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9 毫秒
1.
酸雨伤害植物的监测技术包括对植物叶片表观伤害监测与生理伤害监测,后者选择的参数主要有植物光合速率、气孔导度、细胞质膜透性、叶绿素含量消长、细胞pH变化、活性氧防御系统的应激反应等。本文在介绍测定方法同时,比较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点与不足,探讨了酸雨监测技术在农业环境监测、环境评价、酸沉降区域农业区划与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指出今后研究应重视完善监测体系和拓展监测对象。  相似文献   

2.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建立植物电信号与环境因子关系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建立植物电信号与环境因子(光、温度、湿度)的关系,表明对植物电信号与环境因子定量研究是可能的;进而将植物电信号作为生理反馈信息,建立了植物电位与环境光、温度、湿度等因子的定量关系,建立与输出温度设置的关系,为温室环境调控提供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3.
温室环境多级控制系统及优化目标值设定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该文采用多级控制策略,优化设定系统目标值来解决温室环境系统中多个时间响应常数相差过大的问题;设定系统优化目标值时,白天使植物获得最大的光合速率,夜间在满足植物生长和积温要求的前提下使温室处在能耗最小的状态下运行。构建了能量消耗为零(无加热、无制冷和无机械通风)时计算温室内部温度的模型,采用遗传算法对最优目标值进行搜索。计算结果表明:该系统优于某地先进的温室控制系统,既能获得较高的效率又能节能。  相似文献   

4.
针对传统温室环境监测系统布线繁杂、成本较高、监测灵活性差及以往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 WSN)能耗较高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WSN的温室环境参数监测系统。利用CC2530无线传感网络芯片和外围接口搭建了系统硬件,使用Z-Stack协议栈编制了系统底层软件,基于VB软件平台开发了的温室环境监测系统上位机软件,并验证分析了CC2530芯片的传输特性。结果表明,节点在距地表1.5 m时的有效传输距离为60 m,单个节点使用2节5号电池能够持续进行温室环境参数数据采集工作45 d,能较为准确的对温室环境温湿度及作物土壤体积含水率进行监测,系统具有较高的实用性与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实现对温室植物生长的无损监测   总被引:16,自引:8,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温室植物生长进行无损监测,获取植物生长状态信息,对于提高温室的智能化控制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验温室中设计了一套计算机视觉系统,对黄瓜幼苗生长进行无损监测,同时利用VC++6.0编制的图像分析处理软件,提取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叶冠投影面积和株高。通过对两组无土栽培的黄瓜幼苗叶冠投影面积的连续监测,发现叶冠投影面积的变化趋势可以较好的反映植物的缺肥情况。用图像处理方法测量植株的平均株高与人工测量结果的相关系数可以达到0.927。研究表明,计算机视觉技术应用于温室植物生长的无损监测是可行的,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温室蒸发湿帘风机降温系统热环境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温室夏季气温过高,严重影响植物生育的问题,本文对温室湿帘风机降温系统热环境进行了理论分析,建立了温室热环境的理论计算模型,并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理论计算与实测值吻合较好。通过对北京地区夏季温室热环境的预测,提出了这种温室适宜的结构与运行参数。  相似文献   

7.
在正常生产管理条件下,利用温室智能监控系统,自动监测记录冬、春两季日光温室内外空气温度、光照强度,温室内空气湿度、土壤温度,研究冬、春两季日光温室环境因子日变化差异及环境因子间的相互关系差异。结果表明,土壤温度与温室内外光照及温室内湿度的相关性,春季显著大于冬季;温室内湿度与温室内、外光照强度、温室内外温度以及温室外温度与温室的相关性,春季显著小于冬季。土壤温度与温室内、外温度的关联程度,春季温室内温度强于温室外温度,冬季温室外温度强于温室内温度。温室外温度与温室内、外光照、土壤温度的关联程度,春季温室内、外光照强于土壤温度,而冬季土壤温度强于温室内、外光照。冬季温室内湿度显著高于春季,日变化幅度显著小于春季。春季最低温室内要高于冬季最低温度10 ℃以上,日变化幅度明显小于冬季;春季温室内、外最大光照强度是冬季的2倍,且春季光照时间长。春季室外温度平均高于冬季12 ℃以上,春季温室内土壤温度始终要高于冬季10 ℃以上。  相似文献   

