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大白菜干烧心病发生过程中Ca^2+—ATPase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缪颖  曹家树 《园艺学报》1998,25(1):51-55
人为诱导大白菜干烧心病发生,通过超速离心制备心叶组织细胞膜微囊,测定各细胞器膜的Ca2+-ATPase活性变化。结果表明,随缺钙天数增加,细胞膜总Ca2+-ATPase、PM-Ca2+-ATPase和TN-Ca2+-ATPase活性迅速上升,在处理后第3天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而潜在性Ca2+-ATPase活性却呈逐渐上升趋势。同时,细胞膜透性和丙二醛含量逐渐增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则逐渐下降。推测该病的发生与细胞膜钙泵活性变化诱导的钙的第二信使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2.
3.
《吉林蔬菜》2007,(4):69-69
大白菜干烧心病为生理性病害,在欧美称为内部顶烧病、内部破损病、内部褐变病,在我国则称为干烧心、  相似文献   

4.
大白菜干烧心病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生化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王淑芬  张仪 《园艺学报》1996,23(1):37-44
以人为诱发大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L.ssp.pekinensis(Lour)Olsson.)干烧心病的方法,研究了该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叶片形态结构及生理生化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叶片中钙含量的下降,干烧心病症逐渐出现。在此过程中,光合强度降低,膜受损伤,糖含量及电解质外渗率渐增,粘液外溢于叶表;解剖结构观察可见质膜内陷,有囊状小泡形成,细胞器逐步解体;随之,可溶性果胶剧增,胞壁损伤,最后细胞解体死亡,残存固形物充塞了胞壁内外。对叶片排水器黑变与干烧心病发生的独立性检验,表明二者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萘乙酸对大白菜钙素吸收运转及防治干烧心病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闻凤英  孙德岭 《园艺学报》1991,18(2):148-152
本研究从补钙入手,探索防治干烧心病的方法。用0.7%CaCl_2·2H_2O对和50ppmNAA混合液在大白菜结球期叶面喷洒5次,经8年试验,对大白菜干烧心病的相对防治效果达80%以上。 在此基础上,采用~(45)Ca示踪试验的方法对防病机理做了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无论从根部还是从叶部加萘乙酸对根部和叶部~(45)Ca的吸收和运转均具有促进作用,并且改变了其在大白菜植株内的分配规律。对照株单位干叶重dpm值自外向内呈下降趋势(130×10~3─60×10~3);用NAA处理株则相反,自外向内呈增加趋势(120×10~3─250×10~3),说明萘乙酸具有促进钙素向叶球中内部运转的功效。这种效果在贮藏期间仍能保持。另外,~(45)Ca向直接受到NAA处理部位的运转量有明显增高的趋势。这一结果为补钙防治干烧心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采用扫描电镜和焦锑酸钙沉淀的电镜细胞化学法,研究了番茄花柄脱落过程中离区细胞以及钙分布的变化。结果表明:离区的分离开始于皮层与维管束周围小细胞,先在这两个区域出现少量不连续的胞间空隙,并逐渐在维管组织区形成连续的断裂面,此后断裂面向中央的髓部组织延伸,先是维管组织的分离,然后是最中间的髓部以及最外侧表皮组织。钙分布研究发现脱落发生之前钙主要分布在细胞壁、质膜及液泡中。脱落发生后,钙颗粒主要分布在退化细胞壁和细胞间隙中,少量分布在细胞质中。皮层,维管束以及髓部细胞在整个脱落过程中钙分布以及钙形态明显不同,这可能是造成离区各组织在脱落中有不同分离程度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为揭示核桃的抗寒机理,研究了低温逆境下不同抗寒性核桃(Juglans regiaL.)品种展叶期叶片细胞中第二信使Ca2+的分布变化.试验材料为抗寒性较强的核桃品种‘哈特雷’和抗寒性较差的‘晋龙2号’展叶期1年生枝的顶端幼叶,将枝叶于1℃低温下分别水培处理3、12、24、48和72 h,以未经低温处理的叶片作为对照,采用电镜细胞化学方法,定位观察叶肉细胞中的Ca2+分布.结果表明,展叶期核桃幼叶细胞中Ca2+主要分布于液泡和细胞间隙中,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核中也有较多Ca2+分布,基础细胞质中Ca2+含量较少.1℃低温可使细胞质和细胞核中的Ca2+浓度迅速升高,在低温处理24h时,抗寒性较强的‘哈特雷’细胞中游离Ca2+浓度开始下降,处理72 h时基本恢复到静息态水平,细胞超微结构变化不大,叶片无明显冷害症状;而抗寒性较差的‘晋龙2号’叶片的细胞质、线粒体及细胞核中Ca2+浓度始终处于较高水平,到处理72 h时细胞超微结构冷害明显,部分幼叶叶缘呈水浸状.可见,低温逆境下抗寒性较强的品种叶肉细胞质中出现短时间的Ca2+高峰,随后能恢复到静息态水平;而抗寒性差的品种难以恢复,不能完成第二信使的信号传导过程,最终导致细胞和组织冷害.因此,低温逆境下能否恢复第二信使Ca2+的稳定平衡与核桃的抗寒性密切相关.此外,低温处理12 h后核桃幼叶的叶绿体被膜上普遍出现Ca2+沉淀,推测此时叶绿体可能起着临时贮存Ca2+的作用,以促进细胞质中Ca2+浓度回落到静息态水平;线粒体可能也具有此作用.  相似文献   

