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张景珍  张莉  李建明  李静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641-19643,19654
2007年秋季连阴雨是山东省由观测记录以来发生的历史时间最长、危害程度最大的一次秋季连阴雨过程。从大气环流背景、物理量特征、热带气旋活动等方面,对其成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这次连阴雨是在亚欧大尺度环流形势由纬向型向径向型转变的过程中发生的,是一次长波调整的过程。连阴雨期间乌拉尔山高压脊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同期异常偏北、偏强,长时间稳定维持,同时副热带高压南侧东风带内热带气旋活动频繁,亚洲中纬度地区多短波槽活动,引导西西伯利亚冷空气东移南下,与孟加拉湾和沿副高外围北上的暖湿气流在黄河下游交绥,造成了山东持久的连阴雨天气。  相似文献   

2.
一次农业灾害严重的连阴雨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常规天气图资料和NCEP提供的1°×1°FNL分析场资料等,分析了2011年9月3—20日陕西秋季连阴雨期间大尺度环流及物理量特征。结果表明:连阴雨期间,亚欧上空大型环流相对稳定,9月10日之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盛,南亚高压和副热带急流位置明显偏北,700 h Pa陕西中南部多维持切变线,与副热带高压西北侧的西南暖湿气流持续相互作用,形成了长达18 d的阴雨天气。  相似文献   

3.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风云2E卫星资料、MICAPS常规观测资料等,对2014年9月13—18日济宁地区秋季连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连阴雨期间,副热带高压稳定维持在偏北的位置,贝加尔湖以东的低值系统移动缓慢且稳定,副热带西风急流中心位置偏北且稳定维持,南亚高压异常偏强,以上条件为此次连阴雨提供了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条件;副高西北侧的西南气流与北方冷空气交绥于鲁南地区;台风的生消移动是副高稳定维持的一个主要原因。长江中下游北部有高能量锋区长时间维持时,鲁南地区容易形成连阴雨天气;前期降水以盾状云系南侧的低云降水为主,后期降水是副高外围东北—西南向云带稳定维持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利用1956~2003年的NCEP资料(2.5°×2.5°)和西北地区5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对出现在我国西北地区中东部(甘肃河东和宁夏南部)的秋季连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连阴雨次数在20世纪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连阴雨的环流形势,在高纬为一槽一脊或二槽一脊,中纬度短波活动较多,青藏高原为一槽区,西北地区中东部受西南暖湿气流的控制且为高能区,短波活动带来的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在西北地区中东部不断交馁,造成降水过程;对流层中部500 hPa欧亚环流形势相对稳定,乌拉尔山的长波脊和中亚低槽维持,该区域的偏南气流为该区输送了大量的水汽,从而形成了西北地区中东部持续的连阴雨天气;当西风带中纬度新疆高压脊建立,副热带高压东移南退时,西北地区中东部的连阴雨天气过程结束。  相似文献   

5.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对2009年初夏陕西关中陕南地区连阴雨的天气学、热力学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9年5月陕西初夏的连阴雨降水的特点是落区与时段较为集中,强度大,持续时间长。连阴雨期间,欧亚上空高层中高纬环流先后经历了两槽一脊型和一槽一脊型2个阶段,亚洲中纬度地区多短波槽活动为连阴雨提供了冷空气来源;孟加拉湾南支槽活跃,副热带高压位置较常年偏北,南海的水汽通过副热带高压外围气流不断地输送到陕西中南部,是此次过程主要水汽来源;200 hPa西风急流在40°N附近稳定时,陕西大部分地区位于急流南侧的高空辐散区,对流层低层有低涡或低值系统在该区生成和维持,形成了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垂直环流机制,有利于该地区连阴雨天气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张梦彤  张珍  宋自福 《宁夏农林科技》2020,61(6):58-60,封3
利用NECP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别从天气形势演变、水汽、垂直运动等方面对2014年秋季发生在豫西北的持续降水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高纬度西风带长波系统的稳定少动是导致豫西北地区连阴雨的主要原因之一;持续降水是大尺度环流相对稳定的背景下,天气尺度系统连续、重复出现造成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相对稳定使得西南暖湿气流和冷空气长时间在华北南部和黄淮地区上空交汇,是导致豫西北地区长时间维持阴雨天气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资料、NCEP/NCAR 2.5°×2.5°再分析日平均资料和FNL 1°×1°逐6 h日分析资料,分析了2003年9月1-7日南四湖地区秋季连阴雨期间环流形势及物理量特征。结果表明,连阴雨期间,巴湖至里海一带的阻塞高压维持稳定,200 h Pa东亚西风急流偏北维持,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北,副热带高压西北侧暖湿气流源源不断为连阴雨提供充足的水气;亚洲中纬度短波槽不断东移、低层低涡切变的辐合维持、高空急流和低空急流相互作用是连阴雨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热带气旋的频繁活动有利于沿副高外围向南四湖地区的水气输送,也为连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水气供应。  相似文献   

