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启蒙与体制化:晚清近代农学的兴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从古代中国的“经验农学”与近代西方的“实验农学”的本质区别入手,重点阐述晚清知识阶层对近代西方农学知识的认知、提倡、引进、传播的过程,同时指出了晚清政府在农学启蒙中所确立的发展近代农业科技的兴农措施,促进了从经验农学向实验农学的历史性转变,推动了近代农业科技从启蒙到体制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2.
贾玮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9):5953-5954
介绍了《农学丛书》的成书背景、成书经过、主要内容以及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现代农学起源于西方,它的理论和方法具有普遍的有效性,具有普世的价值。但它的内部形态和外部表征又是具体而丰富多彩的,就是西方各国也不完全一致,因而又有鲜明的区域性。丁颖作为"中国稻作科学之父"、中国现代农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不仅重视和熟悉西方农学的一整套理论方法,而且他一贯反对盲目照搬别国的东西,反对全盘西化的"仆从式"做法。纵向,他从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出发,从中国数千年形成的经验农法中汲取营养;横向,他从社会的和自然的生态学观点出发,密切结合中国的社会实际和自然环境条件,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立体的方法,在稻作起源嬗变、稻种的分类、品种的选育、水稻栽培和稻区划分诸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本土化研究,十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相似文献   

4.
清末农会从倡导至组建历经多年,对中国社会诸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农会组织的引入开启了国人解决农业问题的现代思路。在现代民主思想的传播与制度安排、农民维权意识及国家观念的增强等方面具有重要启蒙作用。农会的组织活动带来了新的农业思想及耕作方式。农会为传统乡绅权力提供了新的载体,缓解了社会变革给清政府带来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清政府的统治。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学向来发达,其中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徐光启不仅是政治家,也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的科学兴趣非常广泛,专以神明治历律兵农,穷天人指趣。(1)《张溥原序》P1除了数学之外,他会通中西历法,主持编译了《崇祯历书》,奠定了我国近三百年历法的基础。他对军事、农业  相似文献   

6.
赖作莲 《农业考古》2001,(3):108-111
宋元时期是传统农学全面发展的时期,不仅北方旱作传统农学理论及耕作技术日臻成熟,而 且南方农业也突飞猛进。这一时期上承隋唐五代,下启明清两朝,是我国农业发展历史进程 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阶段。“要了解古代农学发展的过程及其基本情况,最完整的资料还是要依据古农书”(1) 。当时农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便是农书空前增多。王毓瑚先生的《中国农学书录》中,收 入宋代以前的农书仅有六十多种,宋元时期突增至一百三十多种。宋代农书有105种,元代 则出现了三部好书:王祯《农书》,《农桑辑要》、《农桑衣食撮要》,是农书…  相似文献   

7.
吴汝纶是晚清时期一位著名学者、桐城派代表人物、杰出的教育家。他一生积极探求西学,介绍西学,被时人誉为冻方第一人”。在探讨西学的过程中,他关注西方近代农业科技的发展,倡导引进西方近代农业科技,主张兴办近代农业教育,堪称中国近代农业科技 史上的开风气之先的人物。本文就吴氏对西方近代农业科技的态度进行了简略的评述。  相似文献   

8.
明清以后,中国在世界上的科技领先地位逐渐丧失,西方的科技发展主导了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农业也不例外.随着西方实验农学的兴起,中国传统农业显得相对落后.鸦片战争后,实验农学的概念通过传教士对西方农学书籍的翻译传入我国,甲午战争后,<农学报>等期刊及中国留学生对西方农书进行翻译并对西方农学进行传播,把西方农学理论体系介绍到我国,西方农书的翻译对中国近代农业的发展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北直农话报》传入的西方农学及其科技传播学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试图运用科技传播学方法,重新认识《北直农话报》的农林学术内容、学术价值和在全国所处的地位。认为:该刊为清末学堂所办仅有的两份农学期刊之一和中国北方旱作农业区创办最早的综合性农学刊物;它是中国近现代经由日本传入西方农学这一历史过程的见证;其传入的西方农学具有新的系统性,特别是关于西方啤酒酿造技术、北美水稻生产技术、日本科学选种法等科学实验方法和俄国农业教育体制,以及农作引种、制造、展览和蚕桑、植树造林等实践,在农林科学技术的西学东渐中具有首创性。  相似文献   

