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唐上元初年,青年陆羽流寓江南湖州,他寄居杼山妙喜寺,结庐苕溪之湄,和山水清远的湖州结下平生之缘.期间,陆羽写有<杼山记>、<吴兴图经>等一系列著作,并撰写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从此,"茶道大行",茶成为风靡中华之"国饮",陆羽也被誉为"茶仙"、祀为"茶神"、尊为"茶圣".  相似文献   

2.
陆羽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探索其生平,尤其是流寓湖州后的行迹,对深入研究陆羽及《茶经》不无裨益.杼山是湖州的一座名山,中唐时期,由于诗僧皎然、茶圣陆羽、书法大家颜真卿以及"江东名士"的聚集,杼山成为中华茶文化史上的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3.
范国荣 《农业考古》2021,(2):193-196
当代人以《陆文学自传》末尾记载为依据推算陆羽出生年,笔者对此存有不同看法。本文认为陆羽以著《茶经》成名,但是,现有文献表明《茶经》不是陆羽一个人的功劳,师承禅宗北宗的皎然对陆羽有指点之功,他的《茶诀》为《茶经》创作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寇丹 《农业考古》2004,(2):264-265
研究陆羽,无论其观点如何,只要言之有理都是好的.不带框框,毫无偏见,设想与救证结合,求知存疑才能发现、探索、研究.最近我得到一篇关于陆羽的研究文字,说陆羽之所以到湖州并写<茶经>的目的,全在于他自己的病.这篇考证文字的题目是<陆羽、<茶经>、"湖州铁线莲">.作者是沈汉澄(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院长兼省第二中医院院长、省肿瘤医院副院长,著有<肿瘤学>等4种,主持过10余项科研项目.)辛文(湖州市科协副研究员).因全文较长,我摘录该文时,原文词句不变,只加了句子中的联结词,以下基本上是原文中的几个要点:  相似文献   

5.
陆羽《茶经》是茶文化的“圣经”.发展当代茶文化必须继续重视陆羽《茶经》,以弘扬光大陆羽的精神;必须精研陆羽《茶经》,于继承中创新;必须超越陆羽《荼经》,接轨世界,与各国茶人合作.建议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组织各国茶经济、茶文化专家编撰《世界茶经》,以推动全世界的茶经济、茶文化持续发展,造福全人类.  相似文献   

6.
湖州和九江是与陆羽及其《茶经》深有渊源的两个产茶大市。在发展的新常态下如何走好"一带一路"、用好"一带一路"是中国茶人的重大课题、重大担当。两市携起手来,共同传承陆羽和茶文化的前提是大家都十分重视走好、用好"一带一路";其纽带是"一带一路"指引下的湖州、九江茶和茶文化组织围绕这个方面,本文提出了两市如何共同努力,继续深化茶文化研究,着力在弘扬茶圣陆羽及其《茶经》精髓上下功夫、求进展和"申报陆羽《茶经》文化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等八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古代表饮品"茶"义的词语中,单音词主要以"茶"为主,双音词主要以"茶叶"为主。其中词语"茶"的书写形式有两个,即"荼"与"茶",两者为古今字的关系,陆羽《茶经》以前均写作"荼",陆羽《茶经》以后逐渐被"茶"字代替。"荼"被"茶"代替,与"荼"在古代所承担的语义功能相对过多有关,也与陆羽及其《茶经》的影响密不可分。"茶叶"组合最初是一个词组,表"茶树叶子"之义,直至明代文献中"茶叶"才完全凝固成一个表"茶"义的双音词,"茶叶"一词的使用真正成熟时期是在清代。清至现代汉语中,单音词"茶"与双音词"茶叶"共同担负起表"茶"义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正>浙江省湖州市地处太湖南岸,绿水青山、气候温和、雨量充足,非常适宜茶树生长。茶资源丰富,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是我国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湖州是陆羽《茶经》诞生地、皎然“茶道”思想发源地。  相似文献   

9.
一.湖州与茶 湖州,即湖边之州,据说这是湖州得名的最初缘由。 然而,湖州的著名却不是因为其是湖边之州,而是因为茶,不仅仅因为湖州产好茶,远在唐代就出产名闻全国的贡茶——顾渚紫笋茶,更因为湖州培育出了中国茶学的奠基人陆羽,陆羽在湖州生活了30多年,完成了中国茶学的奠基之作或者说是开山之作——《茶经》,被后人称为"茶神"、"茶圣"等。  相似文献   

10.
陆羽与越州     
陈郑 《农业考古》2021,(2):197-201
陆羽《茶经》第一次系统整理了茶事,建构了后世茶学著作的基本架构,为普及茶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陆羽也被尊称为"茶圣"。为考察茶事,陆羽走访了很多地方,其中包括越州。在越州,陆羽品鉴越茶,到会稽山祭祀,和越州结下了深厚的渊源。越州的考察经历也影响到陆羽的创作,在其创作的作品中,尤其是《茶经》中,也留下了与越州相关的素材。  相似文献   