8.
2018年7月6日甘南玛曲局地暴雨天气过程,中高纬度为两槽一脊环流形势,亚洲中低纬度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副热带高压较强,甘南恰好处于副热带高压内部,受西南气流影响,584dagpm线西伸到青藏高原西部地区,青藏高原东部有低涡生成,巴湖槽东移到90°E附近时,槽后冷空气分裂南下进入低涡与低涡相结合形成北槽南涡形势,且低涡一直维持在高原东部,使河西中部到高原中部出现暴雨天气。这种形势下,过程以阵性天气开始,以非阵性天气结束,过程雨强不强,但持续时间较长。本次暴雨过程作为汛期暴雨的特殊典型,应当引起预报员的注意。  相似文献   

9.
利用自动站观测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和雷达资料,对2021年10月3—7日华北沧州地区一次连阴雨过程环流背景、物理量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00 hPa南亚高压和200 hPa副热带西风急流异常偏北利于雨带北跳;500 hPa上乌拉尔山高压脊、副热带高压及巴尔喀什湖低压较常年平均异常偏强,维持稳定降水形势;850 hPa切变线及近地面阻高利于低层长时间冷暖空气交汇。此次过程水汽来自西太平洋西部和南海海域,水汽通量分布上沧州地区水汽条件很好;中低层比湿和风场对降水强度演变有一定影响。过程前期,整层上升运动有利于触发中低层条件不稳定,导致对流性降水;后期,近地面偏东风回流冷却和中低层持续上升造成稳定性锋面降水,同时近地面风场变化对于连阴雨起止时间有一定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T639物理量场,采用天气诊断分析方法,利用2010年5月13日20时各层(850hPa、700hPa、500hPa)天气图、数值预报图、FY2D卫星云图、实时雷达图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康市暴雨是在500 hPa高空低槽东移和中低层切变线南压的环流背景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偏强,伴随南海夏季风爆发且强盛,低空急流建立和维持,为我市上空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水汽.  相似文献   

11.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Micaps资料、高空探测资料和观测资料,对2015年4月6~9日持续连阴雨天气过程发生时的环流形势、水汽及垂直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这次连阴雨过程的形成原因。结果表明,从形势上分析,这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是冷锋和南支槽;乌山阻高的形成有利于环流形势的稳定维持以及冷空气的堆积。地面冷空气呈东路不断渗透南下影响九江地区,导致该地区气温持续偏低,出现倒春寒。此次过程冷空气以中路路径为主,冷空气从蒙古经我国华北补充南下,冷锋在南岭停留3d后南移出海,贝加尔湖以西的高压脊稳定维持,为低涡后部冷空气南下提供通道,使得冷空气可以持续下滑至江南,形成倒春寒。垂直结构分析显示,这次过程中低层辐合中心和高层辐散中心基本垂直且与强降水区相对应,说明辐合辐散场的垂直配置有利于产生较强或较稳定的降水;且高空急流的动量下传和高纬度地区的冷空气持续南侵也为湖南连阴雨的产生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2.
任敏  罗连升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724-726,731
分析了2007年夏季淮河流域安徽段洪涝的雨情、水情以及天气学条件,并与2003年淮河流域洪涝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乌拉尔山高压脊稳定,西太平洋副高较常年偏强,西风带冷空气频繁,强劲的低空急流和台风活动极端偏少,这5大因素的相逢相遇,导致了稳定的连续暴雨;而副高脊线较常年偏北2个纬距,也正好使主雨带较常年偏北2个纬距,落到淮河流域,导致淮河洪涝。  相似文献   

