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水稻旱育秧苗立枯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旱育秧技术”是以调节水稻的生理状况培育壮秧而使用的先进育秧技术,可使水稻获得更高的产量,是继杂交稻之后水稻栽培史上的又一重大技术改进。采用该技术能生产出具有叶色深、带蘖多、根系自身调节力强、秧龄弹性大等优点的矮壮秧,在长期的水分胁迫下,移栽后的秧苗吸肥吸水力强、返青快,从而取得增产效果。这项技术30年代起源于日本,原正市等一批日本农学家经过几十年的研究使之日臻成熟,栽培面积占日本水稻面积的90%以上。1979年田中埝第一次将日本水稻工厂化盘育秧和小苗机引入中国,其中包括育秧土。1981年日本水稻专家藤… 相似文献
2.
3.
秧苗立枯病常发生在秧苗1.5叶~2.5叶期,有青枯、黄枯等类型。青枯常急性发生,叶片卷成针状,叶色灰绿,很快枯死,死苗青灰色,极易在低温阴雨后初晴的上午大量发生,成片枯死。黄枯最初表现为中午卷叶,叶片逐渐枯黄,根系变褐,白根少,茎变褐甚至腐朽,常成族、成片枯死, 相似文献
4.
5.
6.
水稻旱育秧立枯病发生条件及防治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旱育秧技术的大力推广 ,水稻立枯病也随之成为育秧期最主要的病害。据观察与研究发现 :水稻立枯病是真菌侵染所致 ,其发生与病菌、气候、秧苗素质等关系密切 ,消灭病菌与培育壮秧为防治关键。 相似文献
7.
旱育秧是水稻生产中普遍采用的育秧方式,但在实际操作中立枯病发生危害是粮农最烦恼的事。因为立枯病是旱育秧生产中发生最多、最容易造成毁灭性灾害的一种病害。它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病害,发生这种病害最终使粮农造成秧苗数量减少,品质下降,甚至全部枯死,影响稻谷生产。 相似文献
8.
“移栽灵“”是一种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它具有杀灭土壤病菌,促进秧苗根系活力的功能。使用“移栽灵”可有效防治盐碱地区水稻旱育苗立枯病,简化了传统的旱育秧技术,可以不选择土壤、不用调酸、不用消毒进行水稻旱育秧。本文作者从几个方面研究了使用“移栽灵”防治水稻立枯病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9.
移栽灵混防治旱育秧立枯病和提高秧苗素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移栽灵混剂用于处理水稻种子,有防病和促进稻苗生长的作用。1996,1997两年试验,移栽灵混剂高效地防治水稻立枯病,促进根系发达,增加生物量效果也显著。大田应用求救比对照增产9.15%。还对水稻纹枯病和叶稻瘟有兼治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11.
无纺布对水稻苗床微环境及秧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6年田间试验中,以超级稻沈农265为试验材料,用无纺布和塑料薄膜覆盖育苗,研究其对苗床内温度、相时湿度及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塑料薄膜,无纺布可有效调控床内的温度,使温度变化相对平缓,减少障碍性高温出现的机率,减少炼苗的次数.在一定范围内其保温效果与塑料薄膜相近;还可降低床内的相对湿度,使之与外界接近.在水稻育苗中,塑料薄膜覆盖有增加秧苗叶龄、株高和鲜重的作用,无纺布覆盖则可增加秧苗的干重和根系数量,能够提高秧苗的充实度,利于秧苗健壮、均衡生长和干物质积累.上述结果说明,在水稻育苗中无纺布是塑料衣膜的理想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12.
13.