11.
朱乃良 《农业考古》2003,(2):201-204
我曾写过《试析陆羽研究中几个有异议的问题》 ,讲了 5点。现再谈几点 ,以求教于诸茶友方家。一、陆羽“未提建茶”吗 ?古人曾怪陆羽“不第建安之品” ,如今又有人说陆羽“未提建茶”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北宋福建人蔡襄(10 12 - 10 6 7年 )在任福建路转运使时 ,始向朝廷进贡建安“上品龙茶” ,并在奏章中说“昔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这是所谓陆羽“不第建品”的最早记录。蔡襄的话虽然含有责怪之意 ,但他讲的是事实。因为《茶经》确实只提到建茶 ,而没有对其评定等次。2 0多年后 ,同是福建人的黄儒对陆羽为什么不第建品说了公道话。…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茶文化丰富多彩、意境优美、雅俗共赏,在世界范围里独树一帜,是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和修养的一面镜子。黄志根同志编著的《中华茶文化》一书即将出版,作者索序于我,我对于茶文化毫无研究,勉强以一个爱茶者的身份,就茶的起源、历史和文化谈一点外行话,作为对本书首次问世的致贺。研究茶的人常据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这句话,陆羽的根据来自《神农食经》,而神农氏通常又定作五千年前,于是茶在五千年前即已有栽培的推论就这样定下来。在陆羽那个时候说神农氏发明饮茶是可以理解的,到今天还这样“一脉相承”,就不…  相似文献   

13.
罗庆芳 《农业考古》2015,(2):267-269
关于贵州茶,唐代茶圣陆羽在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有一段世人皆知的述说:"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又说:"往往得知,其味极佳。"这里说的是贵州茶"其味极佳",这是对贵州茶优良品质最早的有文字可考的认定。  相似文献   

14.
陆羽姓氏名字问题源于文献史料记载不一、理解不同。陆羽姓氏名字和来历的研究应以《陆文学自传》为依据。陆羽在《茶经》中说自己"远祖纳"(陆吴兴纳)、其祖籍应是吴兴(湖州)。由于陆羽移居吴兴,在《茶经》中认祖归宗,陆羽故乡竟陵(天门)和后来移居、长期生活并终老的第二故乡吴兴(湖州)两地亲情源远流长,茶文化事业的友好合作关系应更加亲密、紧密。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茶文化第一人,茶圣陆羽为唐代茶文化的大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第一部茶书,其所著《顾渚山记》亦是一部著名茶书。本文对惜已遗佚的《顾渚山记》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考证与注释,以供茶叶生产和茶文化研究者参考。顾渚山是陆羽撰写《茶经》的主要地区之一,是"中国茶文化的发源地","茶以顾渚为第一"。  相似文献   

16.
"茶滋于水,水藉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须,缺一则废"(明·许次纾《茶疏》),没有茶具,茶事活动就无法进行,茶艺也就因它而"缺一则废".可见茶具在品茶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文献中最早提到茶具的是西汉王褒《僮约》中的"烹荼尽具",其次是西晋杜育《赋》中的"器择陶简",但都语焉不详.真正对茶具给以足够重视的是陆羽,他在《茶经》中专辟一章"四之器"来详细论述煮茶的器具,可以说,是陆羽首次明确肯定茶具在茶艺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李广德 《农业考古》2015,(2):132-136
陆羽不仅是一位茶圣,而且是一位大文学家。《唐国史补》:"羽有文学,多意思,耻一物不尽其妙,茶术尤著"把陆羽茶术如《茶经》也列入"文学"之中。《全唐诗》、《全唐文》和《唐才子传》等载有陆羽大量作品。对欧阳修《集古录跋》和明·徐同气《茶经》序论陆羽之文应予高度重视。研究陆羽著作应该既研究高山之峰巅的《茶经》也须研究其山体山基的所有作品。陆羽研究热持续升温,"陆学"、"陆羽学"、"茶经学"已提出并受到重视。在纪念陆羽诞辰1280周年之际应进行学科研讨,开始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18.
方健 《农业考古》2002,(2):283-287
《大观茶论校证》刊行后 ,陆续收到师友来信 ,勉励我把这项工作进行下去。事实上 ,唐宋茶书的校证和辑佚已经完成。最难的《茶经》 ,经文史学界师友和版本目录专家的审阅 ,亦于年前写定。拟以《陆羽及其 <茶经>研究》为题谋求单独出版 ,这也许是最接近陆羽写本的本子。关于各书  相似文献   

19.
茶是人们普遍爱好的一种饮料.我国利用茶叶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神农本草经>中就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记载.此后东汉华陀所著<食论>、唐代<本草拾遗>、明代<茶谱>等古书中都有关于饮茶功效的记载.  相似文献   

20.
若深小盏孟臣壶,更有歌盘仔细铺.破得工夫来瀹茗,一杯风味胜醍醐. 这是台湾已故著名史学家连横<剑花室诗集>中的一首茶诗,堪称工夫名器、茶意茶境完美结合的情景画卷.深谙工夫茶的连横还在其<雅堂先生文集>"茗谈"中写道:"茗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深,三者为品茶之要,非此不足自豪,且不足待客."由此可见,"若深杯"在工夫茶器具中之重要.但遗憾的是,长久以来,许多人把"若深"误作"若琛",以讹传讹,谬传甚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