8.
基于短信息的温室生态健康呼叫系统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为解决温室监测“低端化”的问题,IPMIST实验室开发了由W78E58B单片机及WMOD2B GSM模块构成的基于短信息的温室生态健康呼叫系统。该系统由RS232串行接口电路及数据采集系统组成,具有在温室的温度和湿度超出作物适宜生长的阈值范围时自动以发手机短信的形式向用户报警,以及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向模块发送手机短信来随意设置手机号与温湿度范围等功能,方便用户对温室环境进行及时控制。该系统具有结构简单、工作可靠、安装方便等特点,同时该系统的成功研制证明了短信息应用于温室监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节能温室太阳能土壤蓄热加温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为了改善节能温室冬天植物栽培生产地温低,严重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影响温室生产产量和品质的问题。以数学模拟和回归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温室土壤的太阳能蓄热加温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系统能有效的提高地温,减少地温的变化幅度;在以加热管形成的浅层土壤温度层和以蓄热管形成的深层土壤温度层之间具有一个过渡层,和其它层不一样, 这个过渡层的温度是不随时间变化的;以SAS软件拟合的非线性方程为基础的土壤温度场的数学模型的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选用差分法计算的土壤热扩散率精确度高,符合实验及生产实际要求;由温室热平衡方程确定的太阳能集热器面积与温室种植面积的优化比例为1∶5,经试验验证,在目前技术状态下,该比例能满足作物冬季生长对土壤温度的要求。总之,研究的太阳能蓄热系统实现了太阳能夏天贮冬天用、日间贮夜间用、晴天贮阴天用的目的,从而在不消耗任何二次能源的条件下,能满足温室作物的正常生长要求。  相似文献   

10.
地面加热系统温室热环境测定与经济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温室加热系统对温室冬季耗能有一定的影响。地面加热系统能够合理地利用加热系统的供暖热能,使之充分有效地供给座落在地面上的植物,并降低植物冠层上部温室空间的气温,减少了温室的能耗,这也是温室冬季节能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该文研究了应用地面加热系统的温室热环境,测试结果表明,温室有较好的空气温度分布。温度水平分布均匀,南北方向上温度差异在1℃左右;温度垂直梯度分布为从地面附近到保温幕下气温逐渐降低,但温度降低幅度比较小,在1℃以内,与传统加热方式的保温幕下高地面附近低的温度垂直梯度分布有明显不同。温室夜间植物根部温度在19~25℃。与传统加热方式相比,采用地面加热的温室热环境比较有利于植物生长。该文还以传统加热系统为比较对象,简单分析了地面加热系统的节能效果、散热器投资和运行效益,结果表明地面加热系统比传统加热系统节约能源28%,散热器投资费用可以节省34.1%,每年降低运行费用3万多元。  相似文献   

