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论农民素质偏低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建设新农村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农民。但是,从农民素质现状来看,当代中国农民综合素质明显偏低。农民素质偏低既影响到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知,也制约着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参与。因而,建设新农村必须大力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培育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2.
电视在我国农村已得到普及,成为农民接受大众传播信息的最主要媒体。据统计,41.4%的农民平时看报纸,16.7%的农民收听广播,100%的农民看电视,31.4%的农民看杂志,32.4%的农民阅读书籍,16.7%的农民看音像制品。可见,农民平时接触最多的大众传媒是电视。  相似文献   

3.
农民的职业化意味着农民从"小农"向"职业农民"的转变,实现农民职业化对中国农业和农民现代化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在建立了农民职业化水平评估体系的基础上,分析了吉林省农民职业化的现状,发现吉林省农民的职业化水平整体来说处于中等程度,依旧存在着很大的上升和发展空间。并进一步分析了农民职业化程度与农民收入的相关性,整体上表现为农民职业化水平与农民收入存在正相关关系。由此得出提高农民的职业化水平是提升吉林省农民收入的一个有效途径,并且针对如何提高吉林省农民职业化水平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为了确保农民职业教育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必须进一步加快农民职业教育机制建设,建立完善的农民职业教育保障体系。包括制定完备的农民职业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农民职业教育的投入新机制、现代化农民职业教育新模式、科学的农民职业教育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5.
幸福是一种主观感觉,一种实在体验,一种理性评判。有报告声称目前我国农民比城里人幸福,这是言过其实的。将来农民要幸福也一定会幸福。要实现农民的幸福除了农民自己的创造之外,关键在于政府要大有作为,采取积极的农村政策保护农民,转移农民,提高农民是必由之路,但是农民幸福根本在于能够拥有、主张和捍卫自己的权利。为此,政府只有还权与农民,才能造福于农民。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必然是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主要目标,并且离不开农民的现代化。农民现代化的具体含义,笔者认为包括农民身体素质的现代化、农民科技水平的现代化、农民思想意识的现代化和农民专业技能的现代化。农民现代化的关键是加强农民的教育与培训。  相似文献   

7.
要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科教成果转化、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就需要加强农民培训工作。因此,农民培训项目是农民最急需、受益最直接、群众最欢迎的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能增强农民的创业精神,充分调动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8.
广大农民群众是推进农村生产力发展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激发农民的创业潜能,尊重农民的物质利益,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是确保新农村建设成功的关键。要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取消一切束缚农民就业创业的体制机制障碍,努力营造鼓励农民干事业、帮助农民干成事业的良好环境,让农民创造社会财富的潜能得到充分释放,让农村丰富的资源、资本和劳动力的活力竞相进发。  相似文献   

9.
农民教育培训基地是农民开展教学和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组织农民教育培训的必要载体。建设好农民教育培训基地.对搞好农民教育培训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主要分析了农民教育培训基地的现状,并提出了农民教育培训基地建设的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民发展权是关于农民发展机会均等和发展利益共享的权利。加强农民发展权的法治保障,需要加强农民发展权立法;强化政府职能,增强政府培育能力;强化农民发展权的政府责任机制;完善农民发展权的司法救济机制;培植农民维权组织;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农村一项长期、艰巨的伟大事业,农民是这项事业的主要实践者,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农民为主体,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才能实现。然而,现实中农民主体性地位并没有得到确立,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为了尊重农民意愿,确保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国家必须从制度设计上进行改革和完善,对农民主体地位的实现给予保障。为此,要完善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农民自我治理制度;大力加强农民自发团体建设,实现参与式发展的自组织制度;赋予农民更多权力,改革农民参政议政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既是建设者,更是受益者,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农民为本.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满足农民的需要,让农民得到实惠。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要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是关键;而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是提高农民素质、培养塑造新型农民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本文阐述了塑造新型农民的必要性,分析了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目标存在的差距及影响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原因,提出了塑造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的途径与策略。  相似文献   

14.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而新型城镇化的建设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农民,发达国家城镇化建设获得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重视农民的教育培训。在借鉴发达国家城镇化进程中农民教育培训的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农民培养现状及问题,从推动农民教育培训立法、健全农民教育培训保障机制、加强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创新农民教育培训方式方法 4个方面提出了促进我国新型农民培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三农”问题,归根结底是农民问题。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同质性农民的分化日益明显,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通过对吉林省农民分化现状的研究,把握农民分化的真实情况,正确估量农民分化的趋势,从而使农村政策的制定更多地着眼于变化了的农民,实现以农民为本,重新认识农民,尊重、保护、教育、引导农民,把农村改革进一步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16.
郝晓燕  王爱民 《安徽农业科学》2013,(29):11921-11923
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对我国农民进行如下分类:生理需要的农民、安全需要的农民、社交需要的农民、自尊需要的农民及自我实现需要的农民。通过对我国农民培训现状的分析,提出针对不同需要的农民选择不同的培训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7.
农民素质偏低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提升农民素质,迫切需要构建三大机制。第一,构建农民自我发展机制。农民可以通过自我发展,提升自身素质。第二,构建政府培训机制。政府是提升农民素质最重要的主体,通过构建政府培训机制,对农民进行各种必要的培训,能够在短期内迅速提升农民素质。第三,构建企业培育机制。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农民自己加重人情、婚事、丧事、鬼神和赌博等负担,不仅使农民不堪重负,而且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了很大的消极影响。因此,农民需要自我减负。造成农民自我加负的根本原因是农村公共服务不足,农民缺乏教育,旧的思想观念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变。为此,实现农民自我减负,建设好新农村,一要靠各级党政组织和干部强化农村公共服务,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二要靠农民自觉更新观念,科学理财,合理消费。  相似文献   

19.
农民教育统筹协调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绍斌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7):4453-4455
解决“三农”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民教育。应重视农民教育统筹协调发展的研究,更新农民教育观念,加大农民教育统筹管理和投入力度,提高农民教育投入效益和实际效果,实现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各级各类农民教育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同时,加强农民教育培训与就业服务工作的统筹管理,为农民教育培训提供必要的制度和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20.
孔冬青  刘福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8):4981-4983,5062
阐述了传统农民向现代新型农民转变的必要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现代新型农民;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传统农民向现代新型农民转变;发展现代农业需要传统农民向现代新型农民转变。分析了"新生代"新型农民的特征和作用,并提出加速"新生代"新型农民培养的路径,即:健全法规,为培养"新生代"新型农民提供坚实基础;创造条件,为培养"新生代"新型农民提供经费保障;科学规划,使"新生代"新型农民的培训工作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抓好教育,提高"新生代"新型农民的整体素质;创新内容,满足"新生代"新型农民发展的需求;突出重点,强化返乡农民工竞争力培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