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2007年9月,厦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林妙燕女士送展的榕树盆景《雄风浩然》,在“国际(中国·厦门)第六届园博会”上荣获银奖。它与同溢堂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国军先生获得金奖第一名的榕树盆景《一览众山小》一起载誉而归,成为美谈。  相似文献   

2.
山野林中,清泉淙淙;山石突兀,古木葱茏;八骏临溪,解渴扬鬃;或卧或立,风姿绰约:这是1985年首届盆景评比展览中荣获一等奖的《八骏图》(参见本刊1985年12期作者的创作体会和今年第一期彩  相似文献   

3.
韶关的盆景艺术,经过几年的磨练,已具规模,洋洋可观了,群众性更加广泛。你看这盆《古木迎春》桩景(见30页),古木峥嵘,盘根露爪,虬枝铁骨,蔚为壮观。作者采用“脱衣换锦”的手法,即在展出之前把所有的叶子摘去。留下光秃的枝丫让人们去欣赏。正如一个健美的运动员,赤膊上阵,让人  相似文献   

4.
《绝壁风姿》(见本期插页彩图),乍看起来,不失为成功之作。该作品沿用传统悬岩式造型,就榆桩本身而言,诚属难得。它古拙劲健,清旷高远,大有群峰绵延一壁如削之势。但笔者细审之余,总觉得人工味太浓,缺少大自然的野味和真趣。“悬岩式”是我国盆景艺术家们受悬崖峭壁上倒挂的古木神采丰姿启迪独创的一种流传极广的固定模式。仅就《中国盆景——佳作赏析与技艺》画册中,即刊有各种植物品种、各具特色的悬岩式盆景图片14幅。其中有一  相似文献   

5.
荣获1999昆明世博会大奖的《古木清池》水旱盆景(树种:榔榆;盆长135厘米),是赵庆泉先生近期又一力作。作品以榔榆为主景,以旱地、龟纹石为次景,表现了原始而纯真的自然美,意欲呼唤人类热爱自然且增强人类保护、尊重自然的意识。作品的参展,烘托出世博会“人与自然”的主题。《古木清池》在构思布局上,着重强调了主景树的表现和塑造。其根裸露,自然有力,仿佛历尽沧桑,饱经风吹雨打,它支撑着粗壮古老的躯干。主景树欹侧天空,顶端微微昂起,一主侧枝洒脱地甩向池面,与水相  相似文献   

6.
《中国花卉盆景》2004,(12):38-39
重振中国盆景雄风第六届中国盆景展览在泉州举行;作品选刊  相似文献   

7.
《闽海雄风》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老根多,人老话多。每每见到独具特色的盆景,不论规格大小、树龄老幼、造型如何,常爱发点感慨。但当看到吴明选先生的《闽海雄风》(120×200厘米)彩照时,竟一时惊呆了——它是那样的壮硕伟岸,盘亘雄踞!语塞占据了感慨,想说都说不出所以然。  相似文献   

8.
自然界里的秀山丽水,名山大川以及百年参天古木等,都是创作盆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我们吉安就有千年以上的罗汉松与古柏(右图)。人们看了从高不盈尺的树桩、虬曲多姿的老干和繁荣茂盛的枝叶,就像观赏到参天的百年古木。  相似文献   

9.
盆景菊多以小菊为素材,运用盆景技艺,经修剪整形,加工成各种古木等姿态或具有一定主题的艺术造型。其形式包括桩菊型:原本、嫁接、附生;景菊型:丛林式、菊石式、水旱式。这里以嫁接式盆景菊为例详述于下。  相似文献   

10.
我从85年起订阅《中国花卉盆景》、《花木盆景》。发现凡是有关根艺的文章都刊在《盆景专页》、《盆景篇》栏内。从一些文章中得知根艺作品还能参加盆景艺术展览。显然,根艺是被归为盆景类的。我认为盆景和根艺是概念不同、风格迥异的两种艺术。  相似文献   

