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苜蓿属植物与新疆苜蓿种质资源的优势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作者调查了中国苜蓿属植物的种类与地理分布情况,查阅和收集大量的植物标本,并进行野外实地考察,对每个种的地理分布进行描述,并着重探讨新疆苜蓿属植物的资源优势,以期为今后苜蓿新品种培育提供种质资源方面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天蓝苜蓿特征特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从天蓝苜蓿Medicago lupulina的地理分布、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点、与近缘植物的区别、种群动态、适应性、种子成熟和发芽生理等方面综述了其研究进展,并着重介绍了它的生存繁殖方式、种群动态和这一野生种极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3.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植物基因工程的发展,在分子水平上对苜蓿进行遗传改良的研究已取得了部分成果。笔者简单介绍了苜蓿组织培养的种类,综述了近年来遗传转化和分子标记等生物技术在苜蓿研究领域的应用,并展望了苜蓿基因工程在今后研究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谢鹤 《蜜蜂杂志》2002,(5):28-28
苜蓿,俗称紫花苜蓿,豆科,多年生栽培草本植物,是一种蛋白质含量相当丰富,饲用价值极高的优良牧草,在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中是一种良好的水土保持植物,同时也是该地区夏季优良的蜜源植物之一。花期长,泌蜜稳定,单产高。每年6~7月,正值苜蓿花期,各地养蜂者不辞辛劳地携蜂而至,竞相采集。苜蓿开花泌蜜,给养蜂者以丰厚的回报,蜜蜂采蜜授粉,极大地提高了苜蓿的结实率及品质,使得……  相似文献   

5.
中国苜蓿地方品种亲缘关系的研究:Ⅱ RAPD标记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我国18个苜蓿地方品种和北美9个苜蓿基本种质来源的代表品种进行了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计算了品种间的欧氏遗传距离,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我国18个苜蓿地方品种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1.56,以1.5的遗传距离进行划分可将我国18个苜蓿地方品种分为7组,品种间的亲缘关系与地理分布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北疆苜蓿属植物繁育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等位酶技术,对北疆苜蓿属植物种群的繁育系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北疆苜蓿属植物种群为外繁育系统,黄花苜蓿、多变苜蓿、紫花苜蓿基因组成中杂合体过多,均保持较低的自交结实率。参试苜蓿属植物表现某种程度的内繁育衰退现象,地理或生殖隔离等因素可能是导致个别种群出现内繁育衰退现象的原因之一。对北疆苜蓿属遗传资源保护时,既要选择遗传基础丰富的种和种群以保持最多的遗传变异,还要注意选择具有不同等位的种群以保持原有的基因和基因频率。  相似文献   

7.
苜蓿属植物的地理起源中心位于亚欧大陆中部地区,经过上千年的传播与进化,成为目前广布世界各地的苜蓿品种。早在有文字记载之前人们就已经开始栽培苜蓿,但直到19世纪初期,苜蓿被带到大洋溯国家才标志着苜蓿真正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牧草。本文系统总结了苜蓿的地理起源及向五大洲的传播过程,分析了目前世界各地栽培品种的历史起源,对苜蓿的育种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孙启忠  柳茜  陶雅  李峰  徐丽君 《草业学报》2019,28(4):168-191
记载我国清代苜蓿的史料资源丰富。本研究采用植物考据学原理与方法,以记载清代苜蓿的相关典籍为基础,结合近现代研究成果,考查清代苜蓿的栽培利用状况。结果表明,苜蓿是清代重要的作物或饲草,在华东、华北、东北和西北乃至陕川鄂毗邻地区均有苜蓿种植,据不完全考证,清代有21个省的176个县(州、府、地区等)种植苜蓿。苜蓿的考证亦受到清代学者的重视,雍正《畿辅通志》曰:"藤蔓菀,叶丛生,紫花,荚实。"徐松曰:苜蓿"今中国有之,惟西域紫花为异"。在清代亦有学者对苜蓿的名称进行了进一步的考证;清代苜蓿的植物学与生长特性研究也比较突出,程瑶田和吴其濬开展了苜蓿植物形态学方面的研究,同时程瑶田还对苜蓿生长特性、物候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苜蓿的治碱改土和固氮肥田等生态特性在清代被广泛利用,并将苜蓿纳入了轮作制中,苜蓿的饲蔬两用性和本草性得到广泛利用,特别是在灾荒年里,苜蓿的食用性得到很好的体现;罗振玉提倡在僻远地区种苜蓿等绿肥作物以肥田,并建议引进国外苜蓿良种;为了保护苜蓿,陕西有些县村都制定了苜蓿保护条例;在苜蓿种植管理技术方面有明显进步,主要表现在苜蓿适宜土壤的选择,利用苜蓿耐瘠薄、耐盐碱、抗风沙等特性,将苜蓿种植在了碱地、沙地、石地、淤地、虫地、草地和阴地等上;认识到了苜蓿种子的硬实性,并在播种前进行处理,掌握了苜蓿的适宜播种时间,并制定了苜蓿刈割制度,规范了苜蓿干草调制方法,强调苜蓿地的冬春季管理,在清代有了比较清晰系统的苜蓿农事月龄。  相似文献   