13.
李强  李晓利  刘韬 《安徽农业科学》2012,(36):17705-17707
[目的]研究陕北黄土高原夏季降水异常的变化特征及成因.[方法]利用1961 ~ 2008年陕北黄土高原15个测站的夏季降水资料及NCEP/NCAR资料,采用线性趋势估计及合成方法,分析了陕北黄土高原夏季降水的变化特征.[结果]陕北大部分地区夏季降水为减少的趋势,但陕北的西部和南部为增加的趋势.陕北夏季降水有明显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特征,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为降水相对偏多期,90年代中期以后进入降水偏少期,近年来又有增加的趋势.多雨年在中高纬度地区乌拉尔山西部到贝加尔湖以北为大片的正异常区,表明乌拉尔山有阻塞高压存在;鄂霍次克海以北到贝加尔湖为负异常区.西北太平洋到我国渤海湾以及华北地区为大范围显著正异常区,有利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抬西伸.少雨年的环流配置与此相反,中高纬度为“-、+、-”的波列分布,鄂霍次克海一带为正异常区,西太平洋副高也偏南、偏东.在多雨年,主要的水汽输送来自于东南方向,充沛的水汽造成了陕北夏季降水偏多.少雨年为偏西风转向偏南气流带来的水汽输送,水汽输送明显偏弱且偏东.[结论]该研究为陕北黄土高原夏季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2009年6月黑龙江省低温阴雨天气成因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丽  王承伟  矫玲玲  金磊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6775-6777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74项环流指数等资料,对2009年6月黑龙江省连阴雨天其成因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连阴雨天气过程与冷空气活动密切相关,是中高纬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鄂霍次克海和乌拉尔山附近地区存在明显的正高度异常,贝加尔湖附近为负高度异常,500hPa位势高度场上欧亚中高纬度地区纬向呈"+-+"型,这种高度异常形势为鄂霍次克海阻塞形势的形成和维持提供了大尺度环流背景,使东北冷涡长时间影响黑龙江省。在欧亚大陆中高纬度长期出现阻塞形势的背景下,加上低空充足的水汽供应,黑龙江省连续经历了4次冷涡天气造成了此次低温阴雨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15.
2010年10月海南一次持续性暴雨的特点和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常规气象资料、NCEP/GFS资料、高空和地面探测及卫星云图等资料对2010年9月30日20时至10月9日20时海南持续性暴雨的特点和可能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hPa对流层顶南亚高压持续控制海南、南海及中南半岛上空.南海热带低压系统和3个反气旋环流(即大陆冷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赤道反气旋)对峙为此次暴雨提供有利的环流背景:冷空气东风回流影响华南西部和中南半岛北部.使低层冷平流侵入热带低压系统致使海南东部出现大暴雨到特大暴雨:低空偏东急流、东南急流与西南急流是此次暴雨主要的水汽输送通道.3股急流在海南东部及东北部汇合给当地持续强降水提供了有力的水汽条件:高空形势预报∞方程涡度平流和假相当位温平流的差动项为热带低压系统的发展和维持提供动力和热力强迫作用致使热带低压呈东强西弱不对称结构.以及海南东半部降水强于西部的分布不均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李昕翼  谢娜  施娟  李愉  安峡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913-14916,14947
[目的]分析2010年3月成都一次寒潮天气过程。[方法]利用NECP 1°×1°的6 h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等资料,应用天气学分析和诊断方法,从前期环流背景、冷空气路径和预报着眼点等方面,对2010年3月21-24日成都地区出现的一次寒潮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500高空冷槽、700-850 hPa低层切变、地面冷锋是此次寒潮主要影响系统;500 hPa巴尔克什湖至贝加尔湖为一脊区,过程前期受高压脊影响,前期增温明显,日平均气温较高;地面冷高压范围大,中心强度达1 043.0 hPa;冷空气强而深厚,与地面强降温中心相对应;冷空气从新疆经河套到陕甘的西风路径再折向沿东北回流路径进入四川盆地。