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2015年4月(丰水期)和2015年11月(枯水期)珠江口南沙海域的调查资料,分析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优势度、细胞丰度及多样性。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门44属76种,硅藻为最主要优势种群。丰水期优势种有2种,分别为新月筒柱藻(Cylindrotheca closterium)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枯水期优势种有3种,分别为萎软海链藻(Thalassiosira mala)、中肋骨条藻和有棘圆筛藻(Coscinodiscus spinosus)。丰水期和枯水期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分别为651.91×104个·L-1和129.21×104个·L-1,2个时期细胞丰度分布都表现为近岸向离岸递增的趋势。调查海区的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的平均值在丰水期分别为1.64和0.40,而在枯水期分别为1.58和0.41,多样性总体处于较低水平。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丰水期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盐度、温度、总氮和p H,枯水期为温度、透明度、磷酸盐和盐度。 相似文献
2.
乐清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5月和9月对温州乐清湾浮游植物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了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5月共获浮游植物5门37属62种。9月共获5门43属74种。5月和9月浮游植物主要由硅藻和甲藻组成,而硅藻又占绝对优势。5月浮游植物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和琼氏圆筛藻,9月浮游植物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和具翼漂流藻。9月份浮游植物细胞数量明显高于5月份,但5月16个站位的丰度分度均比9月份均匀。9月份浮游植物丰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高于5月份,但9月份的均匀度指数比5月份稍低。本文通过研究乐清湾的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为该海域的生态监测、评价提供依据,也为该海域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4.
2007年和2013年夏季(7月)在大兴凯湖(中国一侧)9个采样点调查了沿岸带浮游植物的种类、丰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等群落动态变化特征。结果显示:2007年夏季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55种及其变种,以硅藻和绿藻为主,分别占38%和35%;2013年夏季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39种及其变种,以绿藻为主,占44%,与2007年相比较,藻类种数减少了16种。浮游植物数量明显下降,与大兴凯湖旅游业发展、农田废水排放导致的污染加剧有关。优势种从2007年的8种、以硅藻为主减少到2013年的5种、以蓝藻和绿藻为主,说明水体有富营养化的倾向。2013年浮游植物的丰度与生物量均小于2007年,这与2013年的洪水相关。从1#采样点到9#采样点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指数依次减少;2013年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比2007年减小;而Pielou均匀度指数却比2007大,即受人为干扰少的区域多样性指数高于人类活动频繁的地区。 相似文献
5.
红水河流域梯级水库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红水河流域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2009年夏季(6-7月)对其干流龙滩、岩滩、大化、百龙滩、乐滩、桥巩6座梯级水库及主要支流水体中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和分布进行了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75属、84种,以硅藻种类最多,其次是绿藻和蓝藻;其中硅藻51种,占60.71%;绿藻17种,占20.24%;蓝藻门10种,占11.90%;甲藻门、金藻门、红藻门各2种,分别占2.38%。优势度分析表明,龙滩水库和百龙滩水库浮游植物优势种为硅藻和绿藻,岩滩水库、大化水库、乐滩水库浮游植物优势种为硅藻、绿藻和蓝藻,桥巩水库浮游植物优势种为硅藻、绿藻和金藻;6座水库浮游植物密度变化范围2.12×105~6.03×105个/L,百龙滩水库的密度最高,龙滩水库的密度最低;浮游植物生物量变化范围0.60~2.45 mg/L,龙滩水库的浮游植物生物量最高,大化水库的生物量最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2.14~3.22,均匀度指数为0.56~0.85。各梯级水库浮游植物组成相似性系数为0.35~0.70,龙滩水库和桥巩水库之间浮游植物组成相似性最大(0.70),岩滩水库和百龙滩水库的相似性最小(0.35)。综合多种指标对水质进行评估,龙滩水库为贫-中营养型,岩滩、大化、百龙滩、乐滩、桥巩水库为贫营养型。 相似文献
6.
