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废气涡轮增压器是利用发动机废气的能量来提高发动机的功率.涡轮增压器可在不增加发动机排量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功率和扭矩.一台发动机装上涡轮增压器后,其输出的最大功率与未装增压器的相比,可增加大约40%甚至更多.同时,还能提高燃油经济性和降低尾气排放.  相似文献   

2.
刘凌 《湖南农机》2013,(7):130-131
涡轮增压器利用发动机排除的废气,通过涡轮驱动压缩机,向发动机提供更多的压缩空气,是提高发动机功率和降低排放的重要部件。  相似文献   

3.
涡轮增压器是用来提高发动机功率和减少排放的重要部件。涡轮增压器本身不是一种动力源,它利用发动机排气中的剩余能量来工作,其作用是向发动机提供更多的压缩空气。它利用发动机排出的废气能量,驱动涡轮高速旋转,带动与涡轮同轴的压气机叶轮高速旋转,压力机将空气压缩进入发动机气缸,增加了发动机的充气量,可供更多的燃油完全燃烧,从而提高了发动机的功率,降低了燃油的消耗,同时由于燃烧条件的改善,减少了废气中有害物质的排放,还可降低噪音。  相似文献   

4.
涡轮增压器在发动机工作过程中主要是增加供气量,促进燃油完全燃烧,从而起到提升动力和降低尾气排放的作用,因此增压器工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车辆动力性和排放性。根据本人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涡轮增压器失效的原因,从而明确其根源和诊断方法,并提出了预防性的措施,以提高其使用寿命,减少更换增压器引起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5.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柴油机上大都采用了涡轮增压技术.涡轮增压技术就是利用发动机排出的废气推动涡轮旋转,使空气滤清器进气管道中的空气压缩,增压后进入气缸,提高发动机进气密度,通过给发动机喷更多的燃油,达到提高发动机功率的目的.涡轮增压技术弥补了一些自然吸气式发动机的先天不足,使发动机在不改变排气量的情况下可以提高输出功率.柴油机涡轮增压技术的核心部件就是涡轮增压器.涡轮增压技术是现代柴油机上的一项新技术,对于涡轮增压器的修理一些修理点的技术工人很陌生,我们这里着重介绍涡轮增压器的拆装及清洗方法.  相似文献   

6.
发动机功率过高过低都有可能是涡轮增压器故障造成的,也可能是涡轮增压器控制系统有故障。发动机润滑油消耗过量可能是由于涡轮增压器故障造成的,是因为轴油封磨破,导致发动机油喷入涡轮体。 如果废气涡轮增压器需要维修,该如何着手呢?修理增压器同任何机械维修一样,要注意观察,看看涡轮增压器前后有无排气泄漏的迹象,发动机有无异响。在涡轮增压器的进气侧和压缩侧有无空气泄漏。  相似文献   

7.
废气涡轮增压器作为一种能够大幅度提升发动机功率质量比的装置,在发动机上获得了广泛应用。虽然该装置的结构较为简单,但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转速较高,所以对润滑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若是润滑不够充分,则会导致轴承损坏,从而缩短增压器的使用寿命。鉴于此,本文首先对废气涡轮增压器进行概括性介绍,在此基础上提出废气涡轮增压器润滑条件的改进技术,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对延长废气涡轮增压器的使用寿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正废气涡轮增压器主要由涡轮、压气机、支撑装置、密封装置、润滑与冷却装置五大部分组成。它是利用废气通道截面的变化来提高废气的流速,使高速流动的废气按一定方向冲击涡轮,带动压气机向发动机提供压力高、密度大的新鲜充量,从而使发动机在结构尺寸不变的基础上,功率可提高30%~100%甚至更多,而且降低了燃油消耗、减少了排放污染,因此,涡轮增压器在汽车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涡轮增压器的工作环境比较恶劣,使  相似文献   

9.
在D6114型增压中冷柴油机上,分别采用原机增压器、大增压器、小增压器和同时使用大小2个增压器等4种方案,对柴油机的燃油消耗率和碳烟排放进行了试验.通过分析比较试验结果.提出大小涡轮相继涡轮增压方案,低速工况时小增压器单独工作,中高速工况时大小增压器并联运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大小涡轮相继增压系统在低速大负荷工况时,比原机燃油消耗率密度最多降低30g/(kW·h),排放烟度最多降低约22%,初步证实了车用柴油机采用相继涡轮增压技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正>涡轮增压器是提高发动机功率和改善经济性最有效的措施,也是发动机强化的必然途径,它已广泛地用于大马力拖拉机及联合收获机上。但是实际使用中,涡轮增压器常常因使用维护不当而发生早期损坏,致使发动机动力性下降,排气管冒黑烟或蓝烟等。而在涡轮增压器拆检维修中,很多修理工因不了解涡轮增压器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乱拆乱卸,盲目换件而造成涡轮增压器工作性能下降。由于涡轮增压器的一些重要机件都是耐高温材料,  相似文献   