巴尔克什湖至贝加尔湖强偏北气流、地面冷高压中心强度变化情况、南北海压差和温差、850 hPa温度变化、冷平流移动路径以及强度等可作为预报寒潮强度的参考因子。[结论]该研究为提高对寒潮天气的预报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秋季连阴雨是驻马店市较为常见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统计发现驻马店市9-10月连阴雨年均出现1.5次,连续7天及以上连阴雨年均0.69次;10天及以上连阴雨0.26次;15天及以上为20年一遇。我们用39年来最严重的一次连阴雨为实例分析连阴雨的天气特征及影响。驻马店市于2017年8月28日-10月18日,特别是9月23日--10月18日出现了自1961年以来最严重的连阴雨天气,其降雨日数之多、累计雨量之大,日照时数之少均突破历史极值。本次连阴雨天气自8月底开始,由于此时秋作物正处于灌浆中后期,对作物最终产量有一定的不利影响。此外,连阴雨天气还增加了机收难度并降低作物品质,并导致田间过湿或渍涝,整地困难增加,小麦播种期向后推迟严重。本次连阴雨天气是由于强盛的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和偏强的副热带高压的共同影响,副高西北部边缘的西南气流携带来自孟加拉湾的暖湿气流,与阻高东北侧南下的低层冷空气相互叠加形成了严重的连阴雨天气。本文对此次严重连阴雨的分析为今后的预报和服务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陈孟琼  朱金菊  黄萍  邹锦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636-16639
[目的]分析2009年湘西北夏秋严重干旱灾害天气。[方法]根据2009年6~9月湘西北张家界干旱期间的气象资料,对这次夏秋连旱的灾害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利用NCEP/NCAR 2.5°×2.5°再分析资料,采用气候诊断方法,从中高纬环流特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及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特征、热带系统活动等方面,对这次严重干旱的成因进行初步分析。[结果]2009年湘西北夏秋严重干旱的特点是发展速度快、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受灾损失大、高温酷暑时间长,其影响范围、持续时间及危害程度历史上罕见。干旱期间(6~9月)的大气环流异常,北半球极涡偏弱,中心偏北,欧亚中高纬为两槽一脊型,巴湖附近和鄂霍次克海到我国东部沿海各有一长波槽,而贝加尔湖至中亚地区有长波脊维持;长波脊稳定在90°~110°E中亚地区。6月中旬~9月中旬,西风指数向高指数调整,欧亚中高纬以纬向环流为主,在高纬度锋区上的冷空气是沿纬圈方向以小振幅波动形式向东传播,很难越过45°N附近这一西风屏障到达较低纬度;与此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跳长期控制江南和华南地区,盛行下沉气流,酷热少雨,导致干旱迅速发展。6月开始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升高进入厄尔尼诺状态,凡是在春、夏季开始出现明显增温的厄尔尼诺事件,在厄尔尼诺爆发的当年或次年长江中下游梅雨量一般以偏少为主,偏少概率80%。厄尔尼诺年台风生成个数偏少,再加上受强大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台风登陆的路径偏东或偏南,此类台风对缓解湘西北的干旱作用不大。[结论]该研究为短期气候预测水平和极端气候事件认识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王晓勤 《宁夏农林科技》2013,(10):93-96,115,F0002
利用常规探空和地面观测资料、NCEP每6小时再分析资料、物理量场对2011年6月18发生在武汉的一次大暴雨过程的环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暴雨产生期间南压高压稳定,500hPa贝加尔湖附近形成明显的阻塞高压,冷空气从北方侵袭而至,青藏高原南侧的南支槽加深发展,850-700hPa有低涡形成东移;低层低空西南急流向暴雨区输送暖湿空气,中层有来自北方干冷空气的输送,导致梅雨锋上空有冷空气入侵,形成不稳定层结;采用NCEP再分析资料探讨此次暴雨过程发生发展的特征和机理.发现此次暴雨过程从动力学上来看,中低层的正涡度中心与辐合中心随低涡的东移而东移,而武汉的暴雨出现在正负涡度交界处,即涡度平流最大的地方,低层辐合及高层辐散的几乎垂直结构造成了强烈的上升运动。这也是暴雨发生的动力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