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黄河中下游广大的冲积平原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也是我国北方主要的粮棉产区,因此在该区采取措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扩大耕地面积以迅速增加农业总产量,对保证农业过关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渗水地膜对土壤水分、温度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间试验表明 ,新型地膜—渗水地膜覆盖玉米可以提高土壤水分、调节地温、促进玉米发育进程 ,大幅度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和提高水分利用率。渗水地膜覆盖技术是一项有前途的旱作农业技术。  相似文献   

3.
世界的粮食与肥料问题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近40年来,由于现代农业技术的广泛推广和应用,农业生产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廉价的和大量的化学肥料的使用是本世纪农业上最大成就之一,世界人口将继续增长,粮食生产而临严峻的任务,要生产足够的食物,使得能够跟上人口增长的步伐,并减轻贫困人口的饥饿。唯一途径是增加农业生产的强度,运用已有的和将有所发展的先进农业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在过去的30年,世界肥料的消耗量有了显著的增长,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增加得多  相似文献   

4.
汉水地膜对土壤水分、温度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田间试验表明,新型地膜--渗水地膜覆盖玉米可以提高土壤水分、调节地温、促进玉米发育进程,大幅度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和提高水分利用率。渗水地膜覆盖技术是一项有前途的旱作农业技术。  相似文献   

5.
石家庄平原区粮食施肥增产对地下水开采量演变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近30年来石家庄平原区农业开采地下水量与化肥施用量和粮食产量之间的关系研究,揭示了化肥施用在小麦玉米产量耗用地下水开采量中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化肥施用量增加使小麦玉米产量的增幅大大超过农用地下水开采量增幅,从而使单位小麦玉米产量所耗用的地下水开采量不断减小,从20世纪70年代的1.86 m3·kg-1减小到2000—2005年间的0.72 m3·kg-1。如果没有化肥的增产效用,按照20世纪70年代的化肥施用量水平(0.17 t·hm-2),达到现状的粮食生产规模需要耗用的地下水开采量将大大增加,20世纪80年代、90年代、2000—2005年间平均分别需要多耗用地下水10.35×108 m3、18.88×108 m3和20.12×108 m3。但是21世纪初期单位面积上化肥施用量水平已较高,继续增加化肥施用对粮食单产及单位小麦玉米产量耗用地下水强度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
新疆伊犁察布查尔县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察布查尔县2000~2005年农业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谢高地等人研究得出的成果"中国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结合2000年、2005年全国和察布查尔县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种植结构和粮食单价对察布查尔县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估算,结果表明:2000~2005年,察布查尔县耕地微量减少,其他农业用地都有较多增加;2005年察布查尔县农业生态服务价值达到565 357.6万元,比2000年增加了146 920.6万元,增加了35.1%,说明农业土地利用是可持续的,结合实际进行退耕还林、还草有利于农业土地的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7.
利用甘肃省农作物旱灾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绝收面积、播种面积及单位面积产量数据,计算农业旱灾损失率,根据优度检验结果拟合旱灾损失率最优概率分布模型,并借鉴经济学风险价值(VaR)方法,强调在统计意义下不同等级旱灾的风险水平,实现对甘肃省农业旱灾风险的有效度量。结果表明:1950-2011年旱灾对甘肃省农业生产的影响相对有限,农业旱灾损失率均在30%以下,平均10%左右,损失率的年际变化呈增长趋势,1995年因旱致灾损失率最大,达26.8%;近62a甘肃省农业旱灾损失率的最优概率分布模型为广义极值(Gen. Extreme Value,GEV)分布模型;全省面临10a一遇的旱灾时农业损失率为18.8%,遭遇50a一遇的旱灾时农业损失率为25.7%,遭遇100a一遇的极端旱灾时农业损失率高达28.3%,即全省农业产量或粮食产量将面临减少近30%的风险,这将给甘肃省粮食生产带来严峻考验。  相似文献   

