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围绕银白杨、白榆、新疆杨以及银榆杨(银白杨×白榆)这四个树种进行了远缘杂交试验。结果表明:通过花粉蒙导与未成熟胚离体培养技术,克服了科间远缘杂交障碍,获得了银白杨×白榆杂种苗。此外,银白杨×银榆杨、银白杨×新疆杨都得到了种子。银白杨×新疆杨效果较好,银白杨×银榆杨试验所得的成熟种子比较少,只占所得种子总数的25%,且成熟种子的发芽率为66.7%。由于银白杨×银榆杨的杂种苗生长羸弱,没能存活下来。这表明银榆杨花粉可育,只是育性差。形态学标记和AFLP标记结果表明,银榆杨属于偏母本融合型的杂种。银榆杨雌雄同株,且有同花序现象,在早花性、叶背面无毛、侧枝细弱,从这些性状上看,白榆的基因在银榆杨中得到了表达。  相似文献   

2.
对银白杨(Populus alba)×[白榆(Ulmus pumila)+新疆杨(P.alba var.pyramidalis)失活花粉]的亲本和子代进行了核型分析。结果表明:银白杨,2n=38=1M+30m(1SAT)+4sm+1st+2t;银榆杨(P.× alba L.‘yinyu’)1号,2n=38=1M+30m(1SAT)+4sm+1st+2t; 银榆杨2号,2n=38=1M+30m(2SAT)+4sm+1st+2t。白榆的染色体2n=28。银白杨和银榆杨的染色体数目相同,核型差异很小。随体的数量可能与银榆杨和银白杨表型不同有关。推测,银白杨×白榆的杂种胚在发育时先形成了以银白杨染色体为主的单倍体,后经染色体自然加倍形成二倍体银榆杨。  相似文献   

3.
利用AFLP标记研究银白杨×白榆的亲子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形态性状上看,银榆杨是银白杨×白榆的科间杂种.为了进一步从分子水平上搞清楚银榆杨与其亲本银白杨及白榆的亲缘关系,该研究采用AFLP技术,用20对EcoRⅠ+MseⅠ引物对银榆杨、银白杨、白榆等10个样本进行了亲子关系分析.共获得2 040条可统计的谱带,其中1 470条带为多态性带,多态带百分率为72.06%.结果表明:①银榆杨中既含银白杨的基因又含有白榆的基因,且出现了双亲不具有的新谱带;②银榆杨含有的银白杨基因成分比白榆基因成分多,从聚类分析(UPGMA)结果看出,银榆杨属于偏母本型的杂种;③辽宁产地的银白杨是银榆杨杂种的母本得到进一步证实.在所有白榆样本中,尽管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无性系间对银榆杨杂种子代的遗传距离没有显著差异,但辽宁产地的白榆2号(LP-2)与银榆杨杂种各无性系的遗传距离最小,它是银榆杨父本的可能性最大;④银榆杨中白榆的基因在4个白榆样本中的存在具有普遍性.但相对于辽宁产地的白榆而言,北京的白榆与银榆杨杂种的亲缘关系较远.该文还对银榆杨杂种的形成与遗传组成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4.
【目的】筛选出适宜新疆乃至西北地区造林的优良杨树无性系。【方法】以银白杨×新疆杨杂交的8个无性系为研究对象,在新疆北屯、玛纳斯和伊犁实验区进行区组设计,监测每年的胸径、树高,对生长指标进行分析。【结果】8个无性系在三个试验区间的生长差异明显,8个无性系的高生长量明显大于径生长量,且树高和胸径生长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8个无性系材积增加量在三个试验区间的差异显著。其中,北屯试验区108无性系的材积增加最大,为0.774 4 m3,527和184无性系次之,分别为0.725 5和0.667 7m3;玛纳斯试验区内536、108和389无性系的材积增长量分别为0.271 0、0.243 2和0.183 0 m3;伊犁试验区内8个无性系的材积增长量为0.269 5~0.336 6 m3,差异不显著。【结论】在单一的生长表现上,108、184、527、536无性系的高径生长优于其他无性系,其中,108无性系表现突出,是可以进行推广的优良无性系。  相似文献   

5.
三倍体毛白杨有性生殖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该文通过对 7个毛白杨三倍体和 3个二倍体无性系的花序量、花粉量及生命力、种子品质的比较研究和生殖器官形态的观察 ,发现三倍体无性系的花序量明显比二倍体的少 ;雄性无性系每个花序的花粉量及其发芽率在三倍体和二倍体之间差异不大 ;而三倍体雌性无性系的结实能力、果实形态大小和种子品质明显较二倍体的差 .结果表明三倍体毛白杨的有性生殖能力较低 ,因此 ,种植三倍体毛白杨将会减少毛白杨早春散粉和飞絮对环境的污染 .  相似文献   

6.
比较全面地概括了近年来国内外对轮虫有性生殖研究的最新进展,重点介绍影响轮虫混交雌体产生的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影响轮虫混交雌体产生的外源性因素主要有种群密度、光照周期,食物情况,生育酚,培养液的温度、盐度、pH值,内源性因素主要有遗传因素、母体年龄和轮虫弧雌生殖的累计世代数。  相似文献   

