009年5期安县山区的影像数据进行植被覆盖度估算.通过植被覆盖度变化转移矩阵总体评价21年间安县山区植被覆盖度的变化情况,并定量分析1988-1995年、1995-2000年、2000-2007年、2007-2009年四个时段的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21年间安县山区的植被覆盖改善的面积为34706 hm2,退化部分的面积为36920hm2;(2) 1988-1995年间、1995-2000年、2000-2007年及2007-2009年间安县山区整体植被覆盖度等级提高的面积为39205、51014、54316和38813hm2,退化部分的面积分别为39563、45650、55422及44271 hm2.2007-2009年此时段受汶川地震影响,地表植被结构严重破坏.利用本文的方法可达到对植被覆盖度进行反演及对该县山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从而达到创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基于Landsat影像,运用像元二分模型、波段运算及转移矩阵的方法,分析延安市1999、2009、2019年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age,FVC)时空变化特征,使用SPOT/VEGETATION NDVI计算的FVC作为参考,并从自然与人文角度进行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如下:(1)延安市1999—2019年FVC总体大幅改善,后10年速度放缓且存在退化,南部林区植被稳定,东部一直存在波动,北部退化趋势明显,退化多发于流域、沟壑等人类活动频繁地带;(2)各级FVC 20年间正向转化均在70%左右,10年期完成2个级别即30%的正向转化,低、中低、中覆盖度植被更易退化,20年间负向转化在15%至20%,2009—2019年存在随等级的提高而退化加重的现象;(3)人文因素与FVC变化的关联程度最高,人口与FVC关联度为0.77,高于降水和温度。  相似文献   

8.
刘艳杰  李重 《河南农业》2021,(12):57-58
选取焦作市作为研究区,应用GIS与RS技术,以Landsat8和高空间分辨率影像为数据源,基于NDVI的像元二分模型对焦作市植被覆盖度进行估算分析,并在NDVI绿地提取的基础上,将研究区绿地进一步细分为草地、树林和农田,实现了城市绿地信息的精细提取,为城市绿地评价与分析提供科学依据,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优化植物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9.
应用像元二分模型、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以2000—2010年吉林省东部植被覆盖数据为基础,综合考虑高程、气象因子、林火干扰和社会经济等因素,对吉林省东部植被覆盖度变化及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为减少随机样本的误差,保证数据的稳定性,将原始数据集随机分为建模样本(60%)和校验样本(40%),在划分建模样本和校验样本时分别做5次重复,对5个样本分别进行模型拟合并选择显著出现3次及以上的变量进入最终模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2000—2010年,吉林省东部植被覆盖呈上升趋势,但整体变化较小;研究区域植被变化类型以稳定和增加为主,占研究区总面积的91.6%,植被退化类型面积仅占研究区的8%,呈零星分布.吉林省东部的植被覆盖度变化是地形因子、气象因子和社会经济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影响因子重要性顺序为:"高程""月平均降水""人口密度""坡度""农村居民收入""月平均相对湿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简称“天保工程”)实施20多年来有效保护和恢复了工程区的森林资源。工程实施成效除了森林覆盖面积增加,更多的表现为森林资源质量持续提升。为了更好地评估天保工程建设成效,利用植被覆盖度作为定量评价指标,分析天保一期(2000-2010年)、天保二期(2011-2020年)工程实施期间的森林质量变化。【方法】综合年度植被指数合成策略、优化纯植被像元和纯裸土像元值域的动态确定方法,构建改进的像元二分模型,生产天保工程区时间序列的植被覆盖度产品。基于森林资源一类清查郁闭度数据、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郁闭度数据、机载高光谱植被覆盖度数据,验证该植被覆盖度产品的精度。在此基础上,分析天保工程林区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趋势。【结果】天保一期植被覆盖度均值为0.68,天保二期植被覆盖度均值为0.71,增加了4.41%;工程区植被覆盖度呈现增加趋势的面积占林区总面积的78.22%,而呈减小趋势的面积仅占林区总面积的9.56%。【结论】在中国天保工程森林地区,基于MODIS植被指数产品和改进的像元二分模型生产的植被覆盖度产品的精度高于MODIS产品的精度。自天保工程实施以来,林区...  相似文献   