11.
(二)明清时期明清两代,松柏类盆景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细剪苍松耐岁寒,郁郁千丈许同观。山家近得凌云趣,老干新添第几盘。"这是清代文人汪鋆在其《砚山丛稿》中对松柏类盆景的赞颂。明清时期,不仅盆景的制作与欣赏之风在全国不少地区开始普及,制作技艺水平日益提高,而且关于盆景理论研究的风气很浓,与盆景有关的书籍比较多。如:高濂著《高子盆景说》,屠隆的《盆花》,吕初泰《盆景之一》、《盆景之二》,文震享的《盆玩》。以上五篇关于盆景的专论集中写于明代末期的数十年间(1541~1646年),加上清代吴涣子所著《花镜》中的"种盆取景法",  相似文献   

12.
我不知道《中国花卉盆景》杂志是从何时起开设《大片欣赏》栏目的,但从第一次见到它就喜欢上了。每次收到《中国花卉盆景》杂志,总是急不可耐地去翻阅《大片欣赏》,百看不厌,爱不释手。《大片欣赏》以整版篇幅刊登一幅盆景照片,使读者有如身临其境,走近盆景大师们的盆景佳作,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远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盆景艺术人材辈出,精品层出不穷,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形势虽然喜人,但盆景创作中存在的些许偏激现象也不容忽视。标新立异树木盆景之所以令观者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是因为它用艺术手法再现了自然界古木大树最生动、最美好的形态。这是一种符合自然规律之美,一枝一叶都与自然林木息息相关,是自然林木美的浓缩和放大。然而,盆景越奇越有新意,稀奇就是创新的声音在盆景界时有泛起,而因此产生的盆景作品也常常被称为创新之作,如此着实令人担忧。试问以创新为幌子,把盆景做成麻花状、折戟状等等,符合盆景艺术创作原则与自然规律否?能给忙忙碌碌、渴求返璞归真的人们  相似文献   

14.
本刊去年第九期、今年第一期先后在《争鸣》栏里发表了赵国瑞的《不该贬抑象形性盆景》、徐和德的《象形——盆景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本刊还陆续选载了一些象形盆景的照片。今年第三期刊登的关雄斡的《是盆景,还是盆怪?》对象形盆景提出了异议。这一期,我们编发了一组不同意关雄斡意见的来稿。孰是孰非,通过争鸣,自有公论。  相似文献   

15.
盆景不论从规格上、体量上分类,还是从素材上和造型布局上分类,皆属于形的分类,不涉及神。潘仲连先生一文,试图将盆景形的分类引入神韵的分类。这是可喜的,是大胆的涉足与突破。潘先生将盆景作品分为“优美”与“壮美”两大类,以此来概括盆景神韵之美。文中之言固然是对的。但总觉不完全,又笼统了些。看到一株千年古木、一座雄宏高山,读到“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可谓壮哉,美哉。但如  相似文献   

16.
改版随想     
《中国花卉盆景》杂志改版了!2011年是《中国花卉盆景》的改版年,是承前启后的一年,是收获和热情参与的一年……《中国花卉盆景》在改版的同时推出了《读者意见调查表》。透过该表,我们分明看到了编辑部的决心。在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通过改版开辟一条新道路,创建一个新文本。  相似文献   

17.
笔者是在《中国花卉盆景》和《花木盆景》对《出》连续发表了三篇赞美文章之际,提出不同意见的[1]。可是接踵而来的黄光伟和徐民凯的“商榷”文章[2][3]有些观点值得推敲。首先必须弄清,我们讨论的最关健、最根本的问题是什么?是盆景的本质和特征问题。盆景是有生命的艺术,是表现生命景象和自然景观的。树木在盆景中既是被利用的素材,又是被表现的题材。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寄托于生命景象和自然景象之中的。  相似文献   

18.
雀梅盆景《古木秀颜》为一本多干式古树型作品。此作坯材较好,基部古朴苍劲,宽大有力,整体气势不凡。看其走势,主干基部呈约45°向左斜卧紧伏盆面,多干集束向上延伸,接着再向右毅然转折。这种整体线条的协调一致的运动变化,使桩景在庄重稳固的姿态中产生韵律感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在《中国花卉盆景》和《花木盆景》中,不时有一些有关“文人树”的文章和所谓“文人树盆景”作品出现。应该说是中国盆景艺术创新中出现的大喜事,或者说是中国盆景文化自然进化的必然。  相似文献   

20.
笔者是在《中国花卉盆景》和《花木盆景》对《出》连续发表了三篇赞美文章之际,提出不同意见的[1]。可是接踵而来的黄光伟和徐民凯的“商榷”文章[2][3]有些观点值得推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