11.
分别搭建了柴油机和改装后的天然气发动机的工作过程计算模型。在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后,进一步对天然气发动机匹配增压器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原增压器压气机对于改装后的天然气发动机流量偏大,外特性运行工况点大部分都在压气机的低效区域运行。通过计算匹配了新增压器,使天然气发动机的平均功率比采用原增压器高2.59%,最大扭矩高1.67%,而且发动机的动力性能接近原柴油机水平,为天然气发动机进一步标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采用可变进气涡流机构改善柴油机的性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增压中冷直喷式柴油机上,采用副进气道可变进气涡流机构,并在不同进气涡流下进行发动机台架试验,分析了涡流强度对柴油机性能及排放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发动机在高,低速区的最佳进气涡流强是不同的。在低速大负荷区适当提高进气涡流强度,可以改善发动机的性能,在高速区降低进气涡流强度,发动机的性能和排放均有明显改善,副进气道可变进气涡机构可满足发动机在各种工况下的进气涡流强度控制需要。  相似文献   

13.
增压中冷柴油机与增压器匹配试验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1台6缸、直列、水冷、增压中冷、四冲程车用直喷式柴油机与两种带放气阀的增压器进行匹配试验,测量分析了柴油机经济性、动力性、排放及空燃比、进排气压力、温度等。增压器放气阀较早打开,其低速供气较好,高速供气较差,柴油机中低转速经济性较好,低速时动力性较好,高速时动力性及经济性基本不变,可满足车用柴油机的匹配要求。  相似文献   

14.
柴油/天然气双燃料增压发动机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6105增压柴油/天然气发动机,通过提高发动机的压缩比、改进燃烧室结构,改善了发动机的经济性能,尤其降低了低速工况时的比油耗和排气烟度。同时,对供油提前角和天然气替代柴油率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试验结果表明适当增大双燃料发动机的供油提前角对其经济性是有利的,CO和HC排放降低,但NOx排放增加;替代率是影响发动机排放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涡轮增压迟滞效应的影响因素,采用AMESim建立某车型涡轮增压发动机的几何模型,用数值求解压力方程组、焓流量方程组和涡轮输出转矩方程组的方法对其进行了模拟,计算得到了不同影响因数下的平均有效压力(BMEP)曲线。结果表明,发动机转速及涡轮本体的A/R值对涡轮迟滞效应都有影响;A/R值越大,迟滞效应越明显;而A/R值不变时,发动机有一最小迟滞效应转速。  相似文献   

16.
高原环境下不同配比生物柴油混合燃料排放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原环境(81 kPa)下,对4100QBZL柴油机燃用不同配比生物柴油混合燃料后的排放特性进行试验研究的结果表明:各工况下,HC、CO和炭烟的排放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分别平均下降4.5%~38.4%、15.4%~43.9%和12.5%~65.5%,高负荷低转速工况下效果尤为明显;NOx的排放也得到明显改善,只有纯生...  相似文献   

17.
车用柴油机缩口型燃烧系统参数优化试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在小型增压直喷式柴油机上采用缩口排放型燃烧室,对其喷射系统参数进行匹配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影响柴油机性能的前提下,通过喷射系统参数的优化匹配,有效地改善了排放特性。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小型柴油机在短时间超负荷工作时动力不足和冒黑烟的问题,设计了一种电动临时增压系统.该系统由压气机、直流无刷电动机、车载电源和开关组成,采用24 V车载蓄电池供电,在发动机超负荷工作时在短时间内进行电动增压,蓄电池能量消耗少.台架试验表明,该增压系统增压比在1.014~ 1.020之间时,柴油机功率提升5.0% ~9.1%,燃油消耗率下降8.5% ~14.0%,增压效果明显,排气烟度有所改善,压气机的启动瞬态响应时间在6s之内,满足小型柴油机克服临时动力不足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基于数据采集卡的转速测量方法及实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柴油机相继增压系统的性能,实现相继增压柴油机涡轮增压器超速保护,需要实时测量多个涡轮增压器的转速以及柴油机的转速。本文给出了一种基于微机和数据采集卡测量涡轮增压器转速、内燃机转速的方法及其算法实现。该速度测量方法的测速精度、测速个数能够满足相继增压柴油机速度测量要求。  相似文献   

20.
推出了混合涡轮增压系统的瞬态动力学方程,并对瞬态方程做小偏差线性化处理。在S imu link中,对混合涡轮增压系统的传递函数仿真,显示了增压器稳态转速和转动惯量的减小能提高增压系统的动态响应特性。仿真分析验证了对混合增压系统参数调整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