7.
白榆的组织培养与叶片再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河北沧州市的白榆茎段作为外殖体进行组织培养,在附加不同浓度激素的培养基上对其进行培养,建立其组织培养及叶片再生体系.结果表明,白榆最适增殖培养基是MS培养基+6-BA 0.10 mg·L-1+IBA0.005 mg·L-1,叶片再生的最适培养基均为MS+TDZ0.005 mg·L-1+IAA0.005 mg·L-1,最适生根培养基是MS培养基+IBA0.01 mg·L-1.  相似文献   

8.
银白杨遗传转化中抗生素浓度优化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该文探讨了卡那霉素、G418、羧苄青霉素和头孢霉素4种抗生素对银白杨不同培养阶段外植体生长、分化或生根的影响,确立了由农杆菌介导的银白杨遗传转化研究中抗生素种类和转化体的筛选浓度.结果表明:在叶片转化筛选阶段,卡那霉素和G418的适宜浓度分别为15和10 mg/L,羧苄青霉素和头孢霉素的适宜浓度为200~600 mg/L和200~400 mg/L;在抗性芽生根培养时,卡那霉素和G418浓度分别为20~25 mg/L和15~20 mg/L,羧苄青霉素和头孢霉素浓度为200~800 mg/L和200~600 mg/L.头孢霉素或羧苄青霉素的抑菌效果因农杆菌菌株的不同而存在差异,羧苄青霉素对农杆菌LBA4404抑制效果好,头孢霉素对农杆菌C58抑制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9.
10.
朔州市林科所试验地内在于 1990~ 2 0 0 0年 ,对全国 42个白榆种源进行了试验研究 ,通过分析确定了故原、五原、巍县、获加、杞县、集宁、霍邱、文登为最佳种源 ,为本区发展白榆确定了最佳种籽调拨区  相似文献   

11.
采用室内切枝水培杂交方法进行银白杨与84K杨、毛白杨杂交试验.结果表明:银白杨与84K杨杂交的可配性高于银白杨与毛白杨杂交组合.银白杨与毛白杨杂交苗的苗高、地径生长量均稍高于银白杨与84K杨的杂交苗.银白杨×84K杨杂交苗的抗病、虫能力都高于银白杨×毛白杨.隶属函数值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银白杨×84K杨杂交苗的选择优势较高,选择出优良无性系的机率较大.  相似文献   

12.
银白杨叶片不定芽再生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21  
该文以银白杨无菌试管苗叶片为外植体 ,进行了不同培养基及不同因子对银白杨叶片不定芽诱导的研究 ,建立了叶片不定芽再生植株体系 ,为今后的遗传工程改良奠定了基础 .结果表明 :银白杨叶片不定芽诱导的最适培养基是MS附加 6 BA和NAA(5∶1) (即MS +6 BA 0 5mg L +NAA 0 1mg L +蔗糖 2 5 % +琼脂 0 5 5 % ,pH 5 8) ,不定芽再生率达 95 %以上 ;当 6 BA NAA <5时 ,叶片不定芽再生率和再生系数均降低 ,当 5≤ 6 BA NAA≤ 30时 ,随着比值的增大 ,不定芽再生率明显下降 ,不定芽再生系数也减少 ;叶片不定芽再生能力强的最佳取材位置是自试管苗顶端向下伸展叶的第 1~ 3片叶 ;生根试管植株叶片的不定芽再生能力强于无根试管植株 ;叶片不定芽诱导的最佳光照时间为每天 14h .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在西藏采用ABT生根粉处理银白杨插穗进行扦插育苗效果显著。其中:以6号ABT 100mg/kg浸泡插穗基部6h的效果最好,其生根率可达91%。  相似文献   

17.
对槐生疫霉(Phytophthora robinicola Lu,Xu & Fang),掘氏疫霉(P.drechsleri Tucker)、樟疫霉(P.cinnamomi Rands)和烟草疫霉(P.nicotianae Breda de Haan)有性生殖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异宗配合疫霉卵孢子的形成能力因配对菌株的不同而有明显差异,一般种内菌株的亲和性大于种间菌株的亲和性,而不同组种问菌株的亲和性最差。此外,疫霉的有性生殖还受温度、光照、pH、培养基和甾醇等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19.
为了获得银白杨离体再生体系的优化方案,通过对离体再生体系中银白杨无菌苗的获得、生芽培养基激素组合及诱导出芽、生根培养基激素组合及诱导生根进行了一系列优化试验。结果显示:影响银白杨植株再生的最主要因素是激素浓度和类型,其次是培养基种类和外植体类型;最利于银白杨再生植株的培养基条件为:芽增殖培养基以MS 6-BA1.0mg/L NAA0.3mg/L IBA0.6mg/L为宜,生根培养基以1/2MS NAA0.05mg/L IBA0.2mg/L为宜。  相似文献   

20.
掘氏疫霉有性生殖后代交配型和致病力遗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规定了掘氏疫霉有性后代单卵孢株的交配型及其遗传稳定性和致病力分化.结果表明,A2和A1A2;型在遗传上不稳定,在单卵孢株保藏过程中可以发生变异,部分A2菌株改变为A1A2型,而A1A2菌株改变为A2交配型,但有部分A1A2菌株可以稳定保持其自孕能力.掘氏疫霉有性生殖后代发生明显的致病力分化现象,来自同一亲本的单卵孢后代对黄瓜、瓠子、笋瓜的致病力有明显差异,说明有性生殖对掘氏疫霉致病力变异可能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