依据2006年4月对福建北部沙埕港浮游植物的调查资料,研究和分析了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多样性、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次调查共出现浮游植物115种,种类以沿岸广温广盐性种为主,并呈现较为明显的亚热带海湾种群区系特征,浮游植物的平均丰度为3113.24ind·L^-1;水平分布上,呈内湾高于外湾的格局;垂直分布上,表层丰度略高,不同水层的分布梯度不明显;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分别为2.390、2.650、0.726、0.306。应用PRIMER软件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分析表明,沙埕港浮游植物群落分为内湾群落和外湾群落2大类群,且前者的异质性高于后者;影响主要差异的环境因子为溶解氧、pH、硝酸盐和硅酸盐;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达显著水平(P=0.1%),相关系数为0.372;(pH、NH4、SiO4)是匹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最佳环境变量子集,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01。 相似文献
7.
2011年7月对潭江的浮游植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潭江丰水期147种浮游植物,隶属于6门67属,而其中以绿藻门种数最多,硅藻门次之,分别为66种和47种,各占据了种类总数的44.14%和32 41%,在各采样断面,绿藻、蓝藻、硅藻、裸藻的频度均为100%;多度方面,绿藻最高为59.14%,硅藻次之,为30.16%,说明了丰水期潭江浮游植物以绿藻和硅藻为优势类群.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90.73×104个/L,各采样断面有明显差异.根据Shannon- 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三种指数结果,可判断潭江丰水期水质污染较轻,属于寡污染或者无污染,但部分水体属于β-中度污染,需要加强管理,控制向中污染类型转化. 相似文献
8.
2011-2012年对三角湖浮游植物进行季节性调查,以了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对水质的指示作用,为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在三角湖共采集浮游植物94种(变种),隶属于8门、25科、51属;其中,绿藻种类最多,约占总种数的59.6%,其次是硅藻、蓝藻和裸藻,分别占12.8%、11.7%和8.5%,其他门类种类较少。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平均值为(102.32±59.89)×106个/L;其中,蓝藻密度最大,占浮游植物总丰度的86.69%,其次是绿藻和硅藻,分别占7.77%和4.91%,其他门类密度较低。浮游植物密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夏季的密度最大,秋季次之,冬季和春季较低。夏季和秋季蓝藻细胞密度占绝对优势,绿藻和硅藻次之,而冬季蓝藻密度下降,硅藻和绿藻占优势,春季蓝藻又重新占据优势。三角湖浮游植物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75、1.78和0.46。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以冬季和春季较高,秋季最低,表明冬季和春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相对复杂,而秋季的群落结构相对简单。综合水质生物学和水体理化指标评价结果,三角湖水体为中-富营养型。 相似文献
9.
2013年夏季对桂林市4个城中湖泊——木龙湖、桂湖、榕湖和杉湖(统称"四湖")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细胞密度和主要水环境指标进行调查,并评价了其水质现状;根据四湖特点及水流方向,从上至下依次分别在每个湖泊中央和两湖交汇处各设定1个采样点,共计8个,依次为四湖入口(S1)、木龙湖(S2)、桂湖入口处(S3)、桂湖(S4)、桂湖与榕湖交汇处(S5)、榕湖(S6)、榕湖与杉湖交汇处(S7)和杉湖(S8)。结果表明,四湖总氮(TN)和总磷(TP)浓度较高,平均浓度分别为0.86 mg/L和0.088 mg/L,TP在所有样点都超过Ⅲ类水标准。调查期间共检出浮游植物7门、58属、117种,以绿藻和硅藻为主;其中绿藻门27属、54种,硅藻门16属、37种,蓝藻门7属、12种,裸藻门3属、9种,黄藻门3属、3种,隐藻门和金藻门各1属、1种。细胞密度范围为18.97×104~550.74×104个/L,平均值为304.87×104个/L。四湖的叶绿素(Chl-a)浓度范围为1.09~18.85 mg/m3,Shannon-Wiener指数(H)介于1.39~3.97,Margalef指数(d)介于2.49~3.35,Pielou指数(J)介于0.25~0.71,Simpson指数(D)介于1.42~8.89,反映出四湖浮游植物种类分布较为均匀、群落稳定性较好、对外界抗干扰能力较强;桂林四湖总体上为Ⅲ类水标准,按水流方向依次处于贫营养-中营养-轻度富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10.