8.
徐呈祥  刘友良  於丙军  甘习华 《园艺学报》2008,35(11):1661-1666
 利用电镜―细胞化学技术研究了盐胁迫下芦荟(Aloe vera L.)叶同化组织细胞中ATP酶(ATPase)分布特性及外源硅(Si)的作用。结果表明,正常生长情况下,芦荟叶同化组织细胞中液泡膜ATPase活性明显强于质膜ATPase,在细胞壁初生纹孔场观察到很强的ATPase活性。NaCl 100 mmol·L-1处理30 d,浇灌的营养液中不加可溶性Si,芦荟叶同化组织细胞中液泡膜、质膜和初生纹孔场ATPase活性显著减弱,浇灌的营养液中加Si 2.0 mmol·L-1处理,芦荟叶同化组织细胞中ATPase活性则显著增强,尤其是在液泡膜和初生纹孔场。叶同化组织细胞中ATPase活性的差异性反映着芦荟叶生理状态和功能的差异性,可溶性Si调节或增强盐胁迫下芦荟ATPase活性是Si缓解芦荟盐胁迫伤害效应的重要细胞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9.
大白菜种子人工老化及劣变的生理生化分析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唐祖君  宋明 《园艺学报》1999,26(5):319-322
研究了大白菜种子人工老化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种子老化加深,种子活力指数、POD、SOD、脱氢酶、酸性磷酸酶、脂肪酶活性逐渐降低,MDA及芥子碱含量逐渐增加,且品种间有差异。认为大白菜种子人工老化及劣变的主要机制在于膜过氧化作用加剧。  相似文献   

10.
大白菜核雄性不育两用系小孢子发生的细胞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孙日飞  吴飞燕 《园艺学报》1995,22(2):153-156
大白菜核型雄性不育两用系小孢子发生过程的细胞形态学观察表明,雄性不育株小孢子的败育发生在四分体时期。由于绒毡层细胞异常膨大,挤压四分体,四分体不分离产生四分小孢子,从而不能形成正常的花粉粒而导致败育。  相似文献   

11.
四倍体大白菜小孢子植株的获得与倍性鉴定   总被引:32,自引:5,他引:32  
以同源四倍体大白菜为试材,进行了游离小孢子培养的胚胎诱导条件及植株再生研究,并对再生株的染色体数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单核靠边期小孢子是诱导胚胎发生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12.
四倍体大白菜小孢子培养获得初级三体的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研究结果表明:(1)由于同源四倍体大白菜的花粉母细胞内Ⅰ,Ⅲ,Ⅳ型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发生不规则分离,后期Ⅰ,Ⅱ部分染色体落后和向两极分配不均衡,致使后期Ⅱ形成染色体数目变化于15-24的各类细胞,以染色体数为20的细胞为主,其次是19和21的细胞。(2)具有21条染色体的小孢子(2x 1)再生植株能力与正常小孢子(2x)再生植株能力相近(3) 减数分裂的各种异常效率和三体株获得率品系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提取液中的蔗糖和甘露醇对大白菜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大白菜游离小孢子提取过程中,培养基中的蔗糖和甘露醇对后期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孢子短期的提取过程中提高B5提取培养基的蔗糖浓度或添加甘露醇对小孢子的活力无影响,但会大幅度提高小孢子的胚胎诱导效果,其中17%蔗糖处理和8%甘露醇处理效果最佳,与对照相比平均出胚量都达到极显著水平,同时也促进了难诱导材料的胚胎发生.  相似文献   

14.
不结球白菜采后衰老生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结球白菜采后在25℃条件下贮藏5d内呼吸强度呈峰型变化,而乙烯释放量持续下降。比较分析外叶和内叶SOD、CAT、POD活性,AsA、GSH、Car、Chl、可溶性蛋白质、MDA含量和膜透性的差异表明:不结球白菜采后衰老与其活性氧代谢失调及膜脂过氧化作用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15.
以芥蓝种子为试材,研究不同浓度萘乙酸(NAA)营养液对芥蓝幼苗根、茎、芽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萘乙酸培养液对芥蓝的生长有不同的影响,即有不同程度的促进或抑制作用.其中0.001 mg/L NAA对侧根的生长表现出促进作用,同时对子叶生长也表现出促进作用,并且对根重和根长有促进作用;0.0001 mg/L对根重和根长有促进作用,但对侧根的生长(根数)没有促进作用;0.1~10 mg/L浓度范围内的NAA对芥蓝幼苗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但10 mg/L对茎的加粗却表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