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夏雨之后,靶斑病的病菌发生极为迅速,为有效防治该病的发生和蔓延,农户一定要把病症区分开,才能有效防治。一、区别1.黄瓜靶斑病:黄瓜靶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在黄瓜坐果期和盛果期均可发病;发病初期,中下部叶片先发病,起初为黄色水浸状斑点,后随着病斑的不断扩大,由下向上发展,病斑近圆形或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外围黄褐色,中部淡黄色,病斑与健壮面分界明显。发病中期病斑极易穿孔,叶片正面病斑粗糙不平或凸起,病斑整体变为褐色,中央灰白色、半透明,且病斑中央有明显的眼状靶心。湿度大  相似文献   

2.
<正> 大棚、温室种植黄瓜产量高、品质好、上市早,是一项很好的庭院经济。但大棚、温室黄瓜易感多种病害,其中以细菌性角斑病和霜霉病为多,而且较难辨别。介绍几种辨别方法,供生产中选用,以便对症下药。 1.角斑病属于细菌感染的病害,而霜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且流行速度快,在高温、高湿情况下,三天就能使大部分植株染病。 2.清晨有露水时观察黄瓜叶,背面有暗绿色斑块,且较大,有的连片的,是霜  相似文献   

3.
<正>黄瓜靶斑病也叫棒孢叶斑病、"黄点病"等,是一种真菌病害。近年来随着保护地栽培的不断发展,病情逐年加重,已成为保护地黄瓜生产的重要叶部病害,并且可能对番茄等多种蔬菜造成为害。在严重时发病情况下,落叶率可达90%,造成大面积减产甚至绝产。发病原因:黄瓜靶斑病是由半知菌亚门多主棒孢霉菌(图1)引起。多主棒孢霉可以随种子,包括嫁接南瓜种子传播,但更多的是以分生孢子、厚垣孢子或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滴飞溅传播,在温暖、高湿的条件下引发黄瓜靶斑病。  相似文献   

4.
黄瓜白粉病子叶接种法测定新药防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以高粱品种Tx622B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定叶片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快速诱导动力学曲线、过氧化氢(H2O2)含量和丙二醛(MDA)含量,来研究高粱靶斑病菌[Bipolaris sorghicola(Lefebvre&Sherwin)Alcorn]侵染高粱叶片后对光系统II(PSII)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受病原菌侵染的高粱叶片,H2O2和MDA含量均升高,膜脂过氧化的程度加剧;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发生明显变化,进一步的JIP测试分析表明病原菌侵染严重伤害了PSII供体侧,阻断了受体侧QA到QB的电子传递,降低了反应中心的活性。  相似文献   

6.
探讨生物菌肥、土壤调理剂及其配施处理对大棚春黄瓜生长、产量及病虫害的影响。试验设968、土壤调理剂、968+土壤调理剂、EM+土壤调理剂、968+EM+土壤调理剂及对照(施基肥和常规追肥)共6个处理,每个处理设3次重复,共有18个处理小区,各处理小区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每畦面积为10.3 m2。定植后,采取5点取样20株黄瓜,挂牌定株调查与测量。结果表明:生物菌肥、土壤调理剂及其配施处理都对黄瓜生长表现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使株高和茎粗增加,节间缩短,其中以EM+968+调理剂配施处理的促进效果显著。生物菌肥、土壤调理剂及其配施处理也均提高了黄瓜的单果重和产量,其中以EM+968+调理剂配施处理的效果最为显著。不同试验处理也均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大棚黄瓜霜霉病、靶斑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并提高了防治效果,而其中EM+968+调理剂配施处理的防病效果最好,968+调理剂处理的防治效果次之。可见,生物菌肥和土壤调理剂配施处理的加成效应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7.
采用胡萝卜片培养短体线虫技术,测试不同培养时间和接种密度对咖啡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coffeae)繁殖和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5℃培养条件下,每片胡萝卜(厚10 mm,直径3 cm)接种25头线虫雌虫,线虫的数量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前3周线虫的繁殖系数为6.24,线虫的群体数量增长缓慢;第3~6周线虫的繁殖系数略有增高,为8.99;第6~9周其繁殖系数高达17.88,线虫群体数量快速增长;之后,线虫群体数量增速下降,其繁殖系数降为1.42。在接种不同密度线虫的实验中,线虫的群体数量均显著增长,其繁殖系数在不同接种密度处理中差异不显著;随机挑取10头雄虫与雌虫,比较不同线虫密度对线虫形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线虫密度除对雌虫的b值(体长/头顶至食道腺与肠连接处长)有显著影响外,对雄虫和雌虫的其他形态特征测量值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黄瓜枯萎病接种方法及抗性遗传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瓜枯萎病是严重危害黄瓜生产的一种世界性土传病害,建立黄瓜枯萎病接种方法,从而实现快速、准确地对黄瓜种质资源进行抗病性筛选,明确不同黄瓜种质材料对枯萎病的抗性水平,可为黄瓜抗病育种提供重要依据.试验选用5份抗感枯萎病黄瓜材料及其杂交后代,以危害我国黄瓜生产的优势枯萎病生理小种4为供试菌源,开展了苗期人工接种枯萎病抗性鉴定方法以及枯萎病抗性遗传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浸根接种法,以1×106孢子/mL的接种液接种子叶期幼苗,在白天24~28℃,夜晚16~20℃的温室中培养,接种后10~14 d即可正确区分品种之间的抗感性差异.该方法发病迅速,整齐度、重复性好,是较理想的黄瓜枯萎病接种方法.运用浸根接种法对以WIS2757和津研2号为双亲构建的F1、F2、F4 52个株系的各世代接种结果表明,WIS2757抗枯萎病,津研2号感枯萎病,F1群体抗枯萎病.根据F2群体和F4株系的抗病表现推断WIS2757对黄瓜枯萎病的抗性符合显性单基因的遗传模式.同时通过对Cu13和京育202及其F1的接种鉴定表明,Cu13抗枯萎病,京育202感枯萎病,F1群体表现中抗,初步认为抗病材料Cu13由多基因调控.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筛选新型的植物源杀菌剂,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有效防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方法】使用平板打孔法对30种中草药的乙醇提取物进行了抑菌活性筛选,并且使用液体培养法和离体叶片法对其防效进行验证。【结果】五倍子、丁香、地榆的乙醇提取物对黄瓜细菌角斑病菌具较强的抑制效果;通过液体培养法得到3种提取物的EC50分别为13.462、19.745、36.802 mg/L;离体叶片试验表明,五倍子提取物在活体上有较好的保护作用,防效可达60%;丁香和地榆提取物的保护作用并不明显;3种提取物均未表现出治疗作用。【结论】经过筛选,3种提取物对测试病菌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只有五倍子在离体叶片上表现出较好的防效。  相似文献   