9.
在林甸县进行的黑龙江省与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建设草原合作项目》中,采用了加拿大专家的建议,引进了苜蓿切叶蜂,并在放养和繁殖上取得成功。苜蓿切叶蜂专门用于紫花苜蓿、大豆等植物的授粉使用使苜蓿种子产量成倍增长,增长幅度在2~8倍之间。  相似文献   

10.
记载我国清代苜蓿的史料资源丰富。本研究采用植物考据学原理与方法,以记载清代苜蓿的相关典籍为基础,结合近现代研究成果,考查清代苜蓿的栽培利用状况。结果表明,苜蓿是清代重要的作物或饲草,在华东、华北、东北和西北乃至陕川鄂毗邻地区均有苜蓿种植,据不完全考证,清代有21个省的176个县(州、府、地区等)种植苜蓿。苜蓿的考证亦受到清代学者的重视,雍正《畿辅通志》曰:"藤蔓菀,叶丛生,紫花,荚实。"徐松曰:苜蓿"今中国有之,惟西域紫花为异"。在清代亦有学者对苜蓿的名称进行了进一步的考证;清代苜蓿的植物学与生长特性研究也比较突出,程瑶田和吴其濬开展了苜蓿植物形态学方面的研究,同时程瑶田还对苜蓿生长特性、物候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苜蓿的治碱改土和固氮肥田等生态特性在清代被广泛利用,并将苜蓿纳入了轮作制中,苜蓿的饲蔬两用性和本草性得到广泛利用,特别是在灾荒年里,苜蓿的食用性得到很好的体现;罗振玉提倡在僻远地区种苜蓿等绿肥作物以肥田,并建议引进国外苜蓿良种;为了保护苜蓿,陕西有些县村都制定了苜蓿保护条例;在苜蓿种植管理技术方面有明显进步,主要表现在苜蓿适宜土壤的选择,利用苜蓿耐瘠薄、耐盐碱、抗风沙等特性,将苜蓿种植在了碱地、沙地、石地、淤地、虫地、草地和阴地等上;认识到了苜蓿种子的硬实性,并在播种前进行处理,掌握了苜蓿的适宜播种时间,并制定了苜蓿刈割制度,规范了苜蓿干草调制方法,强调苜蓿地的冬春季管理,在清代有了比较清晰系统的苜蓿农事月龄。  相似文献   

11.
苜蓿是苜蓿属植物的通称,俗称金花菜,属于多年生开花植物,其中最常见的品种是作为牧草的紫花苜蓿。在天然草场中栽种苜蓿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笔者对草场种植苜蓿的效益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为苜蓿种植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山东饲料》2004,(8):14-14
一、苜蓿灌溉 灌溉使得加拿大西部降雨不多的地区也能够种植苜蓿,苜蓿草的产量与植物可利用的水量成比例。由于生长季节长,苜蓿草水的需求量比其他作物高。不仅在排水好、中等苜蓿也可以在更多类型的土壤里种植。灌溉管理要考虑苜蓿水的需要量,根系发育、关键生长阶段、土壤特征、灌溉系统以及生长季节的降雨量。  相似文献   

13.
孙启忠  柳茜  陶雅  徐丽君 《草业学报》2017,26(10):219-226
方志是记载一个地区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历史和现状的综合性著作,苜蓿作为民国时期的重要物产资源被许多方志记录在册。本研究试图以植物考据学原理与方法,对华东、华北和西北等地诸省的56个方志中的苜蓿进行考查。结果表明,民国时期我国华东、华北和西北都有苜蓿种植,主要分布在安徽、江苏、山东、察哈尔、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和新疆;许多方志还对苜蓿植物生态学特征进行了描述,对苜蓿种分的较为清晰,在民国时期河北种有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和黄花苜蓿(M. falcata),而山东既种有紫花苜蓿与黄花苜蓿,还种有南苜蓿(M.hispida);苜蓿常常被种于碱地进行肥田;苜蓿不仅是饲喂牛马的重要牧草资源,而且也是重要的蔬菜资源,还是很好的蜜源植物。  相似文献   

14.
2013年中国苜蓿市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茁萌 《中国奶牛》2013,(15):13-16
本文对2013年中国苜蓿市场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影响苜蓿市场变化的几大因素,并对2013年进口苜蓿数量、价格及国产苜蓿产量、价格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5.
通过室内和田间人工接种苜蓿锈病病原物,观察苜蓿锈病的寄主范围。研究表明,苜蓿锈病 的寄主除苜蓿属的植物外,扁蓿豆属的扁蓿豆、三叶草属的白三叶草、野火球等均是该病原 锈菌的夏孢子的寄主,大戟属的乳浆大戟是苜蓿锈菌的转主寄主。扁蓿豆、野火球是国内外未见报道的新寄主,乳浆大戟是国内尚未见报道的转主寄主。  相似文献   

