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论亚洲栽培粳稻的起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生物考古学方法在苏州阳澄湖畔的草鞋山遗址发掘出距今6000年前的古稻田,以此为追根求源的理论依据,论证了亚洲栽培粳稻的起源;探查分析研究与考古发掘出的这一古稻田比日本福冈县板付遗址发掘出的古稻田早3500年左右,证实了稻作起始于中国;亚洲栽培稻种的演化也并非是由籼型野生稻进化为栽培籼稻,再由籼稻进化成粳稻的一元论之说。  相似文献   

3.
中国普通野生稻和亚洲栽培稻核基因组的遗传分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来自中国5个省(自治区)39份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和33份亚洲栽培稻(O.sativaL.)的核DNA的RFLP分析,探讨了中国普野籼粳分化及其与栽培稻之间的遗传分化关系。结果表明,在核DNA分化上,中国普野可分为原始普野型、偏籼型和偏粳型。中国普野因地理分布不同,其遗传分化表现出多态性;江西东乡和湖南茶陵以及部分云南江普野既不与籼稻聚在一起,又不与粳稻聚在一起,而独聚一类,其形态上亦比较原始,属于原始祖先型;广东、广西普野则表现为偏籼或偏粳。本研究认为籼粳演化多途径的。  相似文献   

4.
为进一步明确北方粳型水稻基因组遗传构成,利用52个SSR分子标记对79份不同时期东北粳稻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与基因组遗传构成的研究.结果表明:品种遗传多样性在省份间呈现出辽宁>黑龙江>吉林,在年代间呈现出2001~2008>1981~1990>1991~2000>1963~1980的趋势;基因组籼稻成分比例表现为辽宁品种...  相似文献   

5.
2个水稻黄叶突变体的遗传初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粳稻品种中花11的转基因植株后代中,获得了2份黄叶突变体(Y-347和Y-427),经PCR等分析,表明这2个黄叶突变均与Ds转座子插入无关。通过突变体与正常中花11杂交和回交试验,证明这2个黄叶突变体均为单基因隐性突变。根据2个突变体间的杂交结果,初步表明,这2个突变体是由2个位点发生突变产生的。  相似文献   

6.
粳稻粒重与稻米外观品质的相关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外观品质优质的小粒粳稻品系与大粒大垩白粳稻品系的杂交F2及BC1F1代植株谷粒性状与外观品质性状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粒重与垩白呈显著正相关,粒宽对外观品质的影响最大;杂种后代出现了外观品质达到优质小粒亲本水平,且干粒重比优质小粒亲本高5.4g的单株;干粒重超过32.0g的单株,外观品质均未达到国家3级优质稻谷标准;用优质亲本回交,有利于提高杂种后代优质单株的出现机率。  相似文献   

7.
EMS诱导水稻中花11突变体的筛选和鉴定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用化学诱变剂甲基黄酸乙脂(Ethyl metbane sulphonate简称。EMS)对粳稻品种“中花11”进行诱变处理,以构建突变体库。结果表明:0.5%EMS溶液处理的水稻种子,再经0.5%和0.7%EMS溶液复合处理,发生突变的频率为12.4%,复合处理的诱变效果优于一次性处理。EMS诱变产生的突变体,后代发生分离的基因数量少,稳定性较好,但不同的株系所产生的突变类型丰富。EMS诱变产生的主要突变类型有:穗部形态突变、籽粒形态突变、茎秆形态突变、叶片性状突变、育性突变及熟期突变等。通过近四年的诱变、筛选,已鉴定EMS诱变产生的突变体861份;同时对部分突变性状如簇生穗、树稻等进行了遗传分析试验;另外在M3筛选到一个生产上能推广使用的水稻突变新品系。  相似文献   

8.
粳稻中花11 T-DNA插入突变体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法,对中花11成熟胚愈伤组织进行T-DNA转化,构建了含1489个独立的再生转化株系的突变体库,不仅为水稻功能基因组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研究平台,还创造了一些具有优良农艺性状的突变材料,为水稻育种提供新的基因资源。插入第1代单本移栽且单本收获,第2代播种1066个家系,在水稻各个生育阶段从中独立筛选得到各类外形突变体66个。经过第三代重复筛选获得包括茎、叶、花和穗变异等各类突变52份。结果表明,外观性状的突变频率为3.4%。  相似文献   

9.
粳稻穗期耐高温鉴定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海南省南部冬繁育种基地春季自然高温条件鉴定粳稻的穗期耐热性,与嘉兴产地鉴定结果有较大的拟合率。因此,可以有效地用来鉴定嘉兴及其周边地区晚稻穗期耐高温的粳稻资源。这种鉴定技术方法简便。经济有效。还适用于当前大批量快速筛选早熟晚粳稻品种穗期耐高温的育种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太湖流域粳稻群体的遗传结构分化以及不同生态亚群的遗传多样性、特异性及其相互关系,为太湖流域亲本遴选提供遗传背景依据。方法:从太湖流域823份地方品种构成的核心种质中筛选出58份品种和36份育成品种构成代表样品,选用均匀分布12条染色体上的91个标记,采用Structure Version2.2软件,对粳稻群体遗传多样性、亚群遗传分化及特异性进行分析。结果:太湖流域粳稻群体由8类血缘组成,遗传上可分为5个生态亚群,每个亚群的血缘构成各不相同。不同的生态亚群中含有各自的特有和特缺等位变异,其中生态型Ⅲ特有等位变异数最多,对其他4个亚群其具有最多的补充等位变异。  相似文献   