沅水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5年3、6、9、12月对沅水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沅水浮游植物共计6门147种,以硅藻和绿藻为主,分别占43.53%和36.73%。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2.21×105ind./L,蓝藻密度最大为1.33×105ind./L;浮游植物平均生物量为3.97 mg/L,蓝藻生物量最大为3.42 mg/L。浮游植物季节变化比较明显,密度秋季最大(4.64×105ind./L),夏季最小(1.6×104ind./L);生物量冬季最大(12.86 mg/L),夏季最小(0.2 mg/L)。水平分布密度和生物量均是牛鼻滩站最大,分别为6.03×105ind./L和29.6 mg/L。调查显示沅水浮游植物中巴豆叶脆杆藻、颗粒直链硅藻、钝脆杆藻、美丽星杆藻、细星杆藻、格孔单突盘星藻、泥污颤藻、铜绿微囊藻等为优势种。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较低,在1~2之间。指数变化由高到低分别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 相似文献
11.
2006年8月对珠江8大入海口浮游动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平面分布进行了调查。经鉴定有浮游动物57种,其中桡足类占优势,有20种;其次为轮虫和枝角类,分别为18和8种;此外,被囊动物2种,原生动物、多毛类、异足类、水母类、糠虾类各1种;还有阶段性各种幼虫以及未知种类2种。调查期间各站位均出现的种类有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镰状臂尾轮虫(B.falcatus)和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浮游动物的种数变化范围为19~29种,密度的变化范围为2288~300000ind·m^-3,生物量的变化范围为10.03~111.94mg·m^-3。 相似文献
12.
13.
摘要:2014-2016年对珠江水系北江5个采样点进行逐月鱼类多样性调查,共采集鱼类86种,隶属于11目25科64属。其中鲤形目49种,鲈形目14种,鲇形目10种,鲱形目4种。其余脂鲤目、颌针鱼目、鳉形目、合鳃鱼目、鲑形目、鲻形目以及鳗鲡目种数均少于5种。北江鱼类群落以定居性、杂食性种类为主。与历史资料相比,鱼类种类减少,洄游性、半洄游性鱼类所占比例下降,定居性、杂食性鱼类所占百分比上升,鱼类群落组成偏向小型化、低龄化。群落多样性分析表明,相同生境类型河段的鱼类物种相似性较高,上游鱼类多样性高于下游。河道水利、过度捕捞和生境退化是北江鱼类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珠三角地区密养淡水鱼塘水质状况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池塘养殖是珠三角地区淡水渔业生产的主要形式。2012年5月~12月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云斑尖塘鳢(Oxyeleotris marmoratus)、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和乌鳢(Channa argus)等该地区几种主要密养淡水品种鱼塘水质进行监测,分析水体理化环境因子,并选取pH、溶解氧(DO)、非离子氨(NH3)、氨氮(NH4^+-N)、硝酸盐氮(NO3^--N)、亚硝酸盐氮(NO2^--N)、总氮(TN)、总磷(TP)、高锰酸盐指数(CODMn)和透明度等10项因子,采用单项污染指数和负荷比对监测参数进行单项评价,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各池塘水质进行整体评价。结果表明4种密养淡水鱼塘营养盐负荷高问题突出,NH3、NO3^--N、NO2^--N、TN和TP为池塘中的主要污染因素;草鱼池塘主要污染物为NH3和TN,其污染负荷合计为37.58%;云斑尖塘鳢池塘主要污染物为NH3、NO3^--N和TN,其污染负荷达59.37%;大口黑鲈池塘的主要污染物为NH3、TN、NO3^--N和NO2^--N,其污染负荷高达66.80%;乌鳢池塘的主要污染物为TN、NO3^--N、TP和NH3,其污染负荷达59.43%;对CODMn的分析与评价结果显示,池塘水体中还原性有机质含量高;由综合污染指数判定,所有池塘水体均为"重污染"等级,并超出警戒水平。 相似文献
15.