8.
“汕优63”不同产量水平下增产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试验研究了“汕优63”不同产量水平下(7.1~15.5t/hm~2)产量与其构成因子的相关性增产因子结果表明,产量主要由单位面积颖花数和实粒数决定,产量<12t/hm~2时产量随总穗粒数增加而提高,而>12t/hm~2时产量则随穗数增加而提高。单位面积颖花数<5.5万个/m~2时颖花数随总穗颖花数提高而提高,而>5.5万个/m~2时颖花数则随穗数增加而增加。穗粒重与穗粒数呈正相关,穗粒数每增加1粒则穗粒重提高0.0241g。  相似文献   

9.
作为人类社会产生发展演变过程中伴生出来一个产业.农业自始以来就承担着为人类提供粮食的责任。而农业的自身发展沿着产量不断增加的路径发展。在发展中,不时有技术革命的出现.使得单产起始点有个巨大的提高,从而使得单位土地的农业产量能够跟得上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这过程,有一种并不以提高单位产量为主要目标的农业生产形式出现——生态农业.目前其最高形式为有机农业。这种农业一个主要特征是排斥人为的干预。包括一些人为给予的输人物。由此。这种农业产量表现为相对的不稳、不高。而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对粮食需求不断增加现实压力下。应该充分认识到生态农业的相对性.并以科学态度对待它。  相似文献   

10.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与单位面积产量的不断提高,钾肥施用在浙江省日益显得重要,文化大革命以来,在农业学大寨的精神鼓舞下,不少地方为了在红壤地区新老水田上夺取高产,曾进行了不少钾肥试验。  相似文献   

11.
土壤生物在土壤磷有效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122,自引:5,他引:1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宝贵  李贵桐 《土壤学报》1998,35(1):104-111
本文概述了磷被土壤组分固定的机制,详述了土壤微生物,根,菌根和蚯蚓在提高土壤磷植物有效性中起的作用。土壤生物对磷的活化作用主要机制为;通过产生质子和有机酸溶解不溶态无机磷,通过分泌磷酸酶水解有机磷,这种作用受土壤供磷与植物对磷需求间平衡的调控。  相似文献   

12.
风化对土壤粒级中磷素形态转化及其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土壤风化程度经常与地带性土壤的磷素存在形态相关,这已为国内外的一些研究工作所证实,但对土壤不同粒级中磷形态的影响,迄今仍研究较少.在五十年代,Williams,E.G.和Saunders,W.M.H.曾测定了土壤不同粒级中的全磷、无机磷和有机磷含量,并指出在所有供试土壤中,无论是无机磷或有机磷,粘粒部分的相对含量都高于砂粒部分.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下游典型地区农田土壤肥力变化——以常熟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建利  王德建  孙瑞娟  王灿  刘勤 《土壤学报》2008,45(6):1087-1094
根据2000年和2006年两次在常熟市农田土壤GPS定位采样获得的土壤肥力属性数据,分析该地区在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土壤属性的变化情况,并用综合指数法进行了土壤肥力评价。结果表明,土壤pH整体有所下降,土壤有酸化的趋势,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以及阳离子交换量(CEC)经过6 a的耕种后均有增加,其中全氮、全钾和有效磷含量增加达到显著水平。在本次调查取样研究中,全氮增量主要集中在0~0.4 g kg-1,全钾增量主要集中在1~2 g kg-1,有效磷增量主要集中在0~5mg kg-1。两次调查的土壤综合肥力指标(IFI)均主要分布在优和良好两个等级,2006年土壤综合肥力指标相对于2000年有所增加,土壤整体肥力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扬州市土壤有机质和速效磷钾的分布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徐俊兵 《土壤》2004,36(1):99-103
研究表明,我市土壤有机质和速效P含量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低水平,速效K含量处于中等水平;90%以上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0~40g/kg之间,速效P含量在2~29mg/kg之间,速效K含量在25~125mg/kg之间;在集中分布区,土壤有机质和速效P近似于呈偏正态分布,速效K近似于呈正态分布:各养分的变异程度以速效P最大,速效K最小。各县(市、区)中,以宝应、高邮两地的土壤肥力较高。  相似文献   

