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茯苓的栽培方法多种多样,但以松树兜就地栽培获苓的方法最为简单,又能充分利用资源,产量也较高。如尤溪县每年砍伐松木中,有直径20厘米以上的松兜30多万个,农户利用其种植茯苓,1988年全县产茯苓3万多公斤,收入达240万多元(平均每个松树兜可获纯利8元)。同年出口茯苓七千多公斤,创汇16万多元,并为国家节省木材1.2万立方米。因此,是十分值得重视和推广的技术。现将尤溪县种植茯苓经验介绍如下: 一、材料与地点的选择:选择当年或前  相似文献   

2.
松蔸栽培茯苓,方法简单,技术易掌握,产量较高,一蔸直径20厘米的松蔸可收茯苓2—5公斤,因此用松树蔸栽培茯苓者日渐增多,现根据笔者的实践和当地苓农的经验,将其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一)选择松蔸和栽培场地:松蔸是茯苓生长和发育的物质基础,营养充足的松蔸才能产生大菌核。所以应选择蔸体粗大(直径20厘米以上)、砍伐不久(3个月内)、未腐烂无虫蛀和根皮完整的松树蔸。松蔸所处的土壤必须酸性、疏松,地势缓坡不积水,阳光照射充足,于接种前1—3个月清除松蔸2米以内的野草,灌木、树根和杂物。  相似文献   

3.
茯苓的栽培方法很多,但以松树蔸就地栽培茯苓的方法最为简单,产量也较高,经济效益显著。如本县每年砍伐松木中,有直径20cm 以上的松蔸30万个左右,农户用其种植茯苓,1988年全县产茯苓3万多公斤,收入达240万元,平均每个松蔸可获纯利8元。同年出口茯苓7000多公斤,创汇15万元,并为国家节省木材1.2万立方米,现将有关技术介绍如下:(一)松树蔸的选择与处理选择当年或前年砍伐、直径12厘米以上的松树蔸,树蔸要不腐烂、无虫蛀和杂菌污染、根皮未脱落。场地要背风向阳、无积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目的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通过对收集来自国内的14个茯苓当家栽培菌株进行DNA指纹分析,然后选择其中亲缘关系较远的8个茯苓菌株进行了结苓对比试验,以期筛选出适宜松蔸标准化栽培的茯苓优良菌株。栽培结果表明,与其它菌株相比"川杰1号-A5"茯苓品种结苓早,产量高,平均单蔸产量可达16.47 kg(一蔸直径25cm~30 cm),且结苓范围均在1 m内,极大地降低了松蔸种苓的劳动强度,适宜茯苓的松蔸栽培,是一个茯苓松蔸标准化栽培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5.
茯苓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以段木、树桩、残料、袋料、锯末、松针为栽培材料,以段木为栽培材料考虑露天栽培、温室栽培、灯台树与茯苓套种3种栽培环境,分别对茯苓的栽培材料和栽培环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单产量:树桩栽培>段木栽培>袋料栽培>残料栽培>锯末栽培(栽培材料),温室>露天>树荫下(栽培环境);生物学效率:段木栽培>树桩栽培>袋料栽培>锯末栽培>残料栽培(栽培材料),温室>露天>树荫下(栽培环境)。  相似文献   

6.
大别山区栽培茯苓历史悠久,传统的栽培方法是用菌核作种,当地群众称之肉引。长期的生产实践使栽培者得出一个经验:“用野生茯苓作种比用家生茯苓作种产量高”。因为野生茯苓是有性繁殖的后代,其生活力旺盛,抗逆性强,产量相应会高。然而由于采药者增多,野生茯苓已很难采到,没有野生茯苓,就不得不用家生茯苓作种,这样年复一年用家生茯苓作种,无性世代太长,造成茯苓产量和质量逐年下降。为了提高产  相似文献   

7.
分离茯苓母种,一般是用马铃薯琼脂培养基或蛋白胨琼脂培养基两种。但在生产茯苓的山区,琼脂、蛋白胨往往难以买到。为此,我们就地取材,用松木屑作茯苓母种培养基。通过两年的实践表明,效果良好,现简介如下。 (一)种苓来源:用作分离材料的茯苓,是于1985年3月从苓场采挖的,重约5斤。此苓系1984年用鲜茯苓作肉引下窖栽培的。  相似文献   

8.
大别山区栽培茯苓历史悠久,传统的栽培方法是用菌核作种,当地群众称之肉引。长期的生产实践使栽培者得出一个经验:“用野生茯苓作种比用家生茯苓作种产量高”。这一经验用生物遗传学的观点来解释,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野生茯苓是有性繁殖的后代,其生活力旺盛,抗逆性强,产量相应高。然而,由于采药者增多,野生茯苓已很难挖到,没有野生茯苓,就  相似文献   

9.
《食用菌》2016,(5)
正茯苓是不可缺少的中药材之一,人们对茯苓产品需求越来越大。为保护有限森林资源,笔者利用被砍伐的松树蔸在原地栽培茯苓,替代传统段木栽培茯苓,取得较好效果。现将笔者多年实践经验,总结介绍如下。选择采用适宜在松树蔸原地栽培茯苓的茯苓品种有P_0团结一号,该品种具有不须断树根,不须把树蔸挖出,不跑苓,接种点结苓,最宽不超出1m范围,结长茯苓特性。  相似文献   

