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紫菜养殖在我国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并已成为仅次于海带生产的第二个藻类品种。其中条斑紫菜主销日本,坛紫菜主销东南亚。我省坛紫菜养殖面积占全国紫菜养殖面积的70—80%,由于近年来发生全国性紫菜病烂,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项研究于1989—1993年进行,采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技术以提高紫菜的产量和品质,并对其病害防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厄尔尼诺现象引起的气候异常如冬季气温偏高及海水温度的升高,对农业、渔业有重大的形响。海水养殖由于依放于海水环境,对此现象显得更加敏感。近年来,紫菜养殖的单产在厄尔尼诺现象较强的年份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l近年来拉菜的赛殖状况某某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栽培海藻,1993年江苏省养殖规模达6万亩.但防着养殖面积的扩大,紫菜养殖的单产却在不断下降。70年代紫菜养殖发展初期单产每亩达100多公斤(干品),80年代末降为几十公斤,而1993年如东县只有71公斤,为历史最低点。分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普遍认为:养殖面积的过度发展,导…  相似文献   

3.
在敖江口与闽江口贝藻养殖区,1977年以前,坛紫菜一直沿用筏架浮水式养殖,直到1998年,经过官岭村养殖户九年的实践和不断创新,坛紫菜养殖改用"定柱悬浮吊调模式",即升降式.采用该养殖模式,紫菜养殖水域可向10m深线浅海推进,能充分利用两江口海域的富营养盐,对水域起到净化优化水质的作用,不但产量高、管理方便、防病抗病力强,而且产品质量好.该产品因"味美、洁净、绿色"而闻名全国,畅销国内外.  相似文献   

4.
条斑紫菜系我国长江以北的养殖品种,1986年和1987年南移福建连江进行了丝状体育苗和叶状体养殖,均获成功。叶状体产量折合亩产干品67.9公斤。条斑紫菜南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丝状体育苗时间长,温度高;叶状体则是生长期短,产量低。实行坛紫菜和条斑紫菜轮养,可提高紫菜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孟庆良 《齐鲁渔业》2005,22(7):12-13
紫菜(Porpbyra)属红藻纲,红毛菜科。我国北方沿海养殖面积逐年扩大,养殖效益高,养殖品种以条斑紫菜(P.yezoensis)为主。现把紫菜养殖与加工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骆其君  冯婧  严小军  吕彤 《水产科学》2006,25(11):588-590
紫菜(Porphym sp)原是生长在潮间带的岩礁上,尤其是在风浪大、潮流畅通的海区生长良好。经过多年的人工栽培,紫菜已适应于在潮间带和浅海的养殖筏架的栽培。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nsis)作为浙江、福建海区常见的栽培藻类和重要的食用经济海藻,有近40年栽培的历史。但潮间带可以用作栽培坛紫菜的空间越来越小,必须开拓新的栽培空间。在围塘栽培紫菜则是一种新开拓的栽培方法。  相似文献   

7.
坛紫菜莱坛养殖在我国福建省沿海具有悠久的历史.长期以来。藻农养殖紫菜在附苗之前。利用洒石灰水清除岩石上附着生物的方法进行紫菜生产,已有一套丰富的经验。目前在自然孢子丰富的海区,仍然是一种着有成效的养殖方法,  相似文献   

8.
包维网是由纯聚乙烯加工而成的紫菜网帘。与多股线网不同,具有重量轻、滤水快、产量高等优点,适宜潮问带偏低的滩涂紫菜养殖。江苏省启东市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小面积生产性试养,通过3年生产实践,对包维网紫菜养殖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现将研究结果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紫菜升降式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忠民 《水产养殖》2006,27(4):41-42
从1977年开始,在敖江口、闽江口贝藻养殖区,坛紫菜一直沿用筏架浮水式养殖,到1998年经过官岭村菜农们不断地实践创新,坛紫菜改用定柱悬浮吊调模式的养殖。该养殖模式可向10m深线浅海扩展,能充分利用两江口海域的富营养盐,起到净化优化水质的作用,取得安全生产,而且具有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10.
平潭县坛紫菜养殖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游华 《水产科技情报》1999,26(6):272-273
坛紫菜( Porphyra haitanensis )是我国东南沿海养殖海藻中的优良品种,1998 年福建省坛紫菜养殖面积达9733 hm 2,产量为2.4万吨,居全国紫菜养殖的首位。平潭县是坛紫菜的原产地,为保持其传统的生产优势,作者分析了目前养殖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1.
条斑紫菜(Porphyra yezoensis Ueda)自然附苗养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浙江沿海岛屿很多,在那里紫菜自然附着生长,非常繁茂,为全国盛产紫菜地区之一。冬春季节当地群众开始采收紫菜作业,每隔半个月或二十天把岩石上生长的紫菜打下或拔下来,晒成干品。因此本项生产成为沿海居民的重要副业之一。不过用这种方式所生产的紫菜,因夹杂不少砂粒,加工粗糙,影响了产品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坛紫菜自由丝状体细胞超微结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坛紫菜自由丝状体细胞观察的结果。发现在坛紫菜自由丝状体的膨大藻丝细胞外壁上具有脊突;在丝状藻丝及膨大藻丝细胞的间壁上,存在着孔状联系。在坛紫菜自由丝状体的细胞质中,清晰地观察到内质网结构;这些内质网多分布于细胞核的周围,有些地方并与核膜连接,在细胞膜的附近也能观察到内质网的存在。在细胞核中可以看到双层核膜,在双层核膜之间是一核膜间区,核膜上具有核孔,此外还可见到核仁和浓聚深色的染色质。  相似文献   