珠江口南沙海域秋季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15年11月珠江口南沙海域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对该海域秋季渔业资源群落组成、优势种和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共出现渔业生物40种,以鱼类和甲壳类为主。其中,底层鱼类21种,中上层鱼类3种,甲壳类16种。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可用来度量物种的生态优势度,秋季优势种类有亨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ungerfordi)和锐齿(Charybdis acuta)2种(IRI≥1 000)。该区域内各站位质量渔获率为0.63~11.15 kg·h~(-1),平均为4.23 kg·h~(-1);尾数渔获率为84~885尾·h~(-1),平均为433尾·h~(-1)。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2.07,Margalef丰富度指数(D)为1.64,Peilou均匀度指数(J')为0.59。分析表明,该海域渔获物以小型经济甲壳动物和经济幼鱼为主,渔获个体偏小,总体上多样性空间差异不大。与该区域2002年同月份的调查数据相比,目前渔获物多样性下降明显,群落结构相对简单。 相似文献
16.
根据对珠江斑鱯的资源调查结果,从饵料生物种类组成、出现频率、不同体长斑鱯的食物组成差异、食性的季节变化等方面研究了珠江斑鱯食性特点。表明天然水域中斑鱯主要以甲壳类、昆虫类、鱼类、环节动物、植物碎屑等为食,其中甲壳类的出现频率高达78.6%,水生昆虫的出现频率为45.8%。其食物类群的季节变化明显,但没有出现停止摄食的时期,斑鲼在春季的摄食强度最大,各类食物在春季出现的频率均高于其它季节,斑鱯摄食率和充塞度的季节变化是一致的。不同体长斑鱯的饵料有一定的转化或更替阶段,约170mm体长时为主要饵料转化的第一阶段,约240mm体长时为主要饵料转化的第二阶段,随着斑鱯体长的增长,其摄食饵料的个体变大,但种类减少。 相似文献
17.
2008年珠江口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及生态危害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5、8月针对珠江口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相关性、超标倍数和超标率等进行了研究,并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和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其污染特征和生态危害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研究期间珠江口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Cu为63.2 mg/kg、Zn为261.0 mg/kg、Pb为96.7 mg/kg、Cd为6.7 mg/kg、Cr为167.4 mg/kg。同一口门5种重金属相关极显著(P<0.01);每种重金属含量在各口门间相关极显著,表明其具有较强的同源性。珠江口水域重金含量表现出整体的超标现象,超标率均不低于87.5%,Cd超标倍数最大。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显示,重金属污染处重度水平,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显示,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处于较严重水平;Cd对污染和潜在生态危害贡献率最大。 相似文献
18.
珠江水系唇鲮的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唇鲮(SemilabeonotabilisPeters)是珠江水系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本文从唇鲮的形态特征、年轮特征、体长与体重的关系、繁殖习性以及食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唇鲮的年轮分为疏密型和切割型2种,新年轮形成期主要是在2~4月份;体长(L)与鳞长(R)之间的关系可用R=0.1998L-0.7624表示,体长(L)与体重(W)之间的关系可用W=0.0236L2.9538表示;自然界中以3龄鱼为主;产卵季节为2~5月份,属一次性产卵类型,相对怀卵量2350粒/g,绝对怀卵量为17575粒/ind;雌雄比例为1.91∶1。唇鲮以摄食硅藻为主,对硅藻有较高的消化率,可达86.3%。 相似文献
19.
珠江广州河段微生物和浮游植物群落与水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5至2010年4月对珠江广州段中大码头和鱼珠码头的环境理化因子、可培养细菌总数、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以及浮游植物进行了为期2年的逐月调查。调查期间,2站点总氮平均浓度分别为(7.02±4.18)mg/L和(8.03±5.02)mg/L,总磷平均浓度分别为(0.47±0.29)mg/L和(0.50±0.27)mg/L;可培养细菌总数丰度为103~105个/mL,大肠菌群及粪大肠菌群丰度均在102~103个/mL范围内;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为(1.50~13.17)×106个/L,硅藻门、绿藻门和蓝藻门为主要优势类群。浮游植物最高细胞密度出现在秋季,最低出现在夏季。2站点粪大肠菌群丰度超过地表水Ⅴ类标准,有机污染严重。以浮游植物作为评价指标,珠江广州段为富营养化水体,需加大对生活污水的治理力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