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标志着生产力的发展程度。世界养蜂业从原始养蜂→传统养蜂→现代养蜂的发展过程,也是由于生产工具进行了不同阶段的质的飞跃而产生的。活框蜂箱、人工巢础和摇蜜机的发明使原始养蜂进入传统  相似文献   

2.
晋华贵 《蜜蜂杂志》2012,32(11):30-31
"逆向思维养蜂法"是经《蜜蜂杂志》独家推出的一种全新的中蜂活框继箱饲养法。它有别于传承了近百年的、翻版和克隆于现代西蜂饲养法的中蜂活框继箱饲养法,更吻合中蜂生物学特性,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养蜂法沃土之中,与其更为接近,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风格。这种养蜂法,经过近几年来不懈的宣传和介绍,已经引起国内中蜂饲养界的极大关注并开始运用于生产,从而实现了从书本到生产的一次飞跃。  相似文献   

3.
正我国是养蜂大国,但不是养蜂强国。虽然养蜂数量居世界首位,但养蜂规模较小、机械化程度较低、养蜂劳动强度大而劳动力得不到解放、抗风险能力缺乏。养蜂人员年龄普遍偏大,以50~60岁年龄居多,养蜂专业化技术依然排徊在较小蜂群规模上,与养蜂业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一、我国养蜂机械化的现状1.饲养方式进步甚微尽管我国经济社会各项发展都有了长足进步,但蜜蜂饲养方式未有很大改变,依然沿用活框饲养方式,特别是在一些山区或半山区依然沿用传统的木桶或竹框等饲养方  相似文献   

4.
晋华贵 《蜜蜂杂志》2011,31(10):24-25
“方氏养蜂法”——如果从管理模式和思维模式来命名的话,笔者认为,又可称之为“中蜂活框多箱体逆向思维养蜂法”。这是一种将古老的豆腐格子蜂箱养蜂法与现代活框饲养技术进行“嫁接”后的产物,是一种带着泥土芳香味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风格的中蜂新型饲养法。本文试图对其何以成功进行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5.
一提到养蜂,很多养蜂技术书籍都冠以科学养蜂、高效养蜂的书名。因此,笔者想就这个题目,与广大养蜂工作者探讨一下,科学养蜂、高效养蜂的完整含义是什么?怎么才能真正做到科学养蜂、高效养蜂。1 科学养蜂、高效养蜂不能只有一种方法、一个模式大多数人讲科学养蜂、高效养蜂,可能大都指的是具体的养蜂技术。从中蜂来讲,又大多特指中蜂活框饲养技术。当然,活框养蜂相较传统养蜂而言,工具、技术,确实要复杂得多,管理要求更为精细。  相似文献   

6.
《中国蜂业》2016,(8):22-24
蜜蜂是营群体生活的社会性昆虫,以群为最小的生存单位,以巢为家,外出采集花蜜、花粉,归巢营巢造脾、哺育后代、酿造蜂蜜而繁衍生息。蜂与脾总是相互依存,蜂数、蜂脾的多少与巢脾的好坏及相互关系是影响养蜂效益的直接原因。蜂与脾的调整与增减适度是活框饲养中蜂的关键和核心,本文在论述蜂脾关系的基础上,阐明了养蜂生产中调节蜂脾关系的技术措施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也谈“数控养蜂法”养蜂是一门科学,科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随着人们对蜂群生物学的不断认识,养蜂的技术也不断提高和发展。数控养蜂法是杨多福师傅在多年的养蜂实践中总结出的一整套的科学饲养管理方法。使人们在养蜂生产中有数可依。养蜂由原来的土法饲养进入话框饲养...  相似文献   

8.
由于工农业生产的全面跃进,带来了各项事业的飞跃前进,我县亦和全国各地一样,在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集体养蜂事业飞跃地发展起来。1957年,全县只有旧式桶养中蜂1,120多窝,(群)仅有两个农业社集体改装活框式饲养15群,到今年8月止,除县设立了养蜂场外,由社组织的养蜂场已有131个,蜂群已由原来的1,120  相似文献   

9.
正我运用满箱养蜂技术,使养蜂不能快速发展、不能长时间保持强群的问题,得到解决。养蜂向着规模化、效益化发展。满箱养蜂法有三大特点:(1)保持16框强群。正常情况下,16框群比10框群采蜜翻倍。(2)可连续采集大蜜源,蜂群不下降(不过分限子)。(3)快速发展,定地饲养,6个月生产期可发展11倍左右,不耽误生产。我国养蜂现状是小规模、家庭化,究其原因,是蜂产品价格低,一时不能改变价格,就要从产量上突  相似文献   

10.
活框活格养蜂法的特点是根据蜜蜂群势、蜜源季节条件而确定蜂群巢脾数量由少增多。随着蜜源季节结束、蜜蜂群势下降,所采集花蜜成熟,蜜脾被抽出生产、加工蜂蜜,蜂群巢脾数量再由多变少。始终保持蜂脾相称,为下一个蜜源或秋繁培育越冬适龄蜂创造良好条件。7月中旬,我地荆条流蜜期基本结束。笔者将蜂群继箱所有巢蜜脾提出,每群巢脾均调整为4~6张,即巢箱4张子脾,继箱2张蜜脾。2012年我地荆条流蜜特好,7月下旬荆条仍流蜜良好,供应蜜蜂当天食用有余,但花粉供应不足,于7月15日将全场蜂王全部关起来,休整治螨。进入8月份,采用活框活格养蜂法生产蜂蜜,整个荆条花期巢箱留4张供蜂王产子的脾,根据群势、蜂王年龄,部分蜂群在蜜源期间加1~2张巢脾增至5-6张子脾,继箱是巢蜜脾6-8张,整个荆条花期没有摇取一次蜜,只是在7月中旬一次性生产成熟蜂巢蜜,全场平均群产25kg。“立秋”之后,蜂群治螨放王时,蜂群群势均在4-6框蜂。采用生产成熟蜜而不取蜜的方法,蜜蜂长期处于自然积累蜂蜜的状态,群内饲料充足,幼虫成长发育良好。加之7月中旬后适时补喂花粉,其结果荆条花期结束时群势下降缓慢,仍能保持5-7框蜂。  相似文献   