10.
11.
黄瓜育种中"血缘"遗传关系分析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RAPD技术研究了华北型与欧洲温室型品种的杂交后代的遗传漂移情况,同时根据供试亲本材料差异位点谱带在F2的分离情况,进行了初步的遗传分析以及F2个体的基因型分析,目的是以遗传距离和说带基因型为依据,分析在育种过程中判断血缘成分的可能性及基本方法,以便最终能够进行遗传关系控制。  相似文献   

12.
两个黄瓜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以美国的黄瓜抗病自交系WIS2757与津研2号自交系及相关杂交后代为材料,采用喷雾接种法,在空调温室内进行了黄瓜抗白粉病(Sphaerotheca fuliginea)遗传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WIS2757对白粉病的抗性基因模式为RRssii,即抗性由1个隐性主效基因s,1个显性加强基因R和1个隐性基因i决定。津研2号与WIS2757抗性的差异主要在于R基因的差异,即津研2号的基因型模式为rrssii,抗性由1个隐性主效基因s和1个隐性基因i决定。感病亲本的基因组成为RRSSII。  相似文献   

13.
为获取防治黄瓜土传病害的植物根围促生菌(PGPR)并明确其防效,采用促生筛选法与大田小区试验法,对黄瓜根围的促生细菌进行了筛选并对其田间防效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盆栽测定结合平皿初筛,筛选到的三株PGPR菌株,CH1,CH2和CH3都能显著地促进黄瓜生长。此外,离体拮抗试验发现,CH1和CH2对黄瓜枯萎病菌都有拮抗作用,而对瓜果腐霉均无拮抗作用,CH3对两种病原菌都有拮抗作用。盆栽防病效果测定,证实了这三株PGPR对黄瓜枯萎病和猝倒病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田间试验进一步验证了其防效,并且发现PGPR间的亲和与非亲和性组合的促生与防病效果都显著好于单株的。这些试验结果为三株PGPRs的进一步研究和产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黄瓜花粉管通道法抗虫基因导入及卡那霉素抗性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不同浓度卡那霉素(Km)对未转化黄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建立了转基因黄瓜卡那霉素抗性筛选体系。种子首先播在含Km200mg/L的1/2MS培养基中,能有效地抑制黄瓜幼苗生长,10d后剪掉根系扦插移栽于蛭石中,能促使非转基因植株衰弱或死亡,有效地加速筛选。应用该筛选体系对花粉管通道法获得的抗虫转基因黄瓜T0种子进行初步筛选,获得Km抗性植株,抗性植株筛选率为1.6%,其中8.9%经PCR分子检测为阳性植株,初步证实EQKAM抗虫基因已整合到黄瓜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15.
黄瓜(Cucumis sativus L.)种子含油量性状的QTL定位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SRAP和SSR技术,对黄瓜种子高含油量品系Ma7与低含油量品系M6杂交组合的F2群体进行检测,获得102个分子标记,构建了7个连锁群组成的分子标记遗传图谱;图谱总长764 cM,标记间平均长度7.49 cM.应用Windows QTL Cartographer 2.5对种子含油量性状进行QTL扫描,在2009年秋...  相似文献   