11.
籼型光温敏核不育水稻不育性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研究了4个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育性在不同遗传背景影响下的遗传表达,结果表明W6154S、W7415S、N12S和N18S的育性均由2对核隐性基因控制,但因遗传背影的不同,育性的遗传表达机制极为复杂,通过对F2、F3群体育性的进一步分析,提出了“育性恢复基因的不完全显性及剂量效应”假说,同时,就分离群体育性分离模式的多态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中国杂交籼稻遗传多样性演变及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1981~2002年中国生产上利用的杂交籼稻组合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0年以后杂交籼稻的遗传多样性逐步提高,每年种植组合中的恢复系数量平均为不育系数量的2.5倍,恢复系的遗传多样性大于不育系的遗传多样性,两系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丰富了杂交籼稻的遗传基础。对国内生产上利用的骨干亲本亲缘系数(COP)的分析结果显示:尽管生产上杂交籼稻的组合数量不断增加,遗传基础有所扩大,但年种植面积大于3.3×105hm2组合的亲本仍然是几个骨干不育系和恢复系,这些材料的遗传背景仍然比较单一。因此,加强籼稻种质的发掘和利用,特别是加大不育系的创新力度,对于实现杂交籼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籼型两系杂交水稻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以 4个两系不育系和 13个恢复系为亲本 ,采用 p×q不完全双列杂交 (NCⅡ )模式分析 8个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结果表明 :所有测定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除每穗实粒数和单株粒重主要受组合特殊配合力的影响外 ,其余性状主要受亲本一般配合力的制约 ;交本一般配合力的作用明显大于母本一般配合力的作用 ,不育系 30 87S、蜀光 6 12S和恢复系籼 10 0 38、C4 18、轮回 4 2 2、南京 16等亲本多数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和特殊配合力方差较高  相似文献   

14.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交具有强大的杂种优势,但杂种F1的育性问题严重阻碍其杂种优势的利用,水稻广亲和性被广泛认为是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关键。本文重点概述了近年来水稻籼粳亚种间广亲和性的遗传学研究以及杂种不育基因的定位、克隆及其分子机制研究进展,并探讨了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育种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5.
水稻基因组序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禾本科植物的模式植物。综述了基于图位克隆的水稻基因组序列,基因组大小为389 Mb,包括37 544个非转座因子相关蛋白的基因。95%的基因组序列被精确测定,包括全部的常染色质、2个完整的着丝点及6条完整的染色体。基因组中串联重复序列占14%,平均每Mb为51个SSR。SwaI光学限制性(酶切)图谱的构建使图距缩短了11%,使基因组大小变为382.17 Mb。  相似文献   

16.
叶厚是重要的叶形因子和株型改良的选择指标,在水稻理想株型和高产育种研究中备受关注。目前,以比叶重(SLW)或比叶面积(SLA)为评价指标已对水稻叶厚进行了大量研究。为此,综述了叶厚在株型构成、光能利用和产量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叶厚性状的遗传分析和QTL定位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的基因定位和克隆提供参考。同时,分析了目前叶厚测量方法和评价指标所存在的问题,并对样本非破坏性测定技术在叶厚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Cd对水稻根尖细胞的遗传损伤效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水稻(Oryza sativa L.)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Cd对根尖细胞的遗传损伤作用.结果表明,随着Cd浓度增加和处理时间延长,水稻幼苗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明显降低;4个时期相比,Cd对中期的影响最小.微核率随着cd胁迫浓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浓度过高时,微核率反而有所降低;此外,Cd能诱发根尖细胞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畸变率随着Cd处理浓度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关系.以上结果表明,Cd可引起水稻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抑制和染色体损伤,具有明显的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籽粒相关性状进行遗传分析,为水稻高产改良提供指导。[方法]以秀水79和C堡构建的247个株系粳粳交重组自交系群体为试验材料,测定了籽粒相关性状(粒长、粒宽、粒重及长宽比)的表型值,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粳稻粒长和粒重都受到3对主基因控制,二者均无多基因控制。粒宽为2对主基因控制无多基因的作用方式,粒长、粒宽和粒重主基因的遗传率均在99%以上。籽粒长宽比由多基因控制。[结论]粳稻粒长、粒重和粒宽受到主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9.
一个显性矮秆水稻突变体的获得及其遗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该研究组已发现的一个显性矮秆水稻突变体的遗传组成及背景。【方法】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粳稻品种武香粳9号,产生T-DNA插入群体。在筛选和鉴定水稻T-DNA插入突变体的过程中,发现一个矮秆突变体。利用PCR扩增、Southern杂交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该突变体后代进行鉴定及遗传分析。【结果】突变体自交后代群体中出现矮秆和正常株高两种类型,分离比为3﹕1,符合一对显性单基因的遗传,并且矮秆性状的表现与T-DNA插入共分离。利用籼稻品种龙特甫与其纯合矮秆植株进行杂交,杂交F2代的矮秆株与正常株的比例同样呈3:1分离,符合一对显性单基因的遗传规律。利用SSR等分子标记,将该基因定位在水稻的第4染色体上。【结论】该矮秆性状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由T-DNA插入引起,位于水稻第4染色体上,可作为进一步分离该基因的遗传材料。  相似文献   

20.
香型水稻的遗传和育种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型水稻在国际稻米贸易市场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成为当今科研热门课题之一,而香味是香稻最重要的品质特性。本文概述了香型水稻的遗传机制、香味基因的鉴定及香味基因分子育种利用等方面内容,简要介绍了香型杂交稻不育系和恢复系选育的进展,并分析和阐述香型杂交稻的选育及推广应用方面的进展。最后,针对当前香型水稻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深入开展香型水稻相关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