13.
条斑紫菜营养细胞的分离培养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焕登  张学成 《水产学报》1984,8(3):197-202
本文介绍了用条斑紫菜的单个营养细胞培养成叶状体的试验。试验表明,单个营养细胞,在适宜的培养液中有可能经过20天培养成小紫菜叶状体;其成活率为33%左右。此外,还介绍了冷冻度夏后的叶状体单个营养细胞的培养试验和不同含水量的叶状体营养细胞的培养试验。  相似文献   

14.
条斑紫菜细胞苗培养及总氮量、氨基酸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们用条斑紫菜体细胞进行室内育苗,并下海养殖。对细胞苗养成的紫菜的总氮量及氨基酸量进行了测定,并与传统法育苗养成的紫菜的总氮量及氨基酸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细胞苗紫菜与传统苗紫菜的总氮量及总氨基酸量相近,说明从群体上看,两者的主要营养成份无甚差异,营养价值相近。  相似文献   

15.
坛紫菜体细胞的连续克隆培养和悬滴培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用于分离海藻体细胞和原生质体工具酶的增多,近几年来,海藻单离细胞和原生质体的培养取得了较大进展,特别是对一些经济海藻如海带、紫菜的原生质体培养,国内外均进行了大量研究。严兴洪等把坛紫菜叶状体体细胞的复杂发育分化趋势初步归结成八类,并且建立了坛紫菜叶状体体细胞的分化模型。阐明坛紫菜叶状体体细胞的发育分化规律,不仅能为利用坛紫菜体细胞直接快速采苗,改进传统采苗工艺的新技术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而且对于开展坛紫菜体细胞与其它紫菜间的细胞融合的正确选材以及细胞融合以后的杂种筛选等研究均具较大意义。为此,我们对坛紫菜叶状体体细胞进行了连续数代克隆培养。单个细胞培养在高等植物中已获成功,但在海藻细胞培养中还未见报道,探讨单个细胞培养途径,对开展海藻细胞工程研究具重要价值。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以嗜水气单胞菌野生株B11和基因稳定沉默株sodA-RNAi、sodB-RNAi和KatGRNAi为研究对象,比较野生株和沉默株在不同氧化胁迫条件下sodA,sodB和KatG表达的相关性及与细菌生长和存活的相关性,以探讨抗氧化胁迫基因在细菌抵御氧化胁迫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结果显示,无氧化胁迫条件下sodA、sodB和KatG中任何一个基因被沉默后,其余两个基因的表达均受到显著抑制,说明这些抗氧化胁迫基因在表达上密切相关。在外源H2O2胁迫下,sodA、sodB和KatG中任何一个基因被沉默后,其他两个抗氧化胁迫基因的表达均表现为显著上调;在甲基紫晶(MV)诱导的内源性活性氧(ROS)胁迫下,各沉默株中sodA或sodB的表达水平总体表达为上调,但是在KatG的表达却呈现下调,说明sods的表达在细菌抵御内源性ROS的损伤中更具重要性。在H_2O_2胁迫下,随着H_2O_2浓度的增加,野生株B11的存活率仍然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而沉默株sodA-RNAi、sodB-RNAi和KatG-RNAi的存活率则显著降低;此外,菌株生长曲线显示,sodA、sodB和KatG的表达可影响嗜水气单胞菌生长曲线延滞期的长短。在不同浓度MV诱导的ROS胁迫下,野生株B11和沉默株KatG-RNAi的存活率仍然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沉默株sodA-RNAi和sodB-RNAi的存活率则显著降低,但4株菌仍然能保持一定的生长能力。研究表明,在不同氧化胁迫条件下,细菌可通过不同抗氧化胁迫基因的协同作用,共同抵御ROS的损伤,在H_2O_2的胁迫下,KatG对嗜水气单胞菌的生存更为重要,而在MV诱导的内源性ROS胁迫下,sod的表达对嗜水气单胞菌生存的贡献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7.
王济秀  张锋  王卫民  刘红 《水产学报》2020,44(4):528-538
为探索鱼类转铁蛋白基因tf和转铁蛋白受体基因tfr1a的转录调控机制,本实验以团头鲂为研究对象,在其全基因组数据库中获取tf和tfr1a基因序列,对2个基因候选启动子区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及CpG岛进行预测,通过PCR方法克隆得到tf和tfr1a基因近端启动子区不同长度片段,连接至pGL3-Basic/pEGFP-1载体,瞬时转染入Hela细胞,并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团头鲂tf基因启动子区无CpG岛位点,而tfr1a基因启动子区有2个CpG岛位点。成功构建9个tf和10个tfr1a不同长度启动子片段的重组质粒,经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发现,tf启动子核心区域为-268^+56 bp,且-1 308^-1 102 bp片段可能存在正调控该基因表达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tfr1a启动子核心区域为-224^+48 bp,且+48^+92 bp可能存在抑制该基因转录的负调控元件,而-1 229^-1 219 bp区域可能存在促进tfr1a基因表达的正调控转录因子结合位点。  相似文献   

