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林木植物新品种DUS测试指南编写方案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林木新品种DUS测试的重要意义及植物DUS测试的国内外现状, 探讨了在我国开展林木新品种DUS测试指南编写工作的总体思路、具体方案及操作原则等。总体思路和实施方案为:学习UPOV关于植物新品种保护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指南编制原则、相关规定及我国部分农作物编制的成功经验; 收集林木现有品种(系)的有关资料, 内容包括:品种的表型特征、适应性、生长特征、抗性特征、适生环境等; 整理汇总资料, 参照UPOV的原则选择测试性状体系及设计科学的田间测试操作规程; 结合UPOV评价体系和具体树种的育种现状, 建立我国具体林木属(种)的新品种DUS测试指南技术标准和可能的DNA指纹档案。  相似文献   

2.
刺槐属(Robinia L.)和槐属(Sophora L.)于2002年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名录(林业部分)(第三批)》,截止2014年国家林业局授权的刺槐属植物新品种8件,槐属植物新品种5件。2007年国家林业局立项制定刺槐属新品种DUS测试指南行业标准,2010年《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指南刺槐属》(LY/T 1871—2010)发布实施。2013年国家林业局立项制定槐属新品种DUS测试指南行业标准,2014年《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指南槐属》(LY/T 2285—2014)发布实施。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刺槐属和槐属植物新品种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对策和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3.
植物新品种保护与DUS测试的发展现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UPOV、世界各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及审查方式的建立与发展现状;概述了DUS测试指南研制及测试技术研究现状,并重点阐述了分子标记技术在其中的应用;论述了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并分析了我国植物新品种的申请授权情况;最后对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和DUS测试的发展提出了4点建议。即加快立法进程,为加入UPOV1991年文本奠定法律基础;提高审查与测试方式的灵活性;加快DUS测试指南的研制和已知品种数据库的构建;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相似文献   

4.
木瓜属植物的花粉形态及品种分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郑林  陈红  张雷  臧德奎 《林业科学》2008,44(5):53-59
对木瓜属19个品种的花粉亚显微形态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其花粉属于N3P4G3型,为辐射对称的长球形至超长球形,大小为极轴长48.64~39.95 μm、赤道轴长25.28~20.97 μm,外壁纹饰为条纹状或皱波状纹饰,具覆盖层穿孔.花粉亚显微形态对于木瓜属品种分类具有很大价值,根据花粉形态编制品种分类检索表.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贴梗海棠、日本木瓜和傲大贴梗海棠的亲缘关系最近,而木瓜与其他种类的亲缘关系疏远,这与本属的经典分类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5.
木瓜属(贴梗海棠)品种分类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回顾了木瓜属品种分类的研究历史,对其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述。木瓜属品种的现代分类始于上世纪90年代,除传统形态分类外,尚无利用同工酶和分子标记等进行品种亲缘关系研究的报道。在品种分类中,常常存在植物学归属不清,以及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现象,品种调查、记载和命名比较混乱,目前仍缺乏合理的品种分类原则和分类系统,应加强品种形态学研究。  相似文献   

6.
我国木瓜属观赏品种的调查与分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在野外调查基础上,对我国木瓜属观赏品种进行分类研究.共记载20个品种,其中贴梗海棠品种5个,毛叶木瓜品种5个,倭木瓜品种3个,傲大贴梗海棠品种7个.订正部分品种的学名.编制品种分类检索表.  相似文献   

7.
报道了木瓜属4个小优良观赏品种的形态特征、优良特性、繁育、栽培技术与推广应用。这4个木瓜优品种是:‘红宝石’、‘绿宝石’、‘大富贵’、‘多彩’贴梗木瓜。同时,介绍了它们的苗木繁育、栽植技术要点及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菊花品种的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国内主栽的22个菊花品种的2个定性二元性状、38个定性多态性状和25个数量性状进行了田间观测,经变异系数、t检验、系统聚类法等进行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的研究,结果显示:各品种的定性二元性状和大部分定性多态性状的一致性表现较好,而数量性状因受环境影响一致性差;定性二元性状稳定性好,数量性状最差.经分析共筛选出47个表现好的性状、12个较差的性状和6个很差的性状.47个表现好的性状可用于品种特异性比较,能正确、有效地区分DUS测试品种.  相似文献   