11.
植被覆盖度作为衡量地表植被覆盖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揭示地表空间变化规律、分析评价区域土地系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植被覆盖度提取中,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结合像元二分模型是关键技术。以SPOT影像为数据源,在充分考虑区域土壤和植被类型等背景基础上,对研究区植被覆盖度提取研究,为研究区提供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数据。实证结果表明:研究区植被覆盖度40%~80%居多,植被覆盖率较高,属稠密区,说明应用归一化植被指数结合像元二分模型对研究区植被覆盖度进行遥感估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郑健  徐蓉  朱晓翠  杨怡曼 《农学学报》2021,11(11):48-53
为研究奉化区域植被生态质量的多年变化情况,应用2000—2018年MODIS卫星资料和地面气象观测数据,计算植被覆盖度、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和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18年奉化植被覆盖度、净初级生产力和植被生态质量指数都呈现提高趋势,平均增速分别达到0.26%/a、1.7 g C/(m2·a)和0.19/a,除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外均通过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2)2018年奉化植被生态质量达到最高,但不同区域状况存在较大差异,山区乡镇在植被覆盖度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指标上都明显优于城区,大堰、溪口和尚田植被生态质量居前三位。(3)2014年以后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变化受年降水量影响减小,可能与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不断增强有关。相比“两山理论”首次提出的2005年,2018年有90.0%的区域实现了植被生态质量指数的正增长,山区增长尤为明显。可见,2000年以来奉化植被生态质量总体向好发展,但不同区域发展存在不平衡,平原局部地区有退化现象,需进一步加强针对性保护。  相似文献   

13.
植被覆盖度遥感反演模型是用定量的方法来估算研究区范围内植被的覆盖分布。本文主要利用Landsat-8OLI遥感数据分别提取3类常用植被指数包括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增强植被指数EVI、比值植被指数RVI,根据像元二分模型建立植被覆盖度反演模型。同时利用交叉验证的方式对其估算模型进行验证,来反映估算模型的精度。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我国典型农牧交错区长时序地表生态变化特征,以内蒙古自治区陈巴尔虎旗为例,基于2000—2016年MODIS NDVI数据,综合应用MVC、像元二分模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T检验等方法,对陈巴尔虎旗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受气候、地形、人为因素等影响,陈巴尔虎旗地区植被覆盖度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17年该地区的植被覆盖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平均植被覆盖度由2000年的58.81%减少到2016年的48.14%;植被覆盖度减少的区域占55.66%,主要分布在宝日锡勒镇、巴彦库仁镇、鄂温克民族苏木。研究成果为定量评估区域生态变化的累积效应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5.
旨在利用MODIS遥感数据集对研究区19年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及多元化因子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广西近19年植被覆盖度整体较高,空间分布呈四周高、中间低的特征;(2)2001-2019年FVC呈上升趋势,且上升趋势的面积占比达到61.50%,上升速率为每10年0.091,且波动变化相对稳定;(3)由气温、降水量与FVC偏相关性结果可知,植被覆盖度与气候因子之间存在相关性,气温以每10年0.38℃的上升速率呈上升趋势,降水量呈缓慢下降趋势,降水量及气温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随着海拔的升高植被覆盖度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坡向对植被类型的布局影响较大,阳坡主要以林地类型为主,阴坡主要以草地和林地为主;不同坡度植被覆盖变化显著,在坡度≤15°时植被覆盖度较高,当坡度越大时植被覆盖度呈下降状态;(4)随着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植被覆盖度有明显差异,转为林地和草地的面积及植被覆盖度都呈逐年增加趋势,耕地植被覆盖度呈先增后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通过最佳指数斜率提取法(BISE)重建研究区MODIS-NDVI时间序列数据.以像元二分模型为基础,用IDL计算机语言构建植被覆盖度定量模型,估算了重庆市2006-2010年植被覆盖度,分析其空间分布与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在缓慢增长,整体生态环境呈良性发展趋势.同时,较高的植被覆盖度反演精度(78%),证实通过BISE方法重构NDVI时间序列和运用像元二分模型来反演植被覆盖度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该研究在"3S"技术发展的背景下,以贵州省毕节鸭池示范区为研究区,选用2005年SPOT遥感影像,对遥感影像进行几何校正、图像配准等数据预处理,引入NDVI植被指数和像元二分模型,根据像元二分模型的理论,确定出NDVIsoil和NDVIveg,建立了反演植被盖度的像元二分模型。并根据大量的外业调查数据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了精度验证,定量估算了毕节鸭池示范区的植被覆盖度,取得NDVI植被指数与喀斯特石漠化之间的对应关系,得到研究区NDVI图像,最后由各覆盖度得出NDVI结果反演毕节鸭池示范区石漠化特征,得到研究区的各等级喀斯特石漠化的面积以及空间分布情况。利用该方法进行喀斯特石漠化研究,明显改善了分类的精度,为喀斯特石漠化生态修复及其他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通过最佳指数斜率提取法(BISE)重建研究区 MODIS-NDVI时间序列数据.以像元二分模型为基础,用IDL 计算机语言构建植被覆盖度定量模型,估算了重庆市2006-2010年植被覆盖度,分析其空间分布与季节变化特 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在缓慢增长,整体生态环境呈良性发展趋势.同时,较高的植被覆盖度反演精度 (78%),证实通过BISE方法重构 NDVI时间序列和运用像元二分模型来反演植被覆盖度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北京郊区植被覆盖变化动态遥感监测——以怀柔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被覆盖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生态学参数,对于全球变化和监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像元二分模型,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对怀柔区1992年和2004年植被覆盖度进行了监测,并对十几年来的植被覆盖变化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全区植被覆盖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存在区域间的不平衡现象.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