16.
大蒜鳞茎浸提液对黄瓜幼苗的化感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生物学试验和盆栽试验,研究大蒜鳞茎浸提液对黄瓜发芽、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浸提液浓度的增加,对黄瓜的苗长、根长抑制显著增强,而浓度为40 mg/mL时,对发芽率的抑制显著。在20 mg/mL浓度范围内,大蒜鳞茎浸提液,促进了黄瓜的幼苗生长、增加了可溶性糖、蛋白质、Vc、叶绿素的含量,提高了POD、SOD、CAT的活性,高浓度的浸提液抑制了幼苗生长及POD、SOD、CAT的活性,降低可溶性糖、蛋白质、Vc、叶绿素的含量。随着浓度的增加,MDA的变化趋势为V型,浓度为10 mg/mL时,MDA降低了13.7%。20 mg/mL浓度范围内的大蒜浸提液对黄瓜生长有益。  相似文献   

17.
黄瓜雌性性状主控基因CsA CS1G的分析及其定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不同性别类型的黄瓜为研究材料,通过针对CsACSlG基因设计的特异SCAR引物分析了CsACSlG基因与F基因以及雌性性状之间的关系,并对CsACSlG进行了定位。结果表明:CsACSlG基因对具有F基因的不同性型植株的特异性的确存在,CsACSlG与CsACSl基因的差异主要在启动子区。利用北京蔬菜研究中心构建的黄瓜连锁图谱,成功将CsACSlG基因特异的SCAR标记定位在第10连锁群上。  相似文献   

18.
冷藏黄瓜果皮超微结构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 ℃条件进行冷藏处理,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津春2号"黄瓜果皮超微结构变化情况.在低温胁迫下,黄瓜果皮细胞内不同细胞器对低温的敏感性表现不同,其中叶绿体对冷害的敏感性最高,线粒体次之,其它细胞器较弱.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叶绿体和线粒体的膨大和膜结构的破裂,细胞膜和液泡膜的皱折破损,细胞核的变形,核仁、核孔和核膜发生一系列衰老变化,胞间层增厚,高电子密度物资的大量积累以及胞间腔的不断增大.  相似文献   

19.
为了分析不同地区黄瓜棒孢叶斑病菌的种内分化,能够准确地鉴定该病菌,以服务于黄瓜抗病育种,对2007-2014年采集的黄瓜棒孢叶斑病菌多主棒孢经单孢纯化获得34个菌株。利用公开发表的特异性引物CCF/CCR对其进行了PCR分子鉴定,结果表明:34个菌株均扩增得到了预期272 bp的特异片段,说明均为多主棒孢菌。应用真菌核糖体rDNA区通用引物ITS1和ITS4分别扩增各个菌株的r DNA内转录间隔区序列,经测序并比对分析,34个菌株均扩增得到了559 bp的特异片段,其中32个从黄瓜上分离的多主棒孢病菌菌株碱基序列完全一致,2个从番茄上分离的菌株碱基序列完全一致,二者的差异在于2个SNP位点T-C、G-A的突变,二者相似度为99.64%。说明,多主棒孢菌属种间的ITS区序列高度保守,利用ITS序列分析方法可以为多主棒孢菌的分类鉴定及系统发育研究提供依据,可以区分出黄瓜和番茄寄主上的多主棒孢菌。  相似文献   

20.
Lipoxygenases are nonheme-iron-containing dioxygenases that catalyze the hydroperoxidation of unsatrated fatty acids containing a cis, cis-1,4-pentadiene structure producing hydroperoxy acids with conjugated dienes. LOX activity has been found in a wide range of plants. Typical substrates for LOX in plants are linoleic acid and linilenic acid fatty acids. The function of various LOXs in plants is unknown, but their participation in all stages of plan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has been suggested (Hildebrand, 1989; Siedow, 1991). Some of the physiological processes in whicn lipoxygenses have been implicated include wounding (Saravitz and Siedow, 1996), pathogen attack (Melan et al., 1993), seed germination (Kato et al., 1992), fruit ripening (Ferrie et al., 1994), plant senescence (Paliyath and Droillard, 1992). The study on the role of lipoxygenase in ripening and senescence fruit focused on tomato and strawberry. Cloning LOX gene of cucumber fruit will make us further understand the molecularaction mode of this enzyme during fxuit ripening and senescence. In this paper we isolated the partial nucleotide sequences of cucumber fiuit lipoxygenase gene and discuss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i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