10.
清末时期,安徽淮河流域水旱灾害频发,对该地区的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秩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主要包括对农作物的破坏,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损坏,对农业劳动力的伤害,造成农业人口的大量流动,扰乱正常的农村经济秩序和农村社会秩序混乱动荡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1897年5月由上海农学会负责人罗振玉主持创办的《农学报》,是近代中国最早传播农业科技知识的专业性科技期刊,至1906年1月停刊,共计出版315期,其为农业科技知识的广泛传播和普及,起到了前驱先行的重要作用。本文就其创办的社会背景与经过、刊物的主要内容与特色,以及在推动近代农业技术进步的历史地位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清末新政经济政策对近代中国工 商业发展起了四方面影响:促成 20世纪初本国资本投资的高涨;私人资本主义取代了国家资本主义在主要产业中所占的主导地位;新式企业的地域分布由沿海沿江向内地和边陲延伸和扩展;对中国传统手工业造成了较大的形响。  相似文献   

13.
自1840年开始,中国被迫走上了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以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道路.开始,人们只知道西方的武器厉害,经过长期的教训发现,中国必须从各个方面向西方学习,包括农业等,而不仅仅是军事方面.因此许多农业书籍被翻译成中文,许多农业机械、农作物和畜禽品种被引进到中国.本文主要关注来自欧美的猪品种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作者指出,这一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开始于1840年,至1895年左右;第二阶段从1896年到20世纪的20年代末;第三阶段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但是,由于多种原因,特别是由于日本侵略中国,使得本土化的过程到1949年仍然没有完成.大约到了20世纪末期,由于几个标准品种的育成和推广,才完成了欧美猪品种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
在引进和推广西方近代农业技术的过程中,江苏的士绅们创办了各种农业公司,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经营管理方式。而这些农业公司的创办,较之个人普及推广农业技术更具备有利条件。虽然不久以后,这些公司有的破产,有的顽强地生存下来,但它们毕竟是新生事物,显示了较强的生命力,同时也促进了近代农业技术在江苏的普及推广,这对推动江苏传统农业的近代化有着重要意义。所以,在江苏农业科技发展史上,地方士绅们理应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5.
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中叶,西方会计思想在中国得到了日益广泛和深入的传播,它不仅推动了中国会计思想的现代化,也促进了先进会计方法的运用以及科学会计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近代国人在引进和研究西方会计思想、改造传统会计观念的过程中,产生了改良和改革的两种不同观点,尽管观点相异,但是学术争论却推动了会计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中叶,西方会计思想在中国得到了日益广泛和深入的传播,它不仅推动了中国会计思想的现代化,也促进了先进会计方法的运用以及科学会计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近代国人在引进和研究西方会计思想、改造传统会计观念的过程中,产生了改良和改革的两种不同观点,尽管观点相异,但是学术争论却推动了会计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黎康 《农业考古》2006,(4):99-107
如何从自然科学与哲学相互关系的角度去考察中国古典哲学的逻辑发展,这是中国哲学史界一直较为关注的研究课题。而在这一研究中,朱熹理学无疑得到了较多的关注。不过,海内外大量的研究成果都还只是罗列和整理了朱熹理学体系中所包含的与自然科学知识相关的诸多内容(如:天文、历  相似文献   

18.
郑林 《古今农业》2004,(2):68-77
中国近代的农业危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整个国家、社会的特殊环境对近代中国农业造成的危机,另一类是传统农业由于自身特点不能适应近代社会变迁而面临的危机。前者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不是靠改进农业能够解决的。后者主要是一个传统农业和市场经济的适应性问题,通过改造传统农业能得以解决。这种传统农业在近代面临的危机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不能满足因工业化、城市化而产生的市场需求,分散的农户不能适应市场变化,以及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经营形式面临破产。改造传统农业不仅要改造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而且要改造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  相似文献   

19.
对农学学科、课程之结构--功能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农学学科的基本功能,指出了满足我国现代社会需求的农学学科的组成呈现9层递进结构,相应可分为4个二级学科。区域农业与农业发展学科是农学学科门类向宏观维演进的主要增长点。  相似文献   

20.
李跃明 《北京农业》2012,(21):229-230
在我国现在农业快速发展,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那么农学专业将在社会实践中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又会有什么样的变化?旨在研究农学专业在社会生产实践中的面临的问题,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对策,为我国农学专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可行性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