水稻机插双膜育秧床土培肥对秧苗素质和秧龄弹性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以直立穗型粳稻品种武运粳7号为供试品种,用地力中上等的砂壤水稻田表土作基础床土进行双膜育秧试验,机插移栽人大田,观测秧苗的形态、相关形态生理指标和产量及穗、粒结构。结果表明:床土培肥量较大的处理田间发根力、苗干重等苗质指标显著或明显优于培肥量少的处理,且大田分蘖发生早,最高茎蘖数高,产量随床土培肥量的增加呈明显的提高趋势。据此提出了该品种机插中苗壮秧指标:苗高12cm,苗基粗度2.7mm,糖氮比1.0~2.0;各培肥量较大的处理秧苗地上部干重的峰值出现在播后20d、叶龄为3.8~4.1时,其后秧苗干重下降,苗质迅速变劣,而不培肥和培肥量小的处理秧苗地上部干重的峰值明显延迟,秧龄弹性增大。 相似文献
14.
15.
复合木霉菌对水稻立枯病的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应用木霉菌混合菌株防治水稻立枯病的结果表明,当不同菌株间混合时,从出苗率上看,除了有两个混合菌株处理出苗率显著低于对照和其它处理外,大多数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从对水稻立枯病的防治效果上看,只有少数组合具有增效作用,其余大多数是降效。具有增效作用的是943110+9452 3以及9440_4+9524_5,总体防效最好的是9440_4+9524_5,防效为9082%。 相似文献
16.
在连作早稻上喷施井岗霉素防治纹枯病(Rhizoctonia solani),其控病效果与施药时病情基数(x)、控病时间(T)有关。早稻纹枯病的施药次数以一至二次为宜,施药适期为孕穗(剑叶展开)至灌浆期,一次施药的适期为孕穗至抽穗期,控病效果为0.63—0.74;两次施药(间隔10天)的适期为孕穗至灌浆期,控病效果为0.86—0.93。 相似文献
17.
用分布型指数法中常用的几种方法——扩散系数(C)法、K值法、平均拥挤度(x)法、x-x回归关系法,根据纹枯病的田间分布型和随机无放回抽样计算出理论抽样数。结果:汕优63纹枯病发病程度不同,田间分布型不一样,高病田块为随机分布,发病程度低的田块为聚积分布,且随发病程度的升高,分布呈由聚积向随机的趋向。在调查中平行跳跃式抽样方式最好,在95%的置信区间内,理论抽样数在9000~13500丛/hm2范围内。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12.5%氟环唑悬浮剂对水稻纹枯病喝稻曲病的防治效果。[方法]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药剂对水稻纹枯病和稻曲病的防治效果。[结果]12.5%氟环唑悬浮剂450 ml/hm2、12.5%氟环唑悬浮剂300 ml/hm2防治水稻纹枯病、稻曲病效果较好,病蔸率均低于其他处理。[结论]12.5%氟环唑悬浮剂可因地制宜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2008年和2009年的早稻和晚稻分蘖盛期、孕穗末期-黄熟期对点播、撒播、强化栽培、插植、抛秧5种栽培方式种植水稻的稻田进行纹枯病发生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纹枯病在不同栽培方式的稻田之间是有差异的,强化栽培稻田纹枯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最高,抛秧稻田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次之,插植稻田发病情况居中,点播和撒播稻田最低。五种栽培方式稻田在孕穗末期-黄熟期的纹枯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高于分蘖盛期。调查研究建议,要做好预防工作,适时用药,合理种植密度,以期达到控制该病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水稻品种对白叶枯病抗性鉴定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共测定了20份水稻品种和3套同核异质的12个不育系及其相应的保持系,以及携带不同抗性基因的16个水稻近等基因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结果表明,20份水稻品种中高抗品种11份,占55%,其中粳稻品种的抗病性较强。12个水稻不育系的抗病性均比其相应的同名保持系差,不育系间抗病性差异明显;T型不育胞质的抗病性较强,D型、G型不育系的抗病性较差。16个近等基因系中含xa-5,Xa-7,xa-13,Xa-17和Xa-21等5个抗性基因的品系对绝大多数白叶枯病菌株表现为广谱抗病。在抗性鉴定的基础上筛选出了适于我国白叶枯病菌小种鉴别的单基因品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