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封建法律思想的根深蒂固,使法律过去一度成为行政权力的附属品,人治的色彩很浓。并且,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起步晚,历史短,经验不足,法律体系很不完善。这些都使得中国在法治过程中道德因素特别突出。  相似文献   

2.
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社会历史时期,干部道德与干部法治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其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实现干部道德建设与干部法治建设两手抓,从原则、要素等方面进行系统把握和建设,才能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3.
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仅是中考的要求,而且也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必须要接受的教育,其内容涉及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不仅要重视课本知识的传授与学习,更要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这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意识。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法治所需要的道德环境系统由社会主体的道德认知水平、社会主体行为合法性与合道德性的统一、社会道德评价环境共同构成。道德认知只有外化为道德主体的合法性与合道德性统一的行为才具有现实意义,而这则是由法权威的合道德性与合法性的要求所决定的,它也同样是法权威的获得依据和保障。一定社会的法治总是对它的社会道德评价环境有着其固有的要求。就当代中国法治而言,这种要求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道德的一致性、道德的先进性、道德追求目标与法治目标的同趋性。  相似文献   

5.
法治既是一种治国方式和手段,也是人民行使管理圜家、管理社会的权利的途径。德治的核心内容是要建立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和弘扬优秀的民族精神。法治和德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辨证统一的。法治、德治的辩证统一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6.
小学是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塑造良好的品格,学会认识自然与社会,学习文化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阶段,也是小学生重要的成长时期,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格外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7.
通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让学生成为遵规守纪的好学生、知法守法的好公民。教师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使小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接受道德与法治的教育。  相似文献   

8.
法律与道德,是一对相辅相成的概念.从法律的产生到法治的实现就是一个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交互演进的过程.道德与法律是社会规范最主要的两种存在形式,建立全新的德法并治的二元制法体制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9.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类社会正逐步进入信息网络时代,各种违反网络道德与法律的负面影响也随之出现。为保证网络的健康有序发展,必须坚持法治与德治并举,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网”紧密结合起来,加强管理,尽快制定出适应互联网络发展的法律规范和思想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10.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教师要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就必须要让课堂延伸到生活中,让生活助力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认知,获得价值体验,实践道德标准.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学习江泽民总书记“以法治国,以德治国”的重要论述,分析了“德治”与“法治”的辩证关系,并对如何抓好“德治”提出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在基层治理的实践中出现了"三位一体"的治理模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本文通过分析乡村治理目前面临的困境,以及德治、法治和自治三者的具体内容和其各自在乡村社会中实施的优势和不足分析,认为:德治是自治和法治的基础,法治是自治和德治的保障,自治是德治和法治的最终目标,将三者有效地应用于乡村治理中有利于提高乡村的自治水平,健全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社会治理是法治与德治的统一过程,若要治国,必先治德,此为国家社会治理应遵循的基本规律。实现社会治理能力与体系的现代化,应不断探索法治与德治统一的规律,弘扬法治权威和科学理性,确保大众能够产生推进科学发展、实现中国梦的思想意识。本研究主要就社会治理中如何实现法治和德治有机统一展开相关论述。  相似文献   

14.
黄诚 《甘肃农业》2006,2(3):162-163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道德教化.具有泛道德主义的倾向,一切的评判:标准基于道德。本文旨在揭示泛道德主义法律文化产生的原因及其与之相对应的对策分析。从而走向法治文化。  相似文献   

15.
法治与德治的紧密结合,不仅是治国方略的进一步成熟,而且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执政方式上的历史选择。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法治与德治的内涵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虽说法治与德治是两种不同的治理方式,但二者应该存在着相互契合的时代底蕴,而且它们都遵循着共同的逻辑基础。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上儒家关于民众道德教化的方式可以梳理为五种类型。这些道德教化方式表现出 ,“德治”是实现民众教化的基本方式 ,“孝悌”观应该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 ,道德教育其实质是教育人如何去“爱”人和“敬”人 ,将家庭“孝悌”伦理视作政治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基础 ,可实现家庭、学校与社会道德教育内容的统一和一元 ,但也造成了“孝悌”观念泛化的流弊  相似文献   

17.
法律和道德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规范,二者有着不同的作用范围、作用机制。在婚姻领域中,社会危害性大的重婚等行为应由法律来调整,普通的婚外恋由法律调整既无必要又不可能,应该交给道德。  相似文献   

18.
统治阶级意志实现是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重要内容,在当代中国,法治的实行为统治阶级根本和长远意志的实现创造了环境,同时德治使这种实现成为了实际可能,它是统 治阶级意志实现的根本策略。  相似文献   

19.
德治与法治的治国手段,被我国不同朝代的统治者所倚重,德法兼济的治理理念也是有所显现,二者相应为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同时,西方发达国家的德法思想也是渊源长久,并且为这些国家的进步、发展产生明显的实践效果。在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德与法必须互为结合,尤其在法治社会的今天,要更加注重道德社会的形成,从而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加速中国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论法治意识     
法治秩序与境界的确立,有赖于法治意识、法律规范、法律制度三个层面的一体椎进与彼此互动,其中公民法治意识,是公民对法律有充分认知、信任、依赖且以法律信仰为最高境界的国民精神状态,它作为法治主休内在的素质和精神动力,在中国传统人治社会转型现代法治社会的历史性进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因之,加快培植口民的法治意识,是决定法治国家能否实现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