11.
为实现温室番茄植株多模态三维重建,解决多光谱反射率配准和多视角点云三维重建问题,基于相位相关原理将多光谱反射率配准至RGB-D图像坐标系中,建立了基于Kinect传感器测量位姿自主标定的多视角RGB-D图像三维重建方法,实现植株RGB三维点云模型和多光谱反射率点云模型重建,通过归一化灰度相似系数、配准区域光谱重叠率、互信息值3个指标客观评价二维多光谱图像配准质量,采用豪斯多夫距离客观评价植株三维点云重建精度。结果表明:30株温室番茄,每株4个重建视角,视角间隔为90°,配准区域光谱重叠率和归一化灰度相似系数的平均值分别为0.920 6和0.908 5,异源图像配准后互信息值比配准前互信息值平均提升了9.81%,植株冠层多光谱图像能够准确配准至深度坐标系,番茄植株三维重建点云距离集小于0.6 cm的比例为78.39%,小于1.0 cm的比例为91.13%,番茄距离集均值的平均值为0.37 cm,表明植株三维点云模型重建精度较高,能够应用于温室番茄植株多模态三维重建。植株多模态三维模型是实现三维形态测量与生理诊断的关键要素,为高通量植株表型测量提供高效精准的测量方法,对植物表型组学等研究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复合相变储能保温砂浆在日光温室中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周莹  王双喜 《农业工程学报》2017,33(20):190-196
为改善日光温室内作物生长的热环境,该文研制了一种适用于日光温室的石膏基石蜡/膨胀珍珠岩复合相变储能保温砂浆,其相变温度为25.6℃,相变潜热为89.8 k J/kg。并将50 mm的复合相变保温砂浆用于砖墙日光温室的后墙作为试验温室,与无相变材料的原砖墙温室(即对照温室)进行对比试验。在试验周期内,试验温室的室内日最低温度比对照温室平均高出1.5℃,最高可达2.4℃;其中,阴天试验温室的室内温度比对照温室平均高1.6℃;晴天试验温室的室内最高温度比对照温室低1.7℃,室内最大温差比对照温室低3.1℃,夜间(17:00-次日8:00)试验温室室温比对照温室平均高2.7℃;多云期间,试验温室的室内最高温比对照温室低1.4℃,最大温差比对照温室低3.5℃,夜间试验温室室温比对照温室平均高2.3℃;在相同栽培管理条件下,生长旺盛期和坐果期,试验温室的黄瓜植株高度比对照温室分别平均高出17.1和24.6 cm,试验温室内黄瓜的单果质量和单株结果数分别为对照温室的1.4倍和1.3倍,单株产量为对照温室的1.8倍。试验结果表明,复合相变储能保温砂浆具有良好的保温和蓄、放热效果,对日光温室内的热环境具有明显的改善效果,使其更适于黄瓜的生长。  相似文献   