9.
国内外重要的植物分类学与系统学文献均认为:木犀科和属(白蜡树属)植物只有2心皮的子房和果实。目前仅有2篇文献认为木犀科和属植物还具有3或3和4心皮的子房。作者在对属植物的果实进行研究时,发现属植物果实具有2心皮、3心皮、4心皮和6心皮4种类型,首次发现了属植物具有6心皮的果实。这一发现具有一定的系统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海桑属(Sonneratia)6种红树植物的木材解剖特性及其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光镜及扫描电镜对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 6种海桑属红树植物的次生木质部进行了解剖学研究表明 :海桑属 6种红树植物的次生木质部具有导管直径小 ,导管分布频率高 ,复孔率高 ,导管壁厚和纤维壁较厚且具次生加厚 ,木薄壁组织缺乏或稀少等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海桑属 6种红树植物的数量特征还表明 :海桑、无瓣海桑、卵叶海桑的木材可能适合造纸。  相似文献   

11.
根据罗源县的农业气候特点,引进菊花切花品种进行试种与筛选,从确认品种花期的自然属性、灯照栽培技术、温棚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论述切花菊栽培应注意的关键性技术措施,从中挑选出适合罗源种植的菊花品种。  相似文献   

12.
4个桤木品系净光合速率动态特征及其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J5、J10、H1、H12等4个桤木品系苗木光合动态特征及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1)4个桤木品系上、下部叶的Pn日变化呈现出单峰型和双峰型两种曲线类型;在同一时间Pn日变化曲线上的同一时刻,H12、J10品系的Pn均高于H1、J5品系;(2)在整个生长季节,4个桤木品系苗木的上部叶片Pn的日变化最大值、月均值均明显高于相对应品系下部叶pn的日变化最大值和月均值;H12、J10品系上、下部叶的Pn日变化的最大值和月均值分别高于H1、J5的相对应的光合特征值;在栽培时选取H12和J10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3)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品系、不同树冠部位、不同月份净光合速率(Pn)均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J10和H12的Pn明显高于J5、H1的Pn;上部叶的Pn显著高于下部叶的;一年中以6月份的Pn为最高,10月份最小;净光合速率以上部叶的贡献占主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分析了国内木本观赏植物新品种的授权概况及育种方法,以及欧盟、美国、日本的相关新品种的申请和授予情况。经对比分析,总结出木本观赏植物新品种4点发展趋势,即:贴近应用需求、加强保护力度、注重乡土植物开发及国际引种科学化。  相似文献   

14.
祝榕 《福建林业科技》2006,33(1):197-199,215
为了保护植物育种者的权利和利益,鼓励继续投资和培育新品种,我国于1999年4月23日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对植物新品种进行知识产权保护。本文综述我国林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的总体概况和现状,并提出新品种保护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5.
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1991文本与1978文本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品种权范围、保护植物范围、保护期限、实质性派生品种保护及农民特权等方面。文中总结日本经历公约文本转变过程以及韩国直接加入1991文本的经验, 指出我国加入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1991年文本所面临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了保护植物育种者的权利和利益,使育种者能从新品种的选育、生产和销售中收回投资和获得利润,鼓励继续投资和培育新品种,我国于1999年4月23日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薪品种保护条例>,对植物新品种进行知识产权保护.本文综述了我国林业植物保护制度实施后的总体概况、特点,以及与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近期的合作与交流.结合桉树在我国的发展利用前景,和近15a来全面系统的引种、改良和良种选育成果,认为桉树是我国南方最具林业产业化的人工林树种,也是林业最具植物新品种保护的树种之一.  相似文献   

17.
笔者对所引进的品种按定向培育目的和林网化建设选育方向分别对苗期、生长增量、期间生长进行了随机区组差异显著性检验和对比法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苗期差异均显著,造林后2003~2006年树高增量差异不显著,胸径增量差异显著,期间5年后树高和胸径差异均显著,结合对比法进一步分析表明,鲁山杨、中林2025两品种表现最好,同时,以近地侧枝张角和虫害率为参考指标,对表现较好的品种进行了评价,优选出宜林网化品种为中林美荷、林常绿、欧美108,宜定向培育平川造林品种为中林2025,而鲁山杨适宜区域较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