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不平衡,在我国北方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在南方地区经济欠发达的地方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从各地农机化发展的历程,可以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经验。尽管各地农机化发展条件 (社会经济、自然、农作物生产等 )和起点不相同,但一般都经历了 3个发展阶段,即初步实现机械化阶段、基本上实现机械化阶段、全面实现机械化阶段。以什么标志来衡量,现只能根据各地农机发展情况,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对实现机械化的标志,谈点认识。  1.初步实现机械化阶段  初步实现机械化阶段,农业技术和农业生产工具还很落后,生…  相似文献   

2.
国外农业机械化法规及支持政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综述了国外农业机械化法规及支持政策概况,指出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时期是政府加大财政投入的重点阶段.不同阶段政府对农业机械化的财政投入及优惠政策有所不同。我国正处于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和加快工业化发展时期,国家应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扶持力度,提出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支持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枢纽环节。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农业的物质装备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和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为适应农村新形势发展,全力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积极探索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新举措,笔者就“如何适应农村新形势发展,全力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这个课题,进行了专题调研,旨在全力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关系的分析,指出实现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结合长治市近年来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农机人员素质与农业机械化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农机人员素质的提高既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要求。又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重要保证。只有提高农机人员素质,才能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密切结合;才能实现农机技术进步,大力推广运用先进的科技成果和新机具;才能改善农业机械的作业结构,促进农业机械化向诸多领域发展。  相似文献   

6.
南安市水稻播插机械推广难的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业机械化,只有首先实现农业机械化,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近几年我市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农机部门努力下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整体发展仍不平衡,特别是水稻播插机械化起步较晚,发展缓慢,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因此,农机部门直至各级政府应在贯彻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同时,积极探索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7.
论述了国内外农业机械化的研究发展过程、发展现状及新技术的应用,分析了农业机械化需求和发展前景及应采取的对策。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农业科技进步的综合载体。搞好农业机械化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将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进而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农业机械化是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通过山区县乡宁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程和现状分析,对照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基本条件和对社会各方面的要求,提出发展山区农业机械化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建设现代农业是十六大为农业确定的发展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目前,我国农业总体上还处于传统农业发展阶段,要建设现代农业,走新型机械化道路是必然选择。世界各农业强国、大国的发展经验也反复证明,实现农业机械化是由传统农业迈向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发达国家,早在四十年代就已实现农业机械化,既而在战后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并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农产品输出国。我国农机化经过五十年的发展,已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总体水平仍很低,即使按照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为基本实现机械化…  相似文献   

10.
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是沈阳市农业工作的重点之一。介绍沈阳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在总结近年来取得的工作成效和经验的基础上,分析目前沈阳市农业机械化实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以促进沈阳市农业机械化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汪翠君 《农业机械》2023,(8):78-79+83
农业机械水平提升,不仅显示农业经济发展的先进性,也有助于推动农业生产发展,提升经济效益。本文对农业机械化推广的思考研究,指出农业机械化在农业推广中重要价值后,指出皖南山区农业机械化当前的情况,并分析制约皖南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创新提出皖南山区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从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物质保障,以及农业机械化要适应农业现代化的需要等多层次、多角度入手,充分论证了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辩证关系,为发展农业机械化,实现农业现代化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3.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哲盟农机推广站许向东1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1.1农业机械化促进了农业大发展农业机械化作为先进生产工具应用于农业,在创造作物良好生长环境的过程中,具有人畜力不可比拟和替代的作用,促进了土地产出率的增长和...  相似文献   

14.
以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围绕实现中国2020年国民经济发展目标。从总体目标实现、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国际竞争力提高等方面分析了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环境与需求,以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面对建设现代农业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农业机械化发展应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农业机械化道路.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城镇化进程相结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选择采取技术进步与劳动资源优势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加大国家财政扶持力度,创新农业机械化运行机制,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农业机械化是以现代机械装备为生产手段,进行农业生产。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种养业为基础,以加工增值为重点,实行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方式。农业机械化的结果是将大量剩余劳动力从传统种植业中转移出来,这部分转移出来的劳动力正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二者是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走过了曲折的道路。六七十年代国家采用自上而下的政治行动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出了“1980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口号。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要求1980年我国农、林、牧、副、渔的主要作业机械化水平…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农业机械化进入中级阶段,农业机械保有量大幅增加的同时,如何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质量,努力做到速度、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农业机械化科学、和谐、安全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一、“十五”至2015年发展目标──实现农业机械化  “十五”至2015年是我国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重要历史时期,随着国民经济由小康迈向现代化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实施,我国大部分地区和主要农作物生产将逐步实现机械化作业。经过新中国建立以来几十年的建设,我国的三北地区(主要是垦区)已经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九五”期间,东部北方(淮河以北包括东北平原农区)和京津沪等大中城市郊区、长江三角洲(苏南和浙江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农业机械化得到了长足发展,“十五”期间,这一地区将率先实现农业机械化。这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上至为…  相似文献   

18.
农机化科学发展要处理好六个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安徽省会合肥召开的第九届中国农机论坛暨第七届亚洲农机峰会上,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司长宗锦耀在论述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的战略思想时要求,在我国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用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定走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一要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努力实现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9.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技术手段和物质基础,是农牧业生产发展和农牧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实现农业机械化不仅能降低劳动强度,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更重要的是通过农业机械化措施可降低农牧业生产成本,提高农畜产品的竞争力,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  相似文献   

20.
“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现代农业”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农业机械化分会第七届全国代表大会于9月22日在浙江省杭州市隆重召开。参加会议的主要领导和专家有: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刘成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司长宗锦耀、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副司长张天佐、农业部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总站站长刘敏、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白人朴等。本次会议围绕“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现代农业”的主题,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对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进行了研讨。 农业部农机化司司长宗锦耀作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的专题报告。他指出: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农业机械化必须从我国国情和“三农”实际出发,牢牢把握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规律,明确发展目标,选择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有利于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民素质和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促进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他强调: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宗司长最后指出:我们要认清形势,抓住当前农机化发展的良好机遇,突出重点,整体推进,运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机械化。[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