10.
茯苓(Poria cocos)是我国盛产的著名中药材,具有强心、利水、安神等功效,药用价值高。但是由于传统的生产方式要耗费大量的松木材,使茯苓生产的发展受到了限制。为了加速茯苓生产的发展,作者于1988年在霍山县进行了松木屑栽培茯苓试验,经过一年的努力,初步获得成功,现将方法与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分别以松树"三剩物"(即松树锯屑、边皮板、松针)为栽培材料,采用菌引法,进行温室和露天坑穴生料覆土2种栽培方式的茯苓栽培试验。结果表明:以散锯屑、边皮板、锯屑压制2号为原料栽培的生物学效率以及散锯木栽培、边皮板栽培的成活率都优于对照段木栽培,且温室散锯木栽培平均生物学效率达27.95%,也高于对照段木茯苓栽培。  相似文献   

12.
自从70年代推广纯菌种培育茯苓以后,茯苓生产发展很快。笔者在茯苓菌种生产中,摸索出了一种大袋套小袋的培育方法,现将具体技术介绍如下: (一)培养料配方 ①原种配方:A.麦粒原种——麦粒67%,松木屑30%,糖2%,石膏1%。B.松木条原种——0.6×0.6×7cm松木棒67%,麸皮(或米糠)20%,松木屑10%,糖2%,石膏1%,尿素0.1%。②栽培种配方:1×5×7cm的松木块和1×1×7cm松木条63%,松木屑10%,玉米粉5%,麸皮10%,稻谷粉  相似文献   

13.
这是笔者近年试验的结果,并得到推广应用。用此法栽培茯苓,投资少,操作和管理方便。一般一只20cm的树蔸,下种一瓶可收干苓10kg以上。现简介如下: (一)栽培季节 与其他栽培方法相同,一般在4~10月栽培,不适宜在多雨季节栽培。  相似文献   

14.
常规代料栽培香菇,大都是采用熟料袋栽,耗能大,无菌操作要求严格,笔者参考了有关资料,探索出一种生料栽培方法。现介绍如下: (一)菌种选择 必须选低温、发菌快,抗霉、耐碱、高产菌株,栽培种培养基以谷粒等为好。 (二)季节选择 生料栽培成败的关键是安排在低于20℃的季节发菌,我国南方以气温较低的12月栽培为宜。 (三)配料播种 以棉子壳料为例,较适的配方如:  相似文献   

15.
今年5月6日,福建省长汀县宣成乡畲心村村民张进收获到一个特大茯苓,总重量竟达127斤! 这个重达127斤的特大茯苓是如何栽培成功的呢?据张进同志介绍,他去年除了按常规栽培茯苓外,还特意于6月21日用40根二尺左右长的松木枝丫材(约二百余斤)种了一个“连排大窖”。所选苓场含砂量较大(红粉砂石较多),注重深挖浅种。种后一个多月,覆土层就裂开,发现结苓如碗大,即用砂土覆盏裂口。以后随着茯苓的不断膨大,覆土层不断开裂,共覆土掩裂六次。至今年5月6日收获茯苓时,除了挖到一个127斤的特大茯苓外,还有几个较小的茯苓,这个“连排大窖”共  相似文献   

16.
茯苓历来都是采用玻璃瓶作培养容器生产菌种,能否利用袋装来代替瓶装以改进茯苓栽培种的生产工艺,降低生产成本,推动茯苓生产发展呢?一九八五年我园用聚丙烯塑料袋生产以松木枝为培养基质的茯苓栽培种,经实践证明,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山东莱阳农学院棉籽壳辅助松木栽培茯苓新技术,最近在山东通过了省级鉴定。与会的著名专家教授认为,该项成果在国内具有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一项空白,是我国茯苓高产栽培研究中的一个重大突破,为我国节木大面积栽培茯苓开辟了一条新路,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茯苓是我国传统的药食兼用菌,著名中药材。在药用中,茯苓被誉为“除湿之圣药”、“仙药之上品”和“中药之八珍”。在食用中,用茯苓加工成的一些营养滋补食品,久食可“除百病,润肌肤,延年益寿。”长期以来,我国在人工栽培茯苓的生产中均采用传统的以松木为培养料和用鲜茯苓切成肉皮  相似文献   

18.
种高产茯苓选购良种有“四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新雨  温宝秀 《食用菌》2009,31(3):39-40
常言道:“好种结大苓,种好一半收”。优良纯化的菌种,是茯苓栽培成功的根本保证,其直接影响茯苓的产品质量及栽培产量,继而影响栽培者的经济效益。要使茯苓获得高产稳产,收到好的经济效益,首先要有好的菌种。笔者根据多年实践,认为必须掌握如下四点,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19.
茯苓是由菌丝体、菌核、子实体三部分组成,其菌核是用途很广的中药.在推广茯苓人工接种栽培过程中,发现用"肉引"和菌核分离(无性繁殖)制的菌种,有迅速退化现象,严重影响茯苓产量和质量.为了克服茯苓菌种退化,笔者曾深入产区对茯苓进行了有性繁殖的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芦笛 《食用菌》2009,31(6):54-54
茯苓的干燥菌核(图1)是我国常用的一种中药,被誉为“八珍之一”。采用段木栽培茯苓,是将人工培育的菌种接种在段木上,入窖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在段木上结出茯苓菌核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