15.
不同种植年限黑土型蔬菜保护地磷素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形态分级方法,对不同种植年限的蔬菜保护地0~60cm土层土壤磷素形态及其含量特征与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哈尔滨市蔬菜保护地土壤磷素处于大量积累状态,其中全磷、速效磷、有机磷、Ca2-P、Ca8-P、Al-P、Fe-P、O-P、Ca10-P在0~20era土层积累较多,且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各形态磷的...  相似文献   

16.
李庆逵  曹翠玉  戎捷 《土壤学报》1964,12(3):330-337
用P32标记的磷肥已在磷素营养的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且已经有了不少的综合性总结[1,2,3]。但是,应用放射性磷矿粉来研究其肥效的报告,则还极为有限。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土壤磷素养分潜力概图》及其说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土壤磷素养分潜力概图》是以一千万分之一的《中国土壤图》为底图,收集国内有关单位的资料1-5)(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1978;熊毅等,1965)整理后编制而成。又缩影成一千八百万分之一。解放以来,我国土壤化学和农业化学工作者,在土壤磷素养分和磷肥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一定的资料,为编制本图奠定了基础。但由于资料的平衡性和系统性不够,所以编制过程中仍有不少困难,尤其是西部和西北部地区,收集的资料较少,有待进一步补充和修改。  相似文献   

18.
不同施肥条件下红壤旱地磷素形态及有效性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磷素是红壤地区农业生产的最重要的限制因素,因此红壤磷素形态与转化问题的研究,对红壤地区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用Hedley方法对不同施肥条件下红壤旱地土壤磷素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磷肥能明显增加红壤各形态无机磷含量和大多数形态有机磷含量;红壤中,对植物最有效的树脂磷和碳酸氢钠磷含量很少,铁铝结合态磷和残留磷含量很多;对有效磷(Bray磷)贡献最大的磷素形态是碳酸氢钠无机磷、铁铝结合态无机磷和存在于土壤团聚体内表面的有机磷。这对于了解不同施肥条件对红壤旱地磷素有效性的影响、探索磷素消长规律、指导红壤旱地磷素管理等都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磷影响下根际无机砷的形态分布及其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两种有代表性的紫色土的水稻盆裁试验结果表明,磷的加入可减轻受砷污染的红紫泥中砷对水稻的毒害;但磷的加入会加剧受砷污染的红棕紫泥中砷对水稻的毒害。根际无机砷的形态分布研究表明:试验土壤上,根际砷各形态都比非根际高,砷在根际呈富集状态;在根际环境的作用下,红紫泥中,磷的加入加剧了砷由有效态砷(Al-As、Fe-As)向相对无效态砷(O-As)转化,砷对水稻的毒性减弱;红棕紫泥中,磷的加入加剧了砷由相对无效态砷Fe-As和Al-As向有效态砷Ca-As和A-As(表示水溶态砷及松结态砷)的转化,砷对水稻的毒性增强。  相似文献   

20.
疏浚底泥土地投放中活性磷的下移规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原状土柱淋洗试验研究了运河 (杭州段 )疏浚底泥土地投放后磷在土层中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 ,在连续淋洗的条件下 ,疏浚底泥的土地投放并未显著提高淋洗液中活性磷的浓度 ;但在干湿交替的淋洗条件下疏浚底泥中活性磷的下移作用却相当明显。疏浚底泥土地投放后显著提高了表层1 5cm厚的土层中Olsen P含量 ,而 1 5cm以下土层中的Olsen P的增加并不明显 ,原因可能与疏浚底泥中有机酸的释放及土壤pH的剖面变化特征有关。干湿交替等环境因子的变化对底泥活性磷的下移程度产生更大的影响 ,且底泥用量越大 ,其潜在的影响可能越持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