18.
2020 年 11 月, 福建霞浦海域养殖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出现较大面积发病情况, 为确定其病原并筛选可用药物, 本研究分离了南移仿刺参腐皮综合征病原并对其理化因子、毒力因子和药敏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 从体表病灶部位分离得到 1 株优势菌株 XP-11, 经人工感染试验结果显示, 菌株 XP-11 对仿刺参有明显的致病作用, 感染后也出现体表溃疡等与自然发病相同症状。基于形态观察、Biolog 自动微生物鉴定, 以及 16S rRNA、 看家基因 gyrB 基因和尿素酶 C (ure C)基因序列分析结果, 确定菌株 XP-11 为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Photobacterium damselae subsp. damselae)。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 菌株 XP-11 含有溶血素相关基因 hlyAch 和磷脂酶活性相关基因 plpV 两种美人鱼发光杆菌典型毒力基因。药敏分析结果显示, 菌株 XP-11 对四环素、恩诺沙星、复方新诺明等 8 种抗生素敏感, 进一步采用微量法进行 MIC 值测定结果显示, 恩诺沙星、硫酸新霉素、甲砜霉素、氟苯尼考、盐酸多西环素、氟甲喹、磺胺间甲嘧啶钠、磺胺甲 唑+甲氧苄啶等水产可用药对菌株 XP-11 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 0.08、2、1、1、0.06、0.125、4、1.2/0.06 μg/mL。研究结果表明, 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是仿刺参腐皮综合征的病原菌, 其对仿刺参的半致死浓度(LD50)为 1.08×105 CFU/g 体重。  相似文献   

19.
为了分析凡纳滨对虾JAK(Lv-JAK)和STAT(Lv-STAT)基因应答病原菌侵染的表达变化特征,本实验利用半定量PCR技术分析了Lv-JAK和Lv-STAT基因的组织表达特征,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其在苏云金芽孢杆菌侵染过程中的表达变化特征。结果显示,Lv-JAK和Lv-STAT基因在凡纳滨对虾的9种组织中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均在鳃、肠道和心脏中表达量较高。苏云金芽孢杆菌感染后,在鳃组织中,Lv-JAK和Lv-STAT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感染的中晚期(24~72 h)显著上调表达;在肠道组织中,Lv-JAK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感染后的6和24 h显著上调,Lv-STAT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感染后的24和72 h显著上调。综上表明,JAK和STAT基因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凡纳滨对虾体内由苏云金芽孢杆菌引发的天然免疫应答过程,探讨凡纳滨对虾JAK和STAT基因应答苏云金芽孢杆菌感染的表达变化特征,有助于研究对虾JAK/STAT通路在应答病原菌侵染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0.
陈昊  戴琴  干雅梅  高焕  阎斌伦  赖晓芳 《水产学报》2022,46(9):1553-1561
为探究strawberry Notch1基因(SBNO1)在甲壳动物中的免疫功能,本文对脊尾白虾SBNO1的cDNA序列全长、系统进化、组织分布以及副溶血弧菌感染后SBNO1和Notch信号通路中相关基因表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脊尾白虾SBNO1 cDNA序列全长4353 bp,共编码1380个氨基酸,预测相对分子量158.91 kDa,理论等电点4.81。qPCR分析显示,脊尾白虾SBNO1在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肝胰腺里表达量最高,性腺次之。利用RNAi干扰SBNO1显示,脊尾白虾在感染副溶血弧菌后,干扰组死亡率显著高于未干扰组。副溶血弧菌感染脊尾白虾后显著影响了Notch信号通路中SBNO1、Numb与Delta在肝胰腺中的转录情况,而Jagged表达差异不显著。SBNO1和Numb的表达量随时间变化都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Delta的表达量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结果表明,Notch信号通路参与了脊尾白虾副溶血弧菌感染后的免疫。本研究有助于阐明无脊椎动物先天免疫的机制,为抗病脊尾白虾的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