16.
孙启忠  柳茜  徐丽君 《草地学报》2017,(6):1186-1189
"苜蓿"一词随着苜蓿在汉代传入我国而出现,属于西域外来词。本文采用植物考据学原理与方法,对"苜蓿"词源、苜蓿名称的演变和苜蓿异名的产生等进行了考释。到目前为止,对我国"苜蓿"词源的认识还不统一,主要有3种观点:一是"苜蓿"源自伊朗语buksuk、buxsux或buxsuk;二是"苜蓿"是梵语māksika一词的音译;三是"苜蓿"为希腊语Medikai之音译。我国多数学者认可第一种观点。由于"苜蓿"为音译词,在苜蓿进入我国初期,出现了许多同音异字,诸如目宿、牧宿、蓿等苜蓿的不同写法,一直到唐代才出现了今天使用的苜蓿专用名词。此外,由于各地方言乃至文化的差异,在古代苜蓿还有许多别名,如怀风、风光、连枝草,塞鼻力迦、光风草和灰粟等。  相似文献   

17.
豆科模式植物——蒺藜苜蓿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魏臻武  盖钧镒 《草业学报》2008,17(1):114-120
由于蒺藜苜蓿具有高的遗传转化效率、生长期短、染色体组为2×8、基因组小、自花授粉、固氮等特点,使它成为豆科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研究的模式植物。本研究描述了蒺藜苜蓿的形态特征,介绍了苜蓿属植物的系统关系及蒺藜苜蓿的分类学地位,概述了蒺藜苜蓿遗传图谱构建和基因组学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植物对苜蓿他感克生作用多立安(天津师范大学生物系300074)1研究植物对苜蓿他感克生作用的意义苜蓿素有牧草之王的美誉,其对促进草地生态系统氮素营养平衡及提高草地蛋白质产量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到90年代初,苜蓿种植面积仅在美国就有2.0×107hm...  相似文献   

19.
孙启忠  柳茜  李峰  陶雅  徐丽君 《草业学报》2018,27(8):155-174
由于最早记载苜蓿的典籍没有明示其是紫花还是黄花,导致对我国古代苜蓿物种认识上存在分歧,目前大致有5种观点:一是古代苜蓿专指紫花苜蓿;二是南苜蓿;三是紫苜蓿与南苜蓿的合称;四是黄花苜蓿;五是不确定。本研究应用植物考据学原理,通过收集整理记载苜蓿植物生物学的典籍,结合近现代研究成果,考证苜蓿物种。研究表明,汉代从大宛国传入我国的苜蓿与紫花苜蓿的起源地相一致,并且唐代韩鄂《四时纂要》明确记载了苜蓿开紫花,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这与我国汉代苜蓿最初引种地相一致,在之后也有不少典籍同样记述了苜蓿开紫花,乃至苜蓿的生态生物学特性。可以确定,我国汉代引入的苜蓿应该是开紫花的苜蓿,即紫花苜蓿。宋梅尧臣和明李时珍记述的开黄花的苜蓿,至少说明在宋代和明代开黄花的苜蓿就在我国存在和被利用。据清《植物名实图考》记载,在古代我国有3种苜蓿被利用,即紫花苜蓿、南苜蓿和黄花苜蓿。  相似文献   

20.
由于最早记载苜蓿的典籍没有明示其是紫花还是黄花,导致对我国古代苜蓿物种认识上存在分歧,目前大致有5种观点:一是古代苜蓿专指紫花苜蓿;二是南苜蓿;三是紫苜蓿与南苜蓿的合称;四是黄花苜蓿;五是不确定。本研究应用植物考据学原理,通过收集整理记载苜蓿植物生物学的典籍,结合近现代研究成果,考证苜蓿物种。研究表明,汉代从大宛国传入我国的苜蓿与紫花苜蓿的起源地相一致,并且唐代韩鄂《四时纂要》明确记载了苜蓿开紫花,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这与我国汉代苜蓿最初引种地相一致,在之后也有不少典籍同样记述了苜蓿开紫花,乃至苜蓿的生态生物学特性。可以确定,我国汉代引入的苜蓿应该是开紫花的苜蓿,即紫花苜蓿。宋梅尧臣和明李时珍记述的开黄花的苜蓿,至少说明在宋代和明代开黄花的苜蓿就在我国存在和被利用。据清《植物名实图考》记载,在古代我国有3种苜蓿被利用,即紫花苜蓿、南苜蓿和黄花苜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