13.
钾在植物抗病性中的作用及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本文对近些年来有关钾营养与植物病害关系的研究进行综述。主要从钾对酚代谢、碳、氮代谢及其活性氧代谢调控的角度,评述钾素营养提高植物抗病性的机理;同时讨论了钾肥的施用方式、钾肥形态、施用量、土壤本身钾素状况等共同影响钾素对植物的抗病性及其可能机理。最后提出这一研究领域存在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4.
黄土丘陵沟壑区抗侵蚀植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侵蚀作为山区生态系统退化最主要的驱动力,严重干扰着植被的发育演替过程,植被则通过采用不同的繁殖方式、形态与生理补偿等方式来克服和适应土壤侵蚀造成的负面压力,使植物本身对土壤侵蚀环境的适应性增强,继而发展成为可抵抗土壤侵蚀的植物和群落。凡具有适应土壤侵蚀环境能力,能在土壤侵蚀条件下生存,并能保护改良土壤和具有防止土壤侵蚀的作用,具有繁殖更新能力,可维持群落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的植物,称之为抗侵蚀植物。在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中不同抗侵蚀植物进行分类、及其侵蚀学特征与土壤侵蚀环境演变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从土壤侵蚀学观点出发,对植被恢复过程中先后出现的植物和群落的形态学、生理学和生态学特征及防蚀功能进行系统研究,以更好地发挥植物和植被保持水土与改善环境的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15.
种植密度对鱼菜共生系统氮素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评估不同植物密度对鱼菜共生系统氮素转化的影响,在试验温室内搭建了基于营养液膜(nutrient film technique,NFT)栽培的鱼菜共生系统。养殖水量350L,养殖密度10 kg/m~3;栽培面积1.0 m~2,栽培密度60、45和30株/m~2。考察了系统33d运行期间的水质情况和鱼菜生长情况,探讨了投入氮素的转化情况以及时间和植物密度对氮化合物质量浓度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试验期间,不同植物密度系统的水质适合鱼菜生长,鱼类和蔬菜主要生物学特性指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质量浓度随时间变化显著(P0.01);不同植物密度系统的硝酸盐氮质量浓度存在显著差异(P=0.028),植物密度为45株/m~2的系统具有较高的硝酸盐氮积累优势。系统运行后期,氮化合物质量浓度基本稳定,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质量浓度分别为2.50、0.20和5.00 mg/L左右。49.32%~68.41%投入饲料的氮素积累在鱼菜生物体内,与普通水产养殖和NFT栽培相比,鱼、菜含氮量均不具优势。可通过扩大栽培面积、配备生物滤池、调整栽培模式等方法加强氮素转化。综上,试验系统的优势栽培密度为45株/m~2,应结合其他措施提升氮素转化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中国设施园艺装备技术发展现状与未来研究方向   总被引:2,自引:13,他引:2  
近年来,中国设施园艺装备产业得到了跨越式发展,一个完备的技术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受设施环境-作物交互影响机理缺乏、设施-设备匹配性差等因素的制约,中国设施园艺装备在稳定性、智能化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制约了产业效益水平和劳动生产效率的提升。有必要对中国设施园艺装备技术进行一个系统总结,为下一步产业的技术研发指明方向。该文在准确把握中国设施园艺装备技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种苗装备、生产装备、物流装备、管理装备等4个环节入手,将中国设施园艺装备技术与国际发达国家的水平进行了比对,并找出了相关差距。研究得出了中国设施园艺装备技术发展中存在的技术研发系统性持续性不够、与装备匹配的农艺参数积累缺乏、装备的整体性和工程性亟需提高等问题,明确了区域化园艺作物生长机理、北方日光温室结构与装备升级、全产业链自动化作业、园艺信息化智能化管理、非耕地基地化与城镇化装备等未来重点研发的方向,提出了制定设施园艺装备技术创新发展规划、实施设施园艺技术促进与产业促进的"全面赶超"计划、创新以激发协同研发活力的体制机制、强化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等政策建议,从而为指导中国设施园艺装备技术的革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Till now information on bromine (Br) in the environment is still incomplete.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were the following: to study accumulation of Br in plants grown under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to assess the factors controlling Br uptake by different plant species when the plants grow in soil uncontaminated with Br.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Br and other elements, neutron activation analysis was used. This method allows for determining a wide range of elements in various samples with high sensitivity and accuracy. Model tests and greenhouse experiments demonstrated different abilities of plants to uptake Br from various media and transfer it from roots to upper plant parts. It was shown that the main source of Br for a plant was soil. As a result of the plant growth concentration of Br in the rhizosphere soil decreas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have a pronounced effect on the Br uptake by plants.  相似文献   

18.
Soil water and nutrient status are both of major importance for plant appearance and growth performance.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 of biochar (1.5%) and a biochar-compost mixture (1.5% biochar + 1.5% compost) on the performance of Phragmites karka plants grown on a synthetic nutrient-poor sandy clay soil (50% sand, 30% clay, and 20% gravel). Indicators of plant performance, such as growth, lignocellulosic biomass, water status (leaf water potential, osmotic potential, and turgor potential), mineral nutrition status, leaf gas exchange, an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and soil respiration (carbon dioxide (CO2) flux) were assessed under greenhouse conditions. Biochar-treated plants had higher growth rates and lignocellulosic biomass production than control plants with no biochar and no compost. There was also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soil respiration in the treatments with biochar, which stimulated microbial interactions. The increase in soil water-holding capacity after biochar amendment cause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n plant water status and plant ion (K+, Mg2+, and Ca2+) contents, leading to an increase in net photosynthesis and a higher energy-use efficiency of photosystem II. Biochar-treated plants had lower oxidative stress, increased water-use efficiency, and decreased soil respiration, and the biochar-compost mixture resulted in even greater improvements in growth, leaf turgor potential, photosynthesis, nutrient content, and soil gas exchange.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biochar and compost promote plant growth with respect to nutrient uptake, water balance, and photosynthetic system efficiency. In summary, both the soil amendments studied could increase opportunities for P. karka to sequester CO2 and produce more fodder bio-active compounds and biomass for bio-energy on nutrient-poor degraded soi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