11.
<正>实行养蜂机械化是实现养蜂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的前提。没有养蜂机械化就没有养蜂的现代化,就难以实现养蜂规模化和高效益。一、饲养方式与技术进步发展缓慢1911年清末秀才张品南与人合作创办三英蜂场,引进4群意大利蜂群,并引进标准式蜂箱及蜜蜂活框饲养技术,至今已100余年。10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社  相似文献   

12.
晋华贵 《蜜蜂杂志》2011,31(9):31-32
“方氏养蜂法”,即中蜂活框组合箱养蜂法的简称,为安徽省肥西县民间养蜂家方耀斗先生所创,是一种有别于近百年来所倡导和推广的活框继箱饲养模式的新型养蜂法。我认为既是一种有着巨大的推广潜力、具有很高商业养蜂运用价值的新型养蜂法,又是一种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3.
为发挥和利用当地中蜂资源优势,推广中蜂活框饲养技术,增加山区农民的经济收入,南宁市全健蜜蜂养殖场养蜂专家承担了南宁市科技局科技项目“中蜂活框饲养技术示范推广”。项目通过对意蜂蜂箱改造成为中蜂蜂箱(活框蜂箱的制作),建立中蜂活框饲养示范户,  相似文献   

14.
活框、活格养蜂法是笔者在近30多年以来的养蜂生产实践中,经启发、探索、应用,取得初步良好效果。现借《蜜蜂杂志》以抛砖引玉、互为沟通,为开创我国蜂业新天地而共同努力奋斗。活框、活格养蜂法是在传统养蜂的活框(活条浆  相似文献   

15.
杨柳 《中国蜂业》2000,51(5):13-14
1 蜜源园式养蜂设想的产生1 987年起 ,江西省养蜂所开始在遂川县设点 ,进行科学饲养中蜂扶贫。每年派遣 1~ 2名科技人员定期到扶贫点 ,传授养蜂技术 ,帮助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在扶贫的初期 ( 1 987~ 1 990年 ) ,让农民学会了中蜂活框饲养技术 ,养蜂的群数增长快 ,单产高 ,经济效益可观 ,养蜂发展迅速。但是 ,到扶贫的中期 ,农民养蜂户增多了 ,蜂群总数也增多了 ,但总体养蜂效益却走下坡。 1 996年起 ,笔者受命派往遂川县接替养蜂扶贫工作 ,通过实地调查 ,找到养蜂发展受阻的根本原因 ,即当地人普遍对蜜源植物资源不够重视 ,大量砍伐蜜源林…  相似文献   

16.
鄂西州养蜂协会积极筹集资金,1986年为每个会员订《中国养蜂》、《蜜蜂杂志》,《湖北养蜂》《鄂西科技报》一套,协会付50%的费用,统一订购。以期不断提高广大会员的养蜂技术水平,了解我国养蜂科技动态和市场流通信息,从而提高养蜂经济效益,加速山区中蜂活框饲养技术的推广。会  相似文献   

17.
改进养蜂技术,把我国养蜂生产提高一步,是广大养蜂工作者的愿望。现在就谈谈多王分巢管理技术。多王分巢的管理技术。就是隔王分区联合饲养的管理方法。用两块隔离板在横臥式蜂箱里分隔成三部分,两个产卵区在两侧,各有一只蜂王带3—4脾蜂,只有一个蜜粉脾,其余是虫卵脾和空脾;一个育儿贮藏区在当中,放  相似文献   

18.
六十年代后期,在我县就处于一流水准的中华蜜蜂,到今天其发展远远不如意蜂。意蜂越来越多越普及,由卧箱到继箱并正向多箱体养蜂发展,综合生产也收到成效。而中蜂的发展却迟迟不前。我县的中蜂土生土长,在五十年代才从“圆桶”野生改活框饲养,不象西蜂进入我国以前就早已利用活框饲养。这便是蜂种所饲养的差异:意蜂的新法饲养易于管理;而中蜂在我国长期处于自身繁衍自生自灭的状况。而新法饲养一旦采用之后,同行们又不愿意从理论上实践上去完善它。笔者从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对中蜂活框饲养的实践,因遭“中囊病”而失败,后来才改养了意蜂。  相似文献   

19.
《中国蜂业》2015,(12):39-40
<正>中蜂饲养要想实现全方位主动管理,就必须采用活框蜂箱饲养,活框养蜂肯定是中蜂现代化生产的大方向。中蜂活框饲养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但是时至今日,中蜂活框饲养的综合效益并不让人满意,远远没有达到西蜂饲养的群体水平和生产水平。为什么会存在这种现象,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管理技术上;一方面是养蜂工具上。二者又可能相互作用而把问题进一步放大。总而言之,中蜂活框饲养之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饲养蜜蜂接近900万群,是世界养蜂大国和蜂产品生产大国。但自活框养蜂技术引入中国的100年来,养蜂生产机具设备基本没有进行有效的更新改良,传统的作坊式蜂业生产模式亟待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改变现状,提高蜂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由绿纯(北京)生物科技发展中心研发的蜂胶采集器,是该中心结合自